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廠水處理技術的內容簡介
全書共12章,主要內容包括:天然水的特徵及在電廠中的應用、水的混版凝處理、水的沉澱與澄清處權理、水的過濾處理、水的消毒殺菌與吸附處理、離子交換基礎、離子交換水處理、膜分離及電滲析EDI精處理技術、凝結水處理、循環冷卻水處理、鍋爐給水系統的金屬腐蝕與水質調節、火電廠空冷技術及水質特性等。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電廠環境工程、應用化學、熱能與動力工程等專業的本、專科教材,亦可作為電廠化學人員培訓用書。
⑵ 電廠化學水處理的流程。
電站的水處理流程分為兩大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物理軟化水流程,第二部分是化學除鹽水流程。
物理軟化水流程:來自廠區供水管網的原水(又稱生水),經過石英砂過濾器、活性炭過濾器,除去了原水中的固體顆粒和懸浮雜質,稱為澄清水;澄清水再經過反滲透裝置清除了其中大部分鈣、鎂離子,成為軟化水。
化學除鹽水流程:軟化水經過除碳器,除去水中的二氧化碳(嚴格地說是HCO3—),再經過混床,除去水中殘存的鈣、鎂、鈉、硅酸根等有害離子,成為除鹽水,也就是鍋爐補給水,存儲在除鹽水箱,再用除鹽水泵打入除氧器,最終經給水泵打入鍋爐汽包。
拓展資料:
關於「軟化水」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水壺用久後內壁會有水垢生成。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在我們取用的水中含有不少無機鹽類物質,如鈣、鎂鹽等。這些鹽在常溫下的水中肉眼無法發現,一旦它們加溫煮沸,便有不少鈣、鎂鹽以碳酸鹽形成沉澱出來,它們緊貼壺壁就形成水垢。我們通常把水中鈣、鎂離子的含量用「硬度」這個指標來表示。硬度1度相當於每升水中含有10毫克氧化鈣。低於8度的水稱為軟水,高於17度的稱為硬水,介於8~17度之間的稱為中度硬水。雨、雪水、江、河、湖水都是軟水,泉水、深井水、海水都是硬水。
水的硬度主要由其中的陽離子:鈣(Ca2+)、鎂(Mg2+)離子構成。 當含有硬度的原水通過交換器的樹脂層時,水中的鈣、鎂離子被樹脂吸附,同時釋放出鈉離子,這樣交換器內流出的水就是去掉了硬度離子的軟化水,當樹脂吸附鈣、鎂離子達到一定的飽和度後,出水的硬度增大,此時軟水器會按照預定的程序自動進行失效樹脂的再生工作,利用較高濃度的氯化鈉溶液(鹽水)通過樹脂,使失效的樹脂重新恢復至鈉型樹脂。
(資料來源:網路:軟化水)
⑶ 火電廠節能水處理方法措施
火電廠節能水處理方法措施
目前,國內大型的電廠工業廢水處理的布置基本套用寶鋼電廠的廢水處理模式,即採用廢水集中匯集,分步處理的方式。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火電廠節能水處理方法措施,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鍋爐補給水處理
