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高人介紹青島的概況
中國東部重要的海濱城市
青島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勝地。
青島是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和中國十佳商務城市,獲得「企業家滿意獎」。
青島是首批全國文明城市。
青島是全國兩個「中國品牌之都」之一。
青島是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
青島榮獲2005年「公眾最嚮往的中國城市」第一名。
青島是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帆船比賽舉辦城市,是中國的「帆船之都」。
青島是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和8個國際會議城市之一。
青島是中國重要的外貿口岸之一。
青島是中國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
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青島位於山東半島南端(北緯35°35'-37°09',東經119°30'-121°00')、黃海之濱。青島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海濱城市。全市海岸線(含所屬海島岸線)總長為870公里,其中大陸岸線730公里,佔山東省岸線的1/4。海岸曲折,岬灣相間。青島現轄七區五市,總面積10654平方公里,總人口740.9萬,其中市區1159平方公里,人口265.43萬人。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但無嚴寒。
歷史沿革
青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這里已有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東周時期建立了當時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登臨現位於青島膠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隊由琅琊山起航東渡朝鮮、日本。漢武帝曾在現位於青島市城陽區的不其山「祀神人於交門宮」,並在膠州灣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設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島已發展成為一個繁華市鎮,昔稱膠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在膠澳設防,是為青島建置的開始。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強占青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1月,日本侵佔青島,取代德國對青島進行軍事殖民統治。191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運動」便是以「收回青島」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青島,設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屬北洋政府。1929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1986年青島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賦予相當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1994年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青島經過20餘年的改革開放和不斷進行的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現已形成了電子通訊、信息家電、化工橡膠、飲料食品、汽車船舶、服裝服飾六大支柱產業。初步核算,2005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GDP)2695.5 億元,增長 16.9 %,為1994年以來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4.64 億元,增長 0.4 %;第二產業增加值1399.75 億元,增長20 %;第三產業增加值1121.11 億元,增長16 %。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為6.5:51.9:41.6 。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城市中居第10 位,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 4位。
2005年全市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6.34 億元,增長 35.1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 203.06 億元,增長23.4 %。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城鄉消費品市場態勢活躍。200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突破 800 億大關,達 865.91 億元,增長15.8 %。2005年,青島地區(含中央、省公司)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30.22 億美元,增長22.4 %,其中,出口額 194.22 億美元,增長 23.1 %,進口額136 億美元,增長21.4 %。
2005年共批准利用外資項目2530 項,增長4.4 %,合同外資 95.45 億美元,增長42.1 %。外商直接投資 36.56 億美元,增長 13.1 %。
青島與192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截至2005年末,共有 77 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青島投資 142個項目。
青島農業資源豐富,盛產糧油、林果、畜牧、水產品,平度大澤山葡萄飲譽海內外。青島海區港灣眾多,灘塗廣闊,土質肥沃,餌料豐富,有多種水生物棲息繁衍,如鯛魚、黃魚、鱸魚、鮑魚、牡蠣、寨魚及對蝦、干貝、海參、螃蟹、海螺等。
2005年主要農畜產品產量(萬噸)
糧食 315.02
其中:小麥 153.55
玉米 147.86
花生 50.39
蔬菜 579.21
水果 73.73
肉類 81.94
其中:豬肉 28.07
禽肉 45.55
牛、羊奶 50.82
禽蛋 38.63
青島作為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憑借其公平的市場秩序、良好的社會治安、舒適的生活條件、高效的政府工作、完備的基礎設施和有保障的人身及財產安全等良好的投資生活環境,榮獲「企業家滿意獎」。
青島擁有一批中國知名企業,如海爾集團、海信集團、青島鋼鐵控股集團、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澳柯瑪集團、頤中煙草(集團)、雙星集團、青島廣源發集團、利群集團、青島港(集團)、青島建設集團、山東綺麗集團等。青島啤酒已經擁有百年的生產歷史;海爾集團是改革開放後迅速崛起的企業,2005年實現全球營業額達1039億元人民幣;海信集團、雙星集團、澳柯瑪集團等均已成為中國的名牌企業。
青島,榮獲「中國品牌之都」的稱號,擁有中國大陸唯一的世界最具影響力百強品牌——海爾,另擁有中國名牌產品44種,中國馳名商標15個,有5家企業獲得國家質量管理獎。
青島市擁有正在快速成長的金融保險業。至2005年末,全市金融從業人員 3.5 萬多人。全市共有銀行類中資金融機構20 家,營業性機構及儲蓄網點1180 個;銀行類外資金融機構 9家,其中經營性機構 6 家,代表處3 家;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和財務公司各1家。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849.24 億元,比年初增加 428.15 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232.8 億元,比年初增加319.06 億元。全市共有法人證券公司1 家,證券營業部 39 家,證券服務部 3家;期貨經紀公司 2家,期貨經紀營業部 5 家。境內上市公司10 家(發行股票 11 只),境外上市公司 2 家; 12 家上市公司已累計融資 124 億元,股票基金交易額 563.6 億元;
全市共有內資保險分公司 18 家,保險支公司(營業部)64 家,營銷服務部 82 家;保險經紀公司 21 家,保險代理公司 45 家,保險公估公司 12 家,外資保險分公司2家、代表處3 家。全年累計實現保費收入49.57 億元,比上年增長 4.2 %。
青島擁有25個海洋科研、教育以及管理機構,全國重點綜合性海洋高等學府——中國海洋大學就設在這里;擁有中國國內一半以上的海洋科技人才,是一座集海洋科研、國際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東方海洋科學城。擁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40位。
精心打造「融才、融智、融資」高效融合的引智模式,引智助航作用顯得獨具特色。近兩年來,共實施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項目119項,引進各類外國專家237人次,組織出國(境)培訓298人次。截至2005年底,青島高校軟控有限公司和青島天人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分別被授予國家級引智示範基地,我市還有省級引智示範基地3個,市級工業引智示範基地6個;共有5位外國專家獲得國家「友誼獎」,6位專家獲得山東省「齊魯友誼獎」,90位專家獲得青島「琴島獎」。連續舉辦了4屆的中國青島·國際化人才創業項目洽談會通過招才引智促進招商引資,加快構築國際化人才創業「人才(融才)-項目(融智)-資金(融資)」高效融合的創業機制,累計達成合作意向989份,正式簽訂合同116個,其中,招商項目14個、外方投資總額9085萬美元。
國家級重點發展區域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務院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地處黃海之濱、膠州灣西海岸,背依環渤海經濟圈,是構建「大青島」戰略的核心區域和極具發展潛力的投資熱土。
開發區建區以來,遵循國際慣例,科學規劃,高標准建設區域環境,累計投資近300億元人民幣,建成了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體系。位於區內的世界億噸大港前灣新港,擁有中國目前最大的現代化集裝箱深水碼頭,100多條遠洋航線連通世界各地。
開發區著力營造適合現代人工作、生活的優美環境,目前全區綠化覆蓋率達44%,人均公共綠地32平方米。先後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稱號,2004年成為ISO14000國家示範區,2005年順利通過國家生態示範區驗收。
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國內外投資商關注的目光。截至目前,已有20多個省市,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前來投資,累計總投資90多億美元。有30多個世界500強企業在這里投資興辦了50多個項目。
圍繞建設青島新型工業化中心區,開發區立足自身優勢,把握產業發展規律,初步形成了家電電子、石化、機械製造、新材料、倉儲物流、高新技術等「六大產業集群」,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多年皆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在商務部最新組織的對54個國家級開發區的投資環境綜合評價中,青島開發區綜合經濟實力、投資環境綜合評價總指數進入全國前4強,在分類指標中,其社會及環境狀況指數列全國第1位,人力資源、供給水平和技術創新環境指數均列全國前3位。
青島開發區作為青島新興的旅遊勝地,氣候宜人,自然風光旖旎。美麗無比的海濱景色和嫵媚秀麗的山水景觀,令人流連忘返。薛家島省級旅遊度假區擁有迷人的海濱風光和金沙灘、銀沙灘、連三島、竹岔島等名勝景點,這里以影視文化傳媒產業為主題的綜合旅遊開發已經正式啟動。
青島保稅區
青島保稅區於1992年11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1993年3月29日通過海關總署等部委驗收正式運營,是沿黃流域唯一的保稅區,具有「境內關外」特性,實行「免證、免稅、保稅」的特殊政策,主要開發培育國際物流、國際采購、國際商展、國際貿易、出口加工、保稅倉儲等功能。
2000年以來,青島保稅區不斷創新機制,全面推行以人為本的企業化管理模式,實行「小政府、大服務」,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建成「投資無費區」和「全程免費代理服務區」,在全國15個保稅區中率先取得ISO9001和ISO14001雙認證。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從全國保稅區的末位邁入先進行列,已吸引40多個國家和地區3400家企業入區經營,其中世界500強企業24個。
