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寫一篇「我的家鄉——貴州」的社會調查報告。
我的家鄉----貴州省簡介
2009-9-16 23:21 29253
贊(0)
評論(1)
分享(1)
收藏
更多
自然地理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位於中國西南的東南部,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雲南、北接四川和重慶,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民族眾多、資源富集、發展潛力巨大的省份。全省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總面積為176167平方千米,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8%。
地理環境獨特 貴州地處雲貴高原,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蜓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內最高點。而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高程為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積109084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境內岩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異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系統。
貴州土壤面積共159100平方千米,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0.4%,土壤的地帶性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地帶。中部及東部廣大地區為濕潤性常綠闊葉林帶,以黃壤為主;西南部為偏乾性常綠闊葉林帶,以紅壤為主;西北部為具北亞熱成分的常綠闊葉林帶,多為黃棕壤。此外,還有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澤土、石炭、石質土、山地草甸土、紅粘土、新積土等土類。對於農業生產而言,貴州土壤資源數量明顯不足,可用於農、林、牧業的土壤僅佔全省總面積的83.7%。
氣候舒適宜人 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5℃左右;從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多在3℃—6℃,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一般在22℃—25℃,為典型夏涼地區。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境內各地陰天日數一般超過150天,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影響,貴州氣候呈多樣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氣候不穩定,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乾旱、秋風、凌凍、冰雹等頻度大,對農業生產有一定影響。
植被豐厚多樣 貴州植被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性質,組成種類繁多,區系成分復雜。全省維管束植物(不含苔蘚植物)共有269科、1655屬、6255種(變種)。植物區系以熱帶及亞熱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佔明顯優勢,如泛熱帶分布、熱帶亞洲分布、舊世界熱帶分布等地理成分佔較大比重,溫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還有較多的中國特有成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貴州植被類型多樣,既有中國亞熱帶型的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又有近熱帶性質的溝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溫性亞高山針葉林,又有暖性同地針葉林;既有大面積次生的落葉闊葉林,又有分布極為局限的珍貴落葉林。植被在空間分布上又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從而使各種植被類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疊、錯綜,各種的植被類型組合變得復雜多樣。
河流數量眾多 貴州河流處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繫上游交錯地帶,有69個縣屬長江防護林保護區范圍,是長江、珠江上游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全省水系順地勢由西部、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分流。苗嶺是長江和珠江兩流域的分水嶺,以北屬長江流域,流域面積115747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面積的65.7%,主要河流有:烏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GFDA1Q艉印⒔踅、松桃河、松坎河、牛欄江、橫江等;苗嶺以南屬珠江流域,流域面積60420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貴州河流數量較多,處處川流不息,長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條。貴州河流的山區性特徵明顯,大多的河流上游,河谷開闊,水流平緩,水量小;中遊河谷束放相間,水流湍急;下遊河谷深切狹窄,水量大,水力資源豐富。
由於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形地貌,使貴州的氣候和生態條件復雜多樣,立體農業特徵明顯,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區域性較強,適宜於進行農業的整體綜合開發,適宜於發展特色農業。
自然資源
貴州是國內自然資源豐富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之一,有著極為突出的資源優勢。尤以能源、礦產、生物、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最具特色。