傳統的鍋爐補給水預處理通常採用混凝與過濾處理。國內大型火電廠澄清處理設備多為機械加速攪拌澄清池,其優點是:反應速度快、操作控制方便、出力大。近年來,變頻技術不斷地應用到混凝處理中去,進一步提高了預處理出水水質,減少了人工操作。在濾池的發展方面,以粒狀材料為濾料的過濾技術經歷了慢濾池、快濾池、多層濾料濾池等發展階段,在改善預處理水質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由於粒狀材料的局限性,使過濾設備的出水水質、截污能力和過濾速度均受到較大的限制。目前,以纖維材料代替粒狀材料作為濾源的新型過濾設備不斷地出現,纖維過濾材料因尺寸小、表面積大及其材質柔軟的特性,具有很強的界面吸附、截污及水流調節能力。代表性的產品有纖維球過濾器、膠囊擠壓式纖維過濾器、壓力板式纖維過濾器等。
在鍋爐補給水預脫鹽處理技術方面,反滲透技術的發展已成為一個亮點。反滲透最大的特點是不受原水水質變化的影響,反滲透具有很強的除有機物和除硅能力,COD的脫除率可達83%,滿足了大機組對有機物和硅含量的嚴格要求。反滲透由於除去了水中的大部分離子(一般為90%左右),減輕了下一道工序中離子交換系統的除鹽負擔,從而減少酸、鹼廢液排放量,降低了排放廢水的含鹽量,提高了電廠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在鍋爐補給水除鹽處理方面,混床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混床本身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環保與節能。填充床電滲析器(電除鹽)CDI(EDI)是將電滲析和離子交換除鹽技術組合在一起的精脫鹽工藝,樹脂的再生是由通過H2O電離的H+和OH-完成,即在直流電場中電離出來的H+和OH-直接充當樹脂的再生劑,不需再消耗酸、鹼葯劑。同時,該裝置對弱電離子,如SO2、CO2的去除能力也較強。
二、鍋爐給水處理
鍋爐給水目前用氨和聯氨的揮發性處理較成熟,但它比較適用於新建的機組,待水質穩定後可轉為中性處理和聯合處理。加氧處理改變了傳統的除氧器、除氧劑處理,創造氧化還原氣氛,在低溫狀態下即可生成保護膜,抑制腐蝕。此法還可以降低給水系統的腐蝕產量,減少葯品用量、延長化學清洗間隔、降低運行成本。氧化性水化學運行方式在歐洲的應用較為普及,國內基本處於研試階段。必須強調的是,氧化性水化學運行方式僅適用於高純度的給水,並應注意系統材質與之的相容性。
三、鍋爐爐水處理
爐內磷酸鹽處理技術已有70餘年的歷史,現在全世界范圍內有65%的汽包鍋爐使用過爐水磷酸鹽處理。由於以前的鍋爐參數較低,水處理工藝落後,爐水中常常出現大量的鈣鎂離子,為防止鍋爐結垢,不得不向鍋爐中加入大量的磷酸鹽以去除爐水中的硬度,這樣,爐水的PH值就非常高,鹼性腐蝕問題顯得特別的突出。在這樣的`情況下,協調磷酸鹽處理應運而生,並取得了一定的防腐效果。但隨著鍋爐參數不斷的提高,磷酸鹽的“隱蔽”現象越來越嚴重,由此引起的酸性腐蝕也越來越多。而在另一方面,高參數機組的鍋爐補給水系統已全部採用二級除鹽,凝結水系統設有精處理裝置。這樣,爐水中基本沒有硬度成分,磷酸鹽處理的主要作用也從除硬度轉為調整PH值防腐。因此,近10年來,人們又提出低磷酸鹽處理與平衡磷酸鹽處理。低磷酸鹽處理的下限控制在0.3~0.5mg/L,上限一般不超過2~3mg/L。平衡磷酸鹽處理的基本原理是使爐水磷酸鹽的含量減少到只夠與硬度成分反應所需的最低濃度,同時允許爐水中有小於1mg/L的游離NaOH,以保證爐水的PH值在9.0~9.6的范圍內。
