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200畝人工濕地污水處理

200畝人工濕地污水處理

發布時間:2023-08-28 08:28:08

⑴ 人工濕地可以處理含微塑料的廢水

人工濕地是人們模擬天然濕地系統結構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運行的濕地系統,用以對受污染水進行處理的一種工藝,由圍護結構、人工介質、水生植物等部分構成。當水進入人工濕地時,其污染物被床體吸附、過濾、分解而達到水質凈化作用。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最初主要用於接納污水處理場的出水,使水質得到進一步改善,成為保護地表水體環境質量的緩沖地帶80年代初濕地已發展成為處理和處置污水的系統,用於改造和建立濕地生態系統,提供水源、恢復濕地野生群落和保護鳥類生存環境方面起很重要的作用污水濕地處理主要應用於以下五個方面:①把處理了的出水引入天然濕地處置②利用天然濕地進行污水深度處理③利用經處理的出水或經部分處理的污水改造和建立平衡的濕地生態,進而恢復濕地受害的鳥類和野生群落④利用人工濕地直接進行污水處理⑤以保護湖泊、河流為目的,利用河灘、湖灘的天然濕地凈化河水。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藝形式:自由表面流、水平潛流、垂直潛流。其中自由表面流人工濕地由於佔地面積較大及存在一定的環境衛生問題,在實際污水處理工程中應用較少。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濾料一般採用土壤、細沙、礫石、碎碗片或灰渣等,還有些採用沸石等
污水經過沉澱過濾後,再流過人工濕地,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其中多餘的氮磷鉀等營養。流出的水質達標後即可排放。

⑵ 濕地工程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一、工程地點
項目區位於吉林省梨樹縣污水處理廠西側小南河流域,起始點為污水處理廠中水通過圓涵流入小南河處,樁號為0+000,末端為小南河與招蘇台河匯合處,樁號3+700。
二、工程設計
(一)工程總體布置
以污水處理廠出口進入梨樹小南河為工程起點,樁號為0+000,末端為與招蘇台河匯合處,樁號為3+700,面積共316000m2作為人工表流濕地的建設面積,共分級修建20座溢流堰。
(二)工藝選取
人工濕地技術是一種基於自然生態原理,充分利用人工介質中的
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介質所具有的物理、化學特性,將污水凈化的一種復合工藝。根據濕地內污水的流動狀態,人工濕地又劃分為表面流濕地和潛流濕地。表面流人工濕地在生態構造和外觀上都類似於天然濕地,但去污的效果要優於自然濕地。潛流濕地的人工布水系統位於濕地的表面,使水流在濕地表面以下運行,根據水流的方向,又可以把潛流濕地分為水平潛流和垂直潛流濕地兩類。
1、表脊坦面流人工濕地
表面流人工濕地這種類型的人工扮野豎濕地和自然濕地類似,污水從濕地表面流過。在流動的過程中廢水得到凈化。水深一般0.3~0.5米,水流呈推流式前進。污水從入口以一定速度緩慢流過濕地表面,部分污水或蒸發或滲入地下。近水面部分為好氧層,較深部分及底部通常為厭氧層。表面流人工濕地中氧的來源主要靠水體表面擴散、植物根系的傳輸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傳輸能力十分有限。
2、潛流人工濕地