2005年,青島保稅區以國務院批復青島開展「區港聯動」試點為契機,創建實施「區區聯動」發展新模式,建設以國際交易市場為主體的橡膠、礦權、礦產、棉花、紙漿、建材等綜合市場產業體系,全面發揮經濟輻射及對外開放示範帶動作用;2005年11月11日,「區港聯動」試點--青島保稅物流園區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封關運營,青島保稅區邁出了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的堅實一步。未來的青島保稅區將以區港聯動為主體,以口岸國際物流為核心,以出口加工與國際商展及市場體系建設為推動力,發展形成國際物流中心、國際商展中心、國際市場交易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中心,爭取設立保稅港,加快向自由貿易港區邁進,建成沿黃流域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5月,同年11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高新區。2000年成為首批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之一;2001年被評為先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2年通過了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的認定;2003年榮獲國家科技部「實施火炬計劃十五周年先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國家先進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的榮譽稱號;創業服務中心通過了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的認定、軟體園通過了「國家863軟體孵化器」的認定,2004年創業服務中心被評為國家級優秀創業服務中心;2005年國家通信產業園、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落戶該區。
青島高新區遵循「差異競爭、錯位發展」的原則,確立了以軟體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和海洋生物醫葯產業為產業重點,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向特色化、規模化、集群化的方向發展。吸引聚集了海爾、朗訊、海克斯康、清華紫光、山東東軟、愛立信浪潮、健特生物、澳海生物、黃海制葯、金谷鎂業、帝科液晶、漢纜集團等一批骨幹企業。新引進了朗訊全球技術支援中心、卡特比勒中國研發中心、IBM軟體測評中心、地恩地研發中試生產基地、高校軟控研發中心、中船重工725所等39個大企業研發中心,加上入駐該區的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國家海洋局一所等大學院所,青島高新區已成為青島市科技資源較集中、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創業環境較好的區域。
青島高新區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一方面不斷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先後與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加強了與法國布雷斯特高科技園、韓國京畿道科技園等國際高科技園區的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不斷優化區域創新創業環境,建成了創業大廈、科技創業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生命科學院、軟體園等綜合性和專業性孵化器8個,總孵化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初步建成了比較完善的創新創業體系。
青島出口加工區
青島出口加工區地處青島市對外開放前沿陣地的城陽區。城陽區是青島市的航空和陸路交通樞紐、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和外貿出口加工基地,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科技進步示範區和新材料產業基地。
青島出口加工區於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12月通過海關總署等8部委聯合驗收,核心區規劃面積2.8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精密機械、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精細化工等「大、高、外」項目。該加工區實行「境內關外」的特殊政策,採用「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貨物通關方便、快捷,非常適合「大進大出、快進快出」外向型加工企業來區內發展。
青島加工區成立以來,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推進開發建設,已完成投資8億元,基礎設施配套達到「九通一平」,建成標准廠房10萬平方米,引進了美國泰科電子、德國斯蒂爾動力工具等一批大項目。2005年,青島出口加工區招商引資規模達3億美元,在全國13個同批次加工區中列第2位,在全國57個出口加工區中位居前列,開工投產企業10餘家。
著眼於發揮青島出口加工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青島市「三點布局」城市框架中紅島組團的發展,城陽區依託出口加工區核心區規劃設立了配套產業區、輻射帶動區和生活服務區,實行四位一體、配套聯動、重點突破、全面啟動的開發模式,力爭用3—5年的時間將其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出口加工區,逐步建設成為環膠州灣產業帶、山東半島製造業基地核心區域和承載世界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
青島海峽兩岸經濟合作試驗區
青島海峽兩岸經濟合作試驗區於1999年3月經國家商務部(原外經貿部)、農業部、國務院台辦批准成立,是全國海峽兩岸經濟合作試驗區唯一設在縣級的試驗區。
試驗區總面積3166平方公里,試驗區中心區規劃面積22.4平方公里,加工區處於青島市「1小時經濟圈」以內,距青島流亭國際機場30公里,距青島前灣港70公里,距膠濟鐵路10公里,青島—銀川高速公路、同江—三亞高速公路在區內設有出入口,交通四通八達。
試驗區堅持以出口食品加工為方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引進國內外糧油、果品、蔬菜、畜牧等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為重點,形成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企業聚集地和先進技術成果的吸納、消化中心。區內規劃設立了食品加工區、綜合工業區兩大分區。其中綜合工業區設有電子工程、紡織服裝、機械製造、生物工程等項目區,適宜各類項目入駐。
設區以來,試驗區已投入資金2.6億元,完善了9.8平方公里中心啟動區的道路、給水、排污、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有22萬伏變電站和日處理2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具備了承接各類項目的能力。目前,已有來自韓國、日本、美國、比利時,以及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各地的客商,在區內投資項目60餘個,合同利用外資3.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4億美元,利用內資6.6億元。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生物技術、機械電子、傢具製造等產業初具特色。
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島市設立6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即環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即墨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萊西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度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膠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膠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6個開發區設施建設基本配套,優美的投資環境,便利的交通,吸引了眾多外商前來投資辦廠。
青島港是著名的天然良港,是中國沿黃流域和環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國際貿易口岸和海上運輸樞紐,擁有集裝箱、礦石、原油和煤炭碼頭,有通往450多個港口的97條國際航線,每月有419個國際航班發往世界各地。2005年,青島港全年吞吐量突破1.8億噸大關,達到1.87億噸,列中國第五位。其中,礦石吞吐量6400萬噸,列中國第一位;進口原油吞吐量2380萬噸,列中國第一位;外貿吞吐量1.4億噸,列中國第二位;集裝箱吞吐量突破600萬標准箱,達到631萬標准箱,列中國第三位,繼續保持世界15強之列;口岸外向度75%,列中國第一位。
青島航空運輸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航空旅客吞吐量555萬人次,增長15.43%;航空貨郵吞吐量12.3萬噸,增長18.1 %。已開通直航東京、大阪、福岡、漢城、釜山、大邱、巴黎(經上海)、歐洲7國(經北京)、新加坡、曼谷以及香港、澳門等19條國際(地區)客貨航線,法蘭克福航班即將開通。開通國內北京、上海、廣州等50個主要城市的航線,每周610個航班。
青島公路交通十分發達,迄今為止,青島市已建成濟青、膠州灣、西流、西流、夏雙、濰萊、同三、青銀、206國道、前灣港疏港等9條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525公里,佔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的六十分之一,佔全省六分之一。目前,青島市高速公路數量、長度、密度和高速公路在所有公路中所佔比重等指標均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名列第一,並已初步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濱海公路是青島交通體系的主骨架之一,該工程北起青島即墨市豐城栲栳大壩東端,經即墨市、嶗山區、市南區、黃島區、膠南市,止於膠南市泊里鎮柳樹底村附近的204國道處。濱海公路總里程約169公里,工程總投資約37億元,工期2年,計劃2006年底建成通車。
青島郵電通信業務快速增長。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7.02 億元,增長 32.4 %。網路信息技術不斷普及和提高,2005年互聯網用戶累計達84.3 萬戶,增長27.7 %,使用時長達到275.6億分鍾。通訊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市市話交換機總容量達320.16萬門,增長6.28 %;市話用戶達到 227.48 萬戶,行動電話發展到 383.64 萬戶。
青島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全市共有各類文化機構489處。其中,影劇院29處,電影隊214個,文化館(站)172處,博物館8處,公共圖書館13處,藝術表演團體12個,廣播電台1座、5個頻率,電視台1座、6個頻道,全市有線電視用戶達到176.6萬戶,數字電視用戶達到60萬戶。全市出版各類雜志1734萬冊,出版報紙54897萬份。2005年共創作發表文藝作品420篇(件、幅),獲得省以上獎勵53項。全市共有檔案館14處。
青島科技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38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4項,省級科技獎勵71項。科技市場交易活躍。2005年共成交技術合同項目1414 項,成交額 4.3 億元。全年專利申請量5603 件,授權專利2341 件。
2005年,全市共有各類大專院校20所,在校學生24.82萬人。中等職業學校79所,在校學生15.39萬人。技工學校22所,在校學生3.9萬人。基礎教育學校1335所,在校生91.59萬人。其中,高中學校68所,在校學生13.8萬人;初中學校263所,在校學生29.8萬人;小學1004所,在校學生47.98萬人;初中入學率99%以上。
島是中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海外遊客入出中國的主要口岸。
青島三面環海、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加上特殊的歷史積淀,使青島早在20世紀初期就成為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旖旎壯美的海濱風景線,起伏跌宕的海上仙山——嶗山,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風景,具有典型歐陸風格的多國建築,濃縮近現代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現代化的度假、會展條件,使青島這座中西合璧,山、海、城相融相擁的城市,成為中國最優美的海濱風景帶和海內外著名的度假、休閑、觀光、商務、會展目的地。