四、凝結水處理
目前絕大部分300MW及以上的高參數機組均設有凝結水精處理裝置,並以進口為主,其再生系統的主流產品是高塔分離裝置與錐底分離裝置。但真正能實現長周期氨化運行的精處理裝置並不多,僅有廈門嵩嶼電廠等少數幾家,嵩嶼電廠混床的運行周期在100 天以上,周期制水量達50萬t以上。從環保與經濟的角度出發,實現氨化運行將是今後精處理系統的發展方向。另外,在設備投資、設備布置與工藝優化方面,應考慮盡可能多地利用電廠原有的公用系統,如減少樹脂再生用的風機及混床的再循環泵等,盡可能把系統的程式控制裝置和再生裝置安裝在鍋爐補給水側,以利實現集中化管理。
另一方面,具有過濾與除鹽雙重功能的粉末樹脂(POWDEX)精處理系統也逐步得到應用,如福州華能二期、南通華能二期等電廠。但由於粉末樹脂的價格較高,主要依賴於進口,使得粉末樹脂精處理裝置的推廣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五、循環水處理
採用閉式循環冷卻的火電廠,冷卻水的循環回用和水質穩定技術的開發是水處理工作的重點。發達國家循環水濃縮倍率已達6~8倍,國內火電廠應在提高循環水重復利用效率上下功夫。為避免磷系水處理葯劑對環境水體的二次污染,低磷和非磷系配方的高效阻垢分散劑、多元共聚物水處理葯劑逐漸得到應用。採用開式排放冷卻的火電廠,特別是以海水作為冷卻水的濱海電廠,冷卻水一般採用加氯處理,其常見的裝置是美國CaptialControl公司的產品。但是,也有部分電廠採用電解海水產生次氯酸鈉作為殺生劑。如漳州後石電廠、北侖港電廠等。
六、廢水處理
目前,國內大型的電廠工業廢水處理的布置基本套用寶鋼電廠的廢水處理模式,即採用廢水集中匯集,分步處理的方式。一般採用以鼓風曝氣氧化、PH調整、混凝澄清、污泥濃縮處理等為主的工藝。但這種處理方式的缺點是對水質復雜且變化范圍大的來水的處理難度較大,並影響到廢水的綜合回收利用。近年來,兩相流固液分離技術逐步得到應用,該技術採用一次加葯混凝、在一個組合設施內完成絮凝、沉澱、澄清、浮渣刮除和污泥濃縮等工藝過程,使水中的泥沙、懸浮固體物、藻類懸浮物和油在同一設施內分離出來。該處理技術提高了出水水質,降低了處理成本,擴大了回用范圍。
七、物理水處理
採用物理阻垢、濾料除污和濾料去除COD的工藝已在國外很多電廠和化工廠使用,在最小程度施葯的情況下,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如SSP物理阻垢,KL除污,CC去除COD已運用馬爾他熱電廠和德國聯合利華化工廠。
;⑷ 電廠污水怎麼處理
火電企業的廢水主要包括循環冷卻水濃縮液和鍋爐純水製取後的濃水。回回收後的廢水用於答除灰、渣或經處理後回用。廢水處理包括弱酸處理、超濾(砂濾)、反滲透和外排,使電廠廢水再生、重復使用,通過廢水的回收和處理,實現了廢水的零排放。另外,通過二級預處理+蒸發結晶末端廢水處理工藝,實現了...