目前在實際應用中,潛流濕地由於在處理效果具有較大優勢,已成為人工濕地主要的應用模式,而在潛流濕地中根據水流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水平潛流型和垂直潛流型兩種濕地模式。早期國際上應用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大部分為水平潛流人工濕地,但是隨著垂直潛流系統在污染物的去除和佔地小等方面優勢逐漸得到認識,尤其是對污水中有機物和氮具有更高的凈化效果,垂直潛流人工濕地在國內外都開始迅速的發展。
人工濕地水質深度凈化系統的各類工藝的特點對比如表7-1所示。
綜合考慮本項目處理規模、水質特點、運行穩定、管理簡單、景觀審美、場地特徵、氣候、投資、建設方要求等,綜合各方面的因素,本次設計選擇表流人工濕地工藝。
(三)人工濕地工藝流程
表面流人工濕地的去除機理如下:
1)稀釋作用;2)沉澱和絮凝作用、流速降低、生物分泌物,自然沉澱,絮凝沉澱發生;3)好氧微生物的代謝作用4)厭氧微生物的作用5)生物的作用6)水生維管束植物的作用
為了保證人工濕地水質凈化系統的運行穩定性,由梨樹縣污水處理廠進入人工濕地的水體水質必須保證符合入水標准即執行一級A排放標准。工程將梨樹縣污水處理廠的污水引至小南河人工濕地進行水質凈化,最後流入招蘇台河水域。
(四)人工濕地相關水力參數計算
在人工濕地的設計過程中,確定濕地的水力污染負荷是最重要步
驟之一,同時也關繫到人工濕地未來處理效果的關鍵因素。本次工程設計方法主要利用濕地水文動力學基本原理,由進出水水質和總體水量平衡進行系統的水力負荷與停留時間等水力參數,然後計算出所需土地面積和污染物負荷量,同時結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導則》RISN-TG006-2009 和環境保護部《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 2005-2010)相關標准要求選取合適的設計參數。
1、表面水力負荷
指每平米人工濕地在單位時間所能接納的污水量。
式中,qhs—表面水力負荷,m3/(d.m2);Q—日處理量,m3/d;A—濕地面積,m2。本項目中,Q=30000m3/d,A=316000m2,因此qhs=0.095m3/(d.m2)。
根據國家標准《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 2005-2010 要求,表面流人工濕地qhs控制范圍應為<0.1,本次設計面積滿足表面水力負荷要求。
2、表面有機負荷
指每平方米人工濕地在單位時間去除的五日生化需氧量。
式中:qos—表面有機負荷,kg/(m2·d);Q—人工濕地設計水量,m3/d;C0—人工濕地進水BOD5濃度,mg/L;C1—人工濕地出水BOD5濃度,mg/L;A—人工濕地面積,m2。
本項目中,Q=30000m3/d;C0=10mg/L(一級A);C1=10mg/L(地表Ⅴ類水),故表面有機廳大負荷不需計算,滿足要求;
3、水力停留時間
指污水在人工濕地內的平均駐留時間。
式中:t—水力停留時間,d;V—人工濕地基質在自然狀態下的體積,包括基質實體及其開口、閉口孔隙,m3;Q—人工濕地設計水量m3/d;本項目中,據計算可知,V=316000×0.7×1=221200m3,Q=30000 m3,因此t=7.4d,滿足國家標准《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 2005-2010要求(4~8d)。
經過上述計算,本工程無論從表面水力負荷、表面有機負荷及水利停留時間上均滿足達到地表Ⅴ類水標准需要的指標。
三、結論
通過對表流濕地的水處理效果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見下表。
從以上數據可看出,本項目人工濕地建成以後,運轉後,每天將大量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對保護周邊地區的環境和降低水體的污染負荷將起到良好的作用。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⑶ 人工濕地的技術要求

