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天水現在什麼情況
天水市地震受災情況統計
(一)人員傷亡情況
截至目前,地震災害造成9人死亡(顧小亮,17歲,男;方紅紅,17歲,女;錢龍,17歲,男;曹志峰,17歲,男;以上4人均是秦州區平南中學的學生,圍牆到塌壓死;安二娃之女,6歲,秦州區天水鎮安家村,圍牆倒塌壓死;劉小霞,女,21歲,秦州區皂郊鎮興隆村村民,房屋倒塌壓死;劉恆春,78歲,男,秦安縣興豐鄉付寨村村民,圍牆倒塌壓死;白旦鴿,77歲,女,清水縣金集鎮連珠村5組村民,廁所倒塌壓死;王德彥,43歲,男,清水縣郭川鄉平定村村民,圍牆倒塌壓死),81人受傷(其中重傷10人)。
(二)城鄉居民住戶財產損失情況
據初步統計,全市倒塌房屋5044戶13423間,形成危房11332戶24925間,損壞房屋17695戶50555間。緊急轉移安置災民約1524戶6692人。死亡大家畜36頭,家禽310多隻。
(三)企業受災情況
全市企業共倒塌平房43戶、89間(主要集中在海林公司和造紙廠),嚴重受損、形成危房的110戶、238間(主要集中在海林、造紙廠和精表廠),倒塌圍牆1500多米,廠房嚴重受損的19幢,企業辦公樓嚴重受損的2幢(岷山廠和長開廠,岷山廠辦公樓基本報廢)。天水市第一糧庫有限公司儲糧庫正牆有6處出現牆體錯位,制粉大樓牆體裂縫多達16處,水管爆裂,成品庫、制粉車間出現危情,12號庫屋頂移位;星火機床有限公司新車間發生傾斜;風動廠部分車間發生裂縫;鍛壓廠老廠區部分山體滑坡;造紙廠50米圍牆倒塌、部分平房圍牆出現裂縫;海林廠廠房出現裂縫、圍牆倒塌,36戶職工平房倒塌;歧黃制葯有限公司30多米圍牆倒塌;秦州區污水處理廠入水口至沉沙段有三處不同程度的裂縫,滲水嚴重,造成污水處理設施無法正常運行。長儀廠、精表廠、紅山廠、長通廠等多數企業部分車間、廠房、辦公樓及職工宿捨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據統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120萬元。
中石油管道天然氣天水公司氣化站4個150方的低溫LNG儲罐罐基均有不同程度的開裂和螺帽松動情況。最嚴重的是l#和3#,罐基外部柱腳水泥面開裂脫落,螺帽松動,2#、4#罐罐基水泥脫落、螺帽松動情況較輕。4個150方低溫LNG儲罐罐基開裂,如有進一步的傾斜,極有可能引起罐體倒地泄露LNG,LNG溫度為-196℃,易燃易爆,暴露在空氣中迅速氣化,形成霧狀,飄散在空氣中,其爆炸極限在5-15℃,遇到明火發生爆燃,後果不堪設想。附近居民和加油站也有可能受到影響。
(四)學校受災情況
全市兩區五縣共有受災學校842所(其中:秦州區120所,麥積區142所,秦安縣232所,清水縣96所,甘谷縣157所,武山縣57所,張家川縣38所),倒塌校舍涉及學校44所,面積3800平方米,被迫停課的學校108個班級,涉及學生3826人。458所學校形成嚴重危房121149平方米不能使用;通過維修能使用的校舍面積101681平方米。學生傷亡24人,其中死亡4人(秦州區平南中學死亡4人),受傷20人(秦州區平南中學受傷19人,秦安縣安伏學區受傷學生1人);受傷教師20人(秦州區汪川中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259萬元。
(五)基礎設施受災情況
1.水利設施受災情況。全市各縣區水利設施不同程度受到損壞,據初步統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890萬元。其中,秦州區水利設施損毀造成經濟損失約773萬元。供水工程造成損失210萬元;麥積區水利設施損毀造成經濟損失約150萬元;清水縣水利設施損毀造成經濟損失2080萬元;秦安縣水利設施損毀造成經濟損失150萬元;甘谷縣水利設施損毀造成經濟損失560萬元;武山縣水利設施損毀造成經濟損失170多萬元。
2.交通道路受災情況。310、316線多處山體滑坡、部分路段塌方,縣鄉道路、通鄉通村道路受損嚴重,涵洞塌陷,路基沉降,橋梁裂縫,危情險情不斷,國道、縣鄉道路部分路段交通中斷。全市縣鄉公路塌陷1520米,塌方24998立方米,受損橋梁4座。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00多萬元。
3.通訊設施受災情況。因地震導致境內30餘個通訊基站受到損壞而退服,部分基站的外圍牆倒塌,基站鐵塔嚴重傾斜,供電中斷,致使這一部分基站覆蓋范圍內的客戶通信中斷。天水—東岔—寶雞方向的本地網通信光纜阻斷,導致部分客戶的通話無法實現,震情發生期間,全市通信中斷3小時。
(六)分縣區受災情況
秦州區:倒塌房屋1344戶4066間,形成危房1647戶4909間,損壞房屋1145戶3843間。死亡6人(平南中學顧小亮、男,方紅紅、女,錢龍、男,曹志峰、男、天水鎮安家村安二娃的6歲女孩;劉小霞,21歲,皂郊鎮興隆村村民),受傷35人;壓死大牲畜5頭,傷44頭。
麥積區:倒塌房屋1071戶3213間,形成危房4536戶4226間,損壞房屋4536戶9860間。9人受傷,緊急轉移1071戶4536人。310隻家禽壓死。五龍鄉溫家灣村、石佛鄉陶崖和大平村兩處山體裂縫300米,威脅群眾40戶。道南一水塔震裂。
秦安縣:倒塌房屋969戶2292間,形成危房2173戶6398間,損壞房屋5072戶14928間。受傷4人,死亡1人(興豐鄉付寨村劉恆春,男,78歲,倒牆壓死)。
甘谷縣:倒塌房屋328戶1264間,形成危房1300戶4628間,損壞房屋3033戶10797間。受傷4人。有4處通村公路出現裂縫,兩處山體出現裂縫。死亡大家畜11頭。
武山縣:倒塌房屋116戶124間,形成危房110戶164間,損壞房屋257戶382間。緊急轉移安置161戶687人。地震造成城關鎮黎坪、西坪村山體出現裂縫,最寬處達2.55米多,深3米左右,村內裂縫縱橫交錯,目前山體還在下沉中,發生次生災害的隱患很大。兩個自然村共有96戶(403人),村民無法居住需轉移安置。3名小學生受傷。
清水縣:倒塌房屋768戶1342間,形成危房965戶2098間,損壞房屋2251戶4894間。死亡2人(白旦鴿,女,77歲,被壓死;王德彥,男,43歲,郭川鄉平定村,被壓死),受傷5人。
張川縣:倒塌房屋448戶1122間,形成危房600戶2502間,損壞房屋1401戶5851間。緊急轉移安置292戶1469人。受傷4人,死亡大家畜20隻。
再有其他的情況樂意上天水在線了解
② 天水市麥積區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10年工作任務
2010年是提前一年實現本屆政府任期目標的決戰年,也是全面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為「十二五」發展打好基礎的關鍵年。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對於鞏固「十一五」發展成果,保持和擴大良好的發展態勢,實現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麥積發展的良好開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的全面啟動,標志著天水作為甘肅唯一的地區進入國家打造西部內陸開放開發戰略高地的視野。省上確定了「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總體發展戰略,市上提出了實施「1135」區域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為麥積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我區作為關中—天水經濟區次核心城市天水發展的前沿陣地,既是省上「兩翼齊飛」戰略中「東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中—天水經濟區中承東啟西的重要節點,區域經濟發展以特殊的身份上升到國家戰略,有利於我們發揮比較優勢,爭取更多的項目和資金,實現提速發展、跨越發展;隨著西部大開發和天水城市發展重心東移戰略的深入推進,寶天高速及其過境段、天平鐵路、天平高速、寶蘭客運專線和天水經濟開發區社棠工業園、甘泉現代物流中心、華能熱電聯產及渭濱新城開發建設、麥積污水處理廠等重大項目相繼啟動實施,我區城鄉基礎條件必將得到極大改善,經濟結構將更趨合理,發展後勁將進一步增強;通過全區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們已提前一年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目標,為今年提前一年實現本屆政府任期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只要我們搶抓機遇,趨利避害,發揮優勢,乘勢而上,就一定能夠在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中搶佔先機、爭取主動,不斷開創麥積發展的新局面,譜寫麥積發展的新篇章。
