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第九代酷睿處理器
第八代inter處理器迫於AMD的異軍突起的壓力,總算是沒擠牙膏,做出了全產品線的較大幅度的升級換代,第八代確實屬於大跨步的一代。
但目前第九代處理器出來了,雖然第九代酷睿處理器很強,但是依然是擠牙膏式的規格升級,在原本就已經很強勢的第八代基礎上,只是進行了一些優化,而工藝和架構方面卻絲毫沒有改變,這也意味著第九代和第八代之間,它們的性能差距並不是很大。
因此,我認為第九代酷睿處理器又走上了擠牙膏的老套路。
⑵ i3i5i7i9處理器 9系列比8系列強多少
i3 i5 i7 i9隻是大型號。
同一代產品 i3<i5<i7<i9
例如9代 i3 9100 < i5 9400 < i7 9700K < i9 9900K
不同代要看具體性能必須要看具體型號才行。
例如 i7 9700K 和i7 8700K 雖然都是i7 但是後者比前者多四個框 前者比後者多兩個核心 實際性能基本沒什麼差別。甚至很多情況 i7 8700K的性能要比 i7 9700K要強。所以網上經常有人說 9代intel又把牙膏吸回去了。就是這個意思。
至於其他幾個型號 i3 9100 和 i3 8100 i5 9400和 i5 8400等也就多了一點點頻率就算更新換代,也都是擠牙膏。性能差距都在5%以內。
8代沒有和 i9 9900K對標的處理器。
9代 i9 9900K才是家用的旗艦處理器 支持Z390 Z370主板。而一般i9都只能上X系列的工作站主板。
⑶ 筆記本電腦處理器8代和9代有什麼區別
英特爾最近的幾條產品線其實有點令人肝膽困惑,多個代碼名稱和體系結構分散在不同的系列中。目前用於超極本電腦的U系列晶元仍然是第8代,代號為「Whiskey Lake」,而較新的H系列晶元則升級到了第9代,成為了「Coffee Lake」系列更新的一部分,與目前的台式處理器一樣。
英特爾的第9代筆記本處理器基本上延續了「牙膏廠」的特色,因此沒有什麼太值得興奮的新內容。酷睿i5處理器仍然是四核心、八個線程的配置,而庫虧i7仍然是六核心,12線程的組合,同時這些處理器仍然停留在14納米的工藝上。當然集成顯卡也一樣,如果你很在意這種方面因素的話。
英特爾主要的改進方向取決於處理器。對於酷睿i5型號來說,我們得到了非常溫和的主頻速度提升幅度。9300H只比基礎版和超頻版主頻高出了100Mhz赫茲,而9400H甚至沒有得到基準主頻的增加,只是增加了100Mhz的提升。8MB的L3緩存依然保持不變。
對於酷睿i7來說,緩存方面確實從之前的9MB增加到了12MB,而9750H的主頻提升速度比主流的8750H要快得多:從2.2GHz的基礎主頻和4.1GHz的超頻水平,分別提升到了2.6GHz和4.5GHz。所以這是一個400MHz幅度的全面增長。另一方面,9850H是更溫和提升,沒有基礎主頻增加,只是在超頻方面有300MHz的額外提升
⑷ 「多圖」九代i7-9750H筆記本標壓處理器與前代8750H性能對比
幾周前,英特爾發布了面向高性能 游戲 筆記本的第九代標壓(-H)系列處理器新品。作為 Coffee Lake Refresh 的一部分,它已經與台式機平台保持一致。 相比之下,當前市面上面向超別寫筆記本的 U-系列筆記本處理器,仍屬於英特爾的第八代產品(代號 Whiskey Lake)。不過大多數英特爾 9 代筆記本處理器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關注,畢竟 Core i5 還是四核 / 8 線程,Core i7 也只是 6 核 / 12 線程,更別提核顯和擠牙膏的 14nm 製程了。
(圖自:Intel,via TechSpot)
當然,英特爾還是設法在時鍾速率上有些許的提升,盡管九代 Core i5-9300H 只是將基礎和睿頻都提升了 100MHz 。9400H 沒有提升基準頻率,只是將睿頻抬高了 100MHz,同時保持 8MB L3 緩存不變。
至於九代 Core i7-9750H,其 L3 緩存從上代 8750H 的 9MB 增加到了 12MB,基礎 / 睿頻從 2.2~4.1GHz、增強到了 2.6~4.5GHz 。遺憾的是,i7-9850H 的基礎頻率沒變化,只是睿頻增加了 300MHz 。
