1. 什麼是建築設備概括地講包括哪三部分
建築設備是建築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給水、排水、採暖、通風、空調、電氣、電梯、通訊及樓宇智能化等設施設備。
人們在一座建築中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總是離不開水、空氣和電的,我們把提供這些必需物的設備稱為建築設備,包括給水排水、採暖通風與空調以及電力電氣等系統。由於有了這些設備,從而保證了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
(1)建築設備發展概況水擴展閱讀:
我國北方地區大量公共建築都需要採暖;南方地區一般不考慮採暖,但標准較高的賓館、寫字樓以及聚集人流較多的廳堂類建築也要求採暖和空氣調節。
這些暖通、空調都需要一套相應的設備,包括鍋爐房、冷凍機房、空氣調節機房以及風道、管道、地溝、散熱器、送風口、回風口等,它們都佔有一定建築空間,因此與建築設計、結構設計都有密切關系。
2. 建築設備工程技術專業未來的前景怎麼樣
1、建築設備工程技術專業未來的前景:
土木建築行業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也隨之不斷增長。2004年進入各個人才市場招聘工程技術人員的企業共涉及到100多個行業,其中在很多城市的人才市場上,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築業的人才需求量已經躍居第一位。隨著經濟發展和路網改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土建工程技術人員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需求量還將不斷上升。再加上路橋和城市基礎設施的更新換代,只要人才市場上沒有出現過度飽合的狀況,可以說土木工程技術人員一直有著不錯的就業前景。2013年建築設備工程技術專業高校畢業人數為3000-3500人,其中男83%、女17%,2013年建築設備工程技術專業高校招生男女比例為文科15%、理科84%、文理綜合1%,近幾年建築設備工程技術專業的就業率分別為2011(90%-95%)、2012(90%-95%)、2013(90%-95%)。
2、專業介紹:
建築設備技術為普通高職高專土建大類專業目錄下設的一門專業,屬於建築設備類專業。該專業為普通高等學校專科層次,學制三年,接受全國高職高專教育土建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的研究、指導、咨詢、服務等工作。該專業主要開設於土建類專業為特色的院校。建築設備技術專業主要培養掌握建築設備工程的基本知識和技術,具備建築水、電、通風與空調、樓宇智能化等設備工程的設計、預決算、安裝施工、運行與維護、質量檢驗及工程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就業面向建築設備選型設計、建築設備安裝、建築裝潢、造價咨詢、房產和物業管理、樓宇智能化、高檔商住樓與寫字樓管理、建築設備製造與營銷等企(事)業單位或部門;從事建築設備工程設計、施工、監理、裝配及調試、運行與維護等技術和管理工作。
3、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後主要到建築施工企業、房地產企業、工程咨詢公司、招投標代理公司、審計部門從事建築工程招投標、建築裝飾、市政和安裝工程預決算、項目施工成本核算、基建審計等工程造價相關工作。
3. 建築設備包括哪些 建築設備內容
1、建築設備是建築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給水、排水、採暖、通風、空調、電氣、電梯、通訊及樓宇智能化等設施設備。
2、空氣調節簡稱空調,多數民用建築均用人工方法改善室內的溫度、濕度、沽凈度和氣流速度。按通風方式的不同,空調系統可以分為集中空調和局部空調;按通風機制的不同,分為自然通風、機械通風。