按照區委確定的「13345」發展思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保增長、擴內需、強基礎、調結構、保穩定、促和諧為主線,以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為重點,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加大開發建設力度,改善城鄉基礎條件,加快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旅遊產業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奮力推進麥積經濟社會提速發展、跨越發展,全力打造隴上經濟強區。
圍繞今年提前一年實現本屆政府任期目標的要求,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是:實現生產總值81.22億元,增長15.5%;大口徑財政收入6億元,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7億元,增長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億元,增長19.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35元,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3004元,增長1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62%。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任務,著重抓好以下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搶抓機遇,積極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
充分發揮麥積在關中—天水經濟區中的特殊地位及區位、交通、資源等優勢,認真落實國家、省、市的戰略決策,搶抓機遇,調整部署,積極融入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加快開放開發步伐,努力實現麥積發展的新突破。
科學謀劃長遠發展。立足全市、全省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大局,進一步深化區情認識,明確發展定位,完善我區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精心編制全區「十二五」發展規劃,切實增強規劃的科學性、操作性和指導性,贏得加快發展的主動權,努力把麥積區建成關中—天水經濟區中承東啟西、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現代化新區。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建設期內,全區經濟發展增速高於省、市平均水平,各項主要指標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加速增長,力爭到「十二五」末,經濟總量躍居全省86個縣區前十強,跨入關中—天水經濟區66個縣區前二十強。
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充分發揮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天水經濟開發區、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等國家和省級品牌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化一產,突出二產,壯大三產,大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全面提升產業發展層次,著力打造全省現代裝備製造業基地、全省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隴東南重要交通樞紐、隴東南現代物流中心、西部旅遊勝地。緊緊圍繞國家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區和全國十大循環農業示範市建設,全面落實《天水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強化用能監管,加強土地、礦產和水資源管理,大力推廣節水、節肥、節葯、節能農業生產模式,支持企業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推進廢棄物綜合利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確保節能減排各項主要指標全面達標。
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堅持改革創新,堅決破除一切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實現與關中地區的有效對接融合。進一步深化機關效能建設,簡化辦事程序,改進服務方式,提高辦事效率,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投資發展環境。積極爭取省、市對麥積發展的更大支持,在城市開發、土地經營、旅遊資源配置等方面獲得更大的自主權。進一步加強與關中地區和省內外有關縣區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著力在建設規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文化旅遊等方面開展實質性的合作,建立定期交流、項目合作等長效機制,形成優勢互補、多贏共進的良好發展局面。
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緊緊抓住我區被列為省級城鄉一體化試點的機遇,科學制定全區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統籌城鄉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堅持以調整分配結構為核心,以體制改革和戶籍管理改革、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努力使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城市文明向農村傳播,促進城鄉產業互動、經濟相融,逐步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二、高度重視項目工作,努力擴大投資規模
