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雙元路污水處理廠

雙元路污水處理廠

發布時間:2023-06-11 12:07:49

㈠ 梅州市水資源保護對策

18.3.1政府和城市居民應當在節水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長期以來居民受「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觀念的影響,珍惜和保護水資源的觀念淡薄,居民尚無對家庭廢水再利用的習慣。在居民沒有達到自律節水的習慣之前,政府通過自身職能,約束居民的用水行為(他律)還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城市用水壓力,還有利於居民節水觀念的形成。政府在這一方面可以利用的行政手段如規定城區居民用水定額,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提高水價及污水處理收費標准,以促進污水減量排放和節約用水、實行節約用水的獎勵制度,對開發節水新技術給予獎勵,對改善舊工藝,推廣節水新工藝的給予經濟支持等[3]。但最根本的,還是要養成居民自律節水的意識。政府除了利用各種媒體、廣告、專欄進行宣傳外,還可以舉辦各種形式和各種規模的展覽,或組織企、事業單位,在各個單位和各個社區舉辦一些小型展覽,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目的。同時還應當在中、小學的教材中增加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內容,使青少年從小就樹立起保護和節約水資源的意識[4]

要進一步理順和逐步提高城市供水價格,提高污水處理收費標准,以促進污水減量排放和節約用水的目的。特別是當前城市供水價格還普遍偏低的情況下,適時、合理地調整水價是十分必要的。各地在調整和改革水價的過程中,要盡快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組織制訂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的實施細則,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水價形成機制,科學地規范城市水價的管理。在調整和理順水價的同時,要加快供排水行業和企業制度的改革,引入市場機制,降低成本,加強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18.3.2加大治理城市水污染力度

維系河流的自然形態、保持良好的水質,關繫到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生活環境,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等問題。治理城市水污染的途徑很多,其中,採取措施,避免城市河涌「水溝化」是至關重要的。一是在財力許可的情況下,逐步建立起自成一體的城市排污系統,建污水處理中心,改變把河涌作污水溝直接排入污水的現象;二是整治河涌兩岸景觀,拆除違章建築,遷移重污染企業,整治時要注意保留河流的原生形態,避免河床水泥硬底化喪失自凈能力;三是在此基礎上,向廣大居民宣傳保持河流優美景觀的好處,擴大城區上門收垃圾范圍,同時採取配套的處罰措施,讓市民逐漸增強環保意識[5]

針對梅江沿岸工業廢水排放嚴重的問題,梅州市政府加大了管理力度,拆遷了一批污染大的企業,如原梅縣東風水泥廠、梅縣鋼鐵廠等。對造紙行業勒令整改,要求其走清潔生產之路,停止自製漿。2003年全市實施的工業廢水治理項目11個,完成投資額128萬元,竣工廢水治理項目7個,新增治理廢水能力3020t/d

數據由梅州市江南污水處理廠提供。。為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政府加大了對梅江河保潔工作的力度。2004年3月,總投資6500萬元的市江南污水處理廠(圖18.3)投入運行,當年共處理污水772萬t,其中生活污水514萬t,處理率達30.6%;大埔、興寧、豐順的污水處理廠已動工興建,累計投入資金2273萬元;梅城繼續開展潲水油回收管理,去年以來回收利用城區飲食業排廢油150多t,大大削減了廢水污染負荷,保護了梅江水系水質;在水資源保護方面,全市劃定了水源一級保護區37個,面積314.69km2,其中清涼山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面積109km2

《梅州日報》(2005-06-05)。。

總體上來說,梅州的城市污水處理力度還遠遠不夠。首先,必須提高江南污水處理廠的效益,避免重蹈國內有些污水處理廠「曬太陽」的覆轍;其次,加快江北污水處理廠的選址和建設,提高整個城市的污水處理率;再次,盡快完善各縣(市、區)的污水處理體系;第四,要嚴格執行《關於整治梅州城區飲食業污水油煙污染的通告》中的有關規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切實履行職責,加強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第五,工商、衛生、規劃城建等有關職能部門,應根據各自的職責,協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排放的污水、油煙污染進行整治。

18.3.3加強對地下水資源的管理

地下水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僅是一個資源管理問題,也是一個規劃建設問題,與城市發展密切相關。水源井的布局,井位的確定必須符合城市規劃要求,同時,要嚴格控制開采量,防止地面沉降,這方面梅州市已有先例。如2004年8月20日,五華縣雙頭鎮由於地下水位發生急劇變化引發大規模的地陷,毀壞房屋、門店725間,其中有近200間房屋毀損嚴重,毀壞公路2.1km,小型橋梁兩座、地陷8處,受災戶數為445戶,受災人數為2611人,直接經濟損失達1.55億元

《梅州日報》(2004-08-21)。。

地下水是相對優質的水源,應當主要以城市生活用水為主,在城市公共供水可以達到的地區,不應當再發展自備水源,應當嚴格控制並逐步減少自備水的開采量並逐步關閉自備井。對洗車行業的地下水抽取應實行嚴格管理,防止資源流失。對於有地面水可利用的地區,在保證采補平衡的基礎上,將地下水作為戰略儲備或城市第二水源(圖18.3)。

圖18.3 梅州市江南污水處理廠

18.3.4探索對污水的二次回收和利用

對城市污水的再利用,是近些年來眾多專家學者討論如何解決城市用水緊張問題的重點。城鎮供水的80%轉化為污水,經收集處理後,其中70%可以再次循環使用。這意味著通過污水回用,可以在現有供水量不變的情況下,使城鎮的可用水量增加50%以上[6]。對梅城而言,增加50%的水資源可利用量,意味著可以減輕供水工程的開支及緩解水資源在未來幾年可能出現不足的現象,同時也是堅持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

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後,達到規定的水質標准,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通常稱之為中水[7]。中水可廣泛應用於:第一,用作低質水源。工業廢水經處理可以取代新鮮水作為低質水源,如用作火力發電廠的冷卻水等。第二,用於灌溉。農業對於水體質量要求不高,廢水經過再生處理可用於農田灌溉、園林灌溉等。第三,用於部分城市日常用水。處理後的污水還可用作不與人體直接接觸的水源。如沖廁所、澆花、沖汽車、市區水環境景觀等。

城市污水也是一種資源,隨著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發展,城市污水處理量逐年增加,污水的資源化問題應當提到重要議程。首先,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採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經濟合理地確定污水回用設施的建設規模和處理工藝。其次,對於一些工業用水和市政、環境衛生及生態景觀等用水,可以利用經處理後的污水。要用戰略的眼光全面規劃和統籌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第三,應當在水資源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對遠距離調水和污水處理後回用進行一下全面的經濟技術比較,更經濟合理地利用現有水資源。第四,要科學確定供水水源次序,做到先地表水,後地下水,先當地水,後過境水。

雖然污水資源化在梅城推廣尚存在技術、資金等條件的限制,但開發和利用中水資源,是解決未來梅城用水壓力大、緩解城區水資源問題的有力手段,對本城市今後的用水管理還是很具有指導意義的。

㈡ 中心城市水務改革和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中心城市水務改革和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為加快中心城市水務改革步伐,抓好供水工程建設,推動城市供水事業的發展,根據3月2日市政府 “城建、城投、供水”專題會議精神,3月16日,王健康副市長帶領市住建、水務、國土、物價、規劃、環保、城投、供水等單位,和永濟市、鹽湖區、空港管委會負責人就城市水務改革和建設工作進行了為期一天的調研,了解了城市供水目前的現狀,認清了供水改
革的緊迫形勢。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中心城市公共供水現狀

運城市中心城市公共供水系統由4個水源、6座水廠和5個獨立的城市供水管網組成。分屬水利和建設兩個部門管理,歸屬兩級四個政府領導。4個水源的實際供水能力為5.5萬方/日,6座水廠總的制水能力為10萬方/日,市區管網總長度約160公里。綜上所述,中心城市公共供水系統的供水能力為日供水5.5萬方。,實際供水總量1633萬方,日平均供水4.4萬方,最高日供水5.4萬方。根據預測,2012年中心城市日需水約為7.5萬方。

二、中心城市公共供水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公共供水缺少統籌規劃

隨著中心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水資源供求狀況的變化,水


資源可持續利用已經成為我市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因此,加強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的統一管理,建立權威、高效、協調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化水務管理體制,對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由於中心城市的城鄉水務管理涉及水利、城建兩個部門,幾個供水企業各自為政,統籌規劃性差,人為造成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無法統一調配,水質與水量管理相分離,服務標准不統一,水資源調配與城鄉供水不相銜接,削弱了城市供水綜合功能的發揮,制約了中心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具體問題體現在:

1、沒有城市供水專項規劃。多年來,供水專項規劃報告編制落後,無法指導供水工程統一建設 。

2、供水水源過度依賴外部調水。我市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但供水水源缺乏科學合理配置,一味地考慮外部引水、調水,沒有充分利用城市中水和雨水等資源。

3、供水企業分散經營,供水管網建設滯後。由於中心城市供水業務由幾個企業分別負責,形成了劃區域管理模式。加之財政資金投入不足,造成現有新建、改建街道不能同步配套供水管網的狀況,這不僅加重了城市“拉鏈工程”問題,也造成自備井的無序開采。截止底,市區6條新建街道約21公里,尚未配套供水管線,涉及新建及改造道路12條,長度約18公里,尚未安排供水管網的配套建設。

(二)中水回用系統建設滯後,中水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中心城市中水回用管網建設沒有納入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在城市中尚未建立中水回用系統,制約著中水的回用,同時雨水的利用系統也完全沒有考慮。

(三)空港新區供排水問題

1、自備井過多。空港新區的供水水源為深層地下水,抽取後直接進供水管網。據了解,個別企業還在新打自備井、甚至是地熱井。

2、雨污不分流。空港新區城市排水管網沒有將雨水管網與生活污水管網分離,導致大量雨水進入污水管網,這樣的直接後果是給污水處理增加了處理量,既浪費了資金,又造成水資源浪費。

3、污水處理費沒有徵收。空港新區由於招商引資等方面原因一直沒有徵收污水處理費。

三、解決問題的措施及辦法

(一)水務改革勢在必行

實施水務改革是一個系統的工作,當前城市供水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和症結比較多,現在不改,錯過時機,機會就會失去,所以水務改革勢在必行。據悉,臨猗縣已經在城鄉供水一體化方面邁開了步子,引用外部資金搞供水工程,將原有的4個供水單位進行整合,採用租用的方式,由北京首創投資來搞,建立覆蓋全縣城鄉的供水系統;而鹽湖區在城鄉供水一體化方面已經走在全省前列,其投資一般採用水利部門專項資金和區政府貸款相結合的方式。

所以,應將中心城市供水事務統籌管理,盡可能的減少行業間的交叉管理,能統一的統一,能授權的授權。

(二)積極倡導節約用水

節約用水是解決水危機的.主要對策之一,它不僅可以緩解缺水的矛盾,而且相應的減少污水的排放,降低污水處理費用。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手段,實行計劃用水,杜絕用水浪費。

具體措施是:

1、合理調引地表水。在統一規劃、加強管理的前提下,合理調配引用外部的地表水源,如永濟蒲州水源、夏縣泗交水源和尊村引黃水源。

2、限制開采地下水。過量開采地下水的危害,一是破壞市區地質構造和生態平衡。市區已形成40平方公里的永久降落漏斗,導致地基下沉、水質污染、牆體裂縫等惡果;二是作為飲用水源水質很差。市區內地下100米以下淡水中氟化物、總