⑸ 給水處理中常用技術概述
由於水是一種溶解力很強的溶劑,又與外界環境如空氣、地殼、土壤等廣泛接觸,故而水中必然含有很多雜質,而水的處理或者凈化其實質就是通過各種水處理技術去除水中有關雜質,以獲得達到一定水質標準的水供生活飲用或工業使用。水處理技術包括混凝、過濾、吸附、膜分離和消毒等。
1 混凝技術
混凝技術的處理對象是水中的懸浮物和膠體物質,其關鍵技術是選擇和投加適當的混凝劑,經混凝過程使水中懸浮物和膠體形成大顆粒絮凝體,然後通過澄清、沉澱進行分離。歷史上很早以前就有以明礬凈水的記載,直至今日,我國的水廠大都採用鋁鹽或鐵鹽作為無機混凝劑,近年來也研究開發和應用了一些新的混凝劑如無機聚合態的聚合氯化鋁(PAC)和聚合硫酸鋁(PAS)等,也包括一些有機高分子絮凝劑如聚丙烯醯胺(PAM)等。
給水和廢水的處理過程中,為了滿足用水水質和環境排放的要求,一般在預處理中採用混凝沉澱法,即向水中投加混凝劑或絮凝劑以破壞溶膠穩定性,使水中的膠體和懸浮物顆粒絮凝成較大的絮凝體,以便從水中分離出來,達到水質凈化的目的。混凝處理實際上包括凝聚和絮凝兩種膠體顆粒物的聚集過程,是一種較為經典的水處理工藝,應用十分普遍。近年來,在絮凝動力學、絮凝形態學、新型高效混凝劑以及高效絮凝反應器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有了許多新的發展,推動了混凝技術的進步。
2 過濾技術
過濾技術是選擇和利用多孔的過濾介質(或稱濾料截面)使水中的雜質得到分離的固液分離過程。它通常與混凝、澄清或沉澱結合使用,這樣不僅能有效的降低水的濁度,而且對去除水中某些有機物和細菌、病毒也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在生活飲用水處理中,過濾是必不可少的,在大多數工業用水處理中也常採用作為預處理過程。根據過濾技術的特點可知,在過濾技術中選擇適當的過濾介質-濾料是極為重要的,目前常用的過濾介質--濾料從砂、無煙煤、微孔塑料、陶瓷,到各種高分子分離膜等可以有多種選擇,它們可以去除水中不同粒度的雜質,此外,通過對過濾器進行優化設計可對過濾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
原水經過混凝澄清處理以後,大部分懸浮物已被去除,但此時水質仍無法滿足飲用水標准和後續處理工藝的水質要求,所以在常規水處理工藝中,過濾常被安排在沉澱池或澄清池之後,經過濾後的出水濁度可以降到小於1單位。在原水濁度較低時(25單位以下),也可採用不經澄清直接過濾。
3 吸附技術
吸附是一種物質附著在另一種物質表面的過程,他可以發生在氣--液、氣--固和液--固兩相之間,在水處理中主要討論物質在水與固體吸附劑之間的轉移過程。許多多孔的固相物質可以作為吸附劑,例如活性炭、木屑、活化煤、焦炭、吸附樹脂等,其中以活性炭使用作為廣泛。吸附劑表面的吸附力可分為分子引力(范德華力)、化學鍵力和靜電引力三種,故而吸附可分為物理吸附、化學吸附和離子交換吸附。影響吸附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吸附劑、被吸附物質的性質和吸附過程操作條件等,吸附劑的性質又可分為吸附劑微孔的大小、比表面積以及其表面化學特性等。吸附過程操作條件主要與pH值、溫度、接觸時間等因素有關。
活性炭吸附技術目前應用較多的是在給水處理中去除微量有害物質和嗅味等,尤其是去除水中有機污染物效果較好,因而可單獨或與臭氧結合用於給水深度處理。此外,活性炭吸附在廢水處理中也有廣泛的應用。近年來在新的吸附劑方面又發展了有關的離子交換樹脂和KDF等吸附劑已在給水處理中應用較廣,值得重視。
4 膜分離技術