歷史文化與歐陸風情保護區
掩映於秀麗風光之中的眾多文化遺產,承載著百年青島的風雨滄桑和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豐富內涵。多元化的城市歷史文化積淀,保存完整的百年老街、歐式別墅區,充滿海情、海韻和浪漫色彩的多處海灣、沙灘、海水浴場,形成了獨特的歐陸風情區。
青島歷史上遺留下20多個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築,形成歐陸風韻的城市風貌。代表性的建築有原德國總督官邸、提督樓、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和八大關別墅區等。每一座建築,都寫著一段歷史,演繹一出故事,很多中外影視片都在這里拍攝過。春秋冬夏,成雙成對身著婚紗禮服的新婚夫婦倘佯在八大關和海濱步行道,攝影留念,立下他們的「海誓山盟」,留下他們浪漫溫馨的蜜月回味。
日新月異的東部都市觀光區
東部新城區是青島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青島市市級機關大樓,新城區的標志性建築——五月的風,以及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場地,都在這片區域。橫貫東西的旅遊觀光的濱海步行道、東海路、香港路和澳門路,串起匯泉廣場、中華文明雕塑一條街、五四廣場、音樂廣場、雕塑園等一系列景點,構築成一幅美麗的海濱都市旅遊景觀。
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
錯落有致的度假別墅群,沙細坡緩的海濱浴場,海濱雕塑園、海豚表演館、國際啤酒城、高爾夫球場、國際會展中心、文化博覽中心、世紀廣場、體育中心等一大批現代文化體育娛樂休閑設施,以及已經開工建設的青島極地海洋世界、現代藝術中心、遊艇帆船俱樂部等項目,使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成為集觀光、度假、節會、體育於一體的綜合性度假區。
嶗山國家風景區
嶗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青島東部的黃海之濱,由9個風景游覽區、5個風景恢復區及外緣陸海景點三部分組成;主峰巨峰海拔1133米,是中國大陸海岸線上最高的山峰,素以「海上名山第一」和「道教名山」而著稱,為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同時是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嶗山氣候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歷史悠久,古跡薈萃,曾是中國道教重要傳播地,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稱;山石造型奇特,千姿百態,是「天然雕塑公園」;林木蒼郁,生機盎然,不乏古樹名花;物產資源豐富,礦泉水、海底玉等聞名海內外。
青島近郊旅遊資源
青島市郊自然生態景觀、人文景觀、名勝古跡豐富多彩。千古名勝琅琊台,古台觀月、龍灣涌浪,始皇三次東臨樂而忘返,越王勾踐在此設台會盟諸侯、徐福東渡日本從此啟航;田橫島,西漢五百義士壯懷激烈、可歌可泣;還有被譽為石刻瑰寶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柱山摩崖石刻、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山石林和春秋戰國的齊長城遺址等。
2005年,青島接待海外旅遊人數 68.44 萬人次,實現旅遊外匯收入 4.15 億美元;國內旅遊人數 2449.03 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 222.6 億元;旅遊業總收入為256.6 億元。
青島人酷愛體育運動,有田徑之鄉、足球之鄉的美譽。2005年,全市運動員在各項比賽中共獲得金牌263 枚,銀牌 227 枚,銅牌179 枚。共打破全國紀錄 2 項。
作為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的舉辦城市,青島已經著手進行全面規劃,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突出「新青島、新奧運」的主題,充分體現「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實現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奧帆賽的目標。充分利用青島「山、海、城」渾然一體、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城市特點,做足海上運動的文章,建設亞洲一流、國際先進的海上運動基地,展示青島「海上奧運」的特色,將青島打造成中國的「帆船之都」。
青島國際帆船中心位於青島市東部新區浮山灣畔,在北海船廠搬遷後的原址建設,整個項目實現了市場化運作,所有設施充分考慮了賽後可持續利用。
青島國際帆船中心奧帆賽必備設施包括:奧運分村、運動員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場館媒體中心、後勤供給與保障中心,以及測量大廳、陸域停船區、下水坡道、主防波堤、次防波堤、奧運紀念牆碼頭等配套設施。青島國際帆船中心將於2006年建成,承擔第29屆奧運會帆船比賽和第12屆殘奧會帆船比賽,並滿足青島市打造「帆船之都」和賽後開發、旅遊的需要。
重要國際交往
自1979年10月青島與日本山口縣的下關市結為山東省第一個友好城市以來,至2005年底,先後同12個國家的13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並同18個國家的29個城市建立友好合作關系。
青島市友好城市一覽表 (Sister-relationship Cities of Qing)
序號
國名 country
城市 city
結好時間 established date
1
日本 Japan
下關市 Shimonoseki
1979.10.3
2006第四屆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
主題為「技術提升經濟,合作創造未來」的第四屆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主要內容:舉辦第二屆APEC電子商務工商聯盟論壇、供應鏈管理與現代物流發展論壇、中日韓製造業論壇、世界500強與中
2. 巨野縣會盟路一期改造有哪幾個村
溪尾鄉綱紀村、埔寧村。
據了解,目前香精香料產業園入園項目6個,總投資10.98億元,分別是沃蘭香料生產項目。歐勞福林(福建)香精香料生產項目。亞香香料生產項目。三明環能香友濃廢水處理項目。尤溪環香水務綜合污水處理項目。三明香能熱力集中供熱項目。
3. 山東最大的煉油廠
濟南煉油廠(中石化的),華星石化、昌邑石化、弘潤石化、安邦石化(中化的)石油加工的兩大分支
石油按其加工和用途來劃分,有兩在分支:一是石油煉制工業體系,即石油(也稱原油)經過煉制生產出各種燃料、潤滑油、石蠟、瀝青、焦炭等石油產品;二是石油化工工業體系,業內通常把以石油、天然氣為基礎的有機合成工業,即以石油和天然氣為起始原料的有機化學工業,稱為石油化學工業,簡稱石油化工。
石油煉制
石油煉制是指把地下開採的天然原油煉制加工成各類油品的整個工藝過程。經過加工處理,得到汽油、煉油、柴油、重質油等產品,成為汽車、飛機、拖拉機、內燃機車、船舶等不可缺少的動力燃料。餾分油經熱裂解、催化重整、蒸汽轉化、部分氧化等加工手段,可製成石油化工的基本原料,如乙炔、乙烯、丙烯、丁二烯、苯、二甲苯、合成氣等。這些基礎原料又可進一步加工成多種中間產品,如苯乙烯、丙烯腈、環氧乙烷、苯酚等。中間產品可生產出合成橡膠、合成樹脂、合成纖維以及其他石油化工產品。
原油加工工藝及其裝置
第一次加工:為原油的初加工,即把原油蒸餾分為幾個不同的沸點范圍(即餾分)。其加工裝置為常壓蒸餾或常減壓蒸餾。
第二次加工:為原油的深加工,即將第一次加工得到的餾分再加工成商品油。其加工裝置為催化裂化、加氫裂化、延遲焦化、催化重整、減黏裂化等。重要性 石油煉制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十分密切,無論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國防建設都離不開石油產品。石油燃料是使用方便、較潔凈、能量利用效率較高的液體燃料。各種高速度、大功率的交通運輸工具和軍用機動設備,如飛機、汽車、內燃機車、拖拉機、坦克、船舶和艦艇,它們的燃料主要都是石油煉制工業提供的。一架波音707飛機飛行1000km要用噴氣燃料6t;一輛4t載重汽車百噸公里耗油約5kg;一輛 4t柴油汽車百噸公里耗柴油約3kg;一標准台拖拉機年耗柴油約4t以上。僅供參考哦
4. 巨野北控城南污水處理廠是國企嗎
北控水務集團是國企,是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是在國內污水處理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專業水處理集團,其作為北京控股進軍水務領域的旗艦企業,主要從事於以污水為核心的水務行業和環保行業
5. 山東省巨野縣招商引資說明哪裡能看到
巨 野 招 商 引 資 簡 介
及推介項目說明
【區域概況】
巨野縣位於魯、蘇、豫、皖四省交界處,地處山東省菏澤市東部,總面積1038平方公里,耕地114.9萬畝,轄15鎮2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888個行政村(居),總人口97萬,是國家命名的「中國農民繪畫之鄉」、「武術之鄉」、「戲曲之鄉」,山東省新興的大型煤電能源基地,是著名的煤化基地、食品之城、棉花之都、養殖林木之鄉。先後被授予「中國綠色名縣」、「山東省投資環境十佳縣市」、「山東省生態經濟十強縣市」、「平安山東建設先進縣」和菏澤市唯一的「山東省省級文明縣」等榮譽稱號,並兩度入選「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
巨野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地處魯西南平原,中原腹地,是菏澤市的東大門。東鄰津滬,西依京九,有「亞歐大陸橋」之稱的新兗石鐵路橫貫東西,日東高速(日照-東明)、濟菏高速(濟南-菏澤)在此交匯,國道(327)、省道(德商、巨鄄)等15條主要交通幹道縱橫交錯,與縣鄉道路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東距濟寧機場20公里,離濟南、鄭州國際機場不足3小時車程,正在建設的洙水河航道直通馳名中外的「京杭大運河」。
巨野物華天寶,資源富饒。是全國總理基金麥棉兩熟高產試驗基地,糧食生產基地,優質棉生產基地,魯西黃牛、青山羊、小尾寒羊飼養繁育基地,是全國第4個、山東省第一個平原綠化達標縣。年產糧食40萬噸、棉花120萬擔、肉類3.5萬噸,以速生楊為主的活木儲積量達160萬立方。棉、畜、林與煤並稱「黑、白、紅、綠」四大資源。現已形成煤化工、食品加工、服裝紡織、新型建材四大主導產業。特別是煤炭資源,具有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於2002年8月正式開鑽的巨野煤田,面積96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55.7億噸,總投資269億元,設計年開采能力1800萬噸,總服務期為84年,煤層賦存穩定,是華北地區唯一一個大型整裝煤田。主採煤層為氣煤,1/3焦煤、肥煤,屬低灰、特低硫、高揮發分、高發熱量、高粘結性、高結焦性、優質富油煤,可作煉焦煤和良好的動力煤及氣流化煤。巨野煤田共七對礦井,其中巨野境內就有兩對。龍堌和萬福兩個礦井是七對礦井中最具開發價值的礦井,可開采量占整個巨野煤田的2/3。龍堌礦井於2007年竣工投產,目前,年生產能力可達1000萬噸。萬福礦井將於2011年下半年開工建設,薛扶集、李集兩處礦井正在勘探之中。
巨野通訊發達,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通訊網路全部實現光纜傳輸,程式控制電話可直撥國內國際長途,移動通訊無縫覆蓋全縣。縣城規劃總面積26萬平方公里,現有11條主要交通街道,5處集住宿、餐飲、休閑、娛樂於一體的星級涉外賓館,各種配套服務設施齊全。境內現有110KVA變電站3座,35KVA變電站10座,大型河道26條,變電總容量12萬KVA,年供電能力20億KW/H,水資源總量3.76億立方。商務中心、污水處理廠、洙水河公園、大野水庫、四星級賓館麗天大酒店、浙江工貿城等重大城建項目正在建設,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巨野規劃完整,工業體系健全,發展環境優越。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巨野以建設「二十一世紀新興能源生態城市」為目標,堅持「綜合效益最大化、環境代價最小化」原則,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整體推進」的方針,聘請上海同濟大學專家進行了高標准整體規劃,設計建設了「一區一園一基地」三大招商平台和煤化工、棉紡織、機械製造、農副產品加工等六大產業園。吸引了鐵雄、沙鋼、金鑼、潤華、兗礦、新礦、渤海、寶鑫、五維等大型企業集團相繼前來投資置業。龍堌礦井、鐵雄新沙、華潤玻璃、金奧玻璃、清大水泥、寶鑫煤業、山水水泥、宏河工業園、麟州熱電等一批投資過億元的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和建成投產。形成了煤化工、食品加工、棉紡、糧油、畜產品、醫葯、釀造、化工、建材、服裝加工等10大行業,80多個生產門類的工業體系,產品達1000多種,其中部優、省優產品32種。同時,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揮產業集聚效應,縣委、縣政府又進一步完善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出台了《關於加快工業發展50條》、《關於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加快經濟發展的決定》等文件,實行了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扎口式管理,全力打造一個「進入無禁區,發展不設防,服務無止境,政商零距離」的投資窪地,經濟發展環境日益優化。