[蓮山課件] 硬度、硫酸鹽、氨氮、亞硝酸鹽等平均超過國家標准50%以上。其中氨氮超標平均高達300%,最高達850%。全省10個地市地下水綜合評價結果表明,運城地下水質最差,不適宜人畜飲用。另外地熱資源的破壞性開采會加重城市排污壓力和處理難度,增加處理費用。所以除留有必要的城市公共應急井和地下水檢測井以外,中心城市要繼續實施關井壓采工作,限制甚
至禁打自備井。

3、充分利用中水雨水。目前兩個污水處理廠全部投入運營,市政府要出台相關政策、配套相應的設施,充分的使用中水,尤其是用水量大的企業,如鹽化、關鋁電廠等,這樣既能減少中心城市過度依賴外部水源,減少外調水量,相應減少對引水工程的投入,又能充分發揮污水處理廠的作用,增加污水廠的收入,減輕財政負擔,促進其正常運轉,同時也促進了節約用水。

4、加大污水處理費的徵收力度。要加大對所有使用自備井單位污水處理費的徵收力度,重點是使用雙水源的單位(同時使用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備井水源)。

5、盡快執行階梯型水價。要拉開水價檔次,讓少用水的家庭和單位享受低水價,用水多的就要支付高水價,用價格政策來推動節約用水工作。我們預計對高耗水行業採取經濟杠桿大幅提高水價後,其用水量會直線下降,以此達到節能減排、節約用水的目的,避免水資源的浪費。

(三)盡快實現分質供水

為解決中心城市缺水問題,應開源節流,把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當做開辟城市新水源來抓,加快中水回用系統建設,盡快實現分質供水。將優質水(如永濟蒲州和夏縣泗交水源)作為城市生活飲用水,而將低品質水作為非飲用水,用於園林綠化、清洗車輛、沖洗廁所、噴灑道路、景觀用水以及工業冷卻等。具體講: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加快建設全城中水回用系統。

1、規劃部門立即出台中水回用相關規劃,統一考慮,協調一致。

2、市政府出台中水回用相關政策。對於中水回用系統主幹管網的鋪設,由建設部門在城市新建和改建街道過程中,同步建設。同時要將配置中水回用管道設施作為強制審批項目之一。要求新建居住區和集中公共建築區必須將中水回用和與其他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使用。

3、有可能的話由規劃部門牽頭,制定城市雨水利用規劃,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

(四)加強空港供排水管理

1、限制開采地下水,加快其外部引水工程項目建設。

2、雨污分流。對新建道路雨污分流一次到位,對原有雨污合流管道要限期完成分流改造。

3、立即開始徵收污水處理費。

(五)近期急需明確和解決的幾個問題

1、加快城市供水規劃

規劃部門要安排專項資金,加快城市供水專項規劃的編制速度,專項規劃既要考慮目前建設現狀,又要著眼長遠。對近期城市供水規劃建設的指導思想及原則是:統一規劃、統籌調配、分工建設、分質供水、節約用水。

2、水源建設

(1)鹽湖區政府負責鹽湖區城鄉供水水源項目建設。該水源工程近期重點保障城區鐵路以北區域的原水供給,鑒於去年夏季個別時段出現水源短缺問題,要求鹽湖區加快工程建設步伐,力爭於今年6月底前建成,並與北城水廠、董家營水廠和舜源水廠所屬管網聯網,保障鹽湖區供排水總公司所屬供水范圍的原水供應,確保夏季高峰期用水。同時要解決好高鐵新區供水和城市管網的配套建設。

(2)空港管委會負責空港新區的供水項目建設。該水源工程近期重點保障空港新區范圍供水,按其原有思路繼續操作。

(3)鹽湖生態建設開發區的供水工程可由市水務改革和建設領導組直接負責實施。該項目重點保障南山開發區范圍的供水,資金來源擬由城投公司融資解決。

(4)永濟水源擴建工程項目由永濟蒲州水源公司負責實施。具體有三種方案可供比選:

①擴建水源方案。原水源建設方案需投資3700萬元,新增日供水4萬噸。其資金由企業貸款或市場化融資辦法解決。

②臨時應急方案。先打3—4眼井,增加1.3萬噸的供水規模,將蒲州水源的供水規模由不足5萬噸恢復到原設計6萬噸的供水規模。

③水源置換方案。即用尊村引黃水源置換永濟蒲州水源。由於蒲州水源地給永濟的2萬噸水量主要是向工業供水,可考慮採用置換的辦法,把永濟工業用的2萬噸水量全部調整給運城,作為運城的生活用水;再由市政府協調,用尊村引黃水源解決永濟的工業用水。如果運作成功,蒲州水源近期無需擴建。

;

㈢ 廣東有幾個污水處理廠

廣東省東莞市市區污水處理廠
東莞市東江水務有限公司市區污水處理廠(含市區糞便無害化處理站)
位於南城區石鼓村王洲,佔地面積16.21萬平方米,日處理生活污水能力為20萬噸、清掏的糞便150噸,是東莞市目前採用二級處理最大的一間生活污水處理廠和唯一的一座糞便無害化處理站。該廠廠區外管轄有新基污水泵站、珊洲河污水泵站兩座。是一個全資的國有企業。污水、糞便收集范圍:莞城區、南城區、東城區的全部、萬江區南面組團的生活污水和這四區的清掏糞便。服務面積62.95平方公里,服務范圍現狀人口49.96萬人。
該廠概算總投資 6 億元,其中廠區投資 2 億元,管網投資 4 億元。廠區、管網全部由東莞市財政投資興建 , 分兩期建成,其中一期於 2001 年 9 月動工, 2002 年 6 月投入試運行,採用厭氧—氧化溝工藝( A/O 工藝) , 處理能力為 10 萬噸 / 日;二期於 2003 年 9 月動工, 2004 年 8 月 28 日 投入試運行,採用缺氧、厭氧—氧化溝工藝( A2/O 工藝),處理能力為 10 萬噸 / 日。截污主幹管總長度為 14.77Km ,管徑為 D 1400mm 至 D 2600mm ;支幹管總長度為 4.9Km ,管徑為 D 300mm 至 D 1600mm 。
該廠處理後的污水,經市環保監測站抽樣檢驗,符合污水綜合排放國家一級( GB18918-2002 ) B 標准和廣東省( DB4426 - 2001 )一級標准。

法定代表人/負責人:王建衛
電話號碼(傳真):2982617
郵政編碼:523000
企業所在地址:南城區石鼓村王洲
公司成立時間:2002-12-31

廣州市大坦沙污水處理廠

廣州市大坦沙污水處理廠為該市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15萬m3/d,佔地14 ha,總投資1.4億元,服務范圍1289 ha,服務人口約60萬人。該工程由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和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聯合設計。獲廣州市環保科研設計一等獎、廣東省優秀設計二等獎和國家建設部優秀設計三等獎。
污水處理工藝採用生物除磷脫氮活性污泥法(簡稱A2/O),於1989年11月底全面建成投產,經多年的運行證實,處理後出水完全達到設計要求,使該廠附近的珠江河段水質明顯好轉,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工程內容包括:(1)污水泵站,澳口泵站污水泵房內設6台水泵(5用1備),總抽升能力9.6萬m3/d,將駟馬涌區污水抽送至大坦沙污水處理廠處理;荔灣泵站內設4台水泵(3用1備),總抽升能力5.76萬m3/d,將荔灣涌的污水抽送至大坦沙污水處理廠處理。(2)污水處理廠設在廣州市西郊大坦沙小島上,佔地200畝,荔灣泵站和澳口泵站抽升的污水經壓力管道過河送到廠內。
廠區污水處理分為初級處理和二級處理。初級處理由沉砂池、初沉池組成,去除較大顆粒的有機物;二級處理採用生物除磷脫氮活性污泥法,由生物反應池、二沉池和接觸消毒池組成,在厭氧、缺氧、好氧的環境下,通過不同種類微生物的生化作用,達到去除污水中有機物及氮和磷的目的。污泥處理廠區預留了污泥消化的用地,但考慮到廣州城市污水中有機物質含量低的特點,設計採用了生污泥直接脫水的工藝,由污泥濃縮池、污泥貯池及污泥脫水機房組成,可將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經濃縮和機械脫水後,使污泥含水率從98%左右降至75%~80%,成為干污泥餅後運至衛生填埋場,與垃圾一起作衛生填埋處理。
工程特點:(1)根據珠江廣州河段西航道(離西村水廠水源較近)水質中氮、磷污染嚴重的特點,在國內首次選用了國際上先進的除磷脫氮工藝。(2)設計中選用國內外先進的設備,如微孔曝氣器、潛水泵、水下攪拌器及污泥脫水機等使處理能耗降低。(3)在復雜的溶洞石灰岩地區建造大型池體,建成後沒有出現滲漏和裂縫。(4)自動化程度較高,設備按程序控制,由中心控制室通過計算機記錄和控制,監測內容包括pH、SS、MLSS、溫度、泥位、溶解氧、氧化還原電位等。(5)處理廠總平面布置合理緊湊、綠化程度高,環境優雅,深受國內外同行的好評。

區 號:020
電 話:020-81754527
地 址:雙橋路坦尾大街

廣州西朗污水處理有限公司

西朗污水處理廠(一期)佔地113033m2,建築面積17058m2,設計處理能力20萬m3/d,採用改良A2O工藝,具有較好的脫磷除氮功能。項目投入運營,將有效地收集和處理芳村區全部污水及海珠區部分污水,改善珠江廣州河段的水體,保護廣州市西村水廠、石門水廠、小洲水廠和石溪水廠取水點的水質,優化投資環境,從而提高廣州人民的生活質量,產生良好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廣州市瀝滘污水處理廠

廠區分期建設,一期工程於1991年立項,1999年正式投產,設計處理規模為每天22萬噸;二期工程於2002年4月動工,2003年10月試通水運行,設計處理能力為每天22萬噸;獵德三期於2004年動工,2006年9月26日實現了通水試運行,設計處理能力為每天20萬噸。我廠一期工程採用AB兩段吸附降解生物處理工藝,二期工程採用組合交替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三期工程設計採用改良A2/O工藝(缺氧/厭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廠外共設有東濠涌、西濠涌、天河南路、林和東路4座污水提升泵站,其中東濠涌泵站還承擔了中心城區防洪排澇的任務。廠內主要的構築物包括:提升泵房、沉砂池、生物反應池、二沉池、濃縮池、脫水機房、接觸池等。污水由廠外泵站輸送到廠區後,經過廠內提升泵房的粗細格柵去除污水中較大的懸浮物和漂浮物;再經離心式潛水泵提升進入廠區高架渠箱流入沉砂池;經沉砂處理後的污水分別進入一、二期生物反應池處理,再經過二次沉澱、消毒後達標排放。
目前,該廠已經建立起「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三位一體的科學管理體系,規范生產和安全等各方面工作,確保了處理水量任務的完成和出水水質的穩定達標排放。自從獵德污水廠投產後,珠江廣州河段的水質得到了明顯改善。截至2006年12月5日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獵德廠一、二期污水處理總量已經達到1.6512億噸,提前25天圓滿完成全年1.64477億噸的生產任務,處理出水全部達到或優於國家一級B標准。