與八代產品線相比(如 8750H),我們發現 9750H 與 9850H 之間的差距已經變得更小,這或許也是它被大多數 游戲 筆記本所採納的原因。
或許是感受到了大家對於「擠牙膏」的怨念,英特爾決定至少專門推出一款有實質性提升的 9 代筆記本標壓處理器。現在看來,9750H 也是唯一獲得了 10~20% 頻率提升的晶元。
八代酷睿 i9 只有 6 核 / 12 線程,但 9 代 i7 已經變相追趕上了。
不過為了細分市場,英特爾還是給 9850H 提供了獨門秘籍 —— Partial Overclocking —— 意味著 OEM 廠商可根據設備的實際散熱能力,將該晶元超到 5.0GHz 的睿頻。
此外還有全新的 Core i9 型號,其為筆記本帶來了 8 核 / 16 線程的體驗(與桌面旗艦型號相當)。盡管熱設計功耗(TDP)限到了 45W,但 i9-9980HK 可以飆到 5.0GHz 的睿頻。
有趣的是,盡管九代 8 核 / 16 線程 Core i9 處理器的 TDP 僅為 45W,但英特爾還是強調其主打「肌肉本」(MuscleBooks)市場。
當然,本文論述的重點,還是目前市面上主流 游戲 本所採用的 Core i7-9750H 標壓處理器,與上一代 8750H 之間的區別。只是與 i7-7700HQ 到 i7-8750H 的四核變六核相比,這一次的性能提升更加溫和。
(技嘉 Aorus 15)
在深入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英特爾為 9750H 列出了 4.5GHz 的最高單核睿頻,雙核時會下降到 4.4GHz,六核時則是 4.0GHz 。
作為對比,8750H 支持雙核 4.1GHz、四核 4.0GHz、六核 3.9GHz 的睿頻。這樣算來,i7-9750H 在六核全開的時候,也只是提升了 100MHz 的頻率而已。
(微星 GE75 Raider)
為做測試,外媒 TechSpot 選用了來自技嘉和微型的兩款筆記本。前者為配備了 240Hz 屏幕的 Aorus 15,後者是配備了 17 英寸屏幕的 GE75 Raider 。
兩款筆記本搭載了英偉達 GeForce RTX 2070 筆記本 GPU,16GB 雙通道 DDR4-2666 內存(9750H 支持的最高速度),1080p 顯示屏,以及快速的 NVMe SSD。
不可否認的是,受外形和散熱的限制,筆記本晶元難免會撞上「功耗牆」。不過近年來,廠商已經想到維持更長時間的「次高性能」的方案,這點從 Cinebench R20 MT CPU 測試中也可以看出來。
為了達成更高的峰值睿頻,i7-9750H 的 PL2 限制在 52W 左右,不過微星稍微提到了 54W 附近。平台功耗方面,i7-9750H 為 80W,i7-8750H 則是 70W 。但鑒於八九代處理器的架構基本相同,PL1 限制才是更緊要的。
i7-8750H 版技嘉 Aero 15 X9 的長期運行頻率在 3.1GHz 左右(初期為 3.3GHz),但 i7-9850H 版技嘉 Aorus 15 也會從 3.3GHz 掉到 3.1GHz,意味著兩者沒有太大的區別。
即便換成 Cinebench R15 來重測,微星筆電的多線程測試表現良好,但不是最快的系統(輸於華碩 i7-8750H 機型),但技嘉的表現也只能算中規中矩。
單線程測試中,微星筆電的優勢更明顯一些,九代新品的時鍾速率較 i7-8750H 提升 13% 。在 x264 編碼中,Core i7-9750H 筆電在一階的表現良好,但二階又拖了後腿。
Hanbreak(HEVC x265)測試項目的結果也是類似。長期運行時,其幾乎落於 PL1 限制之下,微星筆電表現良好,但速度並不是最快的(輸於兩款華碩筆電型號),不過技嘉 Aorus 15 也沒有比 Aero 15 X9 快。
Adobe Premiere 的基準測試,其 Lumetri 特效會在一定程度上發揮 GPU 的長處。但即便是搭載了 GTX 1060,CPU 部分還是會卡到功耗牆,微星與技嘉的對比型號表現與上方一致。
Adobe Photoshop 的 Iris Blur 測試,9750H 最終也沒有較 8750H 領先多少。