能源資源富集。水、電、煤多種能源兼備,水能與煤炭優勢並存,水火互濟。水能資源蘊藏量為1874.5萬千瓦,居全國第六位,其中可開發量達1683萬千瓦,佔全國總量的4.4%,特別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開發條件優越。貴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稱,煤炭資源儲量達497.28億噸,居全國第五位,超過南方12省(區、市)煤炭資源儲量的總和。煤炭不僅儲量大,且煤種齊全、煤質優良,為發展火電,實施 「西電東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為煤化工、實施「煤變油」工程提供了資源條件。在「西電東送」的推動下,電力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到2005年末,貴州電網統調裝機容量達到1324萬千瓦,發電量達到786.78億千瓦小時。
礦產資源豐富。境內礦產資源種類繁多,門類齊全,儲量豐富,分布廣泛,且成礦地質條件好,是著名的礦產資源大省。截至2005年底,全省已發現礦產123種,其中有76種探明了儲量,有多種保有儲量排在全國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飾面用輝綠岩、磚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礦石、鋁土礦、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鎂、錳、鎵等;此外,煤、銻、金、硫鐵礦等也具有一定優勢,在國內佔有重要地位。貴州鋁土礦質佳量大,是中國鋁土礦三大產區之一,鋁土礦資源儲量佔全國的17%;磷礦儲量26.8礦石億噸,佔全國總量的40%以上;重晶石甲冠中華,儲量為全國的三分之一;金礦資源儲量23.33萬金千克,居全國第十位,是中國新崛起的又一黃金資源基地。
生物種類繁多。全省有野生動物資源1000餘種,其中黔金絲猴、黑葉猴、華南虎、雲豹、豹、白顴、黑鶴、黑頸鶴、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頭鶴、蟒等14種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佔全國同類動物總數的13%;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69種,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獺、大靈貓、小靈貓、林麝、紅腹雨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等,佔全國同類動物總數的25.7%。植物資源有森林、草地、農作物品種、葯用植物、野生經濟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類。全省森林覆蓋率已達34.9%,人均森林面積0.16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達2.11億立方米;有70種珍稀植物列入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銀杉、珙桐、禿杉、桫欏等4種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佔全國同類植物總數的50%;有二級保護植物27種,佔全國同類植物總數的18.9%;有三級保護植物39種,佔全國同類植物總數的19.2%。全省有野生植物資源3800餘種,其中葯用植物資源有3700餘種,佔全國中草葯品種的80%,「夜郎無閑草,黔地多良葯」,是全國四大中葯材產區之一。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品質優良的珍稀名貴植物有珠子參、三尖杉、扇蕨、冬蟲夏草、雞GFDA3!艾納香(天然冰片)等6種。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吳萸、黃柏、黔黨參、何首烏、膽草、天冬、銀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參、冰球子、黃精、靈芝、艾粉等有地道葯材之美稱。野生經濟植物資源中,工業用植物約600餘種,以纖維、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資源為主;食用植物約500餘種,以維生素、蛋白質、澱粉、油脂植物為主;可供綠化、美化環境及有觀賞價值的園林植物約200餘種;具有抗污能力的環保植物40餘種。貴州農作物植物品種豐富,栽培的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纖維植物和其他經濟作物近600個品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薯類為主,經濟作物以烤煙、油菜籽為主要品種。經濟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烏桕、漆樹、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馬桐油」為貴州名優土特產品。全省飼養的主要畜品種有30多種,優良牧草資源2500餘種,發展畜牧業具有良好條件。
迷人的天然的「公園」。境內自然風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態,溶洞景觀絢麗多彩,野生動物奇妙無窮,文化和革命遺跡聞名遐爾;山、水、洞、林、石交相輝映,渾然一體。聞名世界的黃果樹大瀑布、龍宮、織金洞、馬嶺河峽谷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銅仁梵凈山,茂蘭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欏、威寧草海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猶如一串串璀燦的寶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以遵義會議會址和紅軍四渡赤水遺跡為代表的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徵文化,更讓人駐足憑吊,追思緬懷。多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濃郁神秘的民族風情,以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使貴州成為理想的旅遊觀光和避暑勝地。
人口·民族