按照「保投產、抓續建、爭開工、促前期」的思路,全力以赴抓好項目爭取和招商引資工作,積極做好項目對接落實,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努力擴大投資,促進經濟增長。
全力實施重點項目。積極配合做好國家、省、市重大項目前期調研論證及工程建設征地拆遷等協調保障和服務工作,全力保障寶天高速城區過境段、天平鐵路、隴海鐵路元龍段改造、華能熱電聯產、凱迪生物質能源發電、酒鋼物流中心等項目順利實施,爭取寶蘭鐵路客運專線、天平高速公路等項目開工建設,力爭天水機場遷建。
積極爭取項目投資。搶抓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等難得機遇,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及高新技術、裝備製造、旅遊服務等產業,認真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加大銜接協調力度,爭取有更多的項目進入國家、省、市計劃盤子,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力爭年內爭取項目150個以上,到位資金8億元以上。儲備項目130個以上,項目採用率不低於15%。
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圍繞機械製造、電子信息、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注重招商引資實效,突出引大引強,拓展招商平台,創新招商方式,擴大引資規模,力爭有更多的大項目、好項目落戶。年內落實招商引資項目不少於100個,涉及投資30億元以上,到位資金11億元以上。積極爭取總投資85億元的華能天水2×1000兆瓦火電等重大項目早日落戶我區。
全面加強項目管理。全力實施好國家擴大內需、災後重建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強資金使用監管,加快工程建設進度,全面完成災後重建任務。進一步加強項目建設管理,全面落實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規劃設計評審制等各項制度,保證項目建設質量和實施效果。
三、加大開發建設力度,不斷改善基礎條件
把完善基礎設施作為與關中地區對接融合的突破口,搶抓天水城市發展重心東移機遇,進一步加大經營城市力度,積極籌措發展資金,加快開發建設步伐,全面掀起新一輪開發建設高潮。
加強城市基礎建設。全力抓好渭北老城區開發改造,加快橋南渭濱新城區開發建設,配合實施好成紀大道、渭濱新城路網、社棠渭河大橋等亞行貸款項目,建成馬跑泉大道,完成馬跑泉市政廣場地下停車場主體工程,啟動渭河城區段景觀工程規劃設計,開工建設渭濱北路西端山洪防治、東延段綠化工程,加快渭濱北路景觀長廊建設及路北街景整治步伐,完成麥積污水處理廠主反應池主體及廠區土建,新建水沖式公廁5處,建設沿街花壇7處,整治城區小巷道12條,建成城區路燈監控中心。
加大經營城市力度。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充分利用市上賦予的優惠政策,強化經營城市理念,盤活存量資源,加快開發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市政府《關於麥積區城市開發建設有關問題的市長辦公會議紀要》(〔2009〕24號)精神,續建完成星火小區、隴林佳園、惠民小區、渭水家園經濟適用房配建廉租房及區看守所整體遷建、法院審判庭、檢察院技偵用房建設,積極協調蘭州鐵路局盡快啟動東貨場、道北機務新村片區拆遷改造及區府路街景整治工程,加快道南農機公司、天水物資市場等片區舊城拆遷開發及道北和馬跑泉片區的城中村改造。
大力改善交通條件。全力做好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協調保障工作,加快縣鄉公路升級改造,不斷提高農村公路通達深度和等級標准,完善交通網路體系,強化隴東南交通樞紐地位。積極配合做好平涼—麥積二級公路征地拆遷等前期工作,保證項目建設順利開工。續建完成大營梁至鳳凰通鄉油路、元(店)溫(泉)公路、石(咀)賈(河)戰備公路,力爭啟動後(川)右(樹里)通鄉油路工程,確保完成通暢工程100公里以上。積極開展農村道路自建自養,提升農村道路通行能力和等級水平。
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以鄉鎮街區改造、市場建設、道路硬化、新農宅建設為重點,加快建設一批具有較強示範帶動能力的工業重鎮、商貿集鎮、旅遊新鎮,提升小城鎮的綜合服務功能和產業發展水平。完成寶天高速公路沿線五個出入口控制性詳規編制,實施渭南等5個鄉鎮的總體規劃和石佛楊庄等20個中心村的建設性規劃編制,立項建設東岔、甘泉等3鄉鎮11村390多戶近1750人的生態移民工程,加快甘泉鎮世行貸款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建設,啟動橋南、道北、北道埠等4個司法所及社棠、伯陽、渭南等5個派出所建設,
深入開展「三城聯創」。深化「城市管理提高年」活動,進一步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強化管理職能,延伸管理觸角,擴大管理范圍。大力實施美化、綠化、亮化、凈化工程,集中整治城市「八亂」現象,優化城市環境。加強城市規劃管理,嚴厲查處城市規劃區和景區違章建築。加大環保專項整治力度,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和渭河等流域污染防治,依法關閉落後淘汰的新「五小」企業,不斷提高城鄉環境質量。
四、強力推進工業強區,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堅持區域經濟一體化,服務優強企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園區工業,一手抓現有企業擴張發展,一手抓新上項目引進,整合工業資源,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工業經濟不斷提質增效。
全力扶持優強骨幹企業發展。搶抓國家振興裝備製造業歷史機遇,立足於壯大優勢產業、做強骨幹企業,全力扶持星火、風動、鍛壓、電傳所、華圓制葯等企業加快新上項目投產和市場開拓,加強擴散聯合,開展技術合作和自主創新,促進優強骨幹企業擴張發展,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重點實施好總投資38億多元的星火、風動、鍛壓、奔馬啤酒、電傳所等企業26個技改和節能項目,確保星火3萬噸樹脂砂鑄件、鍛壓系列擺式剪板機和折彎機高品位開發、風動石油鑽桿生產線二期等10個項目建成投產,力爭星火大型數控機床生產、鍛壓25萬噸大直縫埋弧焊管全自動生產和超大型機床研製、奔馬啤酒年產10萬噸生產改擴建等16個項目有較大進展,爭取鍛壓制管成套設備和風動YT28鑿岩機進入「中國名牌」行列。認真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管好用好區級工業發展專項資金,引導中小企業靠大掛強、協作配套,推動中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力爭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29.5億元,其中限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0.5億元,增長24.2%。
加快工業園區建設。以天水經濟開發區為龍頭,突出抓好社棠工業園建設,完成四期2000畝征地及堤防工程,啟動建設兩座跨河大橋和園區4、5、6號道路,吸引大企業、大集團入園建設,年內初步建成功能較為完善的高新技術創業園。加快三陽工業集中區規劃、項目環評、土地報批等前期工作,圍繞華能熱電聯產項目,加大扶持力度,發展配套產業,形成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完善廿鋪工業示範區路網建設,啟動新一輪發展規劃。加快入園項目建設,強化履約監督,確保年內清研利華二期等8戶企業建成投產,長城自控等17戶企業實現達產達標,力爭天森葯業等7戶企業進入市列「10強50戶」行列。