7-zip 壓縮演算法測試,9750H 較 8750H 有微弱的優勢,其中技嘉筆電較上一代快了 1%,微星這邊則是領先 4% 。
MATLAB 測試項目,Core i7-8750H 和 Core i7-9750H 依然沒有太大差別。
下面簡單總結下各款測試機型的成績:
技嘉 Aorus 15(i7-9750H)版本,與 i7-8750H 均值對比。
Aorus 15(i7-9750H)版本,與較快的 i7-8750H 機型的對比。
微星 GE75 Raider(i7-9750H)版本,與 i7-8750H 均值對比。
微星 GE75 Raider(i7-9750H)版本,與較快的 i7-8750H 機型的對比。
遺憾的是,TechSpot 手頭沒有搭載 RTX 2070 GPU 的 i7-8750H 筆記本可以加入對比。類似《Hitman 2》這樣的 游戲 ,並沒有在 i7-9750H 機型上,取得大幅領先於 i7-8750H 機型的優勢。
即便是最佳的狀況,也只有大約 5% 的改進。如果考慮其它影響因素,比如單通道內存的 8750H 機型 vs 雙通道的 9750H 機型,測試差距就可以拉得更開了。
⑸ 現在買8代cpu是不是不如買個9代了啊
1、如果你不在乎錢的話,完全可以買9代,畢竟釺焊。
2、如果你在乎性價比,8代會比9代高得多。
3、個人建議仍然以8代i5為主。
⑹ 現在買8代cpu是不是不如買個9代了啊
不一定,8代與9代U的性能差距跟8代與7代的差距低了很多,所以目前還是8代U的性價比高,比如你買i5 9代還不如買i5 8代
⑺ 2018年度巨獻(6):12款主流處理器橫評
2018年的CPU市場是2017年那場核戰的延續,自從AMD發布Zen架構以來雙方的火拚就沒停過,不過相比2017年,2018年Intel和AMD的CPU新品數量上是少了,但CPU市場上的硝煙味卻更濃了。上半年AMD的表現比較活躍,先在2月份發布了Ryzen APU,隨後4月份推出了第二代銳龍處理器,接著又在8月份推出了多達32核的第二代銳龍線程撕裂者,接著在9月份推出速龍200GE之後就沒多大動作了。而Intel那邊,上半年只在4月份補充了一些第八代非K處理器,6月台北電腦展上推出了那個賣情懷的Core i7-8086K,10月的發布會上才大規模爆發,發布了第九代酷睿與酷睿X處理器,還有那個28核的Xeon W-3175X,只不過這貨到現在都沒看到有開賣的跡象。
相關閱讀:
2018年度巨獻(1):九款百元級風冷散熱器橫評
2018年度巨獻(2):中端24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橫評
2018年度巨獻(3):八款RTX 2070顯卡橫評
2018年度巨獻(4):11款650W全模組80Plus金牌+電源橫評
2018年度巨獻(5):六款高性能512GB M.2 SSD橫評
現在無論Intel還是AMD都存在主流平台上兩代處理器並存的情況,Intel的第八代酷睿其實還是絕對的主力,第九代酷睿目前能買到的只有三款,還沒形成完整的產品線,其實第七代處理器還沒停產還在賣,但它們在以算不上主流了。而AMD這邊第二代銳龍處理器其實只有六款,不能說得上是一條完整的產品線,所以第一代銳龍處理器還在繼續生產繼續賣,用來填補二代銳龍留下的各個價格空缺。
隨著兩家主流平台處理器的核心數量都堆到8個,HEDT平台對於 游戲 玩家來說已經沒多大意義了,高頻的LGA 1151或AM4處理器無論在成本上和 游戲 性能上都比HEDT更實用,但我們應該怎麼選擇一顆 游戲 處理器呢?這次我們拿出了12顆主流平台處理器,包括這第八和第九代酷睿處理器再加上AMD的兩代銳龍處理器來一場大比武,HEDT平台的處理器並不在這次的討論范圍之內。
不過在看測試之前先來回顧一下今年這幾款重要的CPU架構。
AMD方面:Ryzen APU與第二代銳龍
先說下Ryzen APU
第一代銳龍處理器是沒有核顯的,這個問題在高端的8核Ryzen 7和6核的Ryzen 5平台上問題並不大,然而在4核的產品上這個問題就開始浮現了,因為有不少買這些價位處理器的人其實不玩 游戲 或者只是輕度的 游戲 玩家,並不想花錢買張獨顯,此時核顯就顯得很有必要了,當然核顯能提供入門級顯卡那樣的性能那就再好不過了,現在擁有Zen架構CPU與Vega架構核顯的Ryzen APU就能做得到。