隨著環境保護的迅速發展,人們對濕地功能也有了廣泛的認識。濕地作為地球之腎,擔負著對地球自然水體的凈化和處理功能。由於城市中天然濕地的逐漸減少和消亡,因此人工濕地以其獨到的優越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發展。
人工濕地系統水質凈化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生態污水凈化處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濕地填料上種植特定的濕地植物,從而建立起一個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當污水通過濕地系統時,其中的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被系統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質得到凈化。
人工濕地系統水質凈化的關鍵在於工藝的選擇和對植物的選擇及應用配置。如何選擇和搭配適宜的濕地植物,並且將其應用於不同類型的濕地系統中成了我們在營建人工濕地前必須思考的問題。
1.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植物的選用原則(1)(2)
1.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態適應能力和生態營建功能;
管理簡單、方便是人工濕地生態污水處理工程的主要特點之一。若能篩選出凈化能力強、抗逆性相仿,而生長量較小的植物,將會減少管理上尤其是對植物體後處理上的許多麻煩。一般應選用當地或本地區天然濕地中存在的植物。
1.2 植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長勢;
① 抗凍、抗熱能力
由於污水處理系統是全年連續運行的,故要求水生植物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基本正常生長,而那些對自然條件適應性較差或不能適應的植物都將直接影響凈化效果。
② 抗病蟲害能力
污水生態處理系統中的植物易滋生病蟲害,抗病蟲害能力直接關繫到植物自身的生長與生存,也直接影響其在處理系統中的凈化效果。
③ 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
由於人工濕地中的植物根系要長期浸泡在水中和接觸濃度較高且變化較大的污染物,因此所選用的水生植物除了耐污能力要強外,對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和周圍的動植物環境都要有很好的適應能力。
1.3 所引種的植物必須具有較強的耐污染能力;
水生植物對污水中的BOD5、COD、TN、TP主要是靠附著生長在根區表面及附近的微生物去除的,因此應選擇根系比較發達,對污水承受能力強的水生植物。
1.4 植物的年生長期長,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綠植物;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中常會出現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長休眠而導致功能下降的現象,因此,應著重選用常綠冬季生長旺盛的水生植物類型。
1.5 所選擇的植物將不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構成隱患或威脅,具有生態安全性;
1.6 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文化價值、景觀效益和綜合利用價值。
若所處理的污水不含有毒、有害成分,其綜合利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①作飼料,一般選擇粗蛋白的含量>20%(乾重)的水生植物;②作肥料,應考慮植物體含肥料有效成分較高,易分解;③生產沼氣,應考慮發酵、產氣植物的碳氮比,一般選用植物體的碳氮比為25~30.5/1;④工業或手工業原料,如蘆葦可以用來造紙,水蔥、燈心草、香蒲、莞草等都是編制草席的原料。
由於城鎮污水的處理系統一般都靠近城郊,同時面積較大,故美化景觀也是必須考慮的。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人工濕地的工藝設計者和建設者考慮得最多的是植物的獨有性和觀賞價值等表在因素,沒有考慮到栽種該植物後的植株生長效果、濕地的運行效果、生長表現以及對生態的安全性等,導致人工濕地在運行一段時間後功能驟降或運行費用劇增,最後導致系統癱費或閑置。
2.人工濕地植物特性的研究及植物配置分析
2.1 根據植物類型分析
2.1.1 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中常用作人工濕地系統處理的有水葫蘆、大薸、水芹菜、李氏禾、浮萍、水蕹菜、豆瓣菜等。
根據對這些植物的植物學特性進行分析,發現它們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生命力強,對環境適應性好,根系發達;②生物量大,生長迅速;③具有季節性休眠現象,如冬季休眠或死亡的水葫蘆、大薸、水蕹菜,夏季休眠的水芹菜、豆瓣菜等。生長的旺盛季節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10月或9月-次年5月;④生育周期短,主要以營養生長為主,對N的需求量最高。
