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透射電鏡樣品為什麼要脫水
脫水之後,才能進行石蠟包埋,才能進行切片。
② 掃描電鏡中細菌每次脫水用離心嗎
細菌樣品前處理
取液體或固體培養基中培養20h左右、旺盛生長的菌體。
(1)收集菌體:①液體培養基中的菌體,可取培養液8000rpm離心3~5min,棄上清,倒入
2.5%戊二醛固定液;②固體培養基上的菌體,可在菌落表面滴幾滴戊二醛固定液,輕刮菌落(注意不要刮下培養基)。將菌液吸入小離心管,離心後換入新鮮戊二醛固定。
(2)固定,脫水按常規方法。2.5%戊二醛,2~4h→磷酸緩沖液清洗3次→1%鋨酸4~6h→緩沖液清洗3次→乙醇梯度脫水,30%,50%,70%,85%,95%各一次,100%乙醇2次,15~20min/次→乙酸異戊酯置換2次,20min/次(注意:每步均需離心,8000rpm,3~5min,棄上清,倒入下一種試劑,滴管來回吸幾下,打散菌塊)。
(3)臨界點乾燥: 普通定性濾紙裁成35mm×18mm的紙條,將長邊35mm平均分成3份,對折成小紙包,用訂書釘將一端訂牢,成小口袋狀。將離心濃縮後的菌液滴入小紙包,立即用釘書器將另一端釘牢。放入臨界點乾燥器樣品室,進行CO2臨界點乾燥。一般每次可同時處理10~20種不同菌樣(注意,需用液態CO2置換2~3次)。
(4)離子濺射金:沿兩端書釘剪開濾紙包,將乾燥後粉末狀純菌體倒入平皿,輕搖盡量分散菌體。碳導電膠帶一面粘在1/4蓋玻片上,另一面倒扣輕壓在菌體粉末上,翻正後用鑷子或牙簽將菌體輕輕刮薄鋪平。離子濺射金後,即可進行掃描電鏡觀察。
細菌樣品特殊制備方法;
1, 固體培養基中的菌體
用鑷子夾一小塊蓋玻片,輕輕放在旺盛生長的菌體上,粘附一定的細菌。然後用雙面膠將此蓋玻片貼在棕色瓶瓶蓋內壁,在棕色瓶內加入適量1%鋨酸,蓋上含有樣品的瓶蓋,熏蒸固定2h以上。然後用雙面膠將蓋玻片粘在樣品台上,噴金,進行掃描電鏡觀察。 2, 液體培養基中的菌體
取一定的培養液,8000rpm離心3~5min,棄上清液,加入2.5%戊二醛固定2h,pH 7.2磷酸鹽緩沖液清洗,然後加入蒸餾水稀釋,充分混合後用滴管取混合液一滴於小塊蓋玻片上,吸附2min,用濾紙吸去多餘溶液。然後用雙面膠將此蓋玻片貼在棕色瓶瓶蓋內壁,在棕色瓶內加入適量1%鋨酸,蓋上含有樣品的瓶蓋,熏蒸固定2h以上。然後用雙面膠將蓋玻片粘在樣品台上,噴金,進行掃描電鏡觀察。
0.2M 磷酸緩沖液的配製:
磷酸二氫鈉(NaH2PO4.2H2O) 2.94克
磷酸氫二鈉(Na2HPO4.12H2O) 29克
純水 500mL
pH調至7.4
2.5%戊二醛固定液的配製:
25% 戊二醛 10mL
雙蒸餾水 40mL
0.2mol/L磷酸緩沖液 50mL
戊二醛最終濃度 2.5%
pH值7.3-7.4
③ 心肌老化的治療
一般認為人的衰老首先源於心血管的老化 ,特別是心肌的老化。近年又有大量證據表明 ,衰老與脂質過氧化關系密切,導致生物膜脂質過氧化物積聚是組織細胞老化的重要原因。這兩種認識並不矛盾。因為脂質過氧化突出表現在心血管系統 ,如果心血管生物膜脂質過氧化物積聚 ,心肌和血管老化速度加快 ,衰老過程也就加速。
產生脂質過氧化的因素較為復雜 ,尚未完全明了。但在已經證實的因素中 ,心理應激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所謂心理應激 ,是指各種生活事件 ,諸如家庭不和、喪偶、失去親人、離異、勞累過度、人際關系緊張、工作出現重大失誤等。
如果一個人經常遭遇不同生活事件的刺激而使心理應激狀態持續性或間歇重復性存在 ,便可引起體內一系列生理應激反應,並持續存在和發展 ,將使易感器官出現明顯的病理改變。