3、通風系統是為解決空氣中有濕氣、余熱、粉塵和有害氣體等問題,通過風口、管道、風機等設備,排出室內不良空氣,輸入室外新鮮空氣,如住宅中設置的新風系統。空氣是有壓力的,風向總是從壓力大(正壓)向壓力小(負壓)的方向流動。因此,有效的辦法是讓室內的不良空氣處於負壓空間,避免其流向清潔區。此外,在建築設計中通風系統往往與消防的排煙系統綜合考慮,即平時作為通風換氣系統,火災時轉換成為排煙系統。
4、隨著社會科技不斷發展.人類取水不再通過收集雨水或山泉,而只要打開「自來水龍頭」就可以得到。然而,這些「自來水」仍然源於對江河、雨水、地下水的收集、積蓄、凈化,並由市政管道引入建築,所以,我們不僅應該了解建築給水系統。而且要有珍惜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5、在公共建築的空間組合中,人工照明的設汁與安裝。應滿足以下的要求:保證舒適而又科學的照度,適宜的亮度分布,防止眩光的產生,選擇優美的燈具形式和創造一定的燈光環境的藝術效果。由於各類公共建築的使用性質不同。對照度要求也是不一樣的。人工照明是室內最需要的,室內的照明要依賴於電。電包括強電系統(電力、電氣等)、弱電系統(電話、網路、保安等)。
4. 建築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短缺和環境惡化已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兩大難題。而建築一度被認為是世界能源以及土地、礦石、木材、水等各種資源最主要的消耗源和環境污染源,因此,綠色建築發展尤為重要。綠色建築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場革命,對人們理念、生活方式的轉變及行業發展均產生了深遠影響。經過20餘年的發展,綠色建築充分吸納了節能、生態、低碳、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等理念,內涵日趨豐富成熟。
建築能耗大
水泥、砂子、水、鋼材是建築行業的主要原材料,每年這些原材料的消耗量非常巨大。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球范圍內,有超過40%的能源消耗和21%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於建築業。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用來建造各類建築及其附屬設備。這些建築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與建築有關的空氣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等占環境總體污染的34%;建築垃圾占人類活動產生垃圾總量的40%。因此,探索並建立可持續的建築業發展模式具有較大意義,綠色建築發展需求非常大。
——以上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綠色建築行業發展模式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5. 南師大一學什麼課程
( 不好意思,沒幫你查到具體的大一學的課程,但是我找到了教學大綱,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建築設備工程》課程教學大綱 一、課程的性質與任務 本課程是高職(專科)房屋建築工程、工程造價、建築裝飾工程等非「建築設備工程」類專業的主要選修課程之一。它的任務是:使學生在從事建築施工與管理、建築裝飾工程及工程造價時具有建築給水與排水、消防、供熱通風與空氣調節、建築供配電、電氣照明、防雷與接地、建築弱電與消防電氣等設備工程專業知識以及掌握這些基本知識和技術所必備的基本理論、成為建築涉外專業的高素質中、高級專門人材。 二、課程教學目標 通過課程理論和實踐的學習,使學生達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流體力學和傳熱學的基本知識,能進行建築給水管道的水力計算和傳熱的基本計算; 2、熟悉建築給水系統、排水系統、建築消防給水系統、熱水供應系統的類型、組成、特點及設備、管道的布置規范要求; 3、具有識讀建築給排水工程施工圖的基本能力; 4、掌握採暖系統、燃氣供應系統、通風空調系統等系統類型、組成、特點及設備與管道的布置規范要求; 5、具有採暖和通風空調工程施工圖識讀的基本能力; 6、掌握建築供和配電的形式、線路及對建築的要求; 7、了解電氣照明工程的基本知識,掌握裝飾照明的布置與設計有關技術規范、要求; 8、能夠識讀建築供配電、電氣照明、建築弱電工程的有關系統原理圖和施工圖; 9、了解電話通信系統、共用天線電視系統、建築消防電氣系統等的工作原理、類型和有關設備布置、布線的規范與要求。 