上面的是Ryzen APU的架構圖,圖中左邊的是Zen架構CPU的一個CCX,中間是多媒體引擎,下面的Infinity Fabric匯流排用於連接各個模塊,右邊的是Vega GPU。Ryzen APU擁有4個內核,每個核心有64KB的指令緩存,32KB的數據緩存,512KB的二級緩存和4MB的共享三級緩存。Vega核顯方面,以Ryzen 5 2400G內部所整合的Vega 11為例,一共有11組NCU,每組擁有64個SIMD單元和4個紋理單元,而Ryzen 3 2200G的Vega 8則少了3組NCU。
Ryzen APU對AMD來說是一款相當重要的產品,填補了以往桌面級Ryzen處理器沒有核顯的空白,讓AM4平台有了高性能APU可用,讓AMD在非獨顯平台也有高性能CPU可與對手競爭,這部分市場可是相當的龐大的,畢竟現世界上大半的電腦是沒有獨顯的。
接著是用Zen+核心的第二代銳龍
第二代銳龍處理器架構從「Zen」進化到「Zen+」,製程則從14nm進化到更為先進的12nm工藝,使得處理器能工作在更高的頻率上,處理器內部也進行了優化,緩存與內存延遲得以降低,總體來說性能較上一代提升了大概10%,對用戶來說,能得到更佳的體驗。
採用更先進的12nm製程使得第二代銳龍處理器的最高工作頻率可達4.35GHz,而一代銳龍最高只能達到4.1GHz,工作頻率提升了250MHz;工藝更先進了電壓更低這幾乎是必然的,在同一頻率下第二代銳龍的Vcore比第一代的降低了50mV,超頻能力也有所提升,AMD官方表示手動超頻時全核頻率能到4.2GHz。
第二代精準頻率提升技術允許更多線程同時提升到更高的頻率,不同線程的負載可以把頻率提升到不同水平,不像第一代那樣一刀切只能提升兩個線程。自適應動態擴頻技術XFR也進化到第二代,這技術能讓CPU的頻率最大值能隨散熱方案進行自動調整,散熱方案越好最大值最高,以前XFR只能提升兩個核的頻率,現在已經升級為可提升處理器全核頻率,使用好的散熱器的時候可讓CPU性能提升7%。
在第一代銳龍發布13個月之後,AMD發布第二代銳龍,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意味著每一年AMD都會有新的CPU面世,我們也將有更多優秀的產品能選擇。
Intel方面:LGA 1151平台迎來八核時代
第九代酷睿處理器發布的時間剛好離上第八代酷睿發布一年,是正常的更新周期,不再像上一代酷睿發布時那麼倉促它的核心代號是Coffee Lake,與第八代酷睿處理器相同,工藝也是14nm++,不過Intel表示這應該是最後一代14nm處理器了,它將是Intel 14nm工藝的謝幕表演,當然這里也可以看出Intel的無奈,10nm工藝咕咕咕了這么多年,自己在製程工藝上的優勢都快沒了,然而10nm的Ice Lake處理器也得等到2019年年底才能出來,在這之前,14nm++工藝的Coffee Lake依然是Intel的中流砥柱。
與上一代處理器相比,第九代酷睿主要是再次增加了兩個物理核心,是Intel首次把八核十六線程的產品放到主流市場,同時也把Core i9的品牌帶入主流的LGA 1151平台,此外CPU內部的硅脂終於要說拜拜了,第九代酷睿處理器的內部導熱材料全部換成了無釺劑焊,散熱能力會有大幅提升。
此外第九代酷睿處理器在內存控制器上也有所改動,Intel表示新的內存控制器可以支持16Gb核心容量的DDR4內存,在每個內存通道使用2條內存(2DPC)時,處理器可以支持高達128GB的系統內存容量。
其實從第六代酷睿開始Intel的主流處理器的核心架構就沒怎麼變過,改的是14nm的製程工藝,而且第八代和第九代處理器的核心數量都有所增加。
Intel第九代酷睿的睿頻設置也比較高,Core i9-9900K的單核和雙核睿頻都能到5GHz,而六核八核睿頻也有4.7GHz,這可是之前Core i7-8700K的最大睿頻頻率啊。Core i7-9700K單核睿頻能到4.9GHz,而八核睿頻也有4.6GHz,而Core i5-9600K的頻率設置其實要低不少,不過也比上代同類產品要高,單核睿頻能到4.6GHz,而六核睿頻則能到4.3GHz。
測試平台與說明