心理應激所造成的生理應激反應表現之一 ,就是刺激機體氧自由基生成增多而發生脂質過氧化損傷 ,進而從結構和功能上促進了心肌的老化。老年人的長期心理應激將在心肌的老化方面起著更加突出和明顯的作用。這是因為一來老年人面臨的心理應激源多於其他年齡段的人 ,容易形成慢性心理應激狀態。二來老年人體內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大大下降 ,其心理應激刺激生成的大量氧自由基無法及時清除 ,特別是心肌抗氧化功能貯備已明顯降低 ,更易受脂質過氧化損傷而加速心肌老化。
因此 ,要延緩衰老、養生益壽 ,就應積極減少老年人生活周圍的各種心理與生理應激源 ,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一樣重要。對心臟病的治療,中醫當仁不讓
前幾年,香港的《中華醫葯報》來采訪我。我談到一個觀點:「現代醫學上說,心肌損害是不可逆轉的。但我認為,中醫可以通過活血化瘀的辦法恢復動脈的彈性。」很多心臟病人看到這篇報道高興得不得了,這就意味著他們不用鋸肋骨、開胸,裝支架、裝起搏器,可以用中葯試著來調理。
但很多西醫根本不相信,就有人馬上打電話給我,他一開始不肯透露身份,只說是來咨詢的,他問我:「我看了報紙,說你能把這么多心臟病病人治得這么好,你的草葯真有這么好嗎?」
在交談中,我發現他對一些醫學術語運用非常嫻熟精確,我就問:「你是醫生嗎?」他最後承認,「是的,我是個主任醫生。」
我就說:「人是天生的,中草葯是天然的。天生跟天然配在一起,才是原配。搞個人造的東西裝在你身上,搞個人造的東西給你吃,肯定不是最好的搭檔,人跟自然的中草葯,那肯定是最佳搭檔。雖然也不能說100個病人吃了我的中葯100個病人都能好,因為一樣葯用在兩個人身上,體質不一樣效果也不一樣的。但有些病,西醫做不到的,中醫能做到,反過來也一樣。所以中西醫結合,這才是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的確是這樣,我並不是一味排斥西醫。病人到我這里來,他原來用的許多西葯,我會叫他慢慢停,用了中葯的代替療法再停。中西醫各有優缺點,為病人著想,凡是適合西醫處理的,我都會勸導他接受西醫治療;而適合中醫治療、不適合西醫處理時的心臟病,中醫同樣當仁不讓。
中醫治的是人
世界上,除了西方醫學葯學之外,能有自己獨立完整的醫學葯學體系的,恐怕只有中國的中醫學和中葯學了。中國人對中醫還有偏見,中國人不相信自己民族的智慧,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很多人拿西醫的思路觀點來比照中醫,得出不科學的結論,這怎麼能比呢?中西醫是不同層次上的兩種科學,不好比的。
我在北京明道草堂坐堂,那裡有好幾位前輩都是國家領導人的保健醫師。著名中醫學家樊正倫是明道草堂主任,他說:中醫在治病時,常用的方子包括張仲景《傷寒論》的方子、《金匱要略》的方子,學中醫的都知道,是兩千年以前的方子。為什麼兩千年以前的方子到現在還有效呢?西醫可能會說,你那中葯熬完了什麼細菌病毒都殺不死。但中醫的奧妙就在這兒,它在杯子里誰都殺不死,但喝進去它就可以治好這個病。為什麼?因為它用的是葯性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改善了人體的內環境,讓你被破壞的環境得到修復,讓致病因子在這兒賴以生存的條件被破壞掉。這樣看待中醫,我們就看到中醫的科學性了。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幾千年來用的中葯現在依然有效。
《黃帝內經》里頭,把臟腑比喻成11個當官的,不同的官就有不同的任務,其中心的級別最高,「心主神明」,心是人身上的最高統帥,等於皇帝。「主明則下安」,「主」要是不明呢,連帶著臟腑都會出問題。
比如心臟和肝臟,也是有連帶關系的。肝臟,是一個藏血、解毒的器官,就像自來水廠,把錢塘江的水引進來,再在凈水池裡消毒凈化。肝臟在不停地把心臟里打出來的血收進來,消毒凈化後再送出去。心功能當然會直接影響肝臟功能。