繼續深化企業改革。全面做好企業改制「回頭看」工作,健全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加快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陽升農機、華旭木業、華翔工藝等停產半停產企業利用閑置場地建設中小企業創業園,引導毛紡廠、廢舊金屬冶煉廠等企業通過租賃、承包等方式招商引資,全力盤活存量資產。配合焦化、天拖等駐區企業完成破產重組和改制,積極支持星火、鍛壓、風動等優強骨幹企業上市融資,增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
五、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深入實施促進農民增收「六大行動」,加快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增加農民收入,深化新農村建設。
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積極實施種子、植保、沃土、膜蓋四大科技增糧工程,完成全膜糧食覆蓋15萬畝。實施特色產業規模發展工程,以城郊南山蘋果、北山葡萄、三新陽片區高效農業和畜禽養殖「兩山一片」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加快土地流轉,整合項目,整合資金,加大引導扶持力度,促進果品、畜牧、蔬菜等主導產業規模發展。年內新建各類優質果品基地10萬畝,發展蔬菜標准化示範基地1250畝、中葯材5400畝,新增標准化養殖小區12個、養殖場13個。大力支持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建設,積極爭創國家級航天育種工程中心。積極推進三新陽片區開發建設,擴大山東威龍集團果品基地規模,啟動20萬噸氣調庫建設。進一步加快「三山一廊」蘋果產業帶建設,建成九龍山節水增效示範工程。加快南山花牛蘋果基地建設,突出加強果園管理,完善基礎設施,推進南山基地向穎川河、東柯河、橫河峪等流域拓展,年內新建果園5萬畝。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引進建設一批重點龍頭企業,年內發展經濟合作組織5家,新增龍頭企業10家。
全力抓好新農村建設。以「八通六有」為重點,加快示範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行政村巷道硬化工程,開展社棠鎮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試點和麥積鎮鄉村清潔工程試點,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高度重視中灘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示範區建設項目,完成水利、道路、土地平整等年度建設任務。積極探索整合項目建設新農村的長效機制,形成資源向新農村建設整合、項目向新農村建設集中、資金向新農村建設傾斜、重心向新農村建設轉移的工作格局,推動全區農村面貌有較大改觀。
努力改善農業基礎條件。積極爭取實施飲水安全、農田水利等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條件。完成各類造林1.8萬畝,新修梯田3.5萬畝,藉河流域治理16.59平方公里,啟動甘泉穎川河、中灘渭河堤防及甘泉飲水安全工程,加快五龍三縣區供水工程建設,實施好甘泉、五龍土地整理和1.92萬畝西北三省區林業發展項目,完成凱迪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和「一池三改」沼氣等建設任務。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強社會幫扶工作,啟動馬跑泉慕灘等5鄉鎮8村整村推進項目建設,進一步降低農村貧困面。
積極推進農村改革。全面落實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補助和良種、農機具購置、農資綜合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增加財政投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健全信貸擔保機制,促使農業投入持續增加。認真總結試點經驗,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逐步形成集體林業良性發展的新機制。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力度,加強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制,健全農產品無公害質量安全檢測體系,推進農業標准化生產。
六、突出搞活商貿旅遊,發展壯大第三產業
緊緊圍繞建設隴東南現代物流中心和創建國家最佳旅遊城市的戰略目標,大力發展商貿流通和旅遊服務業,增強區域經濟發展內在活力,推動第三產業快速擴張和發展壯大。
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加快推進甘泉現代物流中心建設,制定出台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全面啟動園區道路硬化、水電、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引進組建一批大型物流企業和集團入駐園區,逐步建成國內領先、西部一流的現代化、綜合型、區域化綠色物流中心。進一步加快城鄉市場建設,落實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補貼政策,實施「萬村千鄉」、「雙進工程」、「退市還路」等工程,爭取實施「雙百市場工程」和市場標准化改造提升等項目,完成花牛銳義綜合農貿市場、社棠農貿市場等續建工程,啟動渭濱北路鍛壓廠及道北天樂苑社區等商業網點建設,新建花牛峽口葡萄交易市場、花牛紙碾蘋果產地交易中心,改造提升林水路社區市場、分路口市場、橋南副食品綜合市場,完善市場功能,促進社會消費。大力培育現代服務產業,鞏固提升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營銷業,扶持發展保險、信息等新興服務業,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加強「花牛」蘋果、「下曲」葡萄、元龍花椒等特色優勢農產品宣傳促銷,鞏固擴大國內消費市場,積極開拓國際消費市場,實現產業發展與市場消費的有機結合。
加快發展旅遊業。著眼發展大旅遊、培育大產業,全面實施旅遊產業三年翻番與質量提升計劃,加強與關中地區的聯合協作,精心打造伏羲文化游、石窟文化藝術游、寶天高速沿線生態休閑度假游和高新農業觀光游「四大旅遊品牌」,逐步把麥積建成獨具特色的尋根祭祖、休閑度假旅遊勝地和關中—天水經濟區主要旅遊目的地。加強宣傳推介,加快開發建設,全力配合實施好麥積山景區世行貸款項目及基礎設施、服務中心建設,確保麥積山風景名勝區進入國家5A級旅遊景區。結合天水百里生態旅遊線啟動建設,加快寶天高速沿線景點開發建設,完成卦台山總體規劃和主要建築物詳規編制,大力發展「農家樂」旅遊。力爭全年接待遊客28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0億元以上。
扶持發展非公經濟。全面落實非公經濟發展優惠扶持政策,鼓勵、扶持、引導非公經濟發展,促使非公經濟不斷發展壯大,逐步提高非公經濟在全區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鼓勵支持非公資本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制重組,引導非公企業開展技術和管理創新,著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依法保護非公企業的合法權益,為非公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年內新發展個體工商戶800戶、私營企業60戶。