膜分離技術是利用特殊的有機高分子或無機材料製成的膜將溶液隔開,使溶液中的某些溶質或水滲透出來,從而達到分離的目的。膜分離的優點是分離截面效果好,一般沒有相的變化,設備容易操作,便於產業化等。當然,膜分離技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對待處理的原水水質要求嚴格,處理能力相對較小,需要注意膜的堵塞與清洗等,目前常用的膜分離技術主要有反滲透(RO)、電滲析(ED或ERD)、納濾(NF)、超濾(UF)、和微濾(MF)等,主要用途也各不相同,ED或ERD的局限性是可去除帶電雜志,但對病菌和大多數有機物效果較差;UF和MF去除顆粒直徑較大,但運行時所需壓力較低,膜的成本和運行費用較低;而RO和NF由於它們分離的顆粒直徑小,對病菌、有機物和無機物均有較好的效果,因此具有較廣泛的處理能力和應用范圍,既可用於工業水處理,也可應用於飲用水處理,尤其是近幾年發展迅速的NF技術,因其運行壓力較低,膜的成本和運行成本大幅減少,目前正成為水處理中優先發展的技術和領域。由於水資源緊缺是21世紀全球的一個突出矛盾,而且近年來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與嚴格,水質分析檢測技術不斷改進,膜的生產成本及銷售價格有下降趨勢,因此,膜技術在水處理方面必將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5 消毒技術
水的消毒主要是為了殺滅或抑制水中對人體有害的致病微生物。水的消毒技術可分為化學消毒和物理消毒兩大類,化學消毒中採用的消毒劑又可分為氧化型消毒劑和非氧化型消毒劑,氧化型消毒劑中應用最廣的是氯及其製品,這是由於氯的價格低廉、消毒效果良好、使用較方便等特點,在非氧化型消毒劑中如季銨鹽等在工業冷卻水的殺菌,滅藻中應用較多。物理消毒中應用較多的是臭氧消毒和紫外線消毒,臭氧消毒的特點是殺菌效果好,不需很長的接觸時間,受水中的PH值和氨氮影響較小,能通過強氧化作用消除水中的有機物,對水中的鐵、錳、色度和嗅味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缺點是耗電較多,運行費用高,同時,臭氧需邊生產、邊使用,不易存儲;紫外消毒的缺點是消毒作用有一定的作用距離和范圍,當水中的懸浮物和濁度高時會妨礙紫外線的透射等。
近年來以氯為主要消毒劑已發展了一些新品種,如二氧化氯(ClO2)、
氯代異氰酸鹽(TCCA與DCCA)以及一些加氯的增效劑,如等三嗪類化合物等,此外,含溴的消毒劑也有相應的發展,在非氧化型消毒劑中出現了異噻唑啉酮、季銨鹽等新品種。物理消毒中臭氧和紫外消毒也發展較快,這可能和加氯後產生消毒副產物有關,如鹵代甲烷類化合物等,有的已確認為致癌物而引起廣泛關注,因此非氯消毒劑也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6 結語
給水處理技術的目的是通過各種必要的處理技術改善原水水質,使他們符合生活飲用或工業使用的要求,因此水處理需要根據原水水質和出水水質的要求加以確定,為了達到處理的要求,應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技術,有時往往將幾種處理技術結合或復合使用。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⑹ 電廠水處理反滲透系統與陰陽床的原理分別是什麼各自有什麼優缺點謝謝
反滲透膜的基本工作原理是:
運用特製的高壓水泵,將原水加至6—20公斤壓力,使原水在壓力的作用下滲透過孔徑只有0.0001微米的反滲透膜。化學離子和細菌、真菌、病毒體不能通過,隨廢水排出,只允許體積小於0.0001微米的水分子和通過。反滲透膜具有設備構造緊湊,佔地面積小,單位產水量高,能量消耗少,去除雜質徹底,使用范圍廣,自動化程度高,使用操作方便,無污染等多種優點。