巨野投資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工業通過改制和結構調整,有大量的存量資產可以直接投資辦企業;有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可以深度開發;科教文衛等公共事業全面開放,公益性事業投資前景廣闊;商貿流通、餐飲娛樂、旅遊業深度投資,效益看好。特別是涉煤項目,更是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篩選論證了220萬噸焦化、120萬噸甲醇、20萬噸煤焦油、10萬噸有機硅單體、100萬噸二甲醚等一批煤化工項目,確立了機械製造、建築建材、熱電等個重大煤炭相關項目,任你投資開發,盡繪藍圖。
【巨野礦區】
巨野礦區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已被國務院和省政府列入「十一五」發展規劃,包括巨野煤田和梁寶寺煤田,含煤面積1210平方公里,總地質儲量55.7億噸。其中巨野煤田南北長80公里,東西寬12公里,面積96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48.7億噸。主要可採煤層為3煤層,地質儲量38.15億噸。
國家計委計基礎[2002]1473號文批復了巨野礦區總體規劃。規劃建7對礦井,年生產能力1800萬噸。其中:萬福礦井年生產能力180萬噸,龍固礦井600萬噸,趙樓礦井300萬噸,郭屯礦井240萬噸,鄆城礦井240萬噸,彭庄礦井60萬噸,梁寶寺礦井180萬噸。巨野境內有龍固礦井、萬福礦井及趙樓礦井的一部分。
龍固礦井含煤面積18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16.8億噸,設計年能力600萬噸,服務年限67年,是巨野煤田的首采礦井,煤炭儲量豐富,煤層厚度大,生產能力高,構造簡單,交通方便、供電條件理想,由新汶礦業集團控股開發建設,項目總投資35億元(含選煤廠)。2002年8月開工建設,目前四個井筒已全部出煤,正式投產。年生產能力將達到1000萬噸,可創稅利潤4.76億元,上繳稅金3.8億元。
萬福礦井位於巨野煤田南端,井田面積約13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3.5億噸。由兗礦集團公司所屬兗煤菏澤能化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建設。預計總投資25.46億元,現已完成投資1.2億元,礦井設計年生產能力180萬噸,服務年限62年。土地預申請報告已經國土資源部批准,項目核准報告也已批准。礦井計劃於2011年上半年開工建設,2013年正式建成投產。礦井投產後,年銷售收入為6.4億元,稅後利潤為2.1億元,上繳稅金1.7億元。
趙樓礦井由兗礦集團控股開發,郭屯礦井和彭庄礦井由魯能集團控股開發,鄆城礦井由里能集團控股開發。
巨野礦區山西組煤層為氣煤、1/3焦煤、肥煤和無煙煤。肥煤的工業儲量約6億噸。肥煤是山東省比較緊缺的煤類,全礦區3煤層屬低灰、低硫、低磷、高揮發份、高發熱量、粘結性強、結焦性能好的優質煤,可作煉焦煤和氣化液化用煤等。
原煤經過洗選後,煤泥占總產品的8%,煤矸約為11%,均可供低熱值電廠。
巨野礦區的輔助企業及設施包括機電設備修理廠、機電設備租賃站、物資器材供應周轉站、汽車運輸、礦山救護、消防隊及中心試驗站、供電工區等。礦區行政、文教、衛生設施均可依附城區所在地。
巨野交通便利、電力充足、政策優惠。東距津滬鐵路80公里,西距京九鐵路60公里,新石鐵路穿境而過。日東、濟菏高速公路(濟菏高速2008年通車後,距濟南僅152公里)橫貫東西。327國道、德商公路等15條公路縱橫交錯,客貨運輸十分方便快捷。華北電網110KV變電線貫通全縣,總容量12萬KVA,年供電能力達20億KW.H。巨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環境建設,對所有外來投資者提供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質的服務、最優良的環境。通過全方位對外開放,巨野已成為各類生產要素流入的「窪地」,外商競相投資的熱土。
6. 巨野縣董官屯化工污水處理廠地址
董官屯鎮。根據網路地圖查詢顯示:巨野縣董官屯的化工污水處理廠建在董官屯鎮上。巨野縣,隸屬山東省菏澤市。地處魯西南大平原腹地,位於菏澤東部,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
7. 誰能說說兗州歷史
兗州,古九州之一,今山東省兗州市。 「兗州」一詞的出現始於春秋以後。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著書立說,把禹時的九州冠以稱謂,兗州即其一。「兗」古作「沇」,《史記·夏本紀》「兗州」作「沇州」。 沇水原出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入海。沇水的河段稱謂與流域記載不一,《尚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偽孔傳》載:「泉源為沇,流去為濟。」《水經注·濟水》:「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以上記載,沇水在黃河北岸濟水的發源處,《禹貢》載兗州得名於沇水,其州境在黃河以南濟水中、下游。《漢書·地理志》敘沇水自發源入海,未提發源以後或下游稱濟水,則沇實指濟水全流。近世黃河北岸的濟水有時亦稱沇水。總之,從以上的這些記載分析, 沇水和濟水實為一條河流,上游稱沇水,下游稱濟水,有時全流亦稱沇水或濟水,只是由於各個時期的稱謂不同而已。古兗州的地域范圍與沇水的流域有關。《尚書·禹貢》載:「濟、河惟兗州。」《爾雅·釋地》載:「濟、河間曰兗州。」《周禮·夏官·職方氏》載:「河東曰兗州。」這些古書中的濟為濟水,亦應為沇水。因此,濟水與黃河之間應為古兗州的區域范圍。 《爾雅·釋地》邢昺疏:「李巡去:濟、河間其氣專質,厥性信謙,故曰兗。兗,信也。」《隋書·地理志中》載:「兗之為言端也,言陽精端端,故其氣纖殺也。……舊傳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遺風。今此數郡,其人尚多好儒學,性質直懷義,有古之風烈矣。」意指濟水和黃河之間,所處地理條件甚好,屬孔孟聖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受周禮孔孟思想影響,其德行忠厚,信義誠實,性情嚴謹,因此「封」為兗。 「兗」通「沇」在許多史書上都已得到證實。而「沇」演變成「兗」,古人有這樣的說話:「沇」字的篆文立水旁寫作橫水置於「允」上,後又隸變為「六」,改為「兗」字。因此,「沇」的本義為水名,今「兗」的意義是後人附加的。封其地為「兗」,也應在春秋戰國以後。 兗州的「州」,原指水中可居之地。後來人們在河邊的高地上居住,繼而形成為居民點,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繁衍以及階級的對立,逐漸發展為邑或都城。「州」便成為一種行政區劃的代名詞。然而作為古九州的「州」仍指水中可居之地。 兗州最早出現是依地理區劃而言的。古書中有黃帝劃州分野、建置萬國的說話,雖系後人用王朝觀念對原始社會疆域的附會依託,不足信以為實,但禹分中國為九州的說法則較為流行。夏禹是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過渡式人物,雖有理想人物化身之意,但仍不失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尚書·禹貢》記載:禹根據地理概況,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大的區域,故曰九州(「九州」在禹時並非確指,「九州」的具體稱謂也並非大禹時所為)。並分別敘述其山川、湖泊、土壤、物產、田賦等級、貢品名目以及水陸經路和少數民族等。 作為地理區劃,早在夏禹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形成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原始文化中,就存在著類似於區域性的形式。通過考古學諸文化的發現,並通過它們本身所反映出來的特殊性與共性表明,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原始文化就已經存在著區域性問題,因此,也可設想為「整體」的劃分。至於能否形成人為的區域性劃分,卻很難證明。 古代的行政區劃往往以地理條件為根據,受地理因素的制約。夏、商、周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是在西漢武帝設十四州刺史時開始的。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轄瑕丘、橐縣、方與……等)、東郡、陳留、濟陽、泰山、東平六郡國。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並,兗州未變。東漢建武十一年(35),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並入並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40里),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陽、東平八個郡國,大體范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曹操領冀州牧後,為擴大勢力范圍,縮小其他州區並入冀州,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後移治廩丘(今山東鄄城縣東)。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陽郡、任城國、高平國(治昌邑,轄瑕丘、金鄉、巨野……等)八郡國五十六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兵,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戰亂中的兗州黎民百姓,大量南遷,到東晉元帝時便在南方設置了僑州、僑郡、僑縣、僑鄉等,兗州為僑州之一,治所設在京口(今江蘇丹徒)。晉明帝太寧年間(323—325)以郄鑒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江都縣東北)。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蘇江寧縣北)。穆帝永和(345—356)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縣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陽、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台(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銅山縣),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里)。元嘉二十年(443)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今兗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齊、梁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台,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台之兗州則為西兗州。北魏孝昌年間(525—527),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499)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台)、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陽(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東郡,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兗州。治所設在瑕丘,領任城、瑕丘、平陸、襲丘、曲阜、鄒、泗水七縣。貞觀十四年(640)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天寶元年(742)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兗州升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為襲慶府,治瑕縣,隸屬山東東路,下轄瑕縣(今兗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屬濟寧市)、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台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並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為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市,農村稱滋陽縣。同年12月,市縣合並,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署。1962年1月,滋陽與曲阜分治,滋陽縣改稱兗州縣,隸屬濟寧專署。1984年4月進行行政體制改革,兗州縣隸屬濟寧市,下轄十三區(鎮),三十五個鄉,六個街道辦事處,五個居民委員會。1992年兗州縣轄五個鎮八個鄉。1995年9月19日,兗州縣改稱兗州市。1995年兗州市轄九鎮四鄉。2002年兗州市轄十鎮和兩個辦事處。2011年兗州市轄六鎮(含兩個省級開發園區)和五個辦事處。
8. 為什麼青島的下水道非常出名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承認德國人務實和先進就這么難嗎?