以前我父親還經常講:「心肺要同治。」心臟不好,肺也會連帶不好。打個比方,隔壁頭著火了,連帶的那一家也燒焦了,你救火時,當然是兩家都要救。你看我現在治心臟病,我就是和肺一起治的。心肺是相護的。肺好了,能夠吸收到更多的氧氣,提供給心臟。我一般先調心臟,再心肺一起調的。
還有,有些心衰的病人,他吃飯胃口也不好,我就會同時調理心臟和胃腸道功能。胃口不好,也是心衰造成的,這是並發症啊。為啥心功能不好會拉肚子,腸胃也是要心臟來供血的,心臟供血供不到位,腸胃功能肯定要衰退的。
如果是西醫的話,你換個科室,你看腸胃科去。中醫就不這么想了。
關心心臟,可對照這些細節
心臟不好的人,在他的臉上,五官、皮膚上也會有表現的。人是整體,內外當然息息相關,一棵樹根部生了病,葉子也黃了,一樣道理。
比如你牙齒灰暗,可能是抽煙抽壞的,也可能是心臟不好。因為牙齦也需要供血,心臟供血不好,牙齒營養就跟不上,就會灰暗。
還有,1997年「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會」上我談過一個觀點:腎跟耳朵的關系。以前好多人把耳鳴當腎虛治療,百分之九十的醫生都這么治療的。但是,我治耳鳴,年輕的人耳鳴我著重往腎方面治,50多歲的人來,我就全身動脈血管一起調理,果然效果很好。
很多醫生是搞理論出身,我是臨床出身,要講理論我講不過他們,但實踐出真知。在學術交流會上我跟那些心血管醫生聊過以後,他們恍然大悟:怪不得老年性耳鳴,他們用治腎的辦法怎麼都不行。
再說我一個朋友,年輕時臉上一點斑都沒有,突然之間臉上有一塊一塊的黑斑,到美容院里去弄,弄不掉。後來心臟不好了,就到我這里吃中葯,吃了3個月,斑退下去了。她臉上的這個斑,就是心臟不好的表徵。因為臉上的顏色取決於血液中氧的含量的多少,氧含量高臉色顯得紅潤,反之則暗。當心功能差時,心肌的彈性也差了,打出去的血不能及時回收,缺氧的血滯留在臉上,日積月累臉上就越來越暗。四肢血液的迴流也差,就會引起腳麻、手麻,發冷。
說到這里我強調一下,如果你年輕的時候就有雀斑,跟遺傳有關系,不要緊,你去美容院好了。但如果你35歲、40歲以後突然四肢發冷,臉上斑點多了,那就跟心臟及其他臟腑器官有關系,就要到醫生那裡去看一下。
45歲之後,人的心臟就走下坡路了。我們的心臟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跳動,眼睛有閉上的辰光,心臟卻不能停的。心臟是我們人體中最疲勞、最辛苦、對我們人類貢獻最大的一個臟器,所以我們大家都要關心它啊。
中醫治心臟病,絕對不是慢郎中
一般人的意識中,都承認中醫治病很好,就是效果太慢,治慢性病還行,治急性病就不如西醫——這絕對是對中醫的誤解。
中醫急診,其實是中醫的重要內涵,也是中醫療效的體現。比如治療心肌梗塞,過去西醫有一套療法,但成功率不高。1956年提倡中西醫結合後,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才明顯下降。
我再給大家講個例子。去年5月份,浙江某省級醫院有一位老院長患心肌梗塞,我去會診。他是這樣的情況:冠心病多年,心肌梗塞兩次,卧床多年引起肺功能下降,接著引起肺炎和肺積水,胸腔積液,去年5月份是第3次嚴重的心肌梗塞發作。當時醫生都說救不過來了,最後抽積水抽到不敢再抽了。胸腔積液不好老是抽的,因為胸水,所謂胸水,指的是存在於胸肌和內臟隔層中的液體,少量的胸水是正常現象,主要起潤滑作用,只有當胸水超過了一定的量,才屬病症,才被稱為胸水。但無論是「正常」的胸水,還是病症的「胸水」,其中所含成分幾乎一樣——富含人體所必須的多種重要營養。病人本身已經很虛弱了,再這樣白白地抽取營養,等於是雪上加霜。
他後來是沒法抽了,就是氧氣吸在那裡,24小時不敢斷,平躺在那裡話都不會講的。這樣的病人,中醫有辦法嗎?