七、加強財政稅收征管,提高發展保障能力
加強財源建設,著力培育和引進一批具有產業優勢的效益型財源,發展壯大餐飲服務、交通運輸、商貿物流等主體型財源,夯實增長基礎,拓寬增收渠道,增加可用財力。強化稅收征管,堅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則,依法加強稅源跟蹤管理,加大對重點稅種、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零散稅源的監控力度,嚴格以票控稅、以票管稅、以票促收,促進稅收均衡入庫和穩定增長。健全完善區國有資產投資經營公司運行機制,充分利用市級融資擔保平台,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轉移支付支持,多渠道籌措建設發展資金。加強非稅收入和專項資金監管,逐步推進部門預算改革,規范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加大「小金庫」專項整治力度,強化財政審計監督,確保財政資金安全運行。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堅持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進一步調整優化支出結構,科學安排各項支出,加大對社會事業、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投入,壓縮控制一般性支出和行政性支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力爭今年財政支出比上年有較大增長。加強金融協調服務,推進「誠信麥積」建設,積極引導金融機構調整信貸結構,擴大信貸規模,提高服務效率,努力實現地方經濟與金融行業共贏發展。
八、統籌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優化配置,強化培訓,努力建設一支素質優良、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人力資源隊伍。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調整優化學校布局,促使小學向行政村集中、初中向寄宿制過渡、高中向城區集中。加快實施校舍安全工程,啟動市八中教學樓、職業中專學生宿舍樓、搬遷新建天成學校等項目,建成龍園小學,積極創造條件適應高中向城區集中的需要。推進教育人事管理體制改革,全面落實各項免補政策,力爭高考本科上線人數比上年有較大幅度增長。完善科技創新機制,認真開展第四批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組織實施科技試驗、示範、推廣項目48項,取得科技成果8項以上。加快發展衛生事業,積極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加強農村衛生院業務力量,健全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體系,完善衛生基礎設施,建成市二院中西醫結合大樓、市四院、市五院業務大樓,力爭區中醫院遷建立項啟動建設,實施農村改廁2000座。推進文化大區建設,積極配合做好麥積山「申遺」工作,改善文化體育設施條件,實施橋南、道北體育場整治工程,啟動區廣電中心大樓和區博物館文物庫房建設,完成8個鄉鎮文化站、100個農家書屋續建工程,新建農家書屋150個,繼續做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啟動花牛、社棠、渭南、石佛4鄉鎮計生服務所建設,全面落實獎優扶助政策,突出抓好節育措施落實和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確保爭創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達標。精心組織開展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高度重視民族宗教、雙擁、老年人、婦女兒童等工作,促進統計、檔案、人防、地震等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和發展。
九、著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和諧麥積建設
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加強社會管理,努力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深入開展全民創業活動,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創業服務、創業培訓「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全面落實小額擔保貸款、稅費減免、就業服務補貼和返鄉創業等政策,以全民創業帶動就業。加強就業服務指導和勞動監察,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群、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工作。力爭年內新增城鎮就業1萬人,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940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強技能培訓,努力擴大組織化輸出規模,年內輸轉城鄉勞動力10萬人以上,創勞務收入8億元以上。
加強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切實做好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工作,高度重視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工作,爭取啟動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加強社保基金監管,加大擴面助征清繳力度,確保各項保險金按時足額發放。規范城鄉低保和五保戶供養管理,切實做到動態管理下應保盡保、分類施保。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加強醫療救助、慈善救助和殘疾人工作,加快農村危房改造和生態移民工程建設,確保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增加中低價、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供應比例,有效遏制房價過快增長的勢頭,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大力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切實加強對食品、葯品、農資、建材等行業的市場和價格監管,嚴厲打擊制假售假等違法行為,維護企業和消費者合法權益。高度重視人民群眾來信來訪,逐級靠實工作責任,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健全完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環境污染等應急管理機制和工作預案,擴大區級糧油儲備數量,進一步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深入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加大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嚴防各類安全事故發生。深入開展「平安麥積」創建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保持良好的社會環境。