貴州人口增長速度繼續減慢。2005年,全省人口出生率為14.59‰,死亡率為7.2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38‰。與上年相比,出生率下降0.49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1.35個千分點,自2000年以來貴州人口自然增長率已連續六年持續下降。年末常住總人口(常住一年及以上)達到3931.1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7.42萬人。其中,女性人口為1906.99萬人,男性人口為2024.13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6.14∶100。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37.8%。
2005年人口及構成情況
單位:萬人
指標 年末數 比重(%)
全省常住總人口 3931.12 100.0
其中:城鎮 1056.29 26.9
鄉村 2874.83 73.1
其中:男性 2024.13 51.5
女性 1906.99 48.5
貴州省行政區劃一覽表(2005年)
市、州、地 所轄縣、市、特區、區名稱及ZF駐地
貴陽市
(轄6區3縣,代管縣級清鎮市,市人民ZF駐烏當區林城東路1號)
南明區(區人民ZF駐箭道街)雲岩區(區人民ZF駐貴烏路)小河區(區民ZF駐黃河路)花溪區(區人民ZF駐貴築街道辦事處貴築路)烏當區(區人民ZF駐新天街道辦事處航天路)白雲區(區人民ZF駐艷山紅鎮)修文縣(縣人民ZF駐龍場鎮)息烽縣(縣人民ZF駐永靖鎮)開陽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清鎮市(省轄縣級市,省委託貴陽市代管,市人民ZF駐青龍街道辦事處)
六盤水市
(轄1區1特區2縣,市人民ZF駐鍾山區鍾山大道)
鍾山區(區人民ZF駐鳳凰街道辦事處碧雲路)六枝特區(區人民ZF駐平寨鎮)盤縣(縣人民ZF駐紅果鎮) 水城縣(縣人民ZF駐濫壩鎮)
遵義市
(轄2區8縣2自治縣,代管縣級赤水市、仁懷市,市人民ZF駐匯川區人民路)
紅花崗區(區人民ZF駐海爾大道)匯川區(區人民ZF駐匯川大道)赤水市(省轄縣級市,省委託遵義市代管,市人民ZF駐人民街)仁懷市(省轄縣級市,省委託遵義市代管,市人民ZF駐中樞街道辦事處城南社區)正安縣(縣人民ZF駐鳳儀鎮)桐梓縣(縣人民ZF駐婁山關鎮)遵義縣(縣人民ZF駐南白鎮)鳳岡縣(縣人民ZF駐龍泉鎮)余慶縣(縣人民ZF駐白泥鎮)湄潭縣(縣人民ZF駐湄江鎮)綏陽縣(縣人民ZF駐洋川鎮)習水縣(縣人民ZF駐東皇鎮)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玉溪鎮)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都濡鎮)
安順市
(轄1區2縣3自治縣,市人民ZF駐西秀區東關街道辦事處中華中路)
西秀區(區人民ZF駐東關街道辦事處黃果樹大街)普定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平壩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關索鎮)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松山鎮)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轄2縣級市9縣1自治縣,州人民ZF駐都勻市文峰街道辦事處環東中路)
都勻市(市人民ZF駐文明路)福泉市(市人民ZF駐金山街道辦事處市府路)甕安縣(縣人民ZF駐雍陽鎮)貴定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惠水縣(縣人民ZF駐和平鎮)長順縣(縣人民ZF駐長寨鎮)獨山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荔波縣(縣人民ZF駐玉屏鎮)平塘縣(縣人民ZF駐平湖鎮)羅甸縣(縣人民ZF駐龍坪鎮)龍里縣(縣人民ZF駐龍山鎮)三都水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三合鎮)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轄1縣級市7縣,州人民ZF駐興義市向陽街道辦事處沙井路)
興義市(市人民ZF駐黃草壩街道辦事處市府路)普安縣(縣人民ZF駐盤水鎮)晴隆縣(縣人民ZF駐蓮城鎮)貞豐縣(縣人民ZF駐珉谷鎮)冊亨縣(縣人民ZF駐者樓鎮)望謨縣(縣人民ZF駐復興鎮)安龍縣(縣人民ZF駐新安鎮)興仁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1市15縣,州人民ZF駐凱里市)
凱里市(市人民ZF駐遵義西路)雷山縣(縣人民ZF駐丹江鎮)黎平縣(縣人民ZF駐德風鎮)施秉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麻江縣(縣人民ZF駐杏山鎮)錦屏縣(縣人民ZF駐三江鎮)台江縣(縣人民ZF駐台拱鎮)劍河縣(縣人民ZF駐革東鎮)三穗縣(縣人民ZF駐八弓鎮)黃平縣(縣人民ZF駐新州鎮)從江縣(縣人民ZF駐丙妹鎮)鎮遠縣(縣人民ZF駐GFDA1Q粽潁天柱縣(縣人民ZF駐鳳城鎮)榕江縣(縣人民ZF駐古州鎮)岑鞏縣(縣人民ZF駐思暘鎮)丹寨縣(縣人民ZF駐龍泉鎮)
銅仁地區
(轄1市1特區4縣4自治縣,行政公署駐銅仁市)
銅仁市(市人民ZF駐環西路)萬山特區(特區人民ZF駐萬山鎮)德江縣(縣人民ZF駐青龍鎮)思南縣(縣人民ZF駐思唐鎮)江口縣(縣人民ZF駐雙江鎮)石阡縣(縣人民ZF駐湯山鎮)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和平鎮)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峨嶺鎮)松桃苗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蓼皋鎮)玉屏侗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平溪鎮)
畢節地區
(轄1市6縣1自治縣,行政公署駐畢節市)
畢節市(市人民ZF駐解放路)大方縣(縣人民ZF駐大方鎮)黔西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金沙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納雍縣(縣人民ZF駐雍熙鎮)織金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赫章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草海鎮)
環境質量狀況