中醫有啊,我就用一根長長的吸管,吹葯粉進去。吹的是什麼?麝香。用吸管往他嘴巴裡面吹,然後再點了幾個穴位,他眼睛就慢慢睜開了,想跟我說話。我們叫他不要說,他嘴巴想動,想說話,眼睛裡是很渴望生存、很感激的眼神。他女兒女婿都看得出來,他女兒哭著說:「我爸爸很感激你,他想求你救命,你來了等於抓到一根救命稻草,我是他女兒,我看得出來。」
那天等我走的時候,他的情況是基本上穩定了,我叫他女兒再跟著我去配三帖葯,我說,這3帖葯下去,有用就有用,沒用我就不看了,我也沒辦法了。結果3天以後,他女兒打電話來告訴我:「爸爸早上起來想吃稀飯,中午的時候還把一條魚都吃光了。」
老院長會說話以後,我去看他,他不準我自己開車去,一定要讓他女婿開車來接我。他說:「我這條命是你揀回來的。」他女兒後來說,爸爸是個離休的軍隊老幹部,脾氣很固執的,我們家裡人講什麼他都不聽的,他現在就聽你的話,你說叫他干什麼他就干什麼,他當聖旨一樣。
可能大家都奇怪,簡簡單單一味麝香,為啥效果會這么好?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告訴我們,哪味中葯好用,哪味中葯不好用,都不是憑空想想出來的,而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的臨床摸索中總結出來的。說到麝香,我國古代名醫華佗曾用麝香、丁香等製成小巧玲瓏的香囊,懸掛於室內,用來治療肺結核、吐瀉等疾病。麝香的主要功效是芳香開竅。心肌梗塞,是心肌老化以後引起心肌的收縮功能差,心肌供氧供血供不上。麝香有興奮呼吸、加速脈搏、升高血壓和強心的作用。你看,這味中葯用在心肌梗塞上,不是正對路嗎?
當然,這僅僅是急診的辦法,臨時應應急的。平時我很少用這個葯,等病人的心絞痛、心肌梗塞的症狀改善了,也不用這個葯了。以前沒有吸管,我父親都是用麥稈吹的,吹好以後,多出來的一點葯粉包起來,放在左胸的貼身口袋裡面。女的就放在左胸乳房邊,最好是貼肉放。像老院長這樣,半個月以後就能自己下地走路了,不過病情還沒完全穩定。等最後穩定下來,胸悶啊、氣急啊這種症狀就全部消失了。
④ 試以某一生物樣本做透射電鏡觀察,採用超薄切片法制備樣本,詳細論述處理過程
摘要 在透射電鏡的樣品制備方法中,超薄切片技術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制備技術。超薄切片的製作過程基本上和石蠟切片相似,需要經過取材、固定、脫水、浸透、包埋聚合、切片及染色等步驟。
⑤ 請教:植物葉片作掃描電鏡分析前需作哪些處理急!