③ 天水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是我市應對挑戰、克難攻堅、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重要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多種自然災害不利影響,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總體部署,緊緊圍繞「跨越式科學發展」的要求和市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深入推進「工業強市、農業穩市、商貿活市、旅遊富市、科教興市」五大戰略,擴內需,強基礎,調結構,惠民生,促發展,團結拚搏,開拓進取,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顯著成績,經濟社會逆勢而進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預計實現生產總值26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7.9億元,增長10.8%;第二產業增加值94.5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118億元,增長12.8%。
項目工作成效顯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強勁。搶抓國家擴大內需、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歷史機遇,全力以赴抓項目、爭投資、促發展。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2億元,增長41.06%。爭取中央擴大內需項目397項,總投資51.81億元,到位中央投資11.49億元。市級領導包抓重大項目,加大督查協調力度,市列100個重大建設項目當年完成投資109.4億元。寶天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中材水泥年產200萬噸生產線正式投產,寶天高速公路城區過境段、天定高速公路、天平鐵路、大型數控制管設備產業化、國家高低壓電器質檢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華能2×350MW熱電聯產、武漢凱迪生物質能源項目啟動實施。災後恢復重建扎實推進,75858戶農村居民重建住房、33692戶維修加固住房工程全面完成,縣以下教育、衛生重建項目基本完成。累計籌集重建資金55.36億元,開工重建項目1229個,完工1040個,分別占項目總數的95.5%和80.8%。寶(雞)蘭(州)鐵路客運專線、天(水)隴(南)鐵路(天平鐵路南延伸線)、天水軍民合用機場遷建、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一批項目的前期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151項,總投資158.8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218項,到位資金40.8億元,增長25.9%。法國波旁、西班牙戈登、西電集團、娃哈哈集團、中糧集團、莫恩酒業等國內外大型企業先後投資我市或形成投資意向。
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以保工業增長為重點,建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分析例會制度。大力實施振興裝備製造業「12341」行動計劃和「10強50戶」工程,對22戶優勢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逐步回升。預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7.5億元,增長9.3%。其中「10強50戶」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6億元,增長15%。加快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實施千萬元以上重點工業項目185個,總投資123.36億元。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完成新產品開發80餘項,鍛壓、長開、華天3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風動、213、鍛壓3戶企業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創「甘肅省著名商標」10個、「甘肅省名牌產品」5個。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長低、長材、長通等7戶企業完成破產清算,核銷各類債務9.26億元。經濟開發區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申報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進展順利,社棠工業園區建設全面啟動,秦州東十里、麥積廿鋪及五縣工業園區加快發展。縣域工業增速明顯加快,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節能減排工作成效明顯,全市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58%,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在年度計劃以內。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大力實施農民增收「六大工程」,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旱作農業新技術加快推廣,科技增糧工程扎實推進,地膜糧食作物面積達到122萬畝,抵禦自然災害能力顯著提高,糧食總產達104.46萬噸,再創歷史新高。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有效,產業化經營步伐明顯加快,培育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5家,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30家。畜牧、果品、蔬菜三大主導產業總產值分別增長10%、26%和13.4%。城郊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威龍集團三陽川6萬畝鮮食葡萄出口加工、秦州淺山區設施蔬菜種植等一批產業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成功舉辦了「中國蘋果年會暨天水花牛蘋果節」、「中國天水秦安果品博覽會」,花牛蘋果、秦安蜜桃、秦州大櫻桃等果品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新農村建設「百村示範、千村推進」工程順利實施,第一批45個市級示範村提前一年完成建設任務,860個推進村完成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農業基礎條件不斷改善,治理水土流失200.3平方公里,新修優質梯田17.1萬畝,新建恢復各類小型水利工程170處,完成建園造林58.57萬畝。藉河示範區被命名為第一批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範區。扶貧開發扎實有效,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村77個,減貧5.53萬人。勞務經濟穩中有升,輸轉勞動力60.06萬人,勞務收入45.35億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進展順利。