2005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化學需氧量、氨氮、煙塵、工業粉塵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均控制在國家下達的計劃指標內。全省兩大流域八大水系水質總體保持良好,其中,優於或達到所在功能區水質類別標準的監測斷面占總監測斷面數的63.5%,比上年有所提高。12個出境斷面水質較好,均優於或達到規定水質類別標准。納入監測的9個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國家規定標准。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趨於好轉,其中,滿足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比例達到58.3%,比上年有了較大幅度地提高。局部地區酸雨污染強度持續減輕,酸雨頻率有所下降。雜訊污染控製取得成效,區域聲環境質量基本保持良好。輻射環境質量穩定,仍然維持在天然本底值漲落范圍。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不斷增長,給環境保護帶來很大壓力,環境形勢依然比較嚴峻。2005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超過「十五」計劃的6.4%,其中,酸雨控制區超過21.3%,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削減任務十分艱巨。地表水水質劣於所在功能區水質類別標準的斷面占總監測斷面數的37.5%,其中,劣於Ⅴ類水質的斷面達到31.1%。湖(庫)水質狀況不容樂觀,劣於規定水質類別標準的監測垂線佔到總監測垂線的88%。酸雨污染區域總體格局未變,酸控區內88.9%的城市出現過酸雨,個別城市酸雨污染還較嚴重。
水環境 全省兩大流域八大水系中,共監測了33條河流的74個斷面。監測結果表明,水質優於或達到所在功能區類別標準的斷面有47個, 占總監測斷面數的63.5%,其中優於規定類別標準的斷面33個,占總監測斷面數的44.6%,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在這74個斷面中,有39個斷面達到Ⅰ類和Ⅱ類水質,8個斷面達到Ⅲ類水質,4個斷面為Ⅳ類水質,而劣於Ⅴ類水質的斷面有23個,比上年增加了7個。
納入全省水質監測的湖(庫)共有8個,分別為紅楓湖、百花湖、阿哈水庫、烏江水庫、梭篩水庫、虹山水庫、萬峰湖和天然湖泊草海。在這8個湖(庫)的25個監測垂線中,達到規定水質類別標準的垂線3個,占總監測垂線數的12%;劣於規定水質類別標準的垂線有22個,占總監測垂線數的88%。湖(庫)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溶解氧和氨氮。
全省對九個中心城市的二十一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開展了逐月水質監測。這些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分別是:貴陽市的阿哈水庫、南明河、南門河、紅楓湖,遵義市的南郊水庫、北郊水庫,六盤水市的窯上水庫、水廠地下水源、玉舍水庫,安順市的梭篩水庫、水對沉水廠,凱里市的普舍寨水廠、金泉湖水廠、龍井水廠,都勻市的九龍湖水庫、鐵路地下水源,銅仁市的鴛鴦岩、桐梓坳,畢節市的倒天河水庫、利民水庫和興義市的興西湖。其中,六盤水市的玉舍水庫為新增飲用水源。2005年1月—12月的《貴州省各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月報》顯示,全省九個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各月水質良好,均全部達標。
根據對貴陽、遵義、安順、六盤水和凱里5個城市的監測結果顯示:2005年,各城市地下水水位受降水和開采量影響明顯,高水位大多出現在5月—9月,低水位大多出現在1月—5月。在這5個城市中,貴陽市降水量雖有所增加,但由於開采量增大,地下水水位反為下降;遵義市降水量雖有所減小,但由於開采量減小,地下水水位反為上升;安順和六盤水雖然開采量有所增加,但因降水量增加,地下水水位以上升為主。在貴陽、遵義的群井開采地段所形成的降落漏斗依然存在。2005年,上述5個城市地下水開采量為14917.527萬立方米/年,較上年增加了518.287萬立方米,各城市地下水資源開采利用率在30%—51%之間。5個城市地下水水質監測控制面積為1986.18平方公里,與上年相同,其中優良級—較好級為1822.62平方公里,較上年減少55.91平方公里;較差級—極差級163.56平方公里,較上年增加55.91平方公里。在地下水水質檢測的21個項目中,超標的項目主要有總硬度、化學需氧量、固形物和氨氮等。另外,城市地下水的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普遍超標。5個城市地下水水質的分布情況與上年相比,貴陽、遵義、安順、凱里的優良—較好級水分布面積減少,較差—極差級水分布面積有所增加;六盤水的優良—較好級水分布面積增加,較差—極差級水分布面積有所減少。
全省全年廢水排放總量達5.57億噸,與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1.49億噸,比上年減少7.9%;生活污水排放量4.08億噸,比上年增長3.2%。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為22.56萬噸,比上年略有增長。其中, 工業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24萬噸,比上年減少2.9%;生活污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0.31萬噸,比上年增長1.5%。廢水中氨氮排放總量為1.75萬噸,比上年減少1.8%。其中, 工業廢水中氨氮排放量0.18萬噸,比上年減少23.5%;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1.57萬噸,比上年增長1.5%。2005年,全省完成工業廢水治理項目175個,完成投資額2.21億元,新增廢水處理能力34.9萬噸/日。全省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67.7%,比上年增加9.5個百分點。到年末,全省共建成使用城市污水處理廠6座,生活污水處理能力為26.5萬立方米/日,全年生活污水處理率達21.07%,比上年增加10.8個百分點。
大氣環境 2005年,全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比上年有所改善,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比例有了較大幅度的上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總懸浮顆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濃度持續下降。根據全省12個城市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分析,六盤水、安順、銅仁、畢節、清鎮、赤水和仁懷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貴陽和興義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三級標准;遵義、凱里和都勻空氣質量劣於國家三級標准。