教學內容和要求 第一篇 建築設備基礎知識 緒論 內容: 建築設備工程課程的內容;本課程與建築涉外專業的關系;建築設備的發展概況。 要求: ( 1 )了解建築設備工程課程的主要內容; ( 2 )了解 課程與建築裝飾、建築工程、工程造價等非建築設備類專業的關系; ( 3 )了解建築設備的發展概況與發展動態。 1 、流體力學基本知識 內容: 流體的主要力學性質;流體靜力學的基本概念;流體動力學的基本概念;流動阻力與能量損失的基本概念。 要求: ( 1 )了解流體的密度、容重、流動性、粘滯性、壓縮性和熱脹性的概念; ( 2 )掌握流體靜壓強的特性、基本方程式和其分布規律; ( 3 )了解過流斷面、流速和流量的概念及流體運動的類型; ( 4 )掌握流動阻力的簡單計算。 2 、傳熱學基本知識 內容: 穩定傳熱的基本概念;穩定導熱;對流換熱;輻射換熱;傳熱的計算及傳熱的增強與削弱。 要求: ( 1 )了解傳熱的一些基本概念; ( 2 )掌握穩定導熱、對流換熱、輻射換熱的簡單計算; ( 3 )掌握傳熱的基本計算和增強傳熱、削弱傳熱的基本原理與措施。 第二篇 建築給水排水工程 3 、建築給水工程 內容: 室內給水系統的分類、組成及給水方式;建築給水系統的器材、附件及設備;室內給水管網的布置與敷設;建築消防給水系統;建築熱水供應系統; 要求: ( 1 )了解室內給水系統的分類和組成; ( 2 )了解給水系統的給水方式和適用場合; ( 3 )了解室內給水管網的布置與敷設的要求; ( 4 )了解建築給水系統的器材、附件及設備及其布置安裝要求; ( 5 )能進行室內用水的計算和管網水力的簡單計算。 ( 6 )了解建築消防給水系統的組成、工作過程、設置與用水要求及其高層建築消防給水系統的特點及要求; ( 7 )了解建築熱水供應系統的類型、管道配置與敷設及加熱設備類型。 4 、建築排水工程 內容: 建築排水系統的分類與組成;室內排水管道的布置及敷設;建築排水系統的設計;屋面排水;高層建築排水系統。 要求: ( 1 )了解建築排水系統的類型、組成和適用的場合; ( 2 )了解衛生間的設置要求; ( 3 )了解室內排水管道布置的原則和敷設要求; ( 4 )能進行建築內部排水管道的簡單設計計算; ( 5 )了解屋面排水系統的類型及適用的場合; ( 6 )了解高層建築排水系統的特點及特殊處理。 第三篇 供熱通風與空氣調節工程 5 、供熱與供燃氣 內容: 共熱系統的形式與特點;供暖熱負荷;供暖系統的設備及附件;供暖系統管網的布置;高層建築採暖的特點;燃氣供應。 要求: ( 1 )了解採暖系統的組成、方式、基本管路圖式、工作原理、工作使用特點; ( 2 )能進行採暖房間供暖熱負荷的簡單計算和採暖設計熱負荷的確定; ( 3 )了解供暖系統的設備及附件情況和散熱器的構造、使用特點和布置要求; ( 4 )了解供暖系統的布置要求 ( 5 )了解高層建築採暖的特點和熱水採暖系統的形式; ( 6 )了解室內燃氣供應的要求,管道、燃器具的布置安裝要求。 6 、通風 內容: 通風的概述;室內外空氣計算參數;自然通風;通風系統的主要設備和構件;空氣凈化設備。 要求: ( 1 )了解通風的任務與意義及通風的方式與特點; ( 2 )了解通風室外計算參數和全面通風量的確定; ( 3 )了解自然通風的原理,加強自然通風的措施及其自然通風量的計算; ( 4 )了解通風系統的主要設備和構件,並了解空氣凈化設備的類型與特點; 7 、空氣調節 內容: 空氣調節概述;空氣調節方式和設備的組成;空氣處理及設備;空氣調節系統與建築的配合。 要求: ( 1 )了解空調系統的分類和應用; ( 2 )了解空氣調節方式、特點及其設備組成; ( 3 )了解空氣處理設備的種類、構造、特點和基本選擇; ( 4 )了解空調管道、空調機房的布置要求及與建築的配合。 8 、冷熱源 內容: 冷熱源的組成;空調冷熱源的工作流程;冷熱源設備布置及實例。 