陰、陽樹脂的工作原理:
離子交換樹脂原理即是離子交換樹把溶液中的鹽分脫離出來的過程:
離子交換樹脂作用環境中的水溶液中,含有的金屬陽離子(Na+、Ca2+、 K+、 Mg2+、Fe3+等)與陽離子交換樹脂(含有的磺酸基(—SO3H)、羧基(—COOH)或苯酚基(—C6H4OH)等酸性基團,在水中易生成H+離子)上的H+ 進行離子交換,使得溶液中的陽離子被轉移到樹脂上,而樹脂上的H+交換到水中,(即為陽離子交換樹脂原理)。
水溶液中的陰離子(Cl-、HCO3-等)與陰離子交換樹脂(含有季胺基[-N(CH3)3OH]、胺基(—NH2)或亞胺基(—NH2)等鹼性基團,在水中易生成OH-離子)上的OH-進行交換,水中陰離子被轉移到樹脂上,而樹脂上的OH-交換到水中,(即為陰離子交換樹脂原理)。而H+與OH-相結合生成水,從而達到脫鹽的目的。
⑺ 電廠使用廢水處理技術有哪些好處
火電廠工業廢水處理
由於工業廢水的種類多,各類廢水的污染物種類、含量和排量不固定,致使內工業廢水的成分相容當復雜,其主要污染物有:懸浮物、油、有機物和硫化物等,這類廢水排入受納水體將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造成生態破壞。
電廠廢水處理技術
反滲透技術和設備在我國電廠水處理中的應用已經進入到逐步推廣的階段,相對於傳統的離子交換水處理其具備原水處理質量高、應用范圍廣、經濟環保和便於維護管理等優點。首先就原水處理過程來講,反滲透膜孔徑為0.1nm,這樣不僅能夠保證分離95%以上的微生物、膠體和有機物,同時還可以過濾絕大部分的溶解固形物和離子等,而隨著我國多半透膜生產質量重視度的不斷提升,反滲透技術的這一優勢還將不斷擴大。
⑻ 火力發電廠廢水處理
火力發電廠廢水處理
電的發明徹底改變了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但同時為了滿足不斷增加的電量需求人必須不斷的建發電廠。隨著新能源的崛起替代了傳統的煤炭發電,但新能源設備造價較高且受地域限制,燃煤火力發電廠依舊占據了發電廠大半江山。能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促使環境破壞加重,如何把煤電廠危害降低已成為當務之急。
我在這里整理了片火力發電廠廢水處理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一、火力發電廠廢水特點:
與普通工業廢水相比,燃煤電廠的廢水總的特點如下:
1、水質水量差異大,劃分的廢水種類較多。
2、廢水中的污染成分以無機物為主,多含油。
3、間斷性排水較多。
二、燃煤電廠廢水來源
火力電廠來源廣泛,但廢水主要有一下幾類:
1、沖灰廢水。來源於沖洗爐渣和除塵器排灰的廢水,在整個燃煤電廠中佔了一半比例。沖灰廢水中的污染物有懸浮物、PH值和含鹽量等,這些物質含量與燃燒的煤炭種類、燃燒方式和輸灰方式有關。
2、脫硫廢水。煤炭中有大量雜質的其中就含硫,煤炭在鍋爐燃燒後煙氣中含硫,這些含硫煙氣不能直接排放,需要煙氣濕法脫硫。脫硫廢水就是這個過程中產生的。這類廢水高渾濁度、高硬度、高含鹽量、污染物種類多。且不同燃煤電廠所用的煤炭是不同的,使得脫硫廢水水質變化波動較大。
3、化學廢水及含油廢水。此類廢水是燃煤電廠中各種工業排水的總稱,包含冷卻排放水、輸煤系統沖洗廢水、含油廢水、冷卻塔排污廢水等。
三、火力發電廠廢水處理方法
1、沖灰廢水。燃煤電廠廢水中佔比例較多的沖灰廢水,一般處理工藝為調節池→加熱混凝劑進入混凝器→助凝劑→污水凈化器,到此步驟沖渣廢水被分為污泥和清水,污泥進入污泥池灰渣進行脫水即可;清水進入清水池排出即可。