二氧化硫仍然是影響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在統計的12個城市中,貴陽和興義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值超過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限值,遵義、凱里和都勻超過國家空氣質量三級標准限值。全省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值為0.06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7.7%。全省12個城市年均降水pH值范圍在4.32—6.74之間,其中,最低值出現在都勻,最高值出現在六盤水。除六盤水和赤水外,其餘10個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過酸雨,占統計城市數的83.3%,其中,遵義酸雨頻率最高,達87.7%。全部城市的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值均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一級標准。全省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值為0.019毫克/立方米。全部城市的總懸浮顆粒物年平均濃度值均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全省總懸浮顆粒物年平均濃度值為0.129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11.6%。
2005年,全省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135.8萬噸,比上年增長3.3%。其中,工業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65.94萬噸,比上年增長9.9%;生活及其他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69.86萬噸,比上年減少2.3%。煙塵排放總量36.38萬噸,比上年增長13.2%,其中,工業廢氣中煙塵排放量20.51萬噸,比上年增長11%;生活及其他廢氣中煙塵排放量15.87萬噸,比上年增長16.2%。工業粉塵排放量19.12萬噸,比上年下降23.3%。全省工業廢氣中二氧化硫去除率為21.26%,煙塵去除率95.99%,工業粉塵去除率86.09%,與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當年完成工業廢氣治理項目142個,完成投資額2.87億元,新增廢氣治理能力1093.38萬標立方米/小時。到年末,全省共建成煙塵控制區54個,面積344.6平方公里。全省城市燃氣普及率達54.59%。
聲環境 2005年,全省12個城市進行了道路交通雜訊監測,平均等效聲級范圍為66.2—74.4分貝(A),其中,最低值出現在清鎮,最高值出現在興義。根據道路交通雜訊監測數據分析,興義為重度污染,六盤水和安順為輕度污染,貴陽和銅仁聲環境質量較好,遵義、畢節、凱里、都勻、仁懷、清鎮和赤水7個城市聲環境質量好。
全省12個城市進行了城市區域環境雜訊監測,平均等效聲級范圍為52.4—60.0分貝(A),其中,最低值出現在畢節市,最高值出現在安順市。根據城市區域環境雜訊監測數據分析,貴陽、六盤水、遵義、安順、興義、都勻、赤水和清鎮8個城市為輕度污染,銅仁、畢節、凱里和仁懷4個城市聲環境質量較好。
Ⅱ 什麼是人工濕地
濕地是由復水、永久性或制間歇性處於水飽和狀態下的基質及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等所組成的、具有較高生產力和較大活性、處於水陸交界的復雜的生態系統。而人工濕地是為處理污水而人為設計建造的工程化的濕地系統。這種濕地系統是在一定長、寬比及地面坡度的窪地中,由於土壤和基質填料(如礫石等)混合組成填料床,污水在床體的填料縫隙或床的表面流動,並在床的表面種植具有處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強、成長周期長、美觀及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生植物(如蘆葦等)。
Ⅲ 玉溪市哪些縣的經濟條件比較好
玉溪市通海縣 通海縣位於雲南省中部,介於東經102°30′25″- 102°52′53″,北緯23°65′11″- 24°14′49″之間,東西最長39公里,南北最寬36.15公里,縣城所在地秀山鎮距省會昆明市125公里,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紅塔區47公里。總面積721平方公里,四周分別與華寧縣、峨山縣、紅河州建水縣、江川縣、紅塔區相鄰,是歷史有名的滇南重鎮及經濟和手工業發達的地區。其中秀山、四街、河西、楊廣、九街、納古、興蒙7個鄉(鎮)為壩區鄉鎮,里山、高大為山區鄉鎮。
【自然環境】縣境以中山、平壩、河谷三大區組成,中山佔77.07%,平壩佔21.63%,河谷佔1.3%,在四面環山的平壩中鑲嵌著面積達36平方公里的杞麓湖,成為供給壩區用水及調節氣候的重要因素,湖四周為平坦肥沃的農田,是全縣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全縣湖、山、河相間,最高峰為位於河西鎮的螺峰山,海拔2441米,最低處為位於建水與通海交界處的馬脖子,海拔僅為1350米,高差1091米。
【氣候概述】通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中亞熱帶濕潤涼冬高原季風氣候,年溫差小而晝夜溫差相對較大,2002年平均氣溫為16.5�0�2C,極端最高氣溫為29.9�0�2C(6月9日),極端最低氣溫為1.0�0�2C(1月13日);全年降水量為1123.4毫米,最高日降水134.1毫米(6月30日);全年無霜期為276天,有霜日17天;年均日照總時數為2286.3小時,日照率52%,年輻射總量每平方厘米128.079千卡。
【行政區劃】2002年末,全縣有6鎮3鄉,即:秀山鎮、河西鎮、四街鎮、九街鎮、楊廣鎮、納古鎮、里山彝族鄉、興蒙蒙古族鄉及高大傣族彝族鄉,下屬65個村民委員會和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530個村(居)民小組,360個自然村。
【人口民族】2002年末,全縣有總人口265457人,總戶數75320戶,總人口比上年增加1110人,增0.42%。總人口中,男性130981人,占總人口的49.34%;女性134476人,占總人口的50.66%。農業戶63179戶,農業人口231320人,占總人口的87.14%;非農業戶12141戶,非農業人口34137人,佔12.86%;少數民族人口37139人,占總人口的13.99%;人口自然增長率5.85‰,比上年下降0.41個千分點;全縣計劃生育率97.43%,比上年提高0.41個百分點。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68人。