要求: ( 1 )了解冷水機組的類型及其工作流程; ( 2 )了解溴化鋰吸收式製冷機的種類和工作流程示意; ( 3 )了解空調冷熱源的系統組成和主要設備、附件情況; ( 4 )了解空調冷熱源設備的布置要求。 第四篇 建築電氣 9 、建築供配電系統 內容: 變電所的形式及對建築的要求;供電系統線路及對建築的要求。 要求: ( 1 )了解變電所的形式及對建築的要求; ( 2 )了解供電系統線路及對建築的要求。 10 、電氣照明 內容: 電氣照明常用參數;電光源與燈具;電氣照明線路;常用的控制電器與保護電器;室內照明設計。 要求: ( 1 )了解光、光通量、發光強度、照度和亮度的基本概念及材料的光學性質; ( 2 )了解電光源的主要光電特性參數——發光效率、色溫、顯色性、頻閃的概念與要求; ( 3 )了解電光源的分類及其各類電光源使用的特點; ( 4 )了解燈具的分類、配光曲線、保護角、效率及使用場合; ( 5 )了解電氣照明線路的組成、敷設方式與要求; ( 6 )了解常用的控制電器與保護電器的作用和使用場合; ( 7 )了解室內照明設計的原則和施工圖的組成,並能識讀電氣照明施工圖。 11 、建築弱電與消防電氣 內容: 共用天線電視系統;電話系統;建築消防聯控系統。 要求: ( 1 )了解共用天線電視系統的組成及其天線、饋線信號放大器、混合器、分配器等的作用與基本參數; ( 2 )了解共用天線電視系統的安裝與測試要求; ( 3 )了解建築內部電話通訊系統的構成及敷設要求 ( 4 )了解廣播音響系統的類型與使用場合,了解有線廣播系統中的主要設備與廣播線的選擇、敷設; ( 5 )了解自動消防聯動控制系統的組成及工作原理; ( 6 )了解火災生動報警系統的組成與消防設施的控制。
6. 國內外建築發展研究概況及發展趨勢
智能建築——未來建築發展趨勢
摘要:本文作者提出智能建築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尤其是本世紀末,信息科學技術及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成為智能建築產生與發展的重要支柱。建築業 從未經歷過象今天這樣的重大沖擊,可以預見智能建築將成為建築革命的先聲,成為21世紀的重要產業部門,並進而帶動其它行業的發展,乃至成為一個國家科學技術與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也是未來建築的重要標志。
關鍵詞:智能建築 信息化 社會背景 網路 智能化 人性化 舒適 信息服務 安全 服務
1.智能建築的基礎
信息技術使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表現在:(1)電子商業的出現,包括網上信息服務、電子購物、電子銀行和金融服務、網上攻讀學位;(2)管理工作的變化;(3) 製造業和經濟活動全球化。有了Internet,一個新設備可以在美國設計,中國印刷,俄羅斯製造。
作為人居住和活動場所的建築物要適應信息化帶來的變化,智能建築的產生和發展是必然趨勢。智能建築是通過配置建築物內的各個子系統,以綜合布線為基礎,以計算機網路為橋梁 ,全面實現對通信系統、建築物內各種設備(空調、共熱、給排水、變配電、照明、電梯、 消防、公共安全等)的綜合管理。所有這些,從技術上也為智能建築的產業起到技術上的支撐作用。
2.智能建築的社會背景
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產業結構的深刻變化。據日本對各職業的分類,就業人口從事第三產業的職業人數,1955年時,為100萬人,占就業總勞動人數的26%;1985年時,為 2800萬人,占就業總勞動人數的47%.這表明一個從工業社會中脫胎而出的、新型的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資源成為社會生產的一種主要資源,成為人類生存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信息產業的產值成為國民生產總值的主要部分,因而它是一個國家產業,甚至是全球性產業,帶有明顯的獨立和交融特性。