薩沙說幾個重點:
第一,德國人花費多年時間,建立了中國甚至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
1898年3月6日,《膠澳租界條約》簽訂後,德國人開始建設青島。
當時青島還很落後,不存在排污設備,一旦下雨就積水。
同時,本地居民衛生意識也差,隨便大小便,街上就可以看到屎尿。
一旦下雨,街上衛生就極差,甚至導致青島傷寒、痢疾等疫病大范圍流行。
資料寫:污水混著雨水滲入水井,污染了飲用水源,導致腸炎和傷寒在水土不服的德國人中流行, 連總督葉世克也於1901年初死在了這場時疫中 。
德國開始在德國人居住地,花費多年時間修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由於當時青島不大,人口僅有5萬,德國人居住地區更小,這80公里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事實證明,這套下水道修建好的半個世紀內,這一區域沒有發生過大面積洪澇現象。
第二,雨污分流的考證。
今天中國大城市,基本都採用雨污分流。
不過,僅僅十多年前,中國很多城市還沒有實現這點。
沒有採用雨污分流的主要問題是,生活污水裡面可能會有雜物,會導致管道的堵塞。
尤其管道使用時間久了以後,污水管道逐步會被堵塞,會越來越窄,需要不斷疏通,工作量很大,效果不好。
而且,污水管不可能太大,因為污水不會有多少。
一旦出現大雨,污水管即便沒有堵塞,也難以承受這么大的水流。
所以,雨污分流是很先進的,也很有前瞻性,是青島沒有內澇的根本性原因。
這個設計,對於建國後青島的市政也有極大影響。
「青島市後來新建、改建排水管網中,97%都採用了『雨污分流』模式。」這大大領先全國。
需要說明的是,德國對於雨污分流在青島的實施,細致論證了好幾年才實現,體現了德國佬的嚴謹態度。
第三,德國佬建築物的質量和前瞻性。
青島極少數雨污合流的管道內部,對不起,全部貼有德國運來的瓷磚。
這是為了便於污水不會堵塞,以及清理時候比較容易。
大家知道雨污合流的管道有多高:高約0.8米、寬約0.4米。一個成年人爬進去,絕對沒問題。自己當年的影子。
而市區主要的排水管道,有多大?
我們看看僅存的一段,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這個排水管距離著名景點棧橋只有幾百米,長3米,高2.5米,是長方形,普通 汽車 在裡面行駛沒問題。
下水道在特殊年代,竟然還做過防空洞使用,大家可以想想多款大了。
第四,排污本身也很先進。
當時報道這么寫:當時青島中心城區的污水排入大海,會對海灘或者港口錨地造成污染。經過嚴謹考證,德國人終於將排污點選在團島的最西端,緊靠膠州灣入口的海峽處選定了排污口。這里水深且有著強烈的海流,可以將污水和雜物沖走。
即便如此,德國人還設置了污水泵站,採用機器加速水流動,避免海水淤積。
其實類似的東西還有很多。
要知道,青島充其量只是德國的一個殖民地,說不定什麼時候就丟掉了,德國人灰溜溜的厲害。
即便如此,德國人對於建設青島是毫不含糊的,一個下水道都不但前瞻性極強,而且絕對保證質量。
要知道,很多東西不是沒有建設技術,而是沒有意識或者不願意花錢。
正常來說,0.3米的下水道,可以保證大部分降雨時候不堵。但0.8米的下水道則可以保證無論什麼下雨都不會堵。但0.8米的造價可能比0.3米高出二三倍,在於願不願意花這個錢。
德國人即便不能保證在青島的的殖民,很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也毫不猶豫的花費巨資去建設。
而且看看今天留下的遺跡,這些建築物的質量絕對是可靠的。
雖然過了一百年,由於城市擴大太多和設備老舊翻修,這些管道只剩下幾公里,但不能否定在建設時候的先進性。
甚至可以這么說,直到90年代,我國很多城市建設者都沒有這種意識。
1914年,日軍佔領青島。
以做事嚴謹認真甚至死板的日本人,驚嘆於德國建設的下水道系統:「它們如此完美」!
這條暗渠位於安徽路下面
是一處具有百年 歷史 的下水道
為德國佔領青島時所修建。
位於棧橋東側的排水口
下水道頂部距地面大約1.9米
人在裡面行走,不用彎腰
裡面的牆壁長期受海水的侵蝕留下歲月的痕跡
下水道里異常寬敞,的確可以跑開 汽車
排水人員清理通道口的淤泥放水
下水道裡面的通水孔
下水道上方的古力蓋
下水道的盡頭就是棧橋海灘
段子是假的
規劃理念的確是最先進的
青島下水道示意圖
雖然油紙包的段子是假的,但當年德國霸佔青島,確實以19世紀末歐洲最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來打造地下管網,以德國最先進工業技術修造城市排水系統。
這套排水系統有多強大?
首先是領先全球的理念:雨污分流,也就是雨水排泄與生活污水排泄分開處理。
為此,專門修築十二條分流雨水的暗渠,總長5464米,更有總長29點97公里的排雨水管道和41點07公里的排污管道。
如此強大排水系統,當年造訪青島的亨利親王就曾自豪斷言:亞洲第一!
而當時,才是1898年!
1903年,德國人開始鋪設污水管道並修建排水泵站
在當時德國膠澳總督府的備忘錄里說,當時德國修這一套系統,是懷著大夢想的,要把青島打造成德國的療養勝地,一切工藝建造,清一色高標准嚴要求,修出這強大效果。
青島也由此成為中國最早實現下水道「雨污分流」城市。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污水分別排入不同管道,糞便和生活污水從一個管道流出,經處理後流入近海,雨水從另一個管道流出。一方面,它能確保強降雨時污水排放不影響泄洪;另一方面, 雨污分流 確保雨水管道不會被污水雜質堵塞。」
「青島市後來新建、改建排水管網中,97%都採用了 雨污分流 模式。」
青島下水道施工現場(資料圖)
另外,德國人還給排水管道專門貼了瓷片。
青島市博物館講解員孫曉雯介紹,管道下端較窄, 底部的瓷片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夠快速流過,污水中的淤泥和雜質也能被一起沖走;而上端寬闊的設計則是為了水流較多時,能夠實現快速流過、迅速排水。
這套排水系統的工藝水平,的確強大得令當時國人咋舌,這種獨特的「V」字形水泥抹面陶瓷貼底的德式排水管,哪怕水量極小,都能保持高速排泄。
而且,對於如何不污染膠州灣,德國人也考慮的很長遠。當時青島中心城區的污水如果排入前海,會對海灘造成污染;排入後海,則會污染港口錨地。經過嚴謹考證,德國技術人員最終將排污點選在團島的最西端,緊靠膠州灣入口的海峽處選定了排污口,該地不僅水深,而且強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澱物沖走。
同時,德國人又在靠近小港的城市最低點設立污水泵站,用電力發動機驅動污水加速流動,避免淤積。
青島「不淹城」的秘密
究竟是什麼?
青島雨水下水道。(資料圖)
雖然德國人的排水系統非常先進,但要說青島「不怕淹」完全得益於這種排水系統也有失偏頗。據悉, 德佔時期建造的80公里排水管道,留到今天還發揮作用的已經很少了。這對於如今龐大的城市來說,已經是算很小一部分排水設施了。
青島之所以不怕淹,一個重要原因是,青島是典型山、海、城一體的濱海城市,主城區依山傍海,因地形地勢而建。40%以上地形為山地丘陵,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三面臨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勢而建,這種特殊地形使降雨快速匯入大海。
另外,是因為青島在後來的城市發展中,吸取和承襲了德式排水系統科學的設計理念,廣泛採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並大規模改造、提升舊有管道。
德國排水系統,給青島留下的最大貢獻,就是城市防汛的經驗理念。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和各大城市一樣,青島也在擴張,可與好些城市不一樣的是, 青島的城市擴容,每一個步驟,都是排水系統先行。排污排水管道鋪好了,其他才跟進。
拿一個官方數據,上世紀九十年代,青島就有排水管道596公里,這是什麼概念?這個數據拿到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也絕對領先大半一線城市。 發展到今天,青島的排水管道總長,早已超過了三千公里。
有專家表示,德國人對青島的城市建設煞費苦心且著眼長遠。
在德國人看來,青島地下管網建設和污水處理,其實早就不是單純的市政建設,而是事關德國在東亞的「國家形象」, 是百年前德國人為了把青島建設成為東亞樣板城市的標志之一。
這段地下排水設施,雖然在本質上,不是贈送,而是侵佔,是佔領,是屈辱。
但它直接奠定了青島城市建設的高起點,無論是技術上、還是理念上,都讓青島「一出生便風華正茂」!
這座城市,從開始建造那一天起,就運用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理念,最嚴謹先進的技術工藝,並一以貫之繼承了下來。
而「使用了100多年的東西到今天還能用」這一最大事實,對我們當今的「中國製造,青島製造」,也是很大的一個啟示。
復制下方關鍵詞 並回復 獲取精彩內容
丨大衣哥和他老婆都怒了丨青島燒烤界女王 丨
丨青島人自提公積金攻略丨媽媽群售假後續丨
「德國製造」和「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讓青島下水道出名了。
青島在德佔時期,德國曾鋪設了80公里的排水管道,目前只剩下2.66公里,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是真的得益於德國嗎?「德國製造」真的有那麼神奇?