由於漂浮植物具有上述的植物學特性,因此,在進行人工濕地植物配置的時候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它們各自的優點:①由於這類植物的環境適應能力強,因此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應當作地方優勢品種予以優先考慮;②人工濕地系統中,水體中養分的去除主要依靠植物的吸收利用,因此,生物量大、根系發達、年生育周期多和吸收能力好的植物成為我們選擇的目標;③利用植物季節性休眠特性,我們可以給予正確的植物搭配,如冬季低溫時配置水芹菜而夏季高溫時則配置水葫蘆、大薸等適宜高溫生長的植物,以避免因植物品種選擇搭配單一而出現季節性的功能失調現象;④由於這類植物以營養生長為主,對N的吸收利用率要高,因此,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應重視其對N的吸收利用效果,可作為N去除的優勢植物而加以利用,從而提高系統對N的去除效果。
2.1.2 根莖、球莖及種子植物
這類植物主要包括睡蓮、荷花、馬蹄蓮、慈姑、荸薺、芋、澤瀉、菱角、薏米、芡實等。它們或具有發達的地下根莖或塊根,或能產生大量的種子果實,多為季節性休眠植物類型,一般是冬季枯萎春季萌發,生長季節主要集中在4-9月。
根莖、球莖、種子類植物具有以下特點:①耐淤能力較好,適宜生長在淤土層深厚肥沃的地方,生長離不開土壤;②適宜生長環境的水深一般為40-100CM左右;③具有發達的地下塊根或塊莖,其根莖的形成對P元素的需求較多,因此,對P的吸收量較大;④種子果實類植物,其種子和果實的形成需要大量的P和K元素。(3)
由於這類植物具有以下特點,因此在進行人工濕地植物應用配置時應予以充分考慮:①基於這些植物的特性,其應用一般為表面流人工濕地系統和濕地的穩定系統;②利用這些植物的生長(主要是塊根、球莖和果實的生長)需要大量的P、K元素的特性,將其作為P去除的優勢植物應用,以提高系統對P的去除效果。
2.1.3 挺水草本植物類型
這類植物包括蘆葦、茭草、香蒲、旱傘竹、皇竹草、藨草、水蔥、水莎草、紙莎草等,為人工濕地系統主要的植物選配品種。這些植物的共同特性在於:①適應能力強,或為本土優勢品種;②根系發達,生長量大,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存,對N和P、K的吸收都比較豐富;③能於無土環境生長。
根據這類植物的生長特性,它們可以搭配種植於潛流式人工濕地,也可以種植於表流式人工濕地系統中。
根據植物的根系分布深淺及分布范圍,可以將這類植物分成四種生長類型,即深根叢生型、深根散生型、淺根叢生型和淺根散生型。
(1)深根叢生型的植物,其根系的分布深度一般在30CM以上,分布較深而分布面積不廣。植株的地上部分叢生,如皇竹草、蘆竹、旱傘竹、野茭草、薏米、紙莎草等。由於這類植物的根系入土深度較大,根系接觸面廣,配置栽種於潛流式人工濕地中更能顯示出它們的處理凈化性能。
(2)深根散生型植物根系一般分布於20-30CM之間,植株分散,這類植物有香蒲、菖蒲、水蔥、藨草、水莎草、野山姜等,這類植物的根系入土深度也較深,因此適宜配置栽種於潛流式人工濕地。
(3)淺根散生型的一些植物如美人蕉、蘆葦、荸薺、慈姑、蓮藕等,其根系分布一般都在5-20CM之間。由於這些植物的根系分布淺,而且一般原生於土壤環境,因此適宜配置於表流式人工濕地中。
(4)淺根叢生型的植物如燈心草、芋頭等叢生型植物,由於根系分布淺,且一般原生於土壤環境,因此僅適宜配置於表面流人工濕地系統中。
2.1.4 沉水植物類型
沉水植物一般原生於水質清潔的環境,其生長對水質要求比較高,因此,沉水植物只能用作人工濕地系統中最後的強化穩定植物加以應用,以提高出水水質。
2.1.5 其它類型的植物
一些如水生景觀植物之類的,由於長時間的人工選擇,使其對污染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弱,因此也只能作為最後的強化穩定植物或濕地系統的景觀植物而應用。
2.2 根據植物原生環境分析
根據植物的原生環境分析,原生於實土環境的一些植物如美人蕉、蘆葦、燈心草、旱傘竹、皇竹草、蘆竹、薏米等,其根系生長有一定的向土性,配置於表面流濕地系統中,生長會更旺盛。但由於它們的根系大都垂直向下生長,因此,凈化處理的效果不及應用於潛流式濕地中;對於一些原生於沼澤、腐殖層、草炭濕地、湖泊水面的植物如水蔥、野茭、山姜、藨草、香蒲、菖蒲等,由於其生長已經適應了無土環境,因此更適宜配置於潛流式人工濕地;而對於一些塊根塊莖類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蓮、慈姑、芋頭等則只能配置於表面流濕地中。
2.3 根據植物對養分的需求類型分析
根據植物對養分的需求情況分析,由於潛流式人工濕地濕地系統填料之間的空隙大,植物根系與水體養分接觸的面積要較表流式人工濕地濕地廣,因此對於營養生長旺盛、植株生長迅速、植株生物量大、一年有數個萌發高峰的植物如香蒲、水蔥、苔草、水莎草等植物適宜栽種於潛流濕地;而對於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存,生長相對緩慢,一年只有一個萌發高峰期的一些植物如蘆葦、茭草、薏米等則配置於表面流濕地系統。
2.4 根據植物對污水的適應能力分析
不同植物對污水的適應能力不同。一般高濃度污水主要集中在濕地工藝的前端部分。因此,在人工濕地建設時,前端工藝部分如強氧化塘、潛流濕地等工藝一般選擇耐污染能力強的植物品種。末端工藝如穩定塘、景觀塘等處理段中,由於污水濃度降低,因此可以更多考慮植物的景觀效果。
3.小結
一個人工濕地系統的建立,植物的選擇和配置是很重要的考慮因素。在系統建立和植物栽種配置時要將系統的主要功能與植物的植物學特性充分結合起來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不同植物各自的優勢,達到更好的處理凈化效果。
濕地植物的栽種配置要根據具體的應用環境和系統工藝來確定,對於一些應用工藝范圍較廣的植物類型,要充分考慮其在該工藝中的優勢,能使其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而居於主導地位。
為達到全面的處理和利用效果,應進行有機的搭配,如深根系植物與淺根系植物搭配,叢生型植物與散生型植物搭配,吸收N多的植物與吸收P多的植物搭配,以及常綠植物與季節性植物的季相搭配等。在進行綜合處理的一些工藝或工藝段中,切忌配置單一品種,以避免出現季節性的功能下降或功能單一。作為濕地公園規劃建設的人工濕地還要考慮景觀搭配。