這次測試一共包含12款處理器,包括Intel第九代酷睿Core i9-9900K、Core i7-9700K和Core i5-9600K,第八代酷睿處理器Core i7-8700K、Core i5-8600K、Core i5-8400和Core i3-8100,AMD這邊則則包括四款第二代銳龍處理器Ryzen 7 2700X、Ryzen 7 2700、Ryzen 5 2600X和Ryzen 5 2600,四核處理器則選取了第一代銳龍的Ryzen 5 1500X,其實也曾經考慮過Ryzen 5 2400G,然而這次測試是要和獨顯搭檔的,Ryzen APU只有PCI-E 3.0 x8就顯得不太適合,而且它本質上還Zen架構不是Zen+,所以搭配獨顯使用的話還是Ryzen 5 1500X更為適合。
測試平台Intel處理器用的是華碩ROG MAXIMUS XI EXTREME,AMD平台則使用華碩ROG CROSSHAIR VII HERO主板,內存採用兩條8GB的芝奇FLARE X DDR4-3200,為了避免顯卡上的瓶頸,採用了華碩ROG STRIX RTX 2080 Ti O11G GAMING,散熱器使用ID-COOLING ZOOMFLOW 240,顯示器是華碩的ZenScreen Go MB16AP,由於這個顯示器是直接從顯卡那裡取電的,所以這次的功耗測出來會比以往的高一點。
基準性能測試
Sandra 2017 SP1的處理器計算測試可以測試出處理器的運算能力, 一般來說核心數量和線程數量多會更占優勢,當然實際結果也得看處理器的頻率,8核16線程的Ryzen 7 2700就因為頻率較低的關系整數性能比Core i7-9700K和Core i7-8700K都低,有SMT多線程的Ryzen 5 2600X和Ryzen 5 2600表現也不如Core i5-8600K。
然而浮點性能方面就不一樣了,明顯就是線程數越多越好,比如12線程的Core i7-8700K比8線程的Core i7-9700K更強,當然4核8線程的Ryzen 5 1500X還是不夠6核6線程的Core i5強的。
處理器多媒體測試Intel處理器明顯在指令集方面有優勢,而且Core i9-9900K比其他處理器強太多了,Core i7-8700K在這個測試裡面都比Core i7-9700K強一點。
SuperPi是一個完全比拼CPU頻率的測試,由於是單線程的測試,所以沒有超線程的Core i7-9700K比Core i9-9900K還好一點點。
wPrime單線程和SuperPi區別不算很大,多線程完全就是核心數和線程數的較量,三個8核16線程的佔領了前三位,6核12線程的Core i7-8700K和Ryzen 5 2600X都比8核8線程的Core i7-9700K更好。
國際象棋這測試對核心線程數和頻率都敏感得很,頻率更高的Intel處理器在這里明顯占優。
AMD Ryzen處理器的內存延時偏大,而WinRAR測試整好對內存相當敏感,所以造成了現在這樣的結果, 而且WinRAR軟體對CPU的負載並不算很高,所以線程數更多優勢會更大。
7-Zip壓縮測試和WinRAR的結果差不了多少,不過解壓縮就是另一回事,Ryzen處理器的表現極佳,Ryzen 7 2700X都快要追平Core i9-9900K了。
創作能力測試
X264 FHD Benchmark這個視頻壓縮測試大多數情況下是物理核心越多優勢越大, 超線程和SMT多線程也有一定的作用,不過有一個反例就是Ryzen 7 2700,它的表現甚至還不如Ryzen 5 2600X,原因嘛,無非就是它的全核頻率比較低咯。
X265 HD Benchmark的結果也差不多,唯一區別就是Ryzen 7 2700這里的表現比Ryzen 5 2600X要好。
Corona Renderers是一款全新的高性能照片級高真實感渲染器,可以用於3DS Max以及Maxon Cinema 4D等軟體中使用,有很高的代表性,這里使用的是它的獨立Benchmark,線程數在這個測試中比較重要,然而頻率也很重要,Ryzen處理器在這項測試中表現相當好,Ryzen 5 2600X再一次贏了Ryzen 7 2700,而且比Core i7-9700K和Core i7-8700K都要好。