一、青島下水島的前世今生,人們只知道它的出名是「德國製造」,卻不知還有「中國力量」。1、德佔時期 。
1989年,按照《膠澳租借條約》,德國強借青島99年,後來是侵佔了17年。德國侵佔青島初期,由於青島強降雨,洪水對這個城市的破壞性太強大了。一個是為了避免水災,但同時,德國在青島建造下水道,是有其目的,他們想的是樹立德國在東亞的「國家形象」,也就是給自己的可恥行為樹一塊碑。因此,德國人把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和材料都運到青島,來建造下水道。
建造下水道,德國是引進了歐洲最先進的「雨污分流」。什麼是「雨污分流」?就是把家庭污水、糞便與雨水分開排走,雨水和污水分別排入不同的水道,污水經處理後排入近海,雨水就容易排放了。德國人在這方面倒很有耐心,單單從設想到論證就用了5年。不過後來,德國在歐人區的水下道採用的是「雨污分流」,在華人區卻用了「雨污合流」。當年,德人共鋪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道是9.28公里,總共是80公里。除此之外,德國人還利用青島的地理形勢,建造了明溝、暗渠,目的是為了把雨水導流,這樣的排水系統確實就很完善。
現在我們來看下水管道的材質、構造及作用:
陶土燒制,長約1米,內徑75毫米—450毫米。管道之間介面處有螺旋,管道接通後,用瀝青、麻絲、沙土纏繞、塗密。其作用是堅固、防漏。
管道截面是上寬下窄,下狹窄處貼上瓷片,其作用是加快水流,減少污泥。
管道40米—50米之間,設一個雨水斗或者入孔,其功用是沉澱泥沙。
2.日佔時期。
後來,日本佔領青島時期,一段時間,青島的排水系統曾受到破壞,於是,他們就抓來德國戰俘,讓他們來修復排水系統。日本人的模仿能力又特別強,他們在德國鋪設下水道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完善和補充。據日本人的統計,到1920年3月,他們鋪設的下水道長129.6公里。
3. 新中國成立後 。
1953年,青島對大港緯路明溝進行了大的改造。為什麼要改造呢?因為原來這可是一個臭水溝, 長600米,寬7米,把青島人熏了幾十年的臭水溝,搖身一變為街心花園,明溝改成了暗渠。 這可就是「德國製造」留下的後遺症啊!
青島真的是下大力氣在做好這件事,他們對下水道的的重視程度令人敬佩。我們來看一些數字:
上世紀90年代,青島鋪設排水管道是596公里。
目前,青島市區已鋪設排水系統3000公里。
這是什麼概念啊!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強降雨時期,很多城市都羨慕青島的原因。
青島的下水道的前世今生就是這樣,裡面有德國的影子,對德佔時期、日佔時期,我們是深感痛恨。這也可能就是目前還留有2.66公里「德國造」下水道的部分原因吧——為了記住這段可恥的 歷史 !
二、青島之所以稱為「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原因可不像網上所說的那麼神乎其神。像什麼神秘的「油布包」,管道內可以跑大卡車啊,等等,這些都把當年的「德國製造」說得太誇大其辭了。
青島的地下水道確實是出名的,因為它的排水系統好。下大雨的時候,一些地方的積水,工作人員去輔助的話,10分鍾就能搞掂,可一些積水深一點的,也得30分鍾。當然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青島在這方面確實可以驕傲。
青島下水道這么出色,真實原因是這樣:
1、青島獨特的地理位置。
青島是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而且是三面臨海,其下水道是依勢而建。有利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科學的鋪設管道,這樣的話,雨天的時候,這些積蓄的雨水就可以通過完善的排水系統很快就流入大海。一些較低的地方,據說半個小時就能排完。
2、青島對排水系統的維護,以及相關的應急措施。
再好的排不系統,如果不去維護,久了也會遭到破壞。青島在新中國成立後,鋪設了3000多公里的下水道,這可是一項大工程啊,有了這個基礎,再加上青島日常對排水系統的維護,以及專業人員的看管,其效果就出來了。
同時,青島的防汛應急措施也是有自己的一套。
當然啦,青島的下水道這么成功,有沒有德國的影子?肯定是有的。德佔時期,德國人建造的排水管道是80公里,但這么多年了,年久失修,有不少也過了解年限,所以大部分都被翻建整修,目前,僅有2.66公里是「德國造」, 就是在安徽路和大學路這段。影響大嗎? 還不到目前青島下水道的千分之一啊 。
但是, 青島在鋪設下水道吸收和繼承了當年「德國製造」排水系統的一些設計理念,也是廣泛採用了「雨污分流」的模式。 當然啦,當年德國人的排水系統是把清潔留給了自己,把臭氣留給了青島人民。今天,青島的排水系統更加科學了。
結論:青島下水道為什麼那麼出名?起因於「德國製造」,其實是誇大了。出名的原因是他們目前的排水系統幾乎是很多城市羨慕妒忌恨,因為青島不怕淹,或者是青島極少會發生內澇。
多年來國內流傳這個個說法,就是山東青島的地下排水設施是1898-1914年德佔殖民地時期修建的,因為設計科學,工程質量好,直到100多年後的今天還在正常使用,比後來國內自建的新型排水系統都更加可靠耐用,而得益於這套設施,青島也是很少發生市內積水的現象,聽起來有些神奇。
首先證實一點,青島市南區西部、市北區西南部,目前確實還沿用著德國殖民時期的下水設施,至今已經有超過100年的 歷史 ,運轉狀況良好。青島在1898年之前不是一個建設完備的大城市,嚴格的說,那時候青島不是一個城市,是數個沿海的並且不相連的小村落,倒是周邊的即墨和膠州比較發達,有悠久的 歷史 。青島作為城市是德國開始佔領之後才真正開始高速發展的,這其中包括鐵路、銀行、工廠,自然也包括了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下水設施。德國人當時是把青島按照德國一個小鎮的標准來精心打造的,施工質量頗高。由於德國是近代工業強國,他們設計的排水系統也代表著當時的先進水平,水準自然是領先於當時中國內地城市。需要指出的一點是,設計歸設計,負責施工建造下水設施這些重體力活的,百分之百是中國勞工,德國人可不需要自己動手鋪埋下水管,從這個角度講,要說青島的下水系統全是德國人建造的,不夠准確。
第二點,現在的青島不是百年前的規模了,德式下水道所在區域,只是現在青島主城區的西南方位,大約住著100多萬人口,而1992年往後青島的主城區已經向東移動和擴大了,21世紀之後又向北擴張,並且跨過膠州灣開發了黃島區,城市面積已經遠遠不止於德式下水設施所覆蓋的區域了。這些後來新開發的區域,自然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下水設施,和德國人沒啥關系了。因此說現在青島仍然用德國的下水道不假,運轉狀況也良好,但是僅限於主城區的一部分區域而已,更廣闊的面積用的是現代化的下水設施,中國自己設計建造的。說100年前的工藝比現在還好,就有些誇張了。
最後得做一個必要的說明,那就是青島的排水狀況和下水設施之間的關系。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青島的確較少發生大的水患,那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這個城市本身的排水壓力不大,並不完全是下水設施優良的原因。這個道理很容易想明白,中國有句古詩「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所有的大江大河最後是要並入大海的,而青島是個入海口,不容易屯水,再加上地處北方降水畢竟有限,所以水患壓力不大。德國設施是經久耐用,現在也確實還在發揮作用,但也不要誇大了百年前下水道的功效。
青島每逢暴雨天,人人都不擔心,照樣上下班,日子一如往常,而這一切自然要歸功於青島排水系統是非常強大的。完善的排水系統讓青島人民面臨多大的暴雨都面不改色,因為青島的排水系統完全可以扛住這些暴雨的猛烈攻勢。比如說之前的一篇媒體報道,青島在經歷過21小時的暴雨後,有一個路段有點積水,當排水工人開啟了他們的應急排水閥後,奇跡發生了,不一會兒積水就沒有了,十分厲害。
青島的排水系統,以前只在小部分地區見效,但是後來新中國成立後,這里的排水系統得到大力的改造,並且學習了他人的先進理念——雨污分流,取長補短,如今總長已超過3000多公里,排水系統的標准也高於國家標准。龐大優質的排水管道網再加上青島的丘陵地形不易積水,使得青島在狂風暴雨下仍然能立於不敗之地。
歷史 上德國曾在青島修建過排水系統,但是總長不過80公里左右,如今僅剩2.66公里,並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而且當時的德國排水系統只是服務於他們自己,他們將污水排到了華人區,導致華人區幾乎臭氣熏天,不少人飽受折磨。
如今青島的排水系統如此雄霸一方,雖有一部分因素是因為他們雨污分流的先進設計理念,但是更應該歸功於新中國成立後用心打造青島排水系統的人們,他們的努力促使青島的排水系統強大到不僅青島人驕傲,外地人也十分羨慕。
1897年山東發生巨野教案,清政府簽訂條約把青島給了德國100年,到1914年德國一戰戰敗,青島又歸還了中國,這17年間,德國把青島當做自己的城市建設,很多青島古建築是德國建造的,一直沿用至今,比如總督府,教堂,八大關等等,城市的下水道工程當時建造的現在還用的很好,他們建的下水道工程標准高,空間大,泄洪能力強
青島的下水道真的有那麼神?「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是青島嗎?青島的下水道寬敞到可以跑卡車?