⑷ 人工濕地水處理技術原理

人工濕地系統水質凈化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生態污水凈化處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內人工濕地填料上種植容特定的濕地植物,從而建立起一個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當污水通過濕地系統時,其中的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被系統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質得到凈化。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具有緩沖容量大、處理效果好、工藝簡單、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等特點,非常適合中、小城鎮的污水處理。
人工濕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運行的與沼澤地類似的地面,將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經人工建造的濕地上,污水與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動的過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污水、污泥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其作用機理包括吸附、滯留、過濾、氧化還原、沉澱、微生物分解、轉化、植物遮蔽、殘留物積累、蒸騰水分和養分吸收及各類植物的作用。
谷騰環保網上有很多關於人工濕地用於污水處理中的工程案例經驗,可以參考下~

⑸ 濕地生態系統是怎樣用於污水處理的

人工濕復地技術是
20
世紀
70
年代末發制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污水生態處理新技術
,
其特點是投資少、效率高、抗沖擊、處理效果穩定、運行費用低、維護方便和景觀生態相容
性好。目前已被用於處理各種類型的廢水
,
如居民生活污水、養殖廢水、酸性礦排水、暴雨
徑流、
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河流、
湖泊濕地恢復和重建
,
同時在城市市政工程建設中發揮作用。
一般認為
,
人工濕地是通過植物
-
土壤
-
微生物的綜合作用實現對污染物去除的
,
其中微生物
是對污染物進行吸收和降解的主要生物群體和承擔者
,
微生物在濕地基質中與其他動物和植
物共生體的相互關系往往起著核心作用。在人工濕地系統凈化污水過程中
,
基質中的微生物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一方面它們既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另一方面又是有機污染
物去除的積極分解者
,
它們的組成以及功能的發揮將直接影響人工濕地的凈化效果。