POV-Ray是由Persistence OF Vision Devlopmentteam開發小組編寫的一款使用光線跟蹤繪制三維圖像的渲染軟體,其主要作用是利用處理器生成含有光線追蹤效果的圖像幀,軟體內置了Benchmark程序,單線程測試可以看出Core i7-9700K其實要比Core i9-9900K要好一點的,超線程對於單線程負載來說其實是負優化,多線程方面Ryzen處理器 的表現比預期要好。
Blender是一個開源的多平台輕量級全能三維動畫製作軟體,提供從建模,雕刻,綁定,粒子,動力學,動畫,交互,材質,渲染,音頻處理,視頻剪輯以及運動跟蹤,後期合成等等的一系列動畫短片製作解決方案,此軟體對多核多線程優化得相當好,多線程的測試結果明顯就是線程數越多越好,當然了4核8線程是打不過6核6線程的。
CINEBench使用MAXON公司針對電影電視行業開發的Cinema 4D特效軟體的引擎 ,該軟體被全球工作室和製作公司廣泛用於3D內容創作,而CINEBench經常被用來測試對象在進行三維設計時的性能 ,這測試單線程測試在斗頻率,而多線程測試則是多核心多線程的更強。
游戲 性能測試
3DMark的測試裡面有個物理測試,這個就是用來考驗CPU的,我們跑了Fire Strike和TimeSpy的物理測試,雖然說這個測試里多核多線程核很重要,不過兩個測試還是有一點區別的,DX11的Fire Strike對CPU負載相對來說要輕一點,所以超線程和SMT多線程所帶來的提升會比較大,然而DX12的TimeSpy的負載就大得多了,物理多核明顯更為重要,當然核心數量相同的情況下有多線程技術也會獲得更好的成績,當然Ryzen 7 2700的頻率太低就沒辦法了。
文明6的AI性能測試,這個是測試每回合的所耗時間,出來的結果明顯和處理器的單核性能掛鉤,而且有超線程的Core i9-9900K甚至還不如沒有超線程的Core i5-8600K/9600K和Core i7-9700K這些,至於AMD的CPU全部都在下面。
游戲 性能測試 ,實際上玩 游戲 基本上就是Intel的天下,明顯對於大多數 游戲 來說高頻和低內存延時才是最重要的,多線程技術對於大多數 游戲 來說作用不大,所以銳龍處理器的 游戲 表現不算好,另外實際上有幾款 游戲 Core i7-9700K的表現比Core i9-9900K還要好。
溫度與功耗測試
這個測試是在默認頻率與電壓環境下進行的,即不手動解鎖Intel處理器的功耗保護,這設置下Intel高端處理器會因為功耗限制出現兩種不同的 溫度功耗,測試時都會將其記錄下來,所有平台統一使用ID-COOLING ZOOMFLOW 24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會測試桌面待機與使用AIDA 64 Stress FPU負載兩種情況下的溫度與功耗。
各個CPU的待機溫度其實沒太大差別,功耗的話AMD的銳龍處理器由於它們的待機頻率比Intel的酷睿高不少,所以待機功耗會高一點點,不過也沒高多少。
AMD那幾顆65W的CPU和Intel的Core i5/i3系列CPU的功耗表現都是不錯的,AMD這邊就Ryzen 5 2600X和Ryzen 7 2700X這兩個的功耗略微高一些,畢竟它們在高頻時電壓還是很高的,Intel這邊有三個U是明顯在高負載時會受到TDP功耗保護,分別是Core i7-8700K、Core i7-9700K和Core i9-9900K,它們都會出現一小段的高頻時間,大概10到30秒,此時CPU的功耗限制應該是放得比較寬的,過了這段時間TDP保護就會生效CPU的頻率會明顯下降,功耗和溫度也會隨之降到一個較低水平。不過台系主板廠基本默認就把這個設置給你解了,這樣CPU可以發揮出更好的性能。
主流CPU選購建議
好了數據這么多,大家都看暈了吧,下面來總結一下,我們把CPU的各種測試匯總為下面的表格:
當然拋開價格談性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請結合下面的CPU價格表一起看:
想要有最好的性能當然是直接買Core i9-9900K,然而如果只是想要最好的 游戲 性能的話Core i7-9700K才是正確的選擇,畢竟現在許多 游戲 的多核優化最多也就8個線程,擁有超線程的Core i9-9900K在這次測試中不少 游戲 表現其實還不如Core i7-9700K的,何必多花這1000塊錢呢?