【綜合經濟指標】2002年,通海繼續深化企業改革,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和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擴大對外開放,克服了工業產品市場疲軟、農業先旱後澇等困難,國民經濟保持平穩運行,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177128萬元,比上年增長9.1%;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45384萬元,增長4.5%,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90244萬元,增長11.0%,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1500萬元,增長10.4%;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的工農業總產值330598.6萬元,比上年增長9.06%;年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8384萬元,比上年增13.1%,其中國有單位完成投資23041萬元,比上年增15.9%,農村集體完成投資5912萬元,比上年增54.1%,城鄉居民個人完成投資16692萬元,比上年增61.6%,房地產開發投資2739萬元,在國有單位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6872萬元,比上年增39.6%,其他投資完成173萬元,比上年減98.42%;按工程用途分:第一產業投資8910萬元,比上年減12.7%,第二產業投資6511萬元,比上年減22.32%,第三產業投資32963萬元,比上年增36.333%,在三產業中,舊村改造969戶,投資9260萬元;本年度用於住宅建設投資15349萬元,比上年增38.7%,施工房屋面積466122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364261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430370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為348886平方米,房屋竣工率達82.3%。
【農業】農業是通海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重要的經濟支柱。2002年,通海縣農業經濟遭受了先旱後澇、頻繁單點暴雨等自然災害,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級各部門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產業化經營步伐,堅持走科技興農的路子,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全縣農業現價總產值70010萬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13.9%,農業增加值為45384萬元,比上年增4.5%。烤煙、蔬菜、畜牧業、花卉等產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的比例不斷增加。糧食總產量4912.31萬公斤,比上年減11.24%,烤煙總產1222.6萬公斤,比上年增39.31%,蔬菜總產40239.15萬公斤,比上年增12.96%,油料總產144萬公斤,比上年減17.37%,水果總產852.32萬公斤,比上年增8.5%。
2002年,全縣造林面積15000畝,四旁植樹71萬株,育苗52畝。主要林產品:核桃1.19萬公斤,板栗3.74萬公斤,松脂0.89萬公斤,花椒1.01萬公斤。
2002年末生豬存欄104794頭,比上年增2180頭,增2.1%,肉豬累計出欄189230頭,比去年增3328頭,增1.8%,出欄率為184.4%,比去年上升5.6個百分點;大牲畜存欄13342頭,比上年減1.2%;豬牛羊肉產量合計1538.48萬公斤,比上年增3.19%;禽肉產量266.09萬公斤,比上年增53.7%;禽蛋產量742.89萬公斤,比上年增99.1%,奶類產量6.25萬公斤,比上年增11.21%。全年水產品產量1219噸,比上年增2.01%。
2002年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水利化程度基本穩定。年末,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1714.36萬瓦特,比上年增2.66%;全年農村用電24170萬千瓦時,比上年增28.7%;有效灌溉面積153986畝,水利化程度達86.4%,穩產高產農田130821畝,占年末實有耕地面積178218畝的73.41%;全年施用化肥57983噸,比上年增1644噸。
【工業】2002年,通海全面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深入推進以產權制度為核心,以民有民營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改革,鼓勵和扶持發展個私經濟。在全縣各級政府及各企業的努力下,2002年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365253萬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8.5%,其中:國有工業完成5943.7萬元,比上年增10.3%,集體工業完成11496萬元,減22.6%,個體、私營工業完成267064.5萬元,增9.1%,與港澳台合資及中外合資工業完成20705.9萬元,增2.8%,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工業完成60043萬元,增16.2%;實現工業增加值78529萬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10%;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95401.1萬元,產銷率達95.31%。
主要工業產品為:布7058萬米、印染布39.01萬米;服裝7.10萬件;皮鞋1.23萬雙;機制紙5893噸,紙製品1354噸;多色印刷品315.22萬對開色令;合成氨24922噸,氮肥7088噸,甲醛5929噸,精甲醇6232噸,油墨1141噸,塑料製品1969噸,水泥47.59萬噸,石棉水泥瓦121.42萬平方米,磚1386.6萬塊,生鐵28250噸,成品鋼材26000噸,建築用金屬品3978噸,軸承11.10萬套,工業鏈條88噸,變壓器135.63萬千伏安。傘14.6萬把,鑄件15353噸;發電量1806萬千瓦時。
【鄉鎮(個私)企業】2002年全縣共有鄉鎮企業7188戶,其中:集體企業12戶,股份合作制企業6戶,有限責任公司18戶,私營企業379戶,個體企業6773戶。在鄉鎮企業中有農業企業1戶,采礦企業84戶,製造業1990戶,交通運輸及倉儲企業104戶,批發零售業2689戶,住宿餐飲業955戶,社會服務業825戶,其他企業425戶。鄉鎮企業總數比去年的6871戶增加317戶,增長4.6%。年末,有職工人數44930人,比上年的41073人增長9.4%。全縣鄉鎮企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28541萬元,人均裝備水平28600元。實現營業收入547916萬元,比上年的477558萬元增長14.7%。完成現價產值447246萬元,比上年的388974萬元增長15%。年內完成新上技改、擴建投資項目91項,新增固定資產9860萬元,比上年增加6179萬元。