2、化學廢水處理。化學廢水分為無機廢水和有機廢水兩種,需要分開處理:無機廢水先進入中和池,調節PH值在進行進一步處理。因為含有大量酸和鹼,處理時考慮回收利用,採用沉澱、混凝、吸附、離子交換、電滲析等方法都能有效處理;有機廢水處理,有機廢水來自鍋爐的有機酸洗廢水,採用蒸發池處理即可。
3、脫硫廢水。脫硫廢水因為其成分復雜,含油亞硝酸鹽、硫酸鹽和較多懸浮物,且脫硫廢水中酸性物質較多,腐蝕性強,要經過合理的處理才能排放。單一的設備是無法對其進行有效處理的,所以脫硫廢水要進行進一步深入處理。脫硫廢水先進入預處理系統進行絮凝、沉降、中和,減少廢水中的懸浮物,提高廢水PH值,為深度處理做准備。深入處理。
我推薦採用蒸發法,用MVR蒸發器來進行處理,MVR蒸發器技術雖然較新但是工藝較成熟,但短短十幾年已在各各行各業廣泛應用,選擇一家合適的蒸發器廠直接關繫到能否對脫硫廢水達到「零排放標准」。
⑼ 電廠中水處理工作都有那些內容
電廠水處理工作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水處理運行工作,包括水處理設備的啟動、運行、再生及停止與維護,除鹽設備的故障判斷及處理;另一個是水質的化驗工作。
⑽ 火電廠化學水處理流程是怎樣的
工藝流程簡述:
本裝置分為三個處理系統,即為預處理系統、RO脫鹽系統、混床精處理系統等。預處理系統包括原水泵、多介質過濾器及過濾器反洗設備等,用於去除水中的懸浮物、膠體等,為後續的脫鹽處理提供條件:RO脫鹽系統包括5um過濾器、RO膜組、RO清洗系統和中間水池等,脫除水中98%的鹽份,是裝置的核心系統;精處理系統主要有混床、再生系統、中和池組成,作為精處理系統它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出水水質指標。
1. 系統主工藝流程:
原水→(原水池)→原水泵→絮凝劑加葯裝置→管道混合器→多介質過濾器→阻垢劑加葯裝置→保安過濾器→高壓泵→反滲透裝置→(中間水池)→中間水泵→混床→(除鹽水池)→除鹽水泵→自動加氨裝置→主廠房
2. 系統輔助流程:
2.1過濾器反洗系統:
由反洗水箱、反洗水泵和羅茨風機構成。用於定時去除多介質過濾器截留的污物。反洗水水源採用RO裝置產生的濃水或原水。羅茨風機目的是增強反洗效果,採用空氣擦洗時,氣體在水中分散成微小氣泡,帶動濾料互相摩擦,同時藉助水的作用,則能夠將泥球打散並使粘附於濾料表面的雜質剝落下來,然後用反洗水沖走,從而提高反洗效果。
2.2RO清洗系統
主要設備有5um過濾器、清洗水箱、清洗水泵等。隨著系統運行時間的增加,進入RO膜組的微量難溶鹽、微生物、有機和無機雜質顆粒會污堵RO膜表面,發生RO膜組的產水量下降、脫鹽率下降等情況。為此需要利用RO清洗系統,在必要時對RO裝置進行化學清洗。
2.3阻垢劑投加系統:
主要有阻垢劑計量箱和阻垢劑計量泵組成。為了防止溶解在水中的不易溶解的鹽類在反滲透濃水側的濃度超過溶度積產生沉澱,在5um過濾器前投加阻垢劑。阻垢劑計量泵配置為兩台,一用一備。
2.4再生系統:
主要有酸計量、鹼計量箱、酸鹼噴射器及原有的酸鹼儲罐等。用於對失效的離子交換器進行再生操作。
2.5絮凝劑投加系統
主要有絮凝劑計量箱和絮凝劑計量泵組成。為了保證預處理的效果,在多介質過濾器前投加絮凝劑,使水中的懸浮物、膠體、有機物等顆粒形成絮凝體,在多介質過濾器上被截留去除。絮凝劑計量箱和計量泵配置為各兩台,一用一備。
2.6氨水投加系統
主要由氨計量箱和氨計量泵組成。目的提高除鹽水的PH值,保證鍋爐正常運行的水質要求。氨計量泵配置為兩台,一用一備。
2.7壓縮空氣系統
主要由空氣壓縮機、儲氣罐和空氣冷干機組成,目的是滿足氣動蝶閥和氣動隔膜閥等氣動元器件能正常工作的氣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