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養白對蝦池出現泥皮飄浮在水體上面怎樣處理
.池水表層起泥皮 這是底層藻類死亡引起的,水質問題,應及時撈除干凈,不必太過擔心,下面我將水質調控技術發給你幾種主要養蝦模式對改良水質的作用
1.封閉式海水再循環和零交換水的養殖模式 養殖一茬對蝦只用一池水,也就是現在提倡的零交換水系統(循環用水)。整個養殖過程中池水除滲漏、自然蒸發及吸底污損失一些水而採用井水補充外,一律不補充海水的養殖模式稱為循環水生態精養對蝦模式。蝦池的水流程循環路線:蝦池一接污池一沉澱池一水生生物溝一過濾池一細菌池一蝦池。該模式是以投放有益細菌來取代葯物防治病害,養殖全過程絕對禁用葯物,達到優質、高產、高效益的養蝦效果。
2.半封閉淡化養殖模式 在有淡水資源的地區,無論低位池還是高位池,均應首先採用地下淡水添加養殖模式。在養殖前一次性注足海水,消毒以後不再添加海水,在養殖過程中逐漸添加淡水。淡水每次進入量不超過10%,且鹽度日變幅在5‰以內,最終鹽度為3‰左右。在純淡水也可養殖,但蝦苗要淡化。在高密度養殖時保證溶解氧在5mg/L以上,低密度養殖則溶解氧在4mg/L以上,改良水質以降低WSSV的發病率,促進對蝦生長。
3.過濾和凈化海水防病養殖模式該系統在工程設計和建造方面、養殖技術管理方面都與傳統的養蝦模式有顯著不同。該系統以自然海水為養蝦水源,通過對海水水源進行過濾或凈化處理後用於養殖對蝦,養殖系統產生的廢物通過特別設計的膜底池塘、中央排污系統等設施隨時排出系統之外,排出的廢物經過適當處理再排入大海。
4.高位池養殖模式 高位池包括水泥池、砌磚池、地膜池等,以動力提水方式引海水入蝦池。提水養殖不受潮水限制,水質環境較易控制,使用增氧機、引進井水、水質改良劑、有益微生物和調控單胞藻等措施可以保持水質良好穩定,可減少病害的傳播和發生機會,從而提高養蝦的成功率。還有多級高位池養蝦模式,為避免放養密度過高,在養殖中、後期因殘餌、排泄物以及敗壞的藻類等有機物的堆積而造成水質惡化或池底老化,可將養殖期分為二級、三級養蝦。
5.混養模式 混養是將食性和生態位互補的兩種或多種養殖生物以一定比例放養在同一池塘中,目前較多的是蝦魚混養、蝦貝混養、蝦蟹混養、蝦藻混養等,它使得蝦池中各生態位和營養級均有適宜的養殖對象與之相對應,水體中的各種天然餌科生物和投入的人工飼料能盡可能被充分利用,提高了蝦池中物質和能量的總轉化效率。但兩種或多種生物混養在同一水體之中,一方面養殖生物在生存空間和溶解氧上產生直接競爭,以及自身產生代謝廢物會造成的相互危害,另一方面混養的雜食性魚類可攝食高品質的對蝦飼料,造成對蝦對投入飼料的利用率相對降低。
6.對蝦封閉式綜合生態養殖模式該養殖模式從優化養殖系統的結構人手,把蝦魚混養、蝦貝混養、蝦藻混養進行技術組合,變單種養殖為多種綜合養殖,把利用生態環境與餌料生物資源上有互補作用的經濟水生生物以合理的比例養殖於同一封閉區內。在養殖過程中除蝦池投喂外其他養殖區不投喂,投入的對蝦飼料在多級養殖池中通過不同營養級和生態位上各種養殖生物的多層次利用,飼料利用率可以獲得最大幅度的提高,降低了生產成本。通過優化有益微生物群落,對水質進行生態調控,進一步凈化水質。每個養殖區既是生產區又是生物凈化區,具有生產產品和凈化水質的雙重功能。養殖用水經生物凈化和物理、化學處理得以循環利用,實現養殖期間廢水的零排放,減少對海區環境污染,提高海水利用率,減輕對海區環境污染,是一種無公害生態型綜合養殖模式,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貳』 井水養蝦的處理方法