【交通、郵電】2002年,交通郵電業實現增加值9721萬元,比上年增5.8%。至年末,江(川)—通(海)路建設計劃總投資19956萬元,現已完成投資19564萬元,已建成通車;通(海)—建(水)路基本完成路基工程,現已完成投資1.24億元。年末,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為810.15公里;汽車擁有量11537輛,其中,營運客車707輛,營運貨車4222輛;全年實現公路運輸貨物周轉量9752萬噸公里,比上年增4.1%,旅客周轉量8897萬人公里,比上年增4.0%。
2002年郵政、電信業務總量完成6647萬元。郵政儲蓄余額10267萬元,比上年增32.44%;全縣固定電話用戶43218戶,比上年凈增9948戶,電話普及率達16.28部/百人;行動電話用戶26195部。
【商業】2002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7429萬元,比上年增3.74%;農業生產資料銷售總額2960萬元,增5.56%;商品銷售總額54912萬元,增3.41%,社會農副產品收購總額19015萬元,增16.75%;其中,烤煙收購1164.6萬公斤,收購金額為10443萬元,分別比上年增41.56%和22.18%;貿易糧收購總量1969.5萬公斤,減15.42%;食用植物油收購17.9萬公斤,增30.7%;干鮮菜收購金額1659萬元,增1.24倍。
【財政、金融、保險】2002年全縣財政總收入(含基金收入)實現15455萬元,比上年減2.91%。其中:中央收入6788萬元,增12.66%,占總收入的43.9%;地方財政收入(含基金收入)8667萬元,減12.4%,占總收入的56.1%,;地方財政總支出(含基金支出)18009萬元,增2.4%。
金融存、貸款和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穩步增加。年末,全縣金融機構的各項存款余額237023萬元,比上年增6.12%;各項貸款余額120610萬元,增10.45%;累計現金收入571307萬元,增25.02%;累計現金支出612679萬元,增26.45%;全年累計凈投放貨幣41372萬元,比上年多投放13818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56325萬元,比上年增7.27%;市場貨幣流通量為87936萬元,增19.05%。
2002年保險事業進一步發展。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通海縣支公司共開辦四大類險種計30個,承保金額121939.9萬元,保險收入達2043.8萬元,完成年計劃數100.18%,比上年增2.18%,已決賠案數3628件,已決賠款1629.46萬元,綜合賠付率79.8%,實現利潤40.1萬元;中國人壽保險公司通海縣支公司共開辦險種65種,年度保險費總額3124.6萬元,比上年增59.26%,賠付額238.8萬元,比上年減46.61%,參保人數112304人,比上年增22.2%。
【科教衛體】2002年,全縣機關事業單位共有各類科技人員3464人。其中,副高級及以上職稱113人,中級職稱994人,初級職稱2357人。
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年末全縣有88所中、小學及教師進修學校、職中。其中:高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2所、職業高中1所、鄉鎮中學13所、進修學校1所、私立學校1所、小學69所、幼兒園14所。全縣中學班數313個,其中高中班56個,初中班257個;職業高中班15個;小學班792個。在校學生計45429人,比上年增加1103人。其中:高中在校生3528人;初中在校生13276人;職業中學在校生516人;小學在校生28109人。全縣共有14所幼兒園(包括私立幼兒園),共設班307個。全縣在園幼兒數11476人,比上年增6.6%。
全縣有專任教師2510人,比上年增301人,其中:高中專任教師187人;初中專任教師768人,職中專任教師36人,小學專任教師1366人,幼兒教師153人。年內,各學校畢業生9452人,其中高中畢業生661人,初中畢業生3694人,職中畢業生153人,小學畢業生4944人。3-6歲幼兒入園率78.74%,學齡前兒童入學率99.98%,小學升學率96.3%,初中升學率57.3%,高考錄取率達58.81%,比上年增8.21%。
2002年衛生事業主要抓好醫證、葯證、體制三項改革。積極推進全縣的城鎮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和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建立新的衛生監督體系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使農村衛生、預防保健、中醫葯及愛國衛生運動全面發展,全年未發現大的疫情。年末,全縣有衛生部門所屬醫療機構12個,其中,醫療機構10個,預防保健機構2個,在醫療機構中,縣級醫院2個,鄉鎮衛生院8個。有工業及其他部門所屬門診部(所)、醫務室18個,個體辦診所、醫療室51個,有病床587張,醫療衛生技術人員552人,有村設醫療點81個,鄉村醫生和衛生人員230人,個體開業醫生159人。全縣每千人擁有病床2.22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55人。全縣傳染病發病率為287.9/10萬,全年孕、產婦系統管理人數2771人,孕產婦保健覆蓋率97.11%。7歲以下兒童保健人數24342人,兒童保健覆蓋率92.98%,比上年上升1.53個百分點。
體育事業繼續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年內,全縣體育人口達35.6%。中小學體育達標率99.34%,均比上年有所上升。舉辦縣內各種競賽活動10次,參賽人數2863人次。全年有10隊82人參加國家、省、市比賽12次,取得團體第一名4次,分別為國家級1次,省級2次,市級1次;團體第六名2次,分別為國家級1次,市級1次。個人成績也較突出,1人獲國家級第二名,1人獲國家級第6名,3人獲市級第一名。向上級輸送運動員14人,考入體育大中專學校21人。
【文化旅遊】2002年文化旅遊事業穩步發展。旅遊接待能力大為改善,縣城有賓館飯店14個,床位2020個,其中星級飯店3個,床位567個。全年旅遊總投入48萬元,新開辟旅遊景點(線路)1個(條)。製作介紹通海秀山風景及通海古洞經音樂VCD光碟6000盤。全年接待旅遊人數43.58萬人次。接待境外旅遊者137人,旅遊總收入7879.79萬元,比上年增76.6%。
2002年,縣內有文化館1座,鄉鎮文化站9個,舉辦展覽19次,舉辦各種培訓班20次,組織各種文藝活動76次。有非公有藝術表演組織3個,表演場所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6.41萬冊,總流通人次13.7萬人次。