1957年,在美國從事技術、管理、職員等辦公室工作的白領人員首次超過藍領人員。1974年到1984年,美國辦公室工作效率增加4%,而同期工業增加100%,農業增加200%.同時辦公費 用卻以15%速度遞增。另一方面,白領階層的增加,人們對辦公環境的好壞也愈加重視。依 賴於大量享有高薪的辦公人員提供服務而運行的經濟,無法承受辦公費用高漲而功率低的狀態 .這一矛盾必然要由適用於信息化社會的手段來處理。智能建築的產生為解決這一問題展開了廣闊前景,尤其是其通信及辦公自動化系統,大大提高了辦公效率。
80年代以後,由於高技術的沖擊,給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帶來了活力,同時也面臨著基礎設施落後和獎金匱乏等問題,這就出現了一些原來由政府投資的交通、通信等項目,向民間和國外開放,出現了「建築—經營—轉讓」即所謂BOT方式。1984年美日通信和電信業開始 改革並全面開放、大幅度自由化。尤其是90年代冷戰結束,大批高技術軍工企業實現「軍轉民」,使得信息技術市場上出現如火如荼的競爭格局。所有這些都為信息社會的完善和智能建築的出現創造了社會條件。
3.智能建築的概念及其發展
在信息社會中,人們對於現代建築的概念也在發生變化,傳統建築提供的服務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和工作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大廈(Intelligent Building,以下簡單稱IB)的出現,使得一幢幢樓就變成一個小社會,其內部有眾多的小公司,各種商業的生活行為要求數以兆計的信息和控制指令進出整座大廈。IB把建築物的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等基本要 素以及它們之間內在聯系進行優化組合,從而提供一個投資合理、高效、舒適、便利的環境 .由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信息化,「智能大廈」這一術語逐漸在建築業流行起來,在國內的樓宇建設中正流行一股「智能化」的熱潮。許多房地產商在廣告宣傳時,將其大名必冠以「 智能化」或「5A甲級智能大廈」。但大廈的「智能化」並不僅僅是建設一個簡單的綜合布線系統,更不是時髦的頭銜能隨便加在自己頭上。我們必須對智能大廈有一個全面、綜合、深入的認識,這對於設計者、使用者乃至發展商都是非常重要的。
3.1 智能大廈的沿革。IB的發展史,是一個從監控到管理的發展過程,也是樓宇設備監控的演變史。早期的超高層大樓一般設備非常多,諸如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變配電系統、保安系統、消防系統、停車場系統等各種專業系統同時共存。操作和控制這些系統,僅靠中央臨近室很難實現。80年代,微電腦技術的崛起再加上信號傳統技術的進步,基本上實現了所有設備都可以顯示於大樓內的中央監控室,並且較容易地進行操作和管理,從而提高了效率 . 1984年,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將一幢舊金融大廈進行了改造,建成了稱之為(City Pl ace)的大廈(如圖1),從此誕生了世界公認的第一座智能大廈。它是時代發展和國際競爭的產物;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各高科技公司,紛紛建成或改建具有高科技裝備的高科技 大樓(HI-Tech.Building),如美國國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樓等;同時,高科技公司為了增強自身的九應變能力,也對辦公或研究環境進行了創新和改進。日本第一次引進智能大樓的概念 在1984年的夏天,近十年來建成了野村證券大廈、安田大廈、KDD通信大廈、NEC總公司大樓 、ARK森大樓、本田青山大樓。日本是對IB進行全面的綜合研究並提出有關理論和進行實踐的最具代表性的國家之一。1995年底日本還成立了國家智能建築專業委員會。據有關估測 ,美國的智能大廈將超萬幢,日本和泰國新建大廈中的60%為智能大廈。美國也宣稱1995年 以後要大幅度增加智能大廈的比例。中國的第一座智能大廈被認為是北京的發展大廈。此後 ,相繼建成了一批准智能大廈如深圳的地王大廈、北京西客站等,上海證券大廈其智能建築的全部弱電工程由美國一家工程公司承包。