近些年,每當有城市因汛期內澇變成「看海勝地」時,青島都會因「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標簽飽受贊譽。
原因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青島是典型山、海、城一體的濱海城市,這種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經地面徑流匯入大海。
原因二:氣候條件的顯著優勢青島地處溫帶季風區,降雨時空分布相對均衡,極少出現台風、連續強降雨等極端天氣。
原因三:排水系統完善青島在城市排水管網系統建設方面投資很大,排水管網建設標准和密度在國內處於較高水平。
總結:青島下水道的 歷史 和今日現實說明:城市下水道就像人體內的血管,既要通暢,也要維護,兩者缺一不可。下水道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隨時隨地去維護,可能平時民眾不怎麼在意,但是他的作用至關重大,希望國內的其他城市能夠向青島學習。
其實這是中國人迷信德國貨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說是清朝末年,青島是德國的租界,那時候的青島還不是一個城市,還只是一個村落,德國人非常用心的經營的這個租界,於是就按照當時城市的標准設計了青島的下水道,然後又冒出一個傳說,說是在青島下水道的關鍵部件處旁邊都有一包油紙包的備件,隨時供青島下水道的更換。
就客觀來說,德國修建的下水道在當時確實是世界一流的,但是青島市從來不內澇,得益於是這個德國的下水道,其實大可不必。
現在青島市的面積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的面積,新修建的城區肯定是中國的下水道。老的下水道其實並不能滿足於現在的城市需求,因為現在城市的下水道網路裡面還要鋪設管網,100年前可是沒有光纖電信設施的。
青島不內澇,其實主要還在於它是一個海濱城市,其實我們看很多海濱城市都不會內澇,比如香港深圳,我們就很少聽說他城市發生內澇。
其實個人認為,如果消費者願意付出與德國貨同樣的價格,其實中國人造的產品可能比德國的人還要好。但是因為德國貨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中國的產品不得不在性價比上更加苛刻。但就工程來說,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的工程水平有中國這么高。
青島的下水道系統確實是非常出色的。
我們反對神化德國人的技藝的做法,但是也不能就直接轉到抹殺當年人家的先進性的地步。
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青島老城區的規劃和建設都與德國人密不可分。
青島的舊稱是膠州。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而出兵青島,並將其佔領。
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與德國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將膠澳等地區租借給德國,時間長達99年。但隨著德國在一戰的戰敗,民國政府成功於1922年收回青島。
青島被德國人掌控的時間,大概是20多年。在此期間,德國人對青島進行了全面的設計與規劃,將青島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的德式風格的現代化城市,也奠定了如今青島的城市格局、建築風貌。
對於下水道系統的建設,也是由德國開始的。
根據後世學者的研究,當時的德國人在設計青島下水道系統的時候,採取了「雨污分流」的先進理念,使得雨水通道的壓力被大大地緩解。因此,青島確實很少出現水漫街道的情況。暴雨天氣,積水能夠通過排水系統,迅速排向大海。
以上確實是德國人的先進之處。但是,青島下水道系統的成功,也不只是德國專有之功。
在這近一百年來,原有的排水系統也要經過改造。目前,德國留下的下水道只有不到三公里,顯然已經沒有那麼大的意義了。
總而言之,承認德國人當時的先進,與拒絕神化德國人的工藝,這是不矛盾的事。
嘛?好嘛?靠海太近了,下大雨整個城市的水能迅速排到海里,不是下水道的問題,德國人修的地下排水系統,當時是先進的,當今 社會 它落伍了,不先進了,全世界靠海的城市,下再大的雨,也無大內澇。
下雨不淹,下水道的設計是一個原因,我覺得青島的地形 ,地貌是最主要的,1青島是丘陵地帶,2離海很近,就在海邊上。市區下大雨水多的地方在大窯溝鐵路的橋門洞和河北路的橋門洞子,離海都很近。以上兩個是青島下雨不淹的主要原因,這是任何城市都沒有的大自然的饋贈!
9. 菏澤市水利局的大事件
治淮60年來,菏澤市開展了大規模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持續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開挖治理河道,加強澇窪地治理,初步建成防汛排澇、抗旱灌溉水利工程體系,水利建設和管理體制不斷完善,為保障全市防洪安全和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中國成立時,菏澤地區水系紊亂,排水能力極弱,內澇災害頻繁。在1952年鄆城縣十二連窪試辦溝洫畦田工程取得較好效果後,相繼在全市范圍內興修溝洫畦田,以攔截徑流、分割雨水、就地入滲、減少窪地積水。這項工程的興辦,在一般雨型下,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治澇作用,但是這項工程治澇標准低,遇超標准降雨量時,澇災仍不能避免。在當時缺乏排水設施條件下,通過對澇窪治理中不斷積累的實踐經驗,使人們認識到,只有以排水為基礎,按水系進行規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澇災之苦。為此,從1965至1972年,菏澤市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洪澇分開」的原則進行了大規模水系調整,先後開挖了東魚河、洙趙新河。東魚河開挖治理,對降低南陽湖水位,減輕萬福河流域洪澇災害效益非常顯著。洙趙新河開挖後,為洙水河、趙王河上游排水打通了出路,減輕了梁濟運河的洪水壓力。期間,還對萬福河、太行堤河和黃河故道的干、支流進行了開挖治理。通過連續幾年的水系調整和河道治理,菏澤市境內形成了東魚河、洙趙新河、萬福河、太行堤河和黃河故道五個水系,從根本上改變了雨大成內澇、雨小客水淹的歷史局面。
上世紀七十年代,治水工程仍以治澇為主,重點對排水骨幹河道進行了支流配套,先後開挖了東魚河南支、東魚河北支、勝利河、鄄鄆河、鄆巨河等較大支流,建成了一大批排澇泵站和控制建築物,為菏澤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安全保障。同時相應治理了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45條,50至100平方公里的支流41條,50平方公里以下的排水溝92條,整個菏澤市的排水能力是解放初期的6.5倍。洙趙新河流域遭遇1993年連續特大暴雨後,當年開始又對該流域內的洙趙新河幹流和支流進行了清淤治理,同時清淤拓寬了閆潭引黃送水干線,2000年後再度清淤治理東魚河干支流。進入二十一世紀,菏澤市又大規模對河道和灌區進行了工程配套,實施了東魚河和洙趙新河二期工程配套,以及六大灌區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2004-2006年維修改造市管橋梁370座、縣管橋梁500座。
菏澤市先後成立了東魚河、洙趙新河、閆譚、謝寨引等工程管理處,加強了對市級骨幹水利工程的管理。1980年前後,全市水利工作重點由建設轉向管理,開展了水利工程查安全、查標准、查效益、定措施、定綜合經營、定發展規劃的「三查三定」工作,摸清了工程現狀,建立了技術檔案,加強了經營管理,提高了經濟效益。2008年對未完成了四個工程管理單位的體制改造,使工程管理處的經費來源由單位自理改為財政撥款。2005年開始實施以隊伍建設優秀、工程管理優良、綜合經營優化、閘所環境優美、安全運行無事故為內容的「四優一無」閘管所達標創建活動,有力促進了閘管所基層隊伍穩定、管理水平提升。2008年開始組織實施夏季防汛除澇建設會戰,加上每年一次的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有效改善了田間排灌條件。
經過60年的建設和發展,菏澤市流域面積大於30平方公里的河道有199條,長3157公里。其中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河流30條,長949公里;100-300平方公里的河流30條,長832公里;1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支流151條,長1376公里。骨幹河道主要有洙趙新河、洙水河、鄄鄆河、鄆巨河、鄆城新河、萬福河、東魚河、東魚河南支、東魚河北支等。設計除澇流量1619m3/s,防洪流量3330m3/s,除澇面積達到552萬畝。全市現有機井保有量達到13.5萬眼,年均引黃河水12億立方米。目前,菏澤市基本實現了「河河相連,河溝相通」和「旱能澆、澇能排」的防汛抗旱建設目標。
水庫建設和除險加固
治淮60年來,菏澤市平原水庫建設經歷了兩個重要階段。以蓄水發展灌溉為目的,興修了太行堤水庫、浮崗水庫等;以向城鄉居民和企業供水為目的,興建了西城水庫、臨濮沙河水庫、南湖水庫等。現在菏澤境內有1座大型水庫,5座中型水庫,6座小型水庫,總庫容為2.15億立方米,總興利庫容為2.00億立方米。
1958年至1960年,菏澤市以引蓄黃河水、發展農業灌溉為目的,利用黃河故道和背河窪地,在曹縣興建了竹節式太行堤水庫群,同時興建了浮崗、智樓、黨樓三座附屬水庫。成武縣智樓和黨樓水庫庫容分別為0.4、0.22億立方米,是利用常年積水的死窪而成,浮崗水庫是利用了單縣南部咸豐故道和二堤之間的窪鹼地而成,庫容0.95億立方米。太行堤水庫的南堤利用了高出地平線近10米的故黃河高灘,水庫總面積為248平方公里,自上而下由白茅、魏灣、劉同、萬樓、土山集、仲堤圈、望魯集等七個水庫串聯而成,總庫容為9.4億立方米,各庫之間均築有格堤,格堤之間用連通溝連接,並建有節制閘,以調節水位。1958年建成並蓄水。但由於施工質量差、截滲工程弱、灌區工程不配套,造成水庫倒閘塌方、周邊土地鹽鹼化、灌區內澇現象嚴重,1962年停蓄還耕,庫區移民陸續返庫定居。隨著農業發展抗旱用水的需要,1972年恢復了太行堤三庫的小面積蓄水工作,1983年菏澤市開始利用曹縣太行堤三庫和單縣浮崗等水庫等進行調蓄。浮崗水庫1997年被列入山東省平原水庫投資計劃,次年開工建設,水庫面積19平方公里,總庫容1.04億立方米,總投資9828萬元,2000年蓄水運行。
2009年,菏澤對浮崗水庫和太行堤三庫實施除險加固工程,單縣浮崗水庫工程總投資9416萬元,主要建設內容有大壩工程、連庫閘工程、泄水洞工程、入庫涵洞工程、出庫涵洞工程,泵站工程。曹縣太行堤水庫工程總投資5469萬元,主要建設內容有圍壩工程、引水閘工程、泄洪閘工程、退水閘工程、放水洞工程、排滲泵站工程。兩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計劃2010年底完工。
為向工業供水,1990年建成了鄄城縣臨濮沙河水庫,水庫距菏澤電廠24.8公里,總庫容1225萬立方米,自建成以來一直向菏澤電廠供水。2008年建成的開發區南湖水庫,是東魚河截污導流擴大治理工程中的一部分,佔地1300畝,庫容400萬立方米,主要向城區工業供水,兼做城市水利風景區。為向城區居民供水,2007年建成了牡丹區西城水庫,水庫呈不規則八邊形,佔地3380畝,庫容1290萬立方米。西城水庫較好解決了菏澤城生產生活供水不足、飲用水水質差的問題。2009年5日,省水利廳廳長杜昌文調研菏澤水利工作時指出,要利用平原水庫保障群眾飲水安全。隨後在6月召開的全市飲水安全暨防汛除澇工程建設現場會上,對飲水安全工作提出了「四個轉變」,即工作目標上由喝「方便水」轉變為喝「安全水」,水源選擇上由地下水轉變為地表水,規劃思路上由行政區劃為主轉變為供水區域為主,工作重心上由進度質量並重轉變為質量優先兼顧進度。地表水源主要就是利用平原水庫引黃黃河水。
近年來,菏澤市平原水庫的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已經建成了浮崗水庫、太行堤水庫、界牌水庫、鴨子圈水庫、西城水庫、臨濮沙河水庫、南湖水庫等;正在建設的大野水庫、文亭湖水庫、壩頭水庫即將完工。今後再利用三到五年的時間,達到每縣至少有一個平原水庫,並逐步把所有水庫逐步串聯起來,進一步提高全市水資源保障能力。 治淮60年來,菏澤市水土保持事業跨入了蓬勃發展的歷史時期,累積投資8896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58.34平方公里。