廣州市獵德污水處理廠

廣州市獵德污水處理廠是廣州市污水治理規劃中的第二座大型現代化城市污水處理廠,位於廣州市天河區獵德村以東、華南大橋珠江北岸,佔地面積39萬平方米,主要負責收集處理珠江前航道以北的大部分市中心區,包括西濠涌、沿江自排系統、東濠涌、二沙島及天河區的部分污水,服務面積為15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215萬人。
廠區分期建設,一期工程於1991年立項,1999年正式投產,設計處理規模為每天22萬噸;二期工程於2002年4月動工,2003年10月試通水運行,設計處理能力為每天22萬噸;獵德三期於2004年動工,2006年9月26日實現了通水試運行,設計處理能力為每天20萬噸。我廠一期工程採用AB兩段吸附降解生物處理工藝,二期工程採用組合交替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三期工程設計採用改良A2/O工藝(缺氧/厭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廠外共設有東濠涌、西濠涌、天河南路、林和東路4座污水提升泵站,其中東濠涌泵站還承擔了中心城區防洪排澇的任務。廠內主要的構築物包括:提升泵房、沉砂池、生物反應池、二沉池、濃縮池、脫水機房、接觸池等。污水由廠外泵站輸送到廠區後,經過廠內提升泵房的粗細格柵去除污水中較大的懸浮物和漂浮物;再經離心式潛水泵提升進入廠區高架渠箱流入沉砂池;經沉砂處理後的污水分別進入一、二期生物反應池處理,再經過二次沉澱、消毒後達標排放。
• 公司法人:周曼琪
• 員工人數:150 人
• 聯系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臨江大道501號
• 郵政編碼:510655
• 聯系電話:020-38890399
• 公司傳真:38890803

•廣州市番禺區前鋒凈水廠

前鋒凈水廠位於番禺區石基鎮前鋒村,總佔地面積300畝,規劃污水處理規模為40噸/日,分四期進行建設,第一期10萬噸/日,第二期10萬噸/日,另預留第三、四期各10萬噸/日處理量的建設用地。該項目經廣州市計劃委員會批准立項,2001年3月開工建設。一期工程概算總投資4.2億,其中廠區工程2億元(利用國債0.82億元),配套截污工程2.2億元。
廠區工程由廠內提升泵房、細格柵及沉砂池、組合交替式生物處理池(UNITANK反應池)、接觸消毒池、污泥儲泥池、污水濃縮膠水機房、鼓風機房、變電房、綜合辦公樓等組成。廠外截污工程蓋市橋中心城區、石基和沙灣鎮中心區,截污干管長52公里,截污閘8座,提升泵站4座。
本項目引進比利時史格斯公司的UNITANK?專利技術,採用組合交替式A/O活性污泥處理工藝,具有除磷脫氨氮功能,也可對排放污水進行消毒處理。出水水質執行國家《綜合污水排放標准》和《廣州市污水排放標准》的一級排放標准,主要排放指標為(單位:mg/L):BOD5≤20、CODcr≤60、SS≤20、NH4-N≤10。
工程設計由廣州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承擔;工程監理、設備采購與安裝、土建施工採用公開招標形式選定承包單位,湖北省中南市政工程監理公司中標負責土建施工和設備安裝監理工作,廣東省四建、廣州市四建、廣州市建築集團等單位承擔土建工程施工,深圳中興新設備通訊公司和中國通用機械總公司總包設備采購安裝和調試工作。主要的處理設備和關鍵技術由國外引進,一般設備由國內製造。
項目營運管理按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模式進行,以國際公開招標的形式靠選擇營運商,吸引了法國威望迪水務公司等國內外單位參與競投,最後由深圳水務(集團)有限公司中標負責廠區和管網的營運與維護工作,承包期五年。
目前,第一期10萬噸/日處理量的土建和設備安裝工程已基本完成,即將進行設備調試和試運行。預計2004年第二季度全面投產後,市橋中心城區及石基、石樓、沙灣鎮中心區的大部分生活污水可以得到處理,區內環境質量將會明顯改善。

法人:樑柱
主營:污水凈化
電話:84611726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基鎮前鋒村
經濟類型:國有企業
生產產值:300-500萬
人員數量:22人
開業年份:1999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污水處理廠東區廠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區污水處理廠(現改名為東區水質凈化廠)工程為利用奧地利政府貸款建設的工程,工程概算總投資8200萬元,實際工程投資約7000萬元,其中利用奧地利政府貸款490美元。該工程於2002年2月破土動工,2003年5月竣工驗收,曾獲廣州市安全文明施工樣板工地的稱號。
一、 服務范圍及出水標准
東區污水處理廠的服務范圍為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區,服務面積共計7平方公里。東區污水處理廠佔地面積較小,廠址位於東區宏光路以南,南崗河以西的一塊三角地塊上,總佔地面積約3.5萬平方米,一期工程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
目前東區的排水體制為分流制,雨水與污水各自成系統,分別排放。污水來源主要有區內電子、食品、鋼鐵、汽車零配件製造企業排放的生產廢水及生活區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東區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能力為9萬M3/日,其中一期的設計處理量為2.5萬M3/日,執行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一級排放標准。設計進水及出水水質為:

主要污染物 設計進水水質 設計出水水質
BOD5 200mg/l ≤20 mg/l
CODcr 400 mg/l ≤60 mg/l
SS 250 mg/l ≤20 mg/l
NH3-N 25 mg/l ≤15 mg/l
PO43- 5 mg/l ≤0.5 mg/l

二、處理工藝及流程
針對東區污水處理廠的具體情況,根據「技術先進、經濟合理、高效節能、簡便實用、節省佔地」的原則,確定了東區污水處理廠處理工藝為間歇式活性污泥法。
間歇式活性污泥法工藝的機理是將傳統活性污泥法中不同池子中產生不同生物條件,使污水在不同空間完成其生化處理階段轉變為在同一生物池中通過在不同時間創造不同的生物環境,使污水在同一空間的不同時間完成其生化處理過程。
間歇式活性污泥法通過進水—曝氣—沉澱—撇水四個階段形成一個周期,時間約為4~6個小時,污水在反復的厭氧、缺氧、好氧環境中完成脫磷脫氮。
本工藝生物池為曝氣頭曝氣,可大大提高供氧效率,並可增加生物池水深,減少了佔地面積。同時由於生物池為完全混合式生物池,可以省掉一沉池。通常其他工藝中的二沉池、迴流泵房在此工藝中也被省掉,因此其處理工藝流程大大縮減。
三、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序 號 項 目 單 位 指 標
1 年總成本費用 萬元 1036.33
2 年經營成本 萬元 575.66
3 單位生產成本 元/m3 1.14
4 單位經營成本 元/m3 0.63
5 年電費 萬元 176.34
6 單位水量電耗 Kw.h/m3 0.19
7 單位水量投資 元/m3 2800
8 工程總投資 萬元 7000
9 其中:外貸 萬美元 490
10 國內配套資金 萬元 2800

四、工程特點
1、設備先進。東區污水處理廠是利用奧地利政府貸款建設的項目。廠內的主要設備都是通過國際招標的方式挑選出來的在國際上有名的品牌和最先進的型號。設備的供應產商包括Siemens、ABB、Netzsch、Andritz、ProMinent、KSB、AGRE、Spirac、Heideco、Huber、Burbach、Technofluid、Nopol、E+H、COMPAQ、Hach、WTW、Sartorius、Zeiss等。
2、自動化程度高。自控系統採用了最先進的profibus匯流排控制,遠程三級控制。實現了進出水濁度、進出水PH、溶解氧、液位、流量等的在線監測,配備了進出水口24小時自動取樣器。中控室選用了基於Microsoft Windows的32位面向對象的圖形人機界面的應用軟體開發軟體Wonderware InTouch 7.0以及全自動的記錄系統ACRON,能通過人機界面選擇對工藝生產線進行半自動或全自動控制,通過在計算機修改工藝參數的設置值進行工藝調度,保證出水水質。廠界及辦公室范圍設置了紅外對射雙監系統,生產車間設置了攝像頭監測,在中控室中就能隨時觀察生產線的情況,一改污水處理廠需要大量工人的傳統,大大降低了運行成本。而且,全自動的記錄系統提供生產狀況的可追溯性,為統計進水水水質數據,總結運行經驗提供了有利條件。
3、封閉式生產車間。東區污水處理廠為全國最早採用鋼結構上蓋的污水處理廠,不僅將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降到了最低,也使污水廠的外觀給人於現代化工廠的感覺。

韶關市第一污水處理廠

此項目是廣東省藍天碧水工程之一。項目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的程序進行的,經專家評委評審決定市閥門機械有限公司為中標單位,總承包該項目的勘察、設計、土建施工、設備安裝、試運行、人員培訓等。工程項目佔地約2公頃,控制用地約7公頃,建設規模首期為每日處理污水1.5萬立方米,二期建設規模增至每日處理污水3萬立方米,由廣州市市政設計研究院設計。污水處理採用先進、成熟的生物化學(活性污泥法)工藝,該工程的建設對保護和改善市區西河二水廠、十里亭水廠和五里亭水廠飲用水水源,提高市區環境質量,優化投資環境具有深遠的意義。

深圳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濱河污水處理廠

該工程位於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濱河大道二號大院濱河污水處理廠內,佔地面積13.87公頃,服務面積為羅湖區西部和福田區東部約27.5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54萬人,日處理污水30萬噸。
工程總投資4.5億元。
深圳市濱河污水處理廠第二期工程活性污泥法二級污水處理系統於1987年竣工。該系統主要處理深圳市羅湖區、福田區的城市生活污水,日處理水量2.5萬m3。經過十幾年的運行,我們根據現有設備的特點,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深圳市污水水質特點的污水處理工藝方法,並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污水處理工藝最新發展趨勢,積極探索進行舊設備與構築物改造的最佳途徑。
1 設計工藝流程
活性污泥工藝的設計參數:
進水水質:BOD5=200mg/L,SS=240mg/L;
出水要求,達到國家二級處理排放要求,即pH=6.5-8.5, SS小於30 mg/L, BOD5小於30mg/L, CODCr小於120mg/L
工藝流程見圖1。