這要看你使用的電鏡是什麼樣的
一般不用再做什麼處理,直接做切片進行觀察就可以了,應該有專門的做電鏡的老師會告訴你的吧
⑥ 要對細菌做SEM,前處理是什麼需要把細菌弄成干態或者固定是嗎求詳細的步驟
取樣,戊二醛等固定液固定,酒精梯度脫水,冷凍乾燥or二氧化碳臨界點乾燥,噴金或蒸碳。
以上四個步驟,根據所使用的SEM成像的真空模式,可以有所省略。
如果用ESEM,取樣後可直接放入樣品室,在一定「環境真空」下進行觀察;如果採用LV模式,直到乾燥,可以免噴金;高真空模式,必須做到噴金等樣品導電處理。
具體可到公益網站:中山大學生物電子顯微學實驗室網站查詢
掃描電鏡樣品制備: 基礎課程,生物樣品因含水,其樣品制備有其特殊性。
http://bioem.sysu.e.cn/wiki/index.php/%E9%A6%96%E9%A1%B5
有時候公益網站有點那個,不好點開,請看轉載鏈接http://coxem2010.blog.163.com/blog/static/16510375720114192413945/
⑦ 請問生物膜做掃描電鏡該怎麼做固定處理
掃描電子顯微鏡的設計思想和工作原理,早在1935年便已被提出來了。1942年,英國首先製成一台實驗室用的掃描電鏡,但由於成像的解析度很差,照相時間太長,所以實用價值不大。經過各國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尤其是隨著電子工業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到
1956年開始生產商品掃描電鏡。近數十年來,掃描電鏡已廣泛地應用在生物學、醫學、冶金學等學科的領域中,促進了各有關學科的發展。
一.掃描電鏡的特點
和光學顯微鏡及透射電鏡相比,掃描電鏡具有以下特點:
(一) 能夠直接觀察樣品表面的結構,樣品的尺寸可大至120mm×80mm×50mm。
(二) 樣品制備過程簡單,不用切成薄片。
(三) 樣品可以在樣品室中作三度空間的平移和旋轉,因此,可以從各種角度對樣品進行觀察。
(四) 景深大,圖象富有立體感。掃描電鏡的景深較光學顯微鏡大幾百倍,比透射電鏡大幾十倍。
(五) 圖象的放大范圍廣,解析度也比較高。可放大十幾倍到幾十萬倍,它基本上包括了從放大鏡、光學顯微鏡直到透射電鏡的放大范圍。解析度介於光學顯微鏡與透射電鏡之間,可達3nm。
(六) 電子束對樣品的損傷與污染程度較小。
(七) 在觀察形貌的同時,還可利用從樣品發出的其他信號作微區成分分析。
二.掃描電鏡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一) 結構
1.鏡筒
鏡筒包括電子槍、聚光鏡、物鏡及掃描系統。其作用是產生很細的電子束(直徑約幾個nm),並且使該電子束在樣品表面掃描,同時激發出各種信號。
2.電子信號的收集與處理系統
在樣品室中,掃描電子束與樣品發生相互作用後產生多種信號,其中包括二次電子、背散射電子、X射線、吸收電子、俄歇(Auger)電子等。在上述信號中,最主要的是二次電子,它是被入射電子所激發出來的樣品原子中的外層電子,產生於樣品表面以下幾nm至
幾十nm的區域,其產生率主要取決於樣品的形貌和成分。通常所說的掃描電鏡像指的就是二次電子像,它是研究樣品表面形貌的最有用的電子信號。檢測二次電子的檢測器(圖15(2)的探頭是一個閃爍體,當電子打到閃爍體上時,1就在其中產生光,這種光被光導管傳送到光電倍增管,光信號即被轉變成電流信號,再經前置放大及視頻放大,電流信號轉變成電壓信號,最後被送到顯像管的柵極。
3.電子信號的顯示與記錄系統