⑹ 人工濕地處理工業廢水的工藝設計

1工藝設計
1.1工藝流程
工藝的選擇直接關繫到處理出水的水質指標能否穩定可靠的達到處理要求、運行管理是否方便、建設費用和運行費用是否節省,以及佔地和能耗指標的高低,因此,工藝方案的選擇非常關鍵。項目濕地的進水水質具備以下特徵:
(1)廢水進入人工濕地前,預先經過芬頓工藝處理,有機污染物大部分被分解,剩餘部分難分解的高分子有機物;
(2)廢水中含有一定鹽度(主要為鐵鹽、硫酸鹽與氯鹽),約1%~2%;(3)水質波動大,進水水質的氨氮指標有較大浮動,最高氨氮可達120mg/L;水中磷以元素磷、正磷酸鹽、縮合磷酸鹽、焦磷酸鹽、偏磷酸鹽和有機團結合的磷酸鹽等形式存在,而項目進水以除正磷酸鹽外的形式為主,不利於植物吸收。因此,工藝的選擇應根據水質、水量、設計出水要求、以及當地的溫度、工程地質等因素綜合考慮。具體工程的選擇原則為:
(1)工藝選擇保證合理性、先進性和成熟性的有機結合,確保處理後的污水再生水達到排放標准,無二次污染;
(2)在出水達標的前提下,盡可能採用節能、高效的處理設備,降低建設投資和運行費用;
(3)工程操作、運行與維護管理簡單、方便,設備運行性能可靠;本設計方案選定的工藝為「提升泵池+垂直流人工濕地+景觀水池」。項目廢水通過一系列環保處理工藝處理至濕地進水標准後排入清液緩存池中均質,緩存池設有氨氮在線分析儀以及COD在線監測儀,對水質中的COD指標與氨氮指標進行實時監測。當進水水質滿足濕地進水要求時,則PLC進行「模式一」的進水方案(正常運營),清液緩存池內的水泵將廢水動力提升至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中,同時經砂石填料的過濾、特殊填料的吸附作用、濕地植物的吸收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後,水中污染物得到去除,出水由底部集水管道輸送至景觀池中,與景觀池連接的管道末端設置可調節式管接,根據實際運行需要調整人工濕地的好氧—厭氧比重,進而微調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對污水中氨氮、硝態氮進行針對性控制,達到污水的高效效率處理。景觀池出水通過管道輸送至指定排放點中計量排放。當進水水質超出濕地進水要求時,則PLC進行「模式二」的進水方案(事故運營)。當末端氨氮在線檢測設備檢測水質超過設定值時,自動開啟應急吸附閥,同時關閉總排水閥,污水通過應急循環水泵,將污水抽至I級應急吸附池與II級應急吸附池中進行處理,凈化後的水進入排放池中,經操作員檢測合格後排放;當末端COD在線檢測設備檢測水質超過設定值時,或氨氮與COD同時超標時,只開啟內循環閥,同時關閉總排水閥,應急循環水泵將超標水質抽至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布水主管中,由配水支管與配水電動閥進行脈沖配水,實現污水循環不外排,直至末端在線檢測設備合格後恢復正常運行狀態。出水達到目標水質標准後排放。
1.2主要構築物設計參數
污水通過管道流入提升泵池,再進入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通過均勻布水,植物吸收分解、濕地凈化後,出水最終流入景觀水池,實現處理流程的完結。
1.2.1提升泵池及泵房
1.2.1.1提升泵池
設計流量:Q=900m3/d,數量:1座,有效水深:h=4.0m,有效容積:V=150m3,結構:鋼砼。
1.2.1.2進水泵房
設計流量:900m3/d,數量:1座,尺寸:平面尺寸為7×5m。其中,提升泵的Q=20m3/h,H=8m,N=4kW,共3台(兩用一備)。
1.2.2垂直流人工濕地
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水質凈化技術是一種生態工程處理技術,是人工濕地的一種類型,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填料上種植特定的濕地植物,從而建立起一個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當待處理的污水以垂直潛流的方式通過濕地處理系統時,污水中的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被系統吸收或分解,最終使水質得到凈化[4-7]。設計參數方面,垂直流人工濕地面積為4064m2,濕地高度設計為1.6m,濕地內填料層高度設計為1.5m。
1.2.3景觀水池
設計流量:900m3/d,數量:1座,有效水深:1.0m,池體尺寸:r=4.5m,結構:鋼混,其他:種植部分挺水植物、沉水植物,以增強景觀效果。
2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設計
2.1填料及微生物菌種