廣播電視事業不斷發展。2002年,設有限電視廣播站1座,鄉廣播站9個,通廣播的村69個,廣播覆蓋率98%;全縣有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69座,有電視發射機63部,有線電視網路總長3407千米,電視覆蓋率100%。
【環境保護】2002年通海縣環保工作全面完成與市政府簽訂的「環保目標責任書」和「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全年污染源治理完成投資總額154.1萬元,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總額250萬元,環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資總額404.1萬元。杞麓湖林業生態建設完成工程造林5000畝,低效林改造2000畝,封山育林2000畝;縣城污水處理廠配套工程干線總長8.5千米、匯水面積6.25平方公里,日收集污水8500 立方米,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0%;完成紅旗河口生物凈化工程試驗栽種菱角54畝、蓮8畝;繼續建設面積達82127公頃的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示範區,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60公頃、縣級自然保護區9267公頃、國家級生態示範區72100公頃。完成杞麓湖底泥疏浚計84.2萬立方米,墊田764畝。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廠1座,無害化日處理能力100噸,城市生活垃圾總清運量4.4萬噸,生活垃圾處理率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為10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96.29%,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5.59%。全縣納入環保重點管理的企業94個,其中:已達標71個,達標率75.53%;發放排污許可證15個。全年共徵收排污費62.6萬元,比上年的60.1萬元增2.5萬元。
【人民生活】2002年末全縣在崗職工13362人,全年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6581.4萬元,按同口徑比上年增長8.42%。職工(含離開本單位仍保留勞動關系的職工)年平均工資11664元,同口徑比上年增1317元,增12.7%。其中,國有經濟單位職工年均工資12186元,增加1007元,增9%;城鎮集體單位職工年均工資8003元,增加1362元,增20.5%;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3077元,增83元,增2.8%。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5913.63元,比上年增6.7%,人均持幣3326.54元,比上年增18.4%。
Ⅳ 如何建設美麗玉溪
��頗勘輳�燜����平�鵒儼鷂ヒ約襖ビ窀咚佟⒂窠�蟮讕骯鄞�ㄉ韜退芰洗笈鋝鴣�ぷ鰲J腥舜蟠�懟⒑燜���ふ判×妓擔�己玫納��肪呈怯襝�納�嬤�盡⒎⒄怪��⒔】抵�矗�匭爰岢職焉��拿鶻ㄉ璋讜詵⒄拐鉸緣耐懷鑫恢茫���ㄉ柘執�司由��鞘小⑿腋C覽黽以埃�歡賢卣咕�蒙緇岱⒄溝母�罅煊蚝塗占洌�迪忠勻宋�荊�托撤⒄埂� 「做好撫仙湖周邊與星雲湖周邊的拆臨拆違以及大棚拆除和退田退房還湖工作,是提升江川對外形象、吸引外來投資、帶動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市人大代表、江川縣縣長葛勇認為,擁有撫仙湖和星雲湖,使江川具備建設美麗江川的良好條件,拆臨拆違又為解決困擾兩湖多年的面源污染、村莊規劃、旅遊升級等問題提供了契機。 「建設美麗玉溪的最終目的,是為廣大市民提供工作生活兩相宜的居住環境,這就需要以現代宜居生態城市建設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完善城市功能。」市人大代表、市住建局局長朱映輝說,要實現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標,必須做精城市、做活產業、做美鄉村。中心城區的10條主幹道,將在拆臨拆違後,通過路面硬化、兩側綠化、牆體美化、立體亮化,做出各自特色,帶活商業氣氛,並結合城市綜合體建設,招商引資完善城市功能。 關鍵詞 調整結構 「調整種植結構能夠切實解決撫仙湖污染與保護、發展與保護的難題,實現政府、企業、農戶三方共贏,最終打造一個美麗和諧的玉溪。」市人大代表、澄江縣縣長李朝偉說,澄江通過土地流轉、調整種植結構、引進苗木公司,實現了發展與保護兩不誤。目前,澄江按照總體規劃、分布實施的原則,在撫仙湖以北區域打造全省規模最大、品質最優的苗木種植基地,切實保護好撫仙湖。 紅塔區在田間大棚拆除後,將引導農戶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生態農業,通過組建農投公司,進行項目包裝,多渠道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綠化苗木、觀光休閑、農業庄園等生態、環保型農業,兼顧發展葡萄、草莓、有機蔬菜等露天種植的高效經濟作物,實現種植結構優化,使農戶在享受美好田園風光的同時土地收益不減。 關鍵詞 生態建設 「今後,我們將繼續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提高華寧生態環境,為美麗玉溪建設交出自己的一份答卷。」市人大代表、華寧縣縣長黃雲鵾說,華寧的生態相對脆弱,32.7%的森林覆蓋率遠低於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今後將繼續抓好植樹造林和中低產林改造,鼓勵農民大栽林果,通過實施「三棵樹」工程,達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目的。 「加大生態建設光靠投入還不夠,必須加大宣傳力度,讓群眾自發來保護杞麓湖。」市人大代表、通海縣縣長資武說,在投入4.26億元實施「12345」綜合治理工程後,杞麓湖水質有所好轉,達到五類水標准,下一步還將在徑流區植樹造林,進行水土流失治理和石漠化治理,讓沿湖工業逐步上山。 「生態是澄江的魂、澄江的根,也是澄江的本,要實現美麗澄江就要抓好生態建設,全力確保撫仙湖Ⅰ類水質。今年,澄江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並重,進行環湖截污、入湖截污整治和農村綜合整治,啟動4條入湖河道的清水產流機制工程和2個污水處理廠改造提升,以及退田還湖和村莊變遷規劃建設,切實保護撫仙湖。」李朝偉代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