掃描電鏡的圖象顯示在陰極射線管(顯像管)上,並由照相機拍照記錄。顯像管有兩個,一個用來觀察,解析度較低,是長余輝的管子;另一個用來照相記錄,解析度較高,是短余輝的管子。
4.真空系統及電源系統
掃描電鏡的真空系統由機械泵與油擴散泵組成,其作用是使鏡筒內達到 10(4~10(5托的真空度。電源系統供給各部件所需的特定的電源。
(二) 工作原理
從電子槍陰極發出的直徑20(m~30(m的電子束,受到陰陽極之間加速電壓的作用,射向鏡筒,經過聚光鏡及物鏡的會聚作用,縮小成直徑約幾毫微米的電子探針。在物鏡上部的掃描線圈的作用下,電子探針在樣品表面作光柵狀掃描並且激發出多種電子信號。這些電子信號被相應的檢測器檢測,經過放大、轉換,變成電壓信號,最後被送到顯像管的柵極上並且調制顯像管的亮度。顯像管中的電子束在熒光屏上也作光柵狀掃描,並且這種掃描運動與樣品表面的電子束的掃描運動嚴格同步,這樣即獲得襯度與所接收信號強度相對應的掃描電子像,這種圖象反映了樣品表面的形貌特徵。第二節 掃描電鏡生物樣品制備技術大多數生物樣品都含有水分,而且比較柔軟,因此,在進行掃描電鏡觀察前,要對樣品作相應的處理。掃描電鏡樣品制備的主要要求是:盡可能使樣品的表面結構保存好,沒
有變形和污染,樣品乾燥並且有良好導電性能。
一.樣品的初步處理
(一) 取材
取材的基本要求和透射電鏡樣品制備相同,可參考第十四章超薄切片技術中所提的要求。但是,對掃描電鏡來說,樣品可以稍大些,面積可達8mm×8mm,厚度可達5mm。對於易捲曲的樣品如血管、胃腸道粘膜等,可固定在濾紙或卡片紙上,以充分暴露待觀察的組
織表面。
(二) 樣品的清洗
用掃描電鏡觀察的部位常常是樣品的表面,即組織的游離面。由於樣品取自活體組織,其表面常有血液、組織液或粘液附著,這會遮蓋樣品的表面結構,影響觀察。因此,在樣品固定之前,要將這些附著物清洗干凈。清洗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用等滲的生理鹽水或緩沖液清洗;
2.用5%的蘇打水清洗;
3.用超聲震盪或酶消化的方法進行處理。例如清洗腸粘膜表面的粘液,可用下面的方法:
清洗液配方:透明質酸酶 300 (gα—糜蛋白酶 10 mg生理鹽水 100 ml清洗液的pH為5.5~6。清洗的方法是將樣品浸泡在配好的清洗液中,邊浸泡邊震盪30分鍾,最後用雙蒸水洗3次。無論用哪種清洗方法,注意在清洗時不要損傷樣品。
(三) 固定
固定所用的試劑和透射電鏡樣品制備相同,常用戊二醛及鋨酸雙固定。由於樣品體積較大,固定時間應適當延長。也可用快速冷凍固定。
(四) 脫水
樣品經漂洗後用逐級增高濃度的酒精或丙酮脫水,然後進入中間液,一般用醋酸異戊酯作中間液。
二.樣品的乾燥
掃描電鏡觀察樣品要求在高真空中進行。無論是水或脫水溶液,在高真空中都會產生劇烈地汽化,不僅影響真空度、污染樣品,還會破壞樣品的微細結構。因此,樣品在用電鏡觀察之前必須進行乾燥。乾燥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 空氣乾燥法
空氣乾燥法又稱自然乾燥法,就是將經過脫水的樣品,讓其暴露在空氣中使脫水劑逐漸揮發乾燥。這種方法的最大優點是簡便易行和節省時間;它的主要缺點是在乾燥過程中,組織會由於脫水劑揮發時表面張力的作用而產生收縮變形。因此,該方法一般只適用
於表面較為堅硬的樣品。
(二) 臨界點乾燥法
臨界點乾燥法是利用物質在臨界狀態時,其表面張力等於零的特性,使樣品的液體完全汽化,並以氣體方式排掉,來達到完全乾燥的目的。這樣就可以避免表面張力的影響,較好地保存樣品的微細結構。此法操作較為方便,所用的時間也不算長,一般約2~3小