而性價比最好的 游戲 處理器其實是Core i5-8400,它與Core i7-9700K的 游戲 性差了17%,但價格只有後者的一半,想要組裝高性價比 游戲 主機的話Core i5-8400是個非常好選擇。
然而要論綜合性價比的話Ryzen 5 2600X才是比較好的,雖然他的 游戲 性能比Core i5-8400差一些,但是他擁有SMT多線程技術,在可以充分利用多線程的多媒體內容創造應用中表現比Core i5-8400好得多,而且這次測試的 游戲 中它很多時候都可以超過100fps,實際 游戲 體驗不會差很遠。
如果想要比較強的多媒體並行運算能力,也想要較好的 游戲 性能,但又不想花Core i9-9900K那麼多錢的話,Ryzen 7 2700X是個比較適合的選擇,它在多媒體應用測試中所發揮出來的並行計算能力僅次於Core i9-9900K, 游戲 性能也不差,然而他的價格甚至比Core i7-8700K還便宜,性價比還是相當不錯的。
至於千元以下搭配獨顯使用的話,其實還是Core i3-8100好一些,Ryzen 5 1500X作為第一代銳龍處理器它的單線程效能較低和內存延時還是偏大的, 游戲 中表現不算很好,當然如果說你要用核顯的話Ryzen 3 2200G歡迎你。
⑻ 英特爾第八代和第九代處理器有什麼區別
英特爾八代i5和九代i5最大分別就是主頻來說九代比較高一些,直其次就是九代有不帶核顯型號,八代全部帶核顯,i7系列八代是六核十二線程,九代i7都是八核八線程,所以性能上差距不是很大,只是主頻稍高和有核顯和沒核顯
⑼ 為什麼i58代9代cpu比10代還貴
其實10代的CPU更貴,因為10代的CPU比8代和9代的CPU有30%左右的提升。
10代CPU內核數為10,8代和9代的CPU內核數為8,相比較10代增加了兩個核心。
中央處理器,簡稱CPU,作為計算機系統的運算和控制核心,是信息處理、程序運行的最終執行單元,CPU自產生以來,在邏輯結構、運行效率以及功能外延上取得了巨大發展。
⑽ 九代i5和八代i7哪個好
九代i5處理器八代i7處理器較好。八代i7處理器在使用性能、結構設計、散熱等方面均比較佔有優勢。相關介紹如下:
1、八代i7處理器的使用性能較好:
八代i7處理器穩定的性能以及顏值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對於有需要組裝的用戶來說,八代i7處理器可以考慮入手。這種固態硬碟是大部分人的首選,一個是價格低,還有一個就是性能好。
2、八代i7處理器的散熱較好:
八代i7處理器除了獨特的外觀,其散熱要比普通的CPU來得更加厚實,印象頗深,而八代i7處理器的DELTA定位相對低點,主打一個性價比,可以用入門的價格就可以入手的RGB燈條。
3、八代i7處理器的結構設計較好:
從外包裝來看八代i7處理器採用了全透明塑料包裝,內部形狀一目瞭然,外包裝相對比較簡單。在包裝正面右下角有一個標簽,主要是註明八代i7處理器的內存的信息,其中時許為16-18-18-38,電壓為1.35V,頻率為3000。
八代i7處理器的頂部還有一條RGB燈帶,在馬甲的右上角還有一個R字的鏤空字樣,在通電後側面也能顯示出燈光。
(10)第九代處理器比第八代提升多少錢擴展閱讀:
八代i7處理器的相關介紹:
八代i7處理器在頂部透明燈帶上還標注著T-FORCE的黑色字樣。值得一提的是八代i7處理器內存採用的是全幅式120°廣角發光,所以從不同角度看都能感受到炫酷的RGB燈效。
八代i7處理器通過AIDA64測試,通過13分鍾的系統測試,八代i7處理器內存的讀寫速度維持在比較平穩的狀態,在3000MHz頻率下並沒有出現異常波動。八代i7處理器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