圖1 濱河污水處理廠工藝流程圖
(1) 粗格柵 機械格柵的柵條間距採用20mm。
(2) 曝氣沉砂池 曝氣沉砂池的前端設置細格柵,格柵的間距為10mm。沉砂池原設計成多爾沉砂池形式,由砂泵將水砂混合液吸入分離槽進行水砂分離,後由於實際運行效果不理想,按照平流池的形式進行了改建,採用機械刮砂機進行除砂。
(3) 初級沉澱池 初沉池是2座25m直徑的圓形輻流式沉澱池,池邊水深3.14m,沉澱時間1.5h。設計去除懸浮固體60%,去除BOD5負荷25%~30%。
(4) 曝氣池 曝氣池分為2組,每組4廊道,兩組池並聯使用。總有效容積8350m3,水深6m。水力停留時間8h,污泥負荷0.2kgBOD5/(kgMLSS•d)。
(5) 二級沉澱池 二沉池是2座直徑30m的圓形輻流式沉澱池,池邊水深3.97m,沉澱時間2.5h。
(6) 污泥迴流泵站 二沉池活性污泥迴流採用3台700mm螺旋迴流泵,迴流率85%,無備用。
(7) 脫水機 污泥脫水採用帶式脫水機,性能穩定,工作效率高,但衛生條件較差。
2 凈化機理和工藝特點
普通活性污泥法作為傳統的污水生物處理工藝,是處理效率較高的污水處理方式。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原生動物和藻類,其中細菌主要又以菌膠團和絲狀菌狀態存在。在傳統活性污泥法中,培養一定濃度的、具有良好沉降性能的活性污泥,是運轉的關鍵,也是保證出水水質的關鍵。
3 進水水質
深圳濱河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水質波動比較大,進水BOD5濃度最高450 mg/L,最低80 mg/L,進水的BOD5濃度在100mg/L~200mg/L之間的頻率為54%,進水的BOD5濃度在200mg/L~300mg/L之間的頻率為26.5%,進水的BOD5大於300mg/L的頻率約10%。平均進水BOD5濃度190mg/L。進水SS濃度在120mg/L~240mg/L之間的頻率為76%,進水SS濃度大於240mg/L的頻率為24%,平均進水SS濃度146mg/L。最高進水CODCr濃度2000mg/L,最低進水CODCr濃度200 mg/L,平均進水CODCr濃度大於380 mg/L。進水懸浮物主要成分是污泥。

4 運行情況
深圳市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3℃,夏季最高月平均氣溫是28℃,冬季最低月平均氣溫是15℃,四季溫差較小,城市污水的溫度適宜微生物的繁殖。
濱河污水處理廠進水以生活污水為主,只有少量的工業廢水,進水BOD5/ CODCr大於0.3,污水的生化過程較易進行。進水CODCr的異常變化能夠反映出進水BOD5的異常變化。
濱河污水處理廠進水中經常有漂浮物、淤泥、建築砂石。原設計使用的多爾沉砂池配砂泵的運行方式不合適,砂泵經常堵塞,多爾沉砂池的停留時間過長,沉澱物含泥量過大,原設計使用的砂水分離器不能很好地脫水,造成了生產運行的困難。
後根據實際進水水質狀況,將多爾沉砂池按平流池的原理進行了改造,降低了出水堰板高度,增設了曝氣管,改用簡單高效的機械刮砂方式,解決了砂水分離的困難,減少了污泥的沉降。
經過初級沉澱,SS的去除率達到56.2%,BOD5的去除率達到45.8%,CODCr除率達到51.2%。初沉池出水中SS濃度平均為64mg/L,BOD5濃度平均為103mg/L,CODCr濃度平均為185.3mg/L。因為進水中懸浮污泥的含量大,所以初級沉澱對懸浮物有機物的去除率比設計值高。由於部分進水水質超過設計標准,在初沉池出水中SS濃度超過設計值的頻率為8.4%;出水BOD5的濃度超過設計值的頻率為13.4%,形成對曝氣池的沖擊負荷。
曝氣池中活性污泥的性質直接影響到出水水質,活性污泥的組成既有菌膠團又有絲狀菌。活性污泥的生長受營養物質、水溫、pH值等因素決定。活性污泥的濃度是影響污泥負荷的內在因素。
曝氣池污泥負荷N(kgBOD5/(kg MLSS•d))與污泥濃度MLSS的關系式:
N=QLa/(XV)
式中Q--污水流量,m3/d;
La--曝氣池進水BOD5濃度,mg/L;
X--曝氣池混合液污泥濃度MLSS,mg/L;
V--曝氣池體積,m3。
濱河污水處理廠曝氣池活性污泥濃度維持在1000mg/L左右,曝氣池的污泥負荷平均 為0.31kg BOD5/(kg MLSS•d),大於設計值。
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是影響二沉池出水水質的重要因素,將活性污泥的沉降比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取決於進水水質如pH、營養物質、水溫以及二沉池設計參數等因素。監測結果表明,曝氣池的污泥沉降比SV小於40%時,活性污泥在二沉池中沉降良好。曝氣池活性污泥濃度在900mg/L以下時,絲狀菌有機會大量繁殖。絲狀菌分解有機物的能力較強,絲狀菌的增加對有機物的降解作用甚至強於菌膠團占優勢時的活性污泥,但泥水分離能力較差,對二沉池出水SS的影響很大。曝氣池活性污泥濃度低於800mg/L時,絲狀菌會引起嚴重的污泥膨脹。在實際生產中,以污泥沉降比40%為參考值,結合微生物鏡檢,可以預防污泥膨脹。低濃度運行的活性污泥法比高濃度運行時容易引起污泥膨脹。
5 出水水質
深圳濱河污水處理廠活性污泥系統對有機物、懸浮物能夠高效率去除,BOD5、SS的去除率可達到90%以上,出水BOD5、SS滿足國家二級處理排放標准,低於30mg/L;CODCr的去除率可達到80%以上,出水CODCr低於120 mg/L,出水CODCr平均為32.88 mg/L,出水CODCr濃度在60mg/L以下的頻率為89.2%。
6 運行管理
傳統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系統運行過程中,由於進水水質的經常性變化,波動較大,為維持曝氣池穩定運行,隨著進水水質的變化及時調整運行參數是維持運行穩定的關鍵。通過長期的運行實踐和對水質分析結果的規律性研究,我們得到以下結論:
當出水BOD5、SS大於20mg/L或曝氣池活性污泥沉降比大於40%時,運行工段需要及時調整污泥迴流比,以維持活性污泥的正常性能。
出水CODCr與出水SS、BOD5具有趨勢相關性,而進行CODCr和SS的測量比較迅速,進行BOD5的測量有滯後性。當出水CODCr大於60mg/L時,適當調整污泥迴流比、增加曝氣池活性污泥濃度,保持有機物去除效果,維持穩定運行。
7 總結
傳統活性污泥法是一種低成本高效能的污水處理方式,能夠高效去除有機物,停留時間長的活性污泥法還具有硝化功能,但傳統活性污泥法在運行中容易引起污泥膨脹,低活性污泥濃度運行時抗沖擊負荷能力差。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將傳統活性污泥法改造成A/O法或運用氧化溝進行污水處理,運行更穩定,增強了抗沖擊負荷和抗污泥膨脹的能力,也容易實現自動化管理。
• 聯系地址:廣東省深圳市濱河大道2號大院610房
• 郵政編碼:518031

深圳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南山污水處理廠
南山污水處理廠隸屬於市排水管理處,位於南頭半鳥月亮灣畔,是深圳市污水排海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深圳市給排水工程建設指揮部負責建設,南昌有色冶金設計研究設計院設計,深圳市市政工程公司等單位施工;於1988年3月動工,1989年11月竣工投產,一期工程規模5萬,投資4500萬元,其服務范圍為南頭、南油以及蛇口的部分地區,服務人口為8.5萬人;二期工程於1989年12月動工,1997年6月25日海洋放流管及廠區污泥部分建成並投入使用。全部工程完工後服務人口為121.68萬,污水處理為73.6萬m3/d;佔地面積15.416公頃。
深圳市污水排海工程是將福田區皇崗路以西的城市污水通過截流管(渠)系統輸送到南山污水處理廠,經一級處理後,再用水泵加壓送至媽灣,通過工作井進入海洋放流管,經擴散器均勻地將污水排入珠江口深海,利用海水巨大的稀釋自凈能力來滿足環保要求。此工程包括從皇崗路到排海口的截污主管(渠),長32.04km,濱河、新洲、鳳塘、後海、前海、登良等六座污水提出升泵站;南山污水處理廠一座;海洋放流管一根,長1609m。深圳市污水排海工程設計服務人口為121.68萬人(其中常、暫住人口101.4萬,流動人口20.28萬).污水總排放量為73.6m3/日(排放定額按常、暫住人口650升/人.日,流動人口360/升.日,另加媽灣附近開發區0.4m3/日。
南山污水處理廠處理工藝
污水經總提升泵房格柵截污,並由潛水泵提升經細格柵進入曝氣沉砂池,污

地址:深圳市南山區月亮灣大道16號
電話:0755-26489894

㈣ 營口沿海產業基地招聘會上的污水處理廠的聯系方式

我有營口沿海產業基地人力資源服務中心的電話:2927823,聯系人是人力資源中心崔部長,營口沿海產業基地人力資源服務中心負責全基地所有部門及企業單位的招工信息收集發布和招聘。你一定有收獲。

㈤ 河南唯一入圍國企改革「雙百行動」的市級試點!這家企業是咋做到的

對國企改革來說,2020年是一個重要節點——隨著《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的下發,新一輪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

2020年也是國企改革「雙百行動」(2018年~2020年)的收官之年。作為全國國企改革「雙百企業」,中原環保的改革伴隨著「雙百行動」進入快車道。

改革成果是顯而易見的:截至2020年9月底,中原環保資產總額146.02億元,凈資產67.32億元;公司成立以來,營業收入增長7.5倍、凈利潤增長9倍。

中原環保成立於2007年,在污水處理和集中供熱兩大主業基礎上,圍繞「大公用、大環保、大生態」業務領域,科學布局全產業鏈,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打造行業典範,發展成為集研發、設計、咨詢、製造、投資、建設、運營、管理於一體的生態環境綜合服務商。

作為一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原環保還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入圍國務院國資委國企改革「雙百行動」的市級試點企業。

從公司上市的准入門檻角度來看,上市公司是發展相對較好的優質公司。根據官方數據,全國共有國資委系統控股的上市公司市值約20多萬億,占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的比重超過了30%。這意味著,國企改革的效果直接影響到經濟穩定的「基本盤」。

在10月12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務院國資委產權管理局副局長謝小兵說,當前雖然很多國有企業上市了,但是有的股權結構還不夠優化,國有股東持股比例比較高,仍有向 社會 資本釋放的空間。

中原環保是全國1024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之一,被列入「雙百企業」後,獲得了一次重要改革契機。

優化股權結構是提升上市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為此,中原環保引進了河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河南資產)作為戰略投資者,持股比例4.95%,委派董事一名,參與公司治理和經營決策。目前中原環保的大股東是鄭州公用事業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公用集團),河南資產成為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據介紹,中原環保按照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準則,建立權責明確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了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體系。加上新委派的一名董事,目前公司董事會共9人,其中外部董事5人,有效發揮外部董事作用,全面提升運行效率和市場化、現代化經營水平。

中原環保同時在子公司層面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與優質非國有企業進行戰略合作、股權融合,先後成立了9家體制新、機制活、競爭力強的合資公司,進一步完善產業功能,實現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增強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引領力。

新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業務涵蓋建築垃圾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環保設備製造、光伏發電、市政建設、園林綠化、生態治理及技術研發等領域。

在國企改革的過程中,勞動用工、幹部人事、收入分配改革被稱為「三項制度改革」,同時也被稱為企業市場化機制改革的核心工程和牛鼻子項目。

實際上,中原環保的三項制度改革早在數年前就已基本完成。

中原環保相關負責人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中原環保經營層以下的三項制度改革已經完成。「上市公司是市場化經營公司,必須建立健全公司治理、內部控制、經營管理、激勵約束等各方面的機制」。

「我們每季度都有經營分析與考核,根據業績考核情況做出薪酬及幹部職務調整。業績完成的不好,可能就要扣薪酬或降職。人員通過市場化招聘,實施360度全方位考核,根據考核結果調整崗位與薪酬,做到了『員工能進能出,薪酬能高能低,幹部能上能下』。」該負責人說。