時即可完成,所以是最為常用的乾燥方法。但用此法,需要特殊儀器設備。
臨界點乾燥是在臨界點乾燥儀中進行的,操作步驟如下:
1.固定、脫水:按常規方法進行。如樣品是用乙醇脫水的,在脫水至100%後,要用純丙酮置換15~20分鍾。
2.轉入中間液:由純丙酮轉入中間液醋酸異戊酯中,時間約15~30分鍾。
3.移至樣品室:將樣品從醋酸異戊酯中取出,放入樣品盒,然後移至臨界點乾燥儀的樣品室內,蓋上蓋並擰緊以防漏氣。
4.用液體二氧化碳置換醋酸異戊酯:在達到臨界狀態(31(C , 72.8大氣壓)後,將溫度再升高10(C,使液體二氧化碳氣化,然後打開放氣閥門,逐漸排出氣體,樣品即完全乾燥。
(三) 冷凍乾燥法
冷凍乾燥法是將經過冷凍的樣品置於高真空中,通過升華除去樣品中的水分或脫水劑的過程。冷凍乾燥的基礎是冰從樣品中升華,即水分從固態直接轉化為氣態,不經過中間的液態,不存在氣相和液相之間的表面張力對樣品的作用,從而減輕在乾燥過程中對樣
品的損傷。冷凍乾燥法有兩種,即含水樣品直接冷凍乾燥和樣品脫水後冷凍乾燥。
1.含水樣品直接冷凍乾燥法
1.1 取材固定:按常規方法進行。
1.2 置於冷凍保護劑中:將樣品置於冷凍保護劑中浸泡數小時。常用的冷凍保護劑為10%~20%二甲基亞碸水溶液,或15%~40%甘油水溶液。
1.3 驟冷:將經過保護劑處理的樣品迅速投入用液氮預冷至(150(C的氟利昂冷凍劑中,使樣品中的水分很快凍結。
1.4 乾燥:將已凍結的樣品移到冷凍乾燥器內已預冷的樣品台上,抽真空,經幾小時或數天後,樣品即達到乾燥。
本方法不需要脫水,避免了有機溶劑對樣品成分的抽提作用,不會使樣品收縮,也是較早使用的方法。但是,由於花費時間長,消耗液氮多,容易產生冰晶損傷,因此未被廣泛應用。
2.樣品脫水後冷凍乾燥
樣品用乙醇或丙酮脫水後過渡到某些易揮發的有機溶劑中,然後連同這些溶劑一起冷凍並在真空中升華而達到乾燥。和前一種方法比較,本方法的優點是不會產生冰晶損傷,
且乾燥時間短。不足之處是有機溶劑對樣品成分有抽提作用,造成部分內含物丟失。乙腈(acetonitrile)真空乾燥法:這是一種利用乙腈在急速蒸發時會冷卻固化的性質將樣品乾燥的方法。其操作步驟如下:
(1). 固定、水洗:按常規方法進行。
(2). 乙腈置換:使用50%?70%?80%?90%的乙腈水溶液置換,最後用100%乙腈代替,每步驟15~20分鍾。
(3). 乾燥:至純乙腈時,放入真空鍍膜台抽真空,乙腈和樣品在真空中很快致冷而被凍結(凍結的溫度為(45(C),變成冰狀固體。然後繼續抽真空,使凍結的乙腈升華,約需30分鍾,樣品即達乾燥。
樣品乾燥後要粘在樣品台上。對於不鍍膜而直接觀察的樣品,必須用導電膠來粘固;對於要鍍膜的樣品,則可以用膠水或萬能膠來代替,微細的樣品如粉末、纖維等也可用雙面膠紙來粘貼。
三.樣品的導電處理
生物樣品經過脫水、乾燥處理後,其表面不帶電,導電性能也差。用掃描電鏡觀察時,當入射電子束打到樣品上,會在樣品表面產生電荷的積累,形成充電和放電效應,影響對圖象的觀察和拍照記錄。因此在觀察之前要進行導電處理,使樣品表面導電。常用的導電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 金屬鍍膜法
金屬鍍膜法是採用特殊裝置將電阻率小的金屬,如金、鉑、鈀等蒸發後覆蓋在樣品表面的方法。樣品鍍以金屬膜後,不僅可以防止充電、放電效應,還可以減少電子束對樣品的損傷作用,增加二次電子的產生率,獲得良好的圖象。
1.真空鍍膜法