/skill_content.asp?id=1553一、蝦池條件蝦池所處海區水質要潔凈,無糖廠、造紙廠、澱粉廠等排放的工業廢水污染,自然納水水深60厘米以上,海水周年鹽度變化最低不低於1‰。二、進水閘設置由於採取土池封閉式養殖,其中、後期不需從海區納水,因此,池塘只需設進水閘即可。每10畝蝦池配置寬1米的進水閘1座,閘室設3道閘槽,外槽安裝濾雜網,中槽設閘板,每塊閘板寬約20厘米,便於調節蝦池水位,內槽安裝錐形濾水密網。三、放苗前准備1.在蝦池蝦壩上打井,井的深度必須能滿足蝦池連續注水需要,每5畝池塘配置流量100立方米的水泵1台。2.曬池後進水10厘米,每畝施生石灰80公斤,當生石灰乳化後,用鐵鏟或竹耙將石灰乳潑灑均勻。3.消毒後將池水排干,安裝上60目篩絹錐形網袋(長8米~100米),閘槽間底用棉布或麻袋塞嚴,不留縫隙。首次進水,閘門底部保留1塊~2塊閘板,防止過急的水流將大量的泥沙沖入網袋造成網袋破裂。2天~3天內把水進到60厘米~70厘米深,然後用粘土把閘門封嚴,防止池水從閘板縫隙往外滲透。四、蝦苗放養放苗密度根據蝦池的蓄水深度來確定。水深1米~1.3米,斑節對蝦每畝投苗0.8萬~1萬尾,南美白對蝦每畝投苗1萬~1.2萬尾;水深1.4米~1.8 米,斑節對蝦每畝投苗1.1萬~1.3萬尾,南美白對蝦每畝投苗1.3萬~1.5萬尾。放養規格(體長):斑節對蝦為1厘米~1.2厘米,南美白對蝦為 0.8厘米~1.2厘米。五、餌料投喂餌料投喂應實行少量多餐的原則,體長6厘米以前每天投喂3次,超過6厘米以後,每天投喂4次。六、水質問題投苗5天後開始往蝦池內加井水,每隔2天加水1次,每次添水5厘米,直至蝦池達到蓄水深度。夏季高溫天氣應把池水加滿。暴雨來臨前1天~2天把水加到蝦池蓄水上限,使降落的雨水通過閘板上緣自然外溢,防止雨水使蝦池鹽化,pH值大幅下降,影響對蝦生長或引起死蝦。七、病害防治視水色變化及池底黑化情況對蝦池進行池水消毒及底質改良。堅持每15天用1.5ppm漂白粉對蝦池進行消毒,用沸石(每畝20公斤)或石灰渣改良底質。每15天投喂葯餌一個療程,每個療程3天~5天,葯餌用3‰維生素C、2%大蒜素及適量魚肝油拌飼製成。稻田:一、養青蝦稻田選擇。養青蝦稻田應選擇在排水比較方便,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保水性能較好的田塊。有條件的地方,則集中連片更佳,以便管理。二、稻蝦共生的田間工程。養蝦稻田應開挖環溝形或「田」字形田間工程。環溝形工程為沿田埂四周開挖一條寬2-3米,深0.5-1米的環形蝦溝,溝土加築四周田埂,並使其不漏水,環形溝要離田埂1-1.5米,在環形溝的一端要加挖成寬5米,深1.2米的青蝦暫養池。「田」字形工程即在開好環形的同時,在田塊中間加挖「+」字形蝦溝,此溝寬2米,深0.5-0.7米,並與環形溝連通。同時,每塊稻田都要建立進排水系統,進水口要用密網過濾防止野雜魚進入。三、水稻適時插種和管理。水稻品種要選擇具有莖桿堅硬、耐肥力強、不易倒伏、抗病力強的早熟單季或單季雜交晚稻品種。水田每畝施畜禽糞肥20-30擔,然後上水翻耕,平田整地,並每畝潑灑生石灰100公斤或清塘凈1公斤。以殺滅水田裡泥鰍、鱔等敵害。插秧前,每畝再施碳銨40公斤,磷肥30公斤,6月中旬開始進行秧苗栽插和水稻生產管理,應注意的是,水稻施用農葯時應盡量選用高效低毒農葯,禁止使用敵百蟲和菊脂類農葯,農葯使用方法採用噴灑在水稻莖葉上,避免落入水中,施葯後及時注入新水,確保青蝦安全。養蝦稻田烤田應採取輕擱,即水位降至田露出即可,烤田時間要短,結束後應立即加水到原來位置。四、蝦苗放養。7月上旬開始進行蝦苗放養,每畝放養蝦苗2-3萬尾,放苗時間選擇在上午9點前進行,蝦苗在四周環溝內均勻放養。在四周環溝內適量種植革命草或空心菜,給青蝦提供棲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