在職業經理人選聘方面,中原環保開展了集團公司職業經理人選聘,按照「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市場化退出」的原則,面向全國公開招聘兩名集團副總經理,選優配強幹部隊伍。

用人機制是提升企業活力和效率的關鍵環節。「中原環保培養造就了一批後備人才,大膽啟用年輕人,有良性的上升渠道,打造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最近我們剛任命一批幹部,有的員工剛畢業三年半就被提拔為中層副職。」公司相關負責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中原環保大力引進和培養人才,2016年以來,累計招聘985、211重點院校碩士、博士100餘人,充實到公司投資發展、技術研發、綜合管理等重要領域。

同時建立有競爭力和吸引力的薪酬體系,進一步吸引優秀高端人才加入,對引進的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稅前年薪不低於30萬,購房補貼20萬,入職前三年按每月5000元的標准發放生活補貼。

公司制定了有利於研發人員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考核評價制度,設立各類研發獎項,對小發明到大創新給予相應的獎勵,充分激發研發人員創新創造精神。

中原環保成立之初,污水處理和集中供熱業務與彼時的兩大股東鄭州市熱力總公司(下稱熱力公司)、鄭州市污水凈化有限公司(下稱凈化公司)存在同業競爭。

2014年,在鄭州市政府的部署和支持下,中原環保啟動重大資產重組,將下屬西區供熱出售給熱力公司,並公開發行股份收購凈化公司運營的污水處理廠,有效解決同業競爭問題。

2016年8月,公用集團統一收購凈化公司、熱力公司持有的中原環保股份,直接控股中原環保,持股比例68.73%,並承諾,凈化公司在建中的鄭州新區污水處理廠和雙橋污水處理廠未來如果與中原環保構成同業競爭,待建設完工後,將採取措施徹底解決同業競爭問題。

2019年4月24日,鄭州市政府批示,同意將凈化公司整體上市裝入中原環保,交易完成後,凈化公司將成為中原環保的全資子公司,徹底解決同業競爭問題,該項工作正在推進中。

根據中原環保最新對外披露的財務數據,截至2020年9月底,中原環保資產總額146.02億元,凈資產67.32億元,2019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7.40億元,利潤總額5.29億,全年納稅總額3.12億元。

公司成立以來,總資產增長24.7倍、凈資產增長17.4倍、營業收入增長7.5倍、凈利潤增長9倍,累計派發現金分紅7.77億元,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提升,實現了 健康 持續快速發展和國有資本快速增值。

除了業績的提高,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公司治理結構更加完善,董事會建設不斷加強,構建了與市場化發展相適應的經營機制,有效提升了公司的活力和效率,公司業務領域持續延伸,經營規模逐步擴大,經營業績不斷邁上新台階。

目前,中原環保已在河南省10餘個地市、山西省、貴州省等地設立了30餘家分子公司開展相關業務,實現多區域發展布局。公司發揮產業協同優勢,深耕生態環境治理領域,累計中標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8個,投資額超130億元,改善城市水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技術創新方面,中原環保堅持創新驅動,加強自主研發,在污水深度處理、污泥資源化利用、智能化水務、農村污水治理、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園林綠化等領域累計獲得專利、軟體著作權等 科技 成果百餘項。公司持續優化升級污水深度處理、污泥資源化利用核心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成為公司新的業務增長點。

「改革永遠在路上」,國企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原環保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中原環保將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持續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全面建立市場化經營機制,推進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致力於打造鄭州國企改革標桿企業,服務和支持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首席編輯 華麗娟 編輯 吉倩倩 施尚景)

㈥ 高分懸賞

煙台市牟平區位於膠東半島東部,地處東經121º09´—121º56ˊ,北緯37º04ˊ---37º29ˊ東鄰文登市,西接煙台市萊山區、福山區,南和西南同乳山市、海陽市、棲霞市接壤,北瀕黃海。陸境東西最大橫距53.9km,南北最大縱距41.3km,區域總面積1588.45km2。1999年全區總人口49.0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1.60萬人,非農業人口7.42萬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6.0億元,農民年平均純收入400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7‰。

區內行政區劃經歷多次變動,1995年撤縣設區後共管轄1區15鎮,608個行政村,區政府駐地位於寧海鎮。

2、地形、地貌及其地質成因。

牟平區地形中部高、南北低,呈屋脊狀,自西向東有垛山、 昔山、巋山、昆嵛山脈,中部山地均在海拔400米以上,山丘均在海拔100—400米之間,山丘傾斜平原多在海拔100米以下,平均海拔308米,其中山地佔54%,丘陵佔36%,平原佔10%。群山之首的昆嵛山,綿亘牟平區、文登市及乳山市,牟平區境內面積約240km2,主峰泰礴頂,海拔922.8米,現已被煙台市政府批准為市級自然保護區,昆嵛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昆嵛山自然保護區內。

牟平區古屬地台區,與山東和遼東丘陵地帶一致,均系白太古代先後經燕山和喜馬拉雅山運動,以岩漿噴發和斷裂上升作用,由變質岩形成陸台,在外力作用下逐漸形成現在的地形特徵。

3、氣候

牟平區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大陸度為57.4%,因受海洋調節,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大風多、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季風進退和四季變化均較明顯。

春季(3月-5月),南北高低氣壓流系交替移動頻繁,南向北向引起氣候多變。隨著日照時間加長,溫度增加,4月下旬至5月上旬,氣溫回升較快,氣壓漸降,偏南風日數增多,風力加大,蒸發加快,但降水量少,常乾旱。

夏季(6月-8月),由於太平洋高壓加強北上,空氣暖溫,多3-4級南風,形成降水天氣。一般年份6月底7月初進入汛期,至9月上、中旬汛期結束,降水量佔全年總量60%以上,暴雨日數佔全年的80%以上,有時連陰雨,形成洪澇;有時受台風影響,大風伴有暴雨,造成災害;有的年份,太平洋高壓北上控制半島上空,穩定小動,形成高溫、高濕的悶熱天氣,出現短期伏旱。

秋季(9月-11月),9月上、中旬,暖濕空氣仍比較活躍,多南風和偏南風,降水仍較多,有時形成連陰雨天氣。9月下旬至10月,冷空氣加強南下,暖濕空氣明顯衰退,北風加強,氣溫下降,降水量顯著減少,天氣清爽,往往秋旱。11月份,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下降加快,天氣多變,地方性低雲、陣雨、降雪天氣開始出現。

冬季(12月-2月),受蒙古高氣壓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乾燥寒冷。該季度氣壓最高,日照時數少,氣溫最低;霜雪次數多,降水量少。

由於境內地形復雜,引起氣候較大差異,形成3個氣候區。見表1-1。

表1-1 牟平區氣候概況表

氣候分區
年平均氣溫(℃)
年平均降水量(mm)
年平均降水相對變率(%)
年乾燥度
無霜期(天)

北部平原
11.2-11.6
760左右
14-17
>1
200

中南部丘陵
11.6-12
800-900
10-14
0.8-1
180

中南部山地
11-11.4
>900
<10
<0.8
160

境內氣溫受海洋調節,與同緯度內陸相比冬不甚冷,夏不太熱,溫度年振幅和晝夜溫差較小,累計年平均氣溫11.6℃,極端最高氣溫39.6℃,出現於民國23年(1934年)7月10日;極端最低溫度-19.6℃,出現於1976年12月29日。冬季溫度最低,從12月中旬末或下旬初至2月下旬末或3月上旬初,日均溫度一般在0℃以下。春季溫度逐月回升,每月上升約5-7℃。夏季溫度最高,日均溫度在20℃以上,秋季溫度逐月下降,9月中旬末或下旬初日均溫度降到20℃,11月上旬末降到10℃,下旬初降到5℃以下。四季變化與同緯度內陸相比,推遲10-15天。

牟平區主要風向是南風和偏南風,多出現在春、夏季,其次是北風和偏北風,多出現在冬季。累年平均風速為3.9米/秒,風速和累年平均大風日數均以4月份為最大、最多,8-9月份為最小、最少,風速最大平均為4.9米/秒,最小平均為2.7米/秒。

牟平區降水量四季極不均勻,春季乾旱,夏季多雨,秋季有時旱澇不均,冬季降水量少。地區分布也不均衡,總的趨勢是自南向北遞減,累年平均降水量,南部山區比北部沿海約多150毫米。近五年來,平均降水量在659毫米左右,年降水天數最多為104天(1993年),最小為80天(1992)。

4、水文

牟平區所有河流都源於昆嵛、昔垛山兩大山系,中部受廣袤全境的大分水嶺的影響,沒有橫貫東西和縱貫南北的河流。除黃壘河、乳山河向南流經乳山市入黃海,其餘河流向北注入黃海,河流水源靠季節性降水補給。流量季節性變化大,正常降水年份,多數河流夏秋兩季有水,冬春兩季乾涸。

區境內有大小河流160餘條,較大的河流前埠西頭河、辛安河、沁水河、漢河和黃壘河。開發區內有魚鳥河和小魚鳥河(護城河)。

辛安河有東西兩源,東源發自狼洞頂,北流注入朱車水庫,再流向東北,注入高陵水庫;西源發自松山,流經高陵鎮,注入高陵水庫,經溢洪道流向西北,流經解甲庄鎮,經東西譚家泊兩村之間注入黃海。全長43.5公里,平均寬度100米,流域面積283.2平方公里,洪峰期徑流量7070萬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86.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為2.28千克/米3,年輸沙量156萬噸.

沁水河源於玉林店鎮境內之昆嵛山系,流經玉林店、大窯和寧海鎮,於寧海鎮北部入黃海。河長25.9公里,寬150米,流域面積250平方公里,洪峰期徑流量4450萬立方米。

漢河源於龍泉鎮境內的昆嵛山,流經龍泉鎮、姜格庄鎮,注入金山港。河長13.5公里,寬10米,流域面積52平方公里,峰期徑流量4025萬立方米。

魚鳥河源於高陵鎮玉皇廟北麓,流經高陵鎮、武寧鎮,於武寧鎮北部,注入黃海。全長14.5公里,流域面積103平方公里,洪峰期徑流量2597.5萬立方米。

小魚鳥河源於寧海鎮南的金龍水庫,環繞半個城區注入黃海,又名護城河,該河屬季節性河流,平時上游基本乾涸。城區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全部注入下遊河段,現基本上為城區納污河。

黃壘河源於莒格庄鄉黃連口,注入乳山市黃海,在本區一段長21.8公里,平均寬40米,流域面積為161平方公里。

乳山河源於王格庄鄉張北巷,經鄉駐地金城入乳山境內,流經本區一段長10公里,寬80米,流域面積58.2平方公里。

埠西頭河(外夾河)源於海陽縣三海山北麓,流經埠西頭、觀水、院格庄、萊山等鄉鎮進入煙台市福山區。在本區境內一段長36.5公里,平均寬150米,流域面積372.6平方公里。

高陵水庫源於高陵鎮駐地南、上潘家莊西,總庫容6500萬方,有效灌溉面積10.8萬畝,屬中型,是牟平最大的水庫。

牟平區地下水分布規律較復雜,按水層性質可分三種類型,即第四系孔隙水、岩溶裂隙水和基岩風化、脈岩裂隙水。地下水埋深在3米左右,單井出水量一般在90立方米/小時以上。

5、土壤、植被

牟平區土壤類型隨地形的變化呈規律性分布,一般由高到低依次為棕壤、褐土、潮土、風砂土、水稻土、鹽土6個土類。土壤普查總面積 為261.28萬畝。

棕壤土類分布在區境內山丘、陵地。近山階地和傾斜平地上,面積206.82萬畝,占土壤總面積的79.15%.