商貿流通繁榮活躍,旅遊產業快速發展。以搞活流通、擴大內需為主線,大力開拓城鄉市場。深入開展家電下鄉等一系列促銷活動,有效擴大了社會消費需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億元,增長20.8%。積極推進「萬村千鄉」市場、「雙百」市場、社區市場和退市還路改造工程,22處重點市場建設項目完成投資1.46億元。麥積甘泉、秦州西十里物流園區完成規劃和部分土地徵用,一些項目開始實施。對外貿易恢復性增長,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1.18億美元。
深入實施「旅遊富市」戰略,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成功晉級國家地質公園,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工作扎實有效。伏羲廟、玉泉觀、南郭寺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工作已經國家旅遊局專家組終評驗收。麥積山風景名勝區自然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世行貸款項目開工,新建星級旅遊廁所17座,天水百里生態旅遊風情線、大地灣史前遺址公園綜合開發等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積極開展旅遊宣傳推介活動,與西部24個城市簽訂了旅遊合作協議。全年接待遊客5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9.6億元,分別增長36.2%和43.9%。
城鎮建設步伐加快,「三城聯創」深入開展。新版《城市總體規劃》經省政府批准正式實施,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率達到90%以上。實施城建重點項目20個,完成投資3.85億元。火車站廣場、瀛池路、瀛池大橋、藉河南路、藉河生態園、天水師院和市二中人行天橋、慶華集中供熱等新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秦州垃圾處理廠、麥積污水處理廠、馬跑泉大道、岷山路及羅玉河橋拓建等工程進度較快。以「三城聯創」為抓手,深化城市管理,城市「八亂」和「三亭一場兩攤點」整治扎實有效。新增城市綠地28萬平方米。名城保護工作不斷加強。縣城改造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
財政收支較快增長,金融信貸規模擴大。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更加完善,張家川、秦安、武山三縣進入省財政直管縣,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成效顯著,財力綜合調度能力提升。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35.83億元,增長22.73%;一般預算收入11.37億元,增長22.39%;爭取各類專項資金52.64億元,地方政府債券轉貸資金2.04億元。財政支出107.07億元,增長34.28%,有力地保障了工業、農業、科技、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災後恢復重建等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和民生工程支出。大力支持駐市金融機構發展,成功舉辦了「第二屆金融活動周」,銀政、銀企合作更加緊密,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金融機構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50.14%。
區域合作廣泛開展,開放開發縱深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印發實施,標志著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全市總體實施方案及20個專項規劃編制基本完成。經濟區聯手打造西部內陸開放開發高地,城市間合作交流格局初步形成,我市先後組團赴關中部分市區和平涼、慶陽等輻射城市考察對接,西安、寶雞、銀川等市黨政代表團來我市參觀考察,推動建立了關中—天水經濟區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及政研、教育、人才、旅遊、工商等合作組織,與西安市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與陝西師范大學合作創建了7個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廣泛開展國際國內合作和友城通聯交流,全方位宣傳推介天水,積極參加歐亞經濟、中國市長、隴海蘭新、《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等高層論壇,組團赴香港考察招商,藉助蘭洽會、西洽會、西交會、西博會等國內重大節會和伏羲文化旅遊節,走出去、請進來,開放搞活步伐明顯加快。
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全面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大力改善教育基礎條件,穩步推進中小學布局調整,「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普通高考上線人數和上線率再創歷史新高。職業、成人、幼兒及特殊教育全面發展。創新型城市建設步伐加快,我市第5次榮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科技創新工作連續6年名列全省第一。當年爭取國列、省列科技項目53項,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2項。文化事業加快發展,《麥積悲歌》等新創劇目榮獲全省大獎,伏羲廟、武山水簾洞石窟等文物保護維修和絲綢之路申遺工作扎實推進,基層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建設進展順利,建國60周年、杜甫流寓隴右1250周年紀念和節日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廣播電視「村村通」、無線覆蓋、數字電視、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取得新進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升。成功承辦了全省殘疾人青少年田徑錦標賽,舉辦了市第三屆運動會暨第二屆中學生運動會,建成96個鄉鎮體育活動站和97個村農民健身工程。