總之,進入90年代以後,智能大廈蓬勃發展,步美、日之後塵,法國、瑞典,英國等歐洲國家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智能大廈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
3.2 智能大廈的內涵與體系結構。(1)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智能大廈研究機構」對IB的定義 :「智能大廈是人們通過對建築物的四個基本要素—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及其內在關聯的最優化分析,提供一個投資合理、效率又高的舒適、溫馨、便利的環境。」(2)美國智能建學會(AIBI,American Intelligent Building Institute)定義「智能建築」是將結構 、系統、服務、運營及其相互聯系全面綜合,並達到最佳組合,所獲得的高效率、高功能與舒適性的大樓。(3)日本的建築學界強調IB就是高功能大樓,是方便有效地利用現代信息與通信設備,並利用樓宇自動化技術,具有高度綜合管理功能的大樓。(4)新加坡規定IB必須有三個條件:一是具有保安、消防與環境控制等先進的自動控制系統,以及自動調節大廈的溫度、濕度、燈光等參數的各種設施,以創造舒適安全的環境;二是具有良好的通信網路設施,使數據在大廈內進行流通;三是提供足夠的對外通信設施與能力。(5)我們的認識:IB 是以建築為平台,利用系統集成方法,將智能型計算機、通信及信息技術與建築藝術有機結合,通過對設備的自動監控,對信息資源的管理和對使用者的信息服務及其與建築的優化組合,所獲得的投資合理,適合信息社會需要並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適、便利和靈活更具人情化的建築物。
3.3 建築物的運作綜合智能化通常由五個方面組成:
A、建築功能運作自動化。大型建築物的運作包含有多種功能系統,如水、電、熱力、空調、通訊等等。他們又各有特色,如水又分為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生活熱水、生產污水、消防用水、生活及生產廢水處理與循環使用、生產及生活污水的處理等。而這些對一座建築物來說要實現自動控制就十分復雜。所以智能的概念是替人來做出最佳方案並完成其運行。B、建築物的節能運作。智能建築的另一使命是降低建築物各類設備的能耗,延長其使用壽命,提高效率,減少管理人員,求取更高的經濟效率。C、通信自動化。利用電信網路、衛星電視和計算機互聯網路為大廈提供現代化的信息傳遞手段。D、辦公自動化。E、安全保衛自動化。通過各種攝像、各種感觸探測器進行信號採集、分析、處理,並經由機電一體化的設備進行控制保護。
概括地講,IB是由建築、CA、OA、BA等四種系統所構成,將它們進行有機性的整和後,以便對辦公室的業務處理提供各種高度化的機能,從而達到經濟性、機能性、可靠性及安全性的目標。CA、OA與BA系統共同組成了大樓的頭腦與神經系統,而建築系統為三系統的軀體,同時亦為大樓居住者的活動空間。智能建築是人、信息和工作環境的智慧結合,是建立在建築設計、行為科學、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社會工程學、系統工程學、人類工程學等各類理論學科之上的交叉應用。智能建築將成為未來時代建築的標志。
7. 建築設備論文3000字
寫作思路:根據題目要求,以建築設備作為主題,詳細記錄哪些必要的設備,最後進行總結。正文:
1、建築設備工程施工技術
為了讓建築設備工程更好運行和發揮作用,首先就應該把握施工技術要點,做好設備安裝。但在日常工作中,一些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較低,責任心不強,導致設備安裝存在問題與不足,制約建築設備工程更好運行和發展作用。今後應該轉變這種情況,把握施工技術要點,促進建築設備工程質量提高,也為建築工程施工效率提高創造便利。
1.1施工准備工作。為促進設備安裝順利完成,首先應該做好准備工作,建築設備采購之前,采購員應該嚴格按照圖紙要求進行,對永久性使用的設備,嚴格按照規定製定采購計劃,報相關部門審批,然後按照要求采購。