潮土分布在區境沿河兩岸泊地及沿海鄉鎮的近海處,面積49.07萬畝,占土壤總面積的18.4%。

褐土類分布在區境內近山階地及山丘陵地上,面積1.65萬畝占土壤總面積0.63%。

全區植被面積85.9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8.5%。自然植被分為木本、草本(森林植被和草甸植被)兩大類。木本植物主要有常綠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和落葉灌木林,主要分布境內山區溝夼、地堰、荒山溝旁、路旁、河灘及北海灘棕壤、河潮土、鹽土上,草本植物主要有草叢和草甸,草叢主要分布於境內南部山區的薄層、中層棕壤性土上,草甸廣泛分布境內山丘泊地、荒山、田間等河潮、潮棕壤上。

6、自然資源

(1) 礦產資源

牟平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金屬礦藏有金、鐵、銅、鎢、鉬、鈾、鉛等;主要非金屬礦藏有硫、石墨、磷、滑石、石棉、大理石、玻璃砂等。其中黃金是重要礦產之一,分金和沙金兩種類型。

(2) 水產資源

牟平區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淺海水域年平均浮游植物量約為400×104個/立方米,底棲生物為374個/平方米。為海洋生物棲息、繁衍和生長提供了良好場所,牟平區近海漁業生物品種有200多種。近海主要魚類有帶魚、小黃魚、花魚、鮐魚、鮁魚、鯤魚、比目魚、青魚、燕鰩魚、黃蓋鰈等50科85種。養殖資源有灘塗面積5.12萬畝,已利用面積1.89萬畝,15米等深線以內淺灘面積17.9萬畝,已開發利用水面積6萬畝。

(3) 林業資源

全區99年末實有林地面積90餘萬畝,其中99年造林面積約2.6餘萬畝,成林撫育面積15餘萬畝,幼林撫育面積15餘萬畝。全區林木覆蓋率已達38.5%。

(4)生物資源

牟平境內約有鳥類268種,其中候鳥有76種,留鳥23種。屬國家一、三類保護的珍禽48種。主要珍益鳥有大天鵝、白鸛、丹頂鶴、鴛鴦、杜鵑、灰喜鵲等。全區有林木害蟲天敵450餘種,主要有松毛蟲、赤眼蜂、螳螂、益蛉等。

(5) 旅遊資源

牟平區歷史悠久,風光秀麗,名勝古跡很多,旅遊資源豐富。如九龍池、煙霞洞、龍泉湯、三星湖、風雲林園、西關公園、雷神廟、哈堆頂等,尤其是昆嵛山和養馬島,一個是市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一個是省級重點旅遊開發區,一個在深山裡,一個在大海中,為將來構築海、陸、空立體交叉旅遊觀光框架准備了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潛力十分巨大,前景十分廣闊。牟平區觀光景區佔地面積達100多公頃,日可容納遊客5萬人,年容量600萬人。

〈二〉主要生態問題、限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生態因素及其解決方案。

1、 主要生態問題和限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生態因素

(1)水資源貧乏,開發利用不合理,浪費嚴重,造成水環境平衡失調,成為本區首先要解決的生態問題,也是限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牟平區位於北方半乾旱區,是全省缺水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區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0000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總量為600立方米,遠低於全國人均水資源總量2700立方米的水平,且通過多年的氣象調研發現,全區年降水量呈逐年減少的趨勢,尤其是近幾年,大部分河流已形不成徑流,汛期則一瀉入海,同時由於工農業生產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特別是農業灌溉大部分仍沿用傳統的漫灌方式,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水環境平衡失調,並成為限制全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2)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沙化,植被破壞,造成森林覆蓋率降低,可耕地減少,自然生態平衡破壞,成為全區又一重要生態問題,也是限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據統計,99年我區林業用地面積6.12萬公頃(合91.73萬畝),森林覆蓋率僅為38.5%,若不加強對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的治理與恢復,森林覆蓋率將進一步降低,從而導致自然生態破壞加劇,引起氣候異常,降水減少,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發展。

(3)盲目開山采礦,破壞礦山植被,小規模選礦星羅棋布,尾礦擠佔大量土地,造成礦山生態平衡嚴重破壞。據統計,我區因采礦、挖損、壓占土地100多公頃,每年尾礦產生量約為30萬噸,堆積面積達200多畝。

(4)土地瘠薄,耕地投入少,化肥施田不合理,土壤礫石含量大、土質差,易流失,抗旱澇災害能力差,是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5)工業發展,「三廢」排放,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反過來又制約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近幾年,隨著工業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污染源實現達標排放,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但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工業布局不合理以及隨著經濟發展,污染點源增多,環境容量將面臨的挑戰與考驗,都將成為影響生態平衡和制約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2、 解決方案

(1)開源節流並重,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一是搞好水流域的治理,建設攔水壩、塘壩、水庫等水利工程,搞好水資源的攔截與積蓄。二是大力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制定工業用水定額,推廣使用生活節水設備,做到定時定量按需供水,杜絕水資源的浪費。

(2)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搞好生態林業建設,增加植被,治理水土流失,保護水土資源,提高森林覆蓋率。

(3)整頓礦業秩序,加強礦山開采管理,做到計劃開采,規模選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搞好礦山生態植被的恢復和選冶尾礦的覆土造田造林。

(4)搞好生態農業建設,合理使用化肥,推廣使用生物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質量,防止土肥流失,保持農業生態平衡,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5)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搞好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生產工藝設備,推廣清潔生產與高新技術產業,合理利用地區環境容量,促進全區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三〉生態林地的分布、管理與開發

我區生態林地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沿海及中南部山區、丘陵區,包括沿海防護林、昆嵛山林場、玉泉寺森林公園及風雲林場等,多為生態保護林,主要功能是防風固沙、函養水源、保護野生動植物、增加植被、調節氣候。我區生態林地生態狀況不容樂觀,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除昆嵛山國家森林公園、玉泉寺森林公園設置專門機構加強管理外,其他林地基本是由所在村粗放經營,生態防護效益日趨降低。目前,區林業部門已作出生態林業發展規劃,決定在「十五」期間加大投入,搞好宜林地造林、低產林改造和封山育林,切實增加全區生態林地面積,加強生態林地管理,提高其生態防護功能。

〈四〉生態產業發展建設情況

1、生態農業發展情況

我區生態農業建設起步較早,1995年被定為省級生態示範區,現已申請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區,截止到1999年底,我區已有13鎮382個行政村開展了生態農業建設,比例達62.83%。主要開展了以下生態建設項目;推廣農業節水灌溉工程;推廣旱作農業;建設綠色食品基地;防治農田化學品污染,推廣可降解塑料地膜;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站;建立生物病蟲害防治體系;推廣農村清潔能源等。

2、工業發展情況

在大力提倡搞好生態開發的形勢下,我區悄然興起一批生態工業開發建設項目,主要有九發食用菌有限公司和楓林食品有限公司兩大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

(1)九發食用菌有限公司,利用作物秸桿養殖食用菌——雙孢菇,利用深加工廢渣生產生物有機復合肥,形成了零污染、良性循環的生態企業,現已發展為股份制公司,並在上海證券所掛牌上市。

(2)楓林食品有限公司,利用綠色食品基地種植花生,經深加工後全部出口,已發展為全區利稅大戶。

3、農村能源建設情況

截止1999年底,我區累計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11583個,沼氣綜合利用戶數5000餘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6萬余個,建設溫泉等地熱利用工程20多個。

4、生態旅遊建設情況

(1)昆嵛山森林公園生態游

昆嵛山森林公園位於牟平區東南部的龍泉鎮,於1992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主峰泰礴頂海拔922.8米。公園內樹木繁茂、景觀奇特、動植物種類繁多,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野生動物有包括珍稀野生動物如:天鵝、鶴、獾、鷺、隼等在內的300多個種類。野生植物更是豐富,其中,珍稀瀕危野生植物有珊瑚萊、水杉、夾葉杜鵑、野玖瑰、柴胡、野核桃、杜仲等10多個種類。

(2)養馬島旅遊度假區一日游

養馬島位於牟平區城北7.5Km處,四面環海,形似扁區,素有「黃海明珠」之美譽,隨著改革開放、經濟騰飛,旅遊事業也得以蓬勃發展。1984年養馬島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旅遊開發區之一,1988年被列為煙台市旅遊開發環境保護的樣板。

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主要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工程項目有:

(一)生態林業建設工程

該工程由林業局承擔。至2005年,計劃投資8250萬元,用於生態林業建設,主要是宜林地造林、低產林改造、封山育林。

1、宜林地造林。全區共有適宜造林的宜林地1.5萬畝,計劃在2001—2005年,按由疏到密,年年密植的原則,用5年時間完成造林任務,造林投資,每畝每年按200元計算,每年投資300萬元。

2、低產林改造。全區共有適宜改造的低產林地約5萬畝,主要分布在埠西頭、王格庄、院格庄、觀水等鎮。計劃在2001—2005年5年內完成改建任務,改建的樹種主要為黑松、刺槐、赤楊等優良樹種。改造投資每畝每年按150元計算,每年投資為750萬元。

3、封山育林。為了保護野生動植物和森林資源,2001—2005年,我區計劃對全區60萬畝生態防護林全部實行高標準的封山育林,投資按每畝每年10元計算,每年投資為600萬元。

上述三項每年共需投資1650萬元,2001—2005年合計投資為8250萬元。

(二)生態農業建設工程

該工程由農業局承擔。「十五」期間到2015年,計劃投資25000萬元用於生態農業建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工作:

1、建設生態農業村。我區共轄15鎮608個自然村,1998年底我區共有13鎮358個自然村開展了生態農業建設,計劃到2005年發展到14鎮430個自然村,到2015年發展到15鎮487個自然村。2005年、2015年生態農業村的比例分別達到70.72%和80.10%。

2、推廣農業節水灌溉工程。1998年底我區節水灌溉工程情況為:噴灌1.2萬畝,管灌8.3萬畝,微灌0.5萬畝,合計10萬畝。計劃到2005年推廣到噴灌10.1萬畝,管灌12.1萬畝,微灌4.1萬畝,合計26.3萬畝。到2015年發展到噴灌16.0萬畝,管灌14.6萬畝,微灌5.9萬畝,合計36.5萬畝,渠道等其他方式灌溉面積擴大到13.5萬畝,總有效灌溉面積為50.0萬畝,佔耕地面積的84.1%。

3、推廣旱作農業。1998年底我區旱作農業面積為5.0萬畝,計劃到2005年推廣到12.0萬畝,2015年推廣到18.0萬畝。

4、建設綠色食品基地。1998年底我區綠色食品基地面積為6.0萬畝,主要有九發食用菌有限公司和楓林食品公司兩大綠色食品基地,計劃到2005年我區綠色食品基地面積擴大到12.0萬畝,到2015年擴大到15.0萬畝。

5、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站。目前我區還未設立生態環境監測站,計劃到2005年建設兩個,到2015年擴建到3個,逐步形成網路。