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傳染病防治、計劃免疫等公共衛生事業不斷加強,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有效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扎實有效,年度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扎實推進「平安天水」建設,進一步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和集中調處工作機制,依法查處和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認真開展大接訪活動,及時解決市委書記、市長留言板上反映的問題,加強對重點信訪案件的督辦,大部分信訪問題得到妥善處理。進一步強化市場監管,有效開展價格、食品葯品、知識產權、商業欺詐等專項整治,市場秩序持續好轉。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深化專項整治行動,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生產安全保持平穩態勢。宗教事務管理依法加強,民族團結更加鞏固。國防教育、雙擁工作和民兵預備役建設取得新成績。二輪市志修編工作進展順利。國土資源管理、統計、人防、消防、氣象、檔案、外事僑務、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和慈善事業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就。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12件實事」全面落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53元,分別增長9.3%和18.85%。認真落實全民創業、促進就業各項政策措施,新增城鎮就業5.13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6萬人,年末登記失業率3.2%。高校畢業生「就業六個一批工程」實現就業6720人,畢業生就業率穩中有升。社會保險覆蓋面穩步擴大,各項保險金按時足額發放。集體企業未參保職工養老保險和關閉破產集體企業退休人員醫療保險開始啟動。村幹部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新農保試點工作積極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完善。發放醫療救助資金2684.7萬元,救助城鄉困難群眾8.69萬人(次)。省、市承諾改善民生實事全部兌現。新建、續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7處,解決了25萬人的安全飲水;完成農村戶用沼氣40177戶;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5條通達通暢工程全部竣工;農村危房改造、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和生態移民工程全面完成;發放廉租住房補貼3372戶2627萬元,新建廉租住房5.2萬平方米;農村寄宿制初中建設全面完成,改造中小學危房10.3萬平方米;減免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學費662萬元;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獎勵性補助全面落實;3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實現提標,累計發放低保補助金2.86億元、五保供養資金3296萬元;560名純農戶零就業家庭本科畢業生全部安置上崗;600名農村中小學教師、450名鄉鎮衛生院工作人員選拔到崗;10個街道辦事處103個社區公用經費提高了補助標准。
依法行政積極推進,自身建設不斷加強。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和工作監督,自覺接受市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監督,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制度和備案規范性文件制度,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73件、政協委員提案267件,辦結率均達100%。積極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行政行為進一步規范。認真落實國務院《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建立健全新聞發布制度,政務、村務、廠務公開工作深入推進。進一步精減行政審批項目,完善行政審批集中辦理制度,市政府政務大廳建成啟用。全面實施「五五」普法規劃,全民法制觀念不斷增強。強化應急管理和工作督查,政府工作效能不斷提高。反腐倡廉和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工作扎實推進,勤政、廉政建設不斷加強。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在經受嚴峻考驗中圓滿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成就,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英明決策,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周密部署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及社會各界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眾志成城、通力協作、頑強拚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駐市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和部省屬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天水改革發展的各界人士、天水籍在外鄉親,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及政府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我市與周邊城市的發展相比還有差距,特別與關中—天水經濟區其他次核心城市相比,經濟總量較小,整體實力不強,對國家和省上投資的依賴程度大,實現跨越式科學發展的壓力很大;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產業化發展水平不高,城鄉一體化進程緩慢;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還在持續,經濟企穩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企業效益下降趨勢仍未徹底扭轉;社會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城鄉居民增收渠道不多,消費能力較弱;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些突出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改善民生任務還很艱巨;個別政府部門和少數工作人員思想觀念、學識能力和工作作風還不適應跨越式科學發展的要求。對於這些問題,市政府將採取切實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