本工程所選用填料主要為不同的砂礫級配,填料厚度1.5m,從上至下依次為50cm厚粒徑0~5mm砂石填料層(包括10cm的特殊填料),30cm厚特殊填料層,40cm厚粒徑10~30mm砂石填料層,30cm厚粒徑20~40mm碎石填料層。特殊填料由活性炭與沸石按比例混合而成,為濕地長效運行,活性炭與沸石配比設定為25%:75%。為增強特殊填料對COD、NH4+-N的去除作用,將特殊填料分兩部分,其中0.3m鋪設在原來的位置,包裹植物根系,0.1m鋪設在上層布水管管溝中。由於人工濕地對TP去除效果一般,為增加人工濕地對TP的去除效果,可在碎石層中混合鋪設0.1m石灰石。與此同時,在垂直流濕地系統中添加高效微生物菌種,利用復合微生物進行污染環境治理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新型污染治理技術[8-10]。它以處理工藝簡單,對污染位點的干擾、破壞小、污染物降解速度快、降解徹底、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等優勢被認為是一項很有希望、很有前途的水污染治理技術。本項目中所用高效微生物菌種主要由含銅綠假單胞菌、施氏假單胞菌、海洋假單胞菌、糞產鹼菌、脫氮副球菌、地衣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蠟狀芽孢桿菌等。其中既有分解性細菌,又有合成性細菌,既有厭氧菌、兼性菌,又有好氧菌,是一個多種菌共存的生物集合。高效微生物菌種主要用於人工濕地投加,菌種的投加可加快菌群形成速度和污水處理效率,同時菌種的投加還可優化微生物群落,強化處理效果。
2.2防滲設計
人工濕地在安裝工作時也需做好嚴格的防滲處理,達到雙保險的目的。按照《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2005-2010),人工濕地底部和側面應進行防滲處理,防滲層的滲透系數不低於10~8m/s。本項目垂直流人工濕地的防滲層也按此規范進行,具體做法為修築好濕地池體後,鋪設垃圾填埋場專用光面HDPE防滲膜(厚度1.0mm)。
2.3配水管與運行
為了保證濕地系統布水均勻,人工濕地劃分成21個配水單元,每個配水單元約200m2。本次900m3/d規模的尾水治理工程的工藝管道由兩部分組成,上層布水管道與下層集水管道。通過水泵將清液儲存池的原水動力提升至垂直流人工濕地,進入布水區域後東西向分成2條,最終由蝶閥控制每個配水單元的穿孔管進行布水。
2.3.1上層布水管設計
尾水由項目進水動力系統通過DN80PE主管輸送至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後,東西向分為2條DN80PE布水主管,布水干管(DN65,PE材質)與主管垂直相接,主管兩側干管各設一控制閥門,干管兩側對稱駁接DN40PE穿孔管,向各濕地單元均勻布水。穿孔管間距2.0m,管孔φ5mm,孔間間距200mm,採用熱熔連接。不同管徑使用轉接頭進行變換連接。
2.3.2垂直流人工濕地下層集水管設計
在濕地床體中間位置設置集水管,集水主管採用管徑為DN150PE管,穿孔集水干管採用管徑為DN100PE管,斜向下30°雙側間隔開孔,穿孔集水管間距16m。出水收集後匯入景觀池中,在景觀池中的集水主管向上蔓延,向上蔓延的長度可進行手動調節,最終引至排放渠內計量排放。每個人工濕地下層管道均設置有通氣管,用於消除濕地內部負壓,提高配水下滲速度。
2.3.3管道閥門的選用及布置
閥門選用首先掌握介質的性能、流量特性,以及溫度、壓力、流速、流量等性能,然後,結合工藝、操作、安全諸因素,選用相應類型、結構形式、型號規格的閥門。本項目垂直流人工濕地配水系統中,需要對進水進行調節,結合閥門的特點及本項目的需要,選擇蝶閥作為進水調節閥,通過蝶閥的圓盤控制管道污水的開關。首先在濕地進水主管上調壓閥、安裝手動蝶閥、電動蝶閥和電磁流量計,其次在濕地進水管以及布水干管上安裝水表、手動蝶閥和電動蝶閥。應急事故管道以及最終排水管道(均為PE管)各安裝一個手動蝶閥和電動蝶閥。
2.4植物設計
設計種植植物與廠區環境相協調,重點選擇去污能力較高並且具有一定的耐鹽能力的植物品種。種植方式為分區種植,具體分區和造型根據周圍景觀情況布置,以保證與整體景觀協調一致。
2.4.1設計原則
根據污水性質及當地氣候、地理實際狀況以及相關文獻的論證結果,選擇適宜的水生植物,才能建立良好的填料—植物系統,保證良好的凈化效果。濕地水生植物的選擇原則如下:
(1)能適應當地生長的植物或天然濕地原存的優勢種。
(2)根據處理對象即污水的特性選擇適宜的植物;如多年生的蘆葦、風車草、花葉蘆荻等去除BOD5、N、P的效率高。這些植物根系發達,根狀莖粗壯,形成不定芽,是微生物棲息生長的良好介質,在根區能形成巨大的生物量,具有強大的凈化能力。一些維管組織的莖、根狀莖具有發達的呈海綿狀空腔組織,氧氣能通過這些空腔利用葉從大氣中將氧輸送至根部,這樣其根區恰如一個好氧反應區,具有生物膜法的凈化功能。
(3)多種植物混植或串聯種植,發揮各自優點,提高系統的總體凈化能力。
(4)景觀效果好,能美化環境,為戶外休閑娛樂提供良好的環境。
2.4.2濕地植物選擇
通過試驗及查閱相關文獻,篩選對高鹽廢水有較高適應性的人工濕地植物,得出蘆葦、花葉蘆荻和香根草長勢最好;蜘蛛蘭、風車草、檉柳長勢一般;紅樹林類植物、鳶尾、紙莎草、千屈菜和水蔥長勢較差,因此,蘆葦、花葉蘆荻和香根草為高鹽廢水濕地項目的主要植物用於大面積栽植,而蜘蛛蘭、風車草、檉柳可作為次要植物,可小面積種植。紅樹林類植物、鳶尾、紙莎草、千屈菜和水蔥長勢較差,將不予以考慮。
3結論
經過工藝設計的分析,人工濕地系統處理工業廢水尾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可以實現高標准排放。進水主要特徵為低COD、低氨氮,高鹽度,水質波動較大,有機污染物以難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為主。進水滿足一定標准後,經過人工濕地系統處理後,出水主要指標可以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IV類標准。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⑺ 污水處理項目中的人工濕地有什麼優缺點啊