6、防治農用化學品污染,推廣可降解塑料地膜。計劃到2005年推廣使用生物化肥面積達到20萬畝,佔33%,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地膜面積達到10萬畝,佔16%。到2015年,推廣使用生物化肥面積達到30萬畝,佔50%,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地膜面積達到50萬畝,佔80%。

7、建立完善生物病蟲害防治體系。通過合理布局植物種類、減少化肥農葯使用量等手段,保護害蟲天敵,發揮益蟲益鳥防治病蟲害的作用。

(三)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工程

從2001—2010年,使現有水土流失面積584平方公里除7平方公里裸岩外,治理288平方公里,達到應治理面積的50%,並堅決控制人為因素產生新的水土流失。改造坡式梯田,建設基本農田,修建水平梯田12.0萬畝,建設高標准林網化農田1.0萬畝,荒山坡留苗養樹、營造水土保持林18萬畝。荒坡地改造經濟林林果8.0萬畝,發展節水灌溉9.0萬畝,修建谷坊1.88萬個,其中蓄水谷坊0.94萬個,修建塘壩60座,建攔河閘180座,修路300公里,村莊、道路地面硬化20平方公里。

上述項目共需投資14400萬元,投工3168萬個。項目完成後,我區林草覆蓋率將達到57%,林果面積累計達到91800公頃。

(四)礦產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牟平區礦產資源豐富,到目前為止,全區共發現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地下水等三大類礦產22個礦種,已開發14個礦種。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重點採取以下措施:

1、加強地質環境監督管理,處理好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礦產資源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隨著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力度的加大,礦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也隨著加重。因此,在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同時,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嚴格控制礦產開發引起的污染,有效地保護礦產資源、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採取的措施主要是:(1)在制定好生態保護和地質地貌景觀、地質環境保護規劃的基礎上,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幹部群眾提高認識,增強保護的自覺性;(2)嚴格貫徹執行區政府的布告精神,禁止在重要公路兩側可視距離內、養馬島、昆嵛山旅遊風景區、城市建設規劃區、沿海防護林帶以及大型水庫附近進行開山採石或毀林取砂;(3)要完善礦業權管理,強化監督手段,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實施礦山企業資源開發利用的全過程監督管理;(4)嚴把開辦礦山企業采礦許可證審批關,對沒有辦理環境影響審批手續的,一律不予審批;(5)對合法取得采礦權的企業,要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閉坑誰復墾,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保護好生態環境。

2、依靠科技進步,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資源開發、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水平。主要包括:(1)加強對黃金礦山伴生礦物綜合回收利用的研究,提高資源的回收利用率;(2)推廣礦產資源開發廢棄物最小量化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工藝和技術、采礦和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研究,採用先進工藝和技術,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3)研究和引進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對所產生的污染物進行治理,使礦業生產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統一起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五)海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針對海洋污染重、資源減少的問題,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方面,重點採取以下措施:(1)加強陸域工業污染源的治理和管理,減少污染物向海域的排放量。目前,國務院提出的「一控雙達標」已經實現。從牟平的實際情況看,工業污染源已得到治理。但從整體看,達標的水平還不高,除了部分工業企業的污染處理設施還需進行改造,進一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外,要對污染處理設施加強監督管理,防止閑置偷排;並要加強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控制,防止超總量排放污染物,減輕對海域的污染。(2)對生活廢水進行處理。目前,我區對城區生活廢水尚未進行處理,使城區生活廢水成為海域的主要污染源。牟平區政府已經決定,從2001年開始,對城區生活廢水採取治理措施,至2002年,建成日處理3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減少向海域排放的生活污水污染物含量。(3)合理施用化肥農葯,減輕對海域的污染。通過進行生態農業建設,採取秸桿還田、增加有機肥施用量等措施,並合理施用化肥農葯,減少流失和浪費,防止對海域造成污染。

(六)加強城區環境建設。

牟平城區是人口、工業集中的區域,也是生態環境較脆弱的區域。搞好城區的生態建設,是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城區的生態建設主要體現在城區的環境建設上。在城區環境建設方面,牟平區計劃近期做好以下工作:

1、建設城區集中污水處理廠。計劃2001年拿出污水處理廠的方案,作出設計,並爭取年底開工建設,2002年投入運行。工程投入使用後,將徹底解決牟平城區廢水對海域的污染問題。

2、對垃圾進行集中處理。計劃投資2500萬元,對城區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篩選、加工成有機肥,進行綜合利用。工程計劃於2001年底竣工,並投入試運行。

3、增加集中供熱面積,提高城區熱化率。我區計劃投資3500萬元,對城區集中供熱管網進行改造,並將汽暖改為水暖。工程完工後,將使牟平城區的集中供熱面積增加20萬平方米。通過集中供熱面積的增加,將取消10多台供熱小鍋爐,減輕城區的大氣污染。

4、城區供氣工程。計劃將到達煙台市中心區的海上天然氣管道向牟平延伸,徹底解決城區因燃煤所帶來的大氣污染問題。

5、城區園林建設。「十五」期間,城區計劃新增園林綠地71.3公頃。到「十五」末,城區園林綠化覆蓋面積將達到471.2公頃,人均佔有公共綠地面積8平方米,城市綠化率達到34%,綠化覆蓋率達到38%。

(七)開展生態工業建設

通過努力,我區工業污染源達標已經實現,但是工業整體水平還不高,資源浪費大、能源消耗高的現象仍然存在。另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表現的越來越突出。要徹底解決工業生產中的問題,除了要對工業企業的結構進行調整外,重點要在企業中開展生態工業建設活動,改變目前工業的生產經營方式,使工業生產走上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具體通過以下途徑開展生態建設活動:

1、通過在對工業企業結構進行調整,優化企業結構的過程中,大力發展高科技生產企業,關停那些耗能高、資源浪費大、對環境污染重的企業,減輕其對社會和環境的危害。

2、在工業企業中開展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依經濟協調發展為指導思想,以節能、降耗、減污為總體目標,以良好的企業管理、合理的工藝改進、有效的物料平衡及原料的綜合利用為手段,實現工業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因此,在工業企業中開展清潔生產,不僅可降低物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可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工業生態發展,進行清潔生產是有效的途徑。為實現工業生產穩定、持續發展的目標,牟平區在近期將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實現工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3、推廣ISO14000認證活動。在推廣清潔生產的同時,在一些環境保護工作較好的企業,推廣ISO14000,實現在企業規章制度、操作規程等方面實現對環境污染的全過程式控制制和管理,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㈦ 寧鄉流沙河2015年商業街二期工程建設包括哪些

1、建設單位:國開發展(寧鄉)城鎮開發投資有限公司
2、項目名稱:寧鄉縣流沙河荷林片區小城鎮綜合開發建設項目二期施工
3、建設地點:寧鄉縣流沙河鎮流沙河大道與寧漣路中間,東接星沙路,西臨荷葉路
4、建設規模:包括建設公租房、配套商業建築以及道路、廣場、停車場、給排水、供配電、綠化亮化等配套工程,項目總用地面積86.7畝。本次招標內容為1#棟和3#棟商業街,建築面積為23440.35平方米;其中1#棟12680平方米,3#棟10760.35平方米。

網上復制的。呵呵

㈧ 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柳河鎮的水源地在什麼地方,也就是居民飲用水是取自哪條河的水

8個地級城市的一個自治州,19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18個縣和3個縣

長春市朝陽區寬城區南大門,兩個綠色的圓圈雙陽區區委德國利益

吉林:吉林市昌邑區,船營區龍潭區,豐滿的磐石舒蘭市,樺甸市,蛟河市永吉縣

四平市鐵西區鐵東區雙遼市九台市榆樹市農安縣市公主嶺市犁樹伊通滿族自治縣

遼源市龍山區,西安東豐縣東遼縣

通化市東昌區二道江區梅河口市集安市市通化縣,柳河縣,輝南縣

白山市:8萬江區臨江市江源縣撫松縣靖宇縣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松原市寧江區扶余縣,長嶺縣蒙古族自治縣的干縣,縣前郭爾羅斯

白城市洮北區大安市洮南市鎮賚縣通榆縣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圖們市碼頭琿春龍井市,和龍市安圖縣,汪清

(省會長春市,吉林省)

總計:副省級城市1
地級城市自治州
市轄區19個縣級市,20個縣,18個自治縣
長春市(副省級) - 司法管轄區的6個市轄區,縣,縣級市主持召開了三次: BR />
朝陽區寬城區

二道區南關區
綠園區

玉樹雙陽區九台市
德惠市
農安縣(農安鎮)
吉林 - 四會市司法管轄區的地區之一,縣,代管4個縣級市:
船營區的
昌邑區
龍潭區
吉林市豐滿區
舒蘭市
樺甸市
蛟河市

永濟縣盤石(口前鎮)
四平市 - 個市轄區司法管轄區,縣,自治縣,以代替管兩個縣級市:
沉陽市鐵西區
鐵東區
公主嶺市市
雙遼市
梨樹縣(梨樹鎮)
伊拉克從滿族自治縣伊通鎮
遼源市 - 個市轄區,2個縣龍山區管轄:

西安區
:東遼縣(白泉)
東豐縣東豐鎮
通化市 - 市轄區,3個縣轄,舉辦了兩次縣級市:
東昌區
二道江區的
梅河口市
吉安
通化縣快大茂鎮
輝南縣(朝陽鎮)
白山市 - 下轄的一個市轄區,3個縣,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城市:
8萬江區
臨江市
靖宇縣靖宇鎮
撫松縣撫松鎮
江源縣(孫家堡子鎮)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長白鎮
松原市 - 一個市管轄的區,縣,自治縣:
寧江
干安縣干安鎮
長嶺縣(長嶺鎮)
扶余縣(三岔河鎮) BR />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前郭鎮
白城市 - 下轄的一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洮北區區
大安市的
洮南市
鎮賚縣鎮賚鎮
通榆縣(鎮)開幕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 轄6個縣級市,兩個縣,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延吉市:

延吉市城市
敦化市
龍井市,圖們江,
琿春
和龍市
安圖縣(明月鎮)
汪清縣汪清鎮
吉林省民政廳於2003年12月15日下發吉民行批[2003] 12文件同意其永吉縣口前鎮,將其行政區域的整建制合並到口前鎮。
「統計」長春市:鎮75街道辦事處55,39鄉,民族鄉4個;吉林市:鎮56個民族鎮街道辦事處65鄉38民族鄉,四平市:鎮,58個民族鎮2個街道辦事處25鄉25民族鄉,遼源市:鎮,22個街道辦事處14個鄉鎮14個民族鄉1,通化市:鎮64民族鎮街道辦事處18個鄉31個民族鄉6白山市:鎮45街道辦事處鄉鎮20個;松原市:鎮,42個街道辦事處13鄉61,缺少白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鎮,51個街道辦事處,22個鎮14個民族鄉。

㈨ 依水而興 惠澤惠安

福建惠安,曾經是一個全省“絕對貧水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全省八分之一,如何破解“水困局”是擺在惠安人民面前一個艱巨復雜的現實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 惠安縣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治水方針,積極踐行“國之大者”,聚焦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堅持項目化推進、系統化治理,有力推動治水護水興水用水,繪就了一幅“河暢、水清、業興、民富”人水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不斷譜寫“惠女精神”新輝煌……