收貨時按照要求對設備進行驗收,檢查設備是否滿足施工規范要求,材料是否合格,零配件是否滿足要求,采購的設備是否存在問題,具備合格證和質量保證書。如果是成套大型設備,更應該做好設備驗收工作,在有監理工程師和業主在場的情況下,經檢查無誤之後進行驗收,確保設備質量,為接下來進行安裝和設備運行創造良好條件。
1.2設備安裝技術。安裝時要把握每個技術要點,保證安裝施工質量提高。重視對設備的位置度、嚴密性和強度進行嚴格控制,最好進行設備耐壓試驗,有效保障設備質量。遵循設計規范要求和技術標准安裝設備,把握每個技術要點,避免設備安裝時出現故障,促進設備安裝質量提高。
重視對地腳螺栓安裝質量控制,由於其安裝工藝復雜,難度較大,質量控制比較困難,並且容易出現傾斜現象,可能導致較大的誤差,如果質量控制不到位,容易使得設備出現整體故障,影響其正常運行和工作。
另外,設備摩擦容易使軸承產生大量熱量,導致該問題出現的原因是潤滑油太少,潤滑油潔凈度不夠,軸承間的縫隙調整不當等。為預防這些問題出現,首先就要合理調整軸承間的縫隙,做好潤滑工作,確保潤滑油質量,避免設備出現過熱現象,確保建築設備安裝工程質量。
1.3試運轉技術。建築設備安裝完成之後,要進行試運轉,在空載、滿載、正常狀態下運轉,做好相關數據記錄工作,掌握設備運行情況。試運轉時應該做好設備各項性能和數據指標的記錄工作,對設備性能進行全面分析,對存在的缺陷及時改進和完善。這樣一來,就能實現對設備性能的有效保障,為建築施工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1.4提高施工人員技術。注重對技術水平高,基礎知識扎實的技術人員引進工作,重視提高建築設備工程施工技術人員專業素質,使他們更好適應各項工作需要。加強對他們的管理和培訓,提高施工人員素質,能熟練的操作建築設備,促進工程建設效益提高。
2、建築設備工程施工管理
除了把握施工技術要點,確保建築設備工程更好運行和發揮作用之外,還應該加強施工管理,提高質量和安全管理水平,推動建築設備工程施工效率提高。
2.1材料管理。采購建築設備各項材料之前,對供應商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做好對各項設備的采購工作,確保材料質量合格,為更好開展工作奠定基礎。同時還要對材料進行檢驗,有效保障材料質量合格,為建築設備安裝和施工順利進行奠定基礎,促進工程建設質量提高。
2.2質量管理。設備工程施工之前,要提高工程質量控制水平,做好圖紙設計工作,對各項設備安裝進行科學合理安排,制定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做好技術交底工作,明確施工任務和要求,促進建築設備工程施工順利進行。
重視施工現場巡視工作,做好各項設備處理工作,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採取有效的措施處理和應對,保障工程質量提高。
2.3現場管理。施工單位要配備工作人員,做好對施工現場的巡視,完善現場檢查,加強對施工機械和設備、施工人員的檢查,確保設備正常作用發揮。重視設備日常維護工作,及時添加潤滑油,促進設備使用性能最佳發揮。
對設備存在的缺陷也要及時處理和應對,避免施工現場因設備質量不合格而出現質量事故,提高建築設備施工效率。
2.4安全管理。完善施工安全管理規章制度,明確施工人員管理責任,推動安全管理的規范化和制度化進程。完善現場安全巡視工作,及時排除存在的安全隱患,將安全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推動建築施工順利進行。建立安全事故應急處理機制,及時處理和應對突發事件,盡量降低安全事故帶來的損失。
2.5試驗檢測。及時對各項設備進行試驗檢測,全面掌握設備綜合性能,對存在故障的設備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從而確保設備質量和性能提高,使其更好運行和發揮作用,促進建築設備工程運行效率提高,更好發揮相應的作用。
3、結束語
要想促進建築設備工程更好運行和發揮作用,首先就得把握施工技術要點,加強施工管理,確保設備性能良好,促進運行效率提高。另外還要重視設備工程的日常維修和保養,使其處於良好的性能和工作狀態,推動建築工程施工效率提高,保障工程建設質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