菏澤市地處黃泛平原,由於受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影響,致使風沙區面積大,微地貌復雜,崗坡窪相間,水土流失相當嚴重。境內水土流失有風蝕和水蝕兩種,並以風蝕為主。風蝕一般在2-5月份最為嚴重,其次是11月至次年的1月,水蝕一般在6-9月份為最強。另外,隨著生產建設、資源開發活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為加劇了水土流失。菏澤市水土流失重點區,主要分布在黃河故道、東溝、臨濮沙河、鄆城新河,以及東明縣境內因黃河決口遺留下的三條沙帶。1984年菏澤地區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員會辦公室,各縣也相繼設立了水土保持辦公室。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得到規范和加強,全市共有監督執法隊伍280人,累計開展水土保持執法檢查360次,查處違法案件50多起,人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1995年出台了《菏澤地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隨後各縣(市)政府相繼頒發了《水土保持法》的實施辦法,全市風沙區重點鄉鎮,制訂了具體的實施細則,重點治理片內的行政村也都制訂了水土保持村規民約。
60年來,菏澤市為全面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堅持「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針,實行集中、連續、綜合治理。以治沙改土為中心,以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開發與保護並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並重,把治理水土流失同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10年,菏澤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58.34平方公里。其中,共建基本農田114696公頃、水保林43814.1公頃、農田林網28239公頃,種草1104公頃,建成小型蓄水保土工程921座,落實治理成果管護面積62367.5公頃,完成土石方2755.78萬方,總投資8896萬元。全市涌現出了一批質量高、效益好的示範工程。如巨野太平、定陶陳集、鄆城西沙河、曹縣邵庄、單縣高韋庄、鄄城張樓風沙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凡是經過水土流失重點治理的地區,都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給當地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治理區林木覆蓋率平均提高12個百分點,年平均增加蓄水保水量460萬立方米,保土量35.7萬噸,年可增加糧食產量746.7萬公斤,增加經濟收入1482.3萬元。
近幾年來,菏澤市水利局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為指導,以保護水土資源為中心,以構築「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建設生態示範小流域為目標,在繼續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的同時,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快植被恢復、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目前,新實施生態修復面積1885公頃。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各類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築路、采礦、房地產、取土等,對地貌植被和自然景觀的破壞加劇,造成了水土流失。菏澤市水利局主動與項目業主聯系,爭取他們的理解與支持。加大宣傳力度,向項目單位積極宣傳防治水土流失、加強水土保持及履行水保法律法規的重要性。深入一線,調查取證,建立項目檔案,積極為市縣招商引資項目補編了水保方案。通過加大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力度,使開發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執行工作得到了有效實施。全市共收繳水土流失防治費和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800餘萬元。今後,菏澤市將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生態建設,科學規劃實施,採取多元化投入機制,努力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治淮60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菏澤市水資源管理事業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著力強化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工作,在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成績。
菏澤市可利用水資源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和黃河客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56毫米,每年可利用地表水資源量6.21億立方米、地下水16.7億立方米,當地人均水資源量243立方米,畝均水資源量198立方米。自1965年以來每年平均引黃河水12.78億立方米。
菏澤市出台了《菏澤市地表水源地保護辦法》、《菏澤市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等法規制度,建立相對完善的水資源管理法規體系和制度框架,強化了水資源管理職能,加強了水資源管理力量,提升了我市水資源管理工作的社會認知度。通過廣泛開展節水宣傳,增強群眾惜水節水意識,營造節水社會氛圍,使節約用水工作深入人心。大力推廣普及農業節水灌溉新技術,積極引導農民摒棄大水漫灌的落後灌溉方式,著力發展噴灌、微灌以及小白龍等節水灌溉方法。在城市新建小區大力推廣節水器具,加強工業企業節水改造項目落實的監管,嚴格審查新上項目「節水」三同時,把節水工作納入規范化管理的軌道。2006年以來全市萬元GDP取水量連續每年下降幅度都在9%以上。
積極開展水資源管理保護立法,嚴格落實各項水資源保護措施,改善水生態環境。細化水源地保護各項措施,落實水源地保護責任,對省劃定的8個地表水一級水功能區和14個二級水功能區進行嚴格分類管理,開展了全市水功能區確界立碑工作,對全市主要河流斷面水質進行經常性化驗檢查,加強河道取水口、排污口的巡查工作。2008年開展了大規模封閉自備井和嚴查違法打井的活動,出台《菏澤市地溫空調用水管理辦法》,推進地熱井開采、低溫空調用水的規范化管理。
2001年菏澤市各縣區相繼掛牌成立水務局。2007年開始著手謀劃推進城鄉水務統籌工作,編制了《關於加快實施城鄉水務統籌示範工程的調查報告》、《菏澤市水務統籌示範工程規劃方案》等文件,2008年12月25日,菏澤市委召開常委會確定啟動實施市級水務統籌改革工作。將原隸屬於市建設局的市自來水公司、西城引黃供水水庫、污水處理廠、節水辦,原隸屬於市市政局的城市防汛、排水所、趙王河公園管理辦公室、環城公園管理辦公室等機構、職能、資產和人員全部劃轉市水利局。菏澤市市級城鄉水務統籌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水務一體化管理框架基本形成。
積極開展水資源的調查評價、勘測、設計等前期工作,加強對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研究,編制完成《菏澤市水資源調查評價規劃》等水資源規劃,為全市水資源科學有序地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嚴格水資源論證制度,凡是新上項目需用水的,必須編制水資源論證報告依法辦理取水許可,2009年全市統一換發了新版取水許可證;2007年開始投資100餘萬元建設水資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建成了以用水大戶為主的水量監測系統、以市管河道節制閘為監測點的地表水監測體系、以城區地下水監測為主的地下水位監測體系,初步建立了水資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統。規范自備井用戶的管理,對全市所有自備井進行了登記,對取水井拍照存檔,為加強取用水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礎。按照省政府135號的要求,我市積極推進水資源費的征管工作,水資源費徵收標准、征管秩序明顯得到規范,徵收數額逐年上升,全市水資源費徵收總額已由2003年的不足400萬元提高到2009年的1400多萬元。 菏澤治淮60年的歷史,經歷了從「人定勝天」思維方式到「尊重自然、維護生態」治水理念的轉變。特別是近年來,菏澤治淮堅持人水和諧目標,形成了以生態河道為線,以水利風景區為點,以水生態價值為魂的生態水利發展框架,有效提升了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
加快生態河道治理。在基本完成骨幹河道清淤治理的基礎上,實施堤防全線綠化美化,構築了1000公里的生態長廊。嚴格河道排污口審批管理,加強22個水功能區管理,堅持對3條河流斷面水質進行經常性監測,努力促進水質改善。對東魚河截污導流工程進行擴大治理,調蓄能力由400萬方增至800萬方。
加強水資源生態性開發。出台《菏澤地表水源地保護辦法》,對重點水庫、河道和城市供水水源地實施嚴格保護。確立以黃河水為水源的飲水安全思路,加快水庫功能置換,規劃新建10座平原水庫,積極構築飲水安全工程體系。規范取水許可審批管理,有效涵養地下水源,關閉菏澤城區自備井210眼,地下水超采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堅持「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針,實行集中、連續、綜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58.34平方公里。其中,共建基本農田114696公頃、水保林43814.1公頃、農田林網28239公頃,種草1104公頃。治理區年平均增加蓄水保水量460萬立方米,保土量35.7萬噸。
加強水體生態性治理。菏澤市區現有污水管網130公里,覆蓋率為30%;建成和在建4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19萬噸,污水處理率為85%。年均為趙王河公園和環城公園補水換水近1億立方米,加強公園水體日常物業化保潔管理,在趙王河公園投放260萬尾魚苗,水體生態系統結構逐步建立。
加強水工程的生態性建設。力求在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中,實現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人文景觀建設的有機結合。正在實施的東魚河截污導流工程,不僅是攔蓄部分縣區下泄中水、加強中水回用的公益性工程,還將是橫貫菏澤城區南部的獨特景觀帶。工程完工後,將建成長達15.1公里的生態水域,河面寬度190米,水域面積約5350畝,構築成菏澤城南一條碧綠的飄帶。
加快水利風景區建設步伐。全市已形成11處水利風景區。趙王河公園全長8公里,總面積為3046畝,其中水面面積1457畝,從南至北分為城市公園、文化休閑綠地、多樣性主題公園、濕地生態保護及旅遊區4個景觀區,已成為菏澤市區最具現代氣息、地方特色和生態價值的重要景觀帶。依託原護城河建設的環城公園周長6公里,包含一條環城水帶、兩個文化聚落、三處廣場、十大公園景點和眾多的休閑綠地,規劃總面積1950畝,其中水面面積830畝,形成樹木繁茂、綠草茵茵、四季常青的生態景觀園,有效改善了菏澤老城區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