十年來,全縣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惠安 縣委縣政府堅持高位謀劃,把水利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內容,每年策劃生成一批水利基礎設施項目,累計投入24.24億元、實施水利項目240個,持續推動安全生態水系、中小河流治理、生態海堤、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一大批水利項目落地建設,全縣水資源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蓄水儲備能力得到全面加強。

十年來,全縣民生水利建設有力有效。 惠安 縣委縣政府堅持“水利惠民”,把民生水利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投入1.98億元,建設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集中式供水管網覆蓋210個行政村,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3%。投入8.07億元,實施城鄉污水處理一體化建設,配套建設5個污水處理廠(站)、鋪設污水管網288.6公里、污水處理能力為10.75萬噸/日,採用PPP模式實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完成主管網241.4公里、一體化提升泵站50座,城鄉生活污水處理穗猛能力得到極大改善。

十年來,全縣水利管理體系縱深推進。 惠安 縣委縣政府堅持“一盤棋”打破“九龍治水”,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構建了由縣委書記、縣長同時擔任縣級雙河長,黨政主導、水利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共治的河湖管護長效機制,組織架構實現縣、鎮、村三級穿透,有效形成治水護水的強大合力。

十年治水路,也映襯出惠安事業發展的生動實踐。十年來,源起於治水護水興水用水的“惠女精神”,不斷激勵著全縣人民逐夢新時代,奮進新征程,堅持建設美好家園的不懈追求;十年來,全縣經濟總量連跨5個百億關口、突破千億大關,財政總收入突破百億大關,位居全國百強縣第27位……治水的十年,在惠安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惠安紫山鎮官溪秀美風光(方立 攝)

治水而興

水與城的共生共榮

水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守護潺潺清流,游族液既是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守護生態家園的應有之義。

黃塘溪位於洛陽江上游,流經惠安西部紫山、黃塘兩個鎮,長度23.68公里,流域面積138.4平方公里,擔負著沿岸4.26萬畝農田灌溉、城鄉供水的重擔,是惠安的“生命溪”。

然而,曾經的黃塘溪堤身單薄、溪道彎曲、斷面狹窄,旱時無水可供,汛期卻是“水漫金山”……如何變“水患”為“水利”,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2004年起,惠安縣啟動實施黃塘溪綜合整治工程,在保持溪流原有生態的基礎上,採取河道清淤、固岸綠化、閘壩整修等措施,先後投資2億多元,採用“民間資本+政府導向投資”的投融資模式,實施黃塘溪幹流1-8期建設、萬里生態水系和蓮坑溪等9條重要支流河道整治;2018年以來,通過對黃塘溪流域部分河段提升整治,進一步改良河床、恢復河灘、改善水質,實現了“水清、水足、水美”。

而今,漫步於黃塘溪畔,青山對望,碧水護田,游魚戲石,白鷺嬉水……這條“生命溪”不僅承擔了水利防洪、農田灌溉、供水保障的重任,還成為一條展示人文歷史景觀和匯聚財富源泉、造福一方的“幸福河”。

黃塘溪畔,綠意盎然,流水潺潺。(劉傑輝 攝)

聚龍小鎮,一個讓人嚮往的“世外桃源”。位於黃塘溪中游,得益於黃塘溪綜合治理,通過改造崩塌庫岸,拓荒而建,憑借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和獨特的人文環境,吸引著全國各地居民慕名而來,擇地而居。2019年獲評“ 泉州市 旅遊度假區”榮譽稱號。

沿著黃塘溪下游而行,沿線“田園風光+鄉村振興”示範項目如同亮眼的“綠絲帶”點綴溪畔,以“風情惠安”為主線,通過“指揮部+鄉村振興+國有企業+社會力量”運營模式,將沿線4300多畝土地集中流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不僅如此,位於黃塘溪沿線的葵花休閑農業生態園、花田小鎮、在水一方、鳳翔山莊、怡養農場、百合生態動物樂園等鄉村新圖景漸次展開;亮亮中學、縣博物館、圖書館、縣醫院分院、城市會客廳等重磅城建項目相繼落地……婉轉綿延的黃塘溪神物就像一條“金絲線”,串聯起惠西片區的眾多“明珠”,一座逐水而興、依山傍水的惠西新城正躍然崛起。

因水而美

水與人的相擁相偎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是一幅人水和諧的美麗畫卷,而在惠安,這幅美麗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走進建在林輞溪入海口的輞川紅樹林生態濕地公園,只見紅樹林連綿成片,茂密的枝葉相互依偎。漲潮時,廣闊的水面上浮動著一片綠油油的“海上林地”;退潮時,一隻只白鷺在濕地上空翩然而過……

林輞溪是惠安的第二大溪流,位於惠安中部。近年來,惠安持續開展林輞溪河道綜合治理,先後組織實施幹流全線清淤,靈頭溪、破溪等11.5公里河段的高標准整治以及截污治污、景觀慢道、綠化美化等一系列工程。

像這樣的美景,在惠安城鄉俯拾皆是。這十年,惠安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豐富和拓展水利文化建設內涵,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斷累積水生態“紅利”,實現人水和諧共生。

口袋公園扮靚城市。創新“政府專項投入、民建公助、社會賢達捐資”等多種投融資模式,建設一批河長制親水“口袋公園”,包括縣城溪濱公園、螺陽錦東安康公園、科山水土保持科教園、黃塘尾園公園、油園溪水保生態園、山霞白鷺灣休閑濕地公園、東橋珩海農民休閑公園、凈峰榕溪園、楊厝田園風光小公園以及農村小池塘整修等,成為城鄉居民休閑遊玩的好去處。

水美鄉村垂手可及。澄澈清透的河流,平整干凈的溪濱漫道,花草如茵的美麗庭院……惠安縣以水生態治理為切入點,按照“水岸聯動、功能綜合、人文交融、生態富民”的建設理念推動美麗鄉村建設,2個水美鄉村、15個綠盈鄉村漸次落成,努力建設一批水清岸綠、風景優美、人水和諧的“醉美”鄉村。

甘甜凈水潤澤萬家。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以林輞溪、黃塘溪、蔗潭溪等縣域三大流域為主線,以鎮為單位,持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項目,實現了流域周邊行政村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讓群眾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切實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蓄水而供

水與業的互聯互通

旱情期間供水不足、農作物減產、居民和企業用水受限……過去,惠安惠東片區因沒有自己的水庫,產業和生活用水常常無法保障,老百姓在伏旱季節往往只能“望水興嘆”。

為此,惠安縣委縣政府統籌謀劃,高位部署,著力優化縣域水資源配置格局,攻堅實施總用地面積455畝的惠東應急備用水庫項目建設,全力打通惠東片區供水保障的“任督二脈”,結束了惠東片區沒有水庫的歷史。

惠東應急備用水庫(楊冰 攝)

打通“任脈”,就是要解決“人”的問題。惠女水庫至惠東應急備用水庫的輸水總乾渠長72.6公里,途經 洛江區 、台商投資區以及惠安縣的6個鎮,涉及范圍較廣,工程難度大。基於此,在籌建項目之初,惠安縣委縣政府成立由縣領導掛帥的工作專班,實行扁平化管理,掛圖作戰、責任到人,制定嚴格的施工倒排計劃與工期督查巡查制度,確保項目每個關鍵環節、點位都能快人一步。

打通“督脈”,就是要解決“堵”的問題。為解決因輸水總乾渠渠底淤積、護坡雜草、閘板老化、渠道滲漏等造成的輸水不暢問題,由縣水利部門牽頭、沿線鎮村全力配合,結合開展河湖“清四亂”行動,對輸水總乾渠主動脈進行全面疏通,累計渠底清淤約2.2萬立方米,渠道巡查道路清障18公里,渠道打縫勾縫約1100平方米,增設渠道防護網7.1公里。

經過努力,2020年11月惠東應急備用水庫正式下閘蓄水,每日為泉惠石化園區供水約30萬噸、下游1200畝農田提供灌溉用水,既有效保障了中化煉油、乙烯等入駐重點企業的用水安全,也進一步緩解了惠東片區水資源緊缺窘境、優化全縣水資源布局,有力地促進了惠東片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親水而行

水與制的同頻同向

常治,才能長治。為激發治水興水的內生動力,惠安縣以實施河(湖)長制為抓手,突出制度管水、長效護水,緊盯保通水、保水質、護運行等目標,舉全社會之力護衛惠安碧水清波。

“建”出實效。重點推進縣鎮兩級河長制標准化建設,啟動實施縣級河長制智慧河長一至三期建設,在黃塘溪、林輞溪、蔗潭溪等重要流域建設河道驛站(河道調解室)、電子河長公示牌、縣級水質實驗室、河道高清視頻監控等,提升信息化水平;委託第三方開展全縣河湖無人機巡河巡湖和三大縣級流域日常管護、11座小型水庫物業化管理,推進河湖精細化管理。

“管”在實處。強化巡河隊伍和制度建設,出台基層河長河道專管員巡河工作制度,實行“一周一提醒、一月一通報”,落實獎懲機制;加大跨區域河湖聯席聯動協作力度,相繼與 泉州台商投資區 、 泉港區 開展水磨坑水庫庫區亂堆棄土、惠女水庫大壩安全、惠東南乾渠水資源調度等綜合協調整治工作,有力解決實際問題;創新黨員河長、企業河長、志願者河長等民間河長隊伍建設,推動全民護河、愛河、管河。

“督”用實招。推行人大政協監督機制,縣人大、縣政協制定年度河湖長制監督計劃,每年開展河湖長制工作專題視察、調研2次以上,選聘11名首批“人大代表河長”,舉辦人大代表河長履職培訓;完善司法銜接機制,持續擴大陣地建設和司法威懾力,相繼設立惠安縣法院、檢察院、公安局駐縣河長辦法官、檢察官、警長工作聯絡室,扎實開展河湖巡查和打擊涉河違法活動,匯聚形成保護水流域生態環境的強大合力。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從“絕對貧水區”到水美業興、生態宜居,惠安縣以水為脈,縱深推進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整治、水生態修復,精心描繪美麗山水河湖畫卷,讓“水網相通、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親”的願景成為現實,源源不斷的“安心水”“產業水”“幸福水”正深深地滋潤著惠安百姓的生活,也為惠安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水力量”。(中共惠安縣委宣傳部、惠安縣水利局/供圖 )

閱讀全文

與雙元路污水處理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酸性廢水處理多少錢 瀏覽:972
廈門gw鑄鐵型管道污水泵多少錢 瀏覽:734
蒸餾實驗收獲 瀏覽:506
一級純水的ph應調整為多少 瀏覽:868
設計污水處理方案的格式 瀏覽:661
反滲透不出濃水怎麼辦 瀏覽:256
污水廠污泥池砂子清理 瀏覽:826
診所用上污水處理設施嗎 瀏覽:605
半透膜的市場 瀏覽:986
集裝箱養魚的污水排放 瀏覽:126
中文垃圾評論過濾 瀏覽:877
沁園凈水器高壓閥是哪個 瀏覽:11
下水管進進沉澱池管口太低回污水 瀏覽:369
凈化器水質弱鹼性怎麼調 瀏覽:590
小飯店用的油煙凈化器怎麼安裝 瀏覽:937
廚房污水泵怎麼選型 瀏覽:37
智能超純水機多少錢 瀏覽:985
飲水機的水用什麼排放 瀏覽:995
用很小的小三角形屏怎麼做飲水機 瀏覽:654
光固化符合樹脂 瀏覽: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