很多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站點可以看到設備的控制櫃和幾個井蓋外,最常見是還有小型的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是在天然濕地的凈化功能基礎上,人工將礫石、砂、土壤等介質按一定比例結構的底部封閉並有選擇的植入水生植物的污水處理系統。它的處理方法主要是靠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的協同作用,對污水進行處理。

對於偏遠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人工濕地是性價比較高的污水處理系統。它擁有緩沖容量大、處理效果好、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美化景觀等特點,還可以供水產、畜產、建材、綠化、野生動物棲息等。不過對於規模較大的農村,一般會和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組合使用,以達到污水處理的效果。

當然,人工濕地也有一定的缺點。佔地面積較大,內部需栽種水生植物,所以真正能穩定運行需要幾年的時間,周期相對長。人工濕地還易受病蟲害影響,加之污水性質復雜,常有水質不達標的現象出現,處理不當人工濕地反而會成為污染源。

⑻ 什麼是人工濕地處理技術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是一種土地處理工藝,它是將污水投放到土壤中,經常處於飽和狀態且生長有蘆葦、香蒲等耐水植物的沼澤地上,使污水沿一定方向流動,通過耐水植物和土壤聯合作用,污水得到凈化。 人工濕地系統可以處理後的出水水質可以達到地面水水質標准,因此它實際上是一種深度處理的方法。特別適合處理飲用水源或景觀用水區附近的生活污水或直接對受污染水體的水進行處理,或者為這些水體提供清潔的水源補充。 主要特點:適應性強,能高效的去除有機污染物、氮、磷等營養物質。建設和運營費用低,要求的管理水平不高,非常適合經濟不發達的小城鎮污水處理。缺點就是佔地面積比較大,對氣候要求比較高,適應性較差。

⑼ 人工濕地如何有效發揮濕地的凈化作用

濕地在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凈化污水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很多地方都開展了人工濕地建設工程。
但是,目前人工濕地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人工濕地受環境條件特別是區域地理和氣候條件限制。比如在黃河以北建設的濕地,冬季難以發揮凈化作用,夏季暴雨雨水對濕地造成致命破壞。二是濕地凈化效果受進水水質及水量變化影響。三是非專業濕地管理人員的技術及素質直接影響濕地管理,間接影響濕地凈化水質效果。四是濕地長期運行,積累的懸浮固體增多,影響水質凈化效果。如何更有效地發揮濕地的凈化作用?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積極探索,引進技術。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要求越來越高,污染物排放標准逐步加嚴,濕地是污水處理系統不可缺少的處理單元,要積極引進創新型技術,因地制宜地管理濕地。
統籌考慮,預先調節。濕地處理工程在污水處理系統中既是龐大、復雜的工程,又是穩定、慢節奏的工程,進入濕地處理的污水量可小不可大,不能超過設計流量。濕地處理污水需要時間,必須按照設計停留時間進行規范操作,不可污水快進快出或慢進快出。
培養人才,加強管理。濕地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環保、水利、林業等行業,要求管理者知識面廣。要引進知識型人才,經營好濕地工程。
收割植物,清理雜物。濕地的凈化處理功能是利用水生植物對污水中懸浮物及營養元素進行吸附、截留沉降,通過水體微生物和土壤微生物對有機質進行消化分解,再由植物體吸收凈化,最終去除污染物。需要專人負責對水生植物果實、枯枝進行收割、清運,配備水上交通工具及打撈設備。
制定製度,注意防火。在秋冬季節,地表種植的濕生植物地表以上部分將枯死,而北方秋冬季節降水較少,要制定嚴格的防火制度。作者單位:山東省茌平縣環保局

閱讀全文

與200畝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分離器換濾芯泵不上油怎麼回事 瀏覽:233
過濾槽里放清道夫 瀏覽:690
樹脂上能鍍鉻嗎 瀏覽:321
飲水機加熱不出水怎麼修理 瀏覽:578
沃克凈水機不制水如何解決 瀏覽:545
微濾超濾納濾膜孔徑 瀏覽:66
買的凈水器出水不暢怎麼回事 瀏覽:95
為什麼要做飲水機 瀏覽:921
鹼性廢水回收怎麼辦 瀏覽:481
過濾桶里有病菌嗎 瀏覽:920
房子如何排污水 瀏覽:265
澳門回上門機票用什麼證件 瀏覽:704
造紙廢水處理好氧負荷 瀏覽:407
含鉻廢水說法正確的 瀏覽:460
凈水器不插電為什麼有聲音 瀏覽:745
飲水機最早是什麼時候生產的 瀏覽:1000
硅酸鈣水垢清洗劑 瀏覽:215
做樹脂貼面要多長時間 瀏覽:209
標致307地板積水處理 瀏覽:204
杭州最好的樹脂補牙 瀏覽: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