真空鍍膜法是利用真空 膜儀進行的。其原理是在高真空狀態下把所要噴鍍的金屬加熱,當加熱到熔點以上時,會蒸發成極細小的顆粒噴射到樣品上,在樣品表面形成一層金屬膜,使樣品導電。噴鍍用的金屬材料應選擇熔點低、化學性能穩定、在高溫下和鎢不起作用以及有高的二次電子產生率、膜本身沒有結構。現在一般選用金或金和碳。為了獲得細的顆粒,有用鉑或用金—鈀、鉑—鈀合金的。金屬膜的厚度一般為10nm~20nm。真空鍍膜法所形成的膜,金屬顆粒較粗,膜不夠均勻,操作較復雜並且費時,目前已經較少使用。
2.離子濺射鍍膜法
在低真空(0.1~0.01乇)狀態下,在陽極與陰極兩個電極之間加上幾百至上千伏的直流電壓時,電極之間會產生輝光放電。在放電的過程中,氣體分子被電離成帶正電的陽離子和帶負電的電子,並在電場的作用下,陽離子被加速跑向陰極,而電子被加速跑向陽極
。如果陰極用金屬作為電極(常稱靶極),那麼在陽離子沖擊其表面時,就會將其表面的金屬粒子打出,這種現象稱為濺射。此時被濺射的金屬粒子是中性,即不受電場的作用,而靠重力作用下落。如果將樣品置於下面,被濺射的金屬粒子就會落到樣品表面,形
成一層金屬膜,用這種方法給樣品表面鍍膜,稱為離子濺射鍍膜法,圖15(3顯示該法的原理。
圖15(3 離子濺射鍍膜法原理圖
和真空鍍膜法比較,離子濺射鍍膜法具有以下優點:(1)由於從陰極上飛濺出來的金屬粒子的方向是不一致的,因而金屬粒子能夠進入到樣品表面的縫隙和凹陷處,使樣品表面均勻地鍍上一層金屬膜,對於表面凹凸不平的樣品,也能形成很好的金屬膜,且顆粒較
細。(2)受輻射熱影響較小,對樣品的損傷小。(3)消耗金屬少。(4)所需真空度低,節省時間。
(二) 組織導電法
用金屬鍍膜法使樣品表面導電,需要特殊的設備,操作比較復雜,同時對樣品有一定程度的損傷。為了克服這些不足,有人採用組織導電法(又稱導電染色法),即利用某些金屬 溶液對生物樣品中的蛋白質?脂類和醣類等成分的結合作用,使樣品表面離子化或產生導電性能好的金屬鹽類化合物,從而提高樣品耐受電子束轟擊的能力和導電率。
此法的基本處理過程是將經過固定、清洗的樣品,用特殊的試劑處理後即可觀察。由於不經過金屬鍍膜,所以不僅能節省時間,而且可以提高解析度,還具有堅韌組織,加強固定效果的作用。
組織導電法主要有碘化鉀導電染色法、碘化鉀--醋酸鉛導電法、丹寧酸—鋨酸導電法等。比較常用的是丹寧酸—鋨酸導電法,其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樣品處理:按常規方法取材、清洗及用戊二醛固定。
(2).導電染色:將樣品放入2%~4%丹寧酸溶液中浸泡。如果觀察表面結構,浸泡時間為30分鍾;如果觀察內部結構,浸泡時間為8小時,即可過夜。在浸泡過程中,可更換一次溶液。
(3).清洗及再固定:用磷酸緩沖液充分清洗,然後放入1%鋨酸中固定2~4小時,再用磷酸緩沖液清洗。
(4).脫水和乾燥:按常規方法。
(5).掃描電鏡觀察。
四.幾種特殊的樣品制備技術
(一) 細胞內部結構冷凍割斷法
1972年,日本學者田中敬一採用冷凍樹脂割斷法將細胞打開,用掃描電鏡觀察細胞的內部結構。後來他又以二甲基亞碸代替樹脂進行冷凍割斷取得成功,該方法簡便,結構清晰,已得到廣泛應用。其操作方法如下:
1.取材和固定:為了使細胞結構清晰,不被過多的血細胞污染,可在取材前用灌注法沖洗。即先將動物麻醉,經腹主動脈注入生理鹽水或低分子量的右,切開下腔靜脈放血,至無血色為止。然後迅速取材,將樣品修成1mm×1mm×5mm大小,投入1%鋨酸溶液中固定1小時,用1/15M磷酸緩沖液 (pH7.4)清洗兩次,每次10分鍾。
2.二甲基亞 浸泡:將樣品依次放入25%、50%二甲基亞碸溶液中,各浸泡30分鍾。
3.割斷:用TF—1型冷凍割斷裝置進行割斷。然後將割斷後的樣品放到50%二甲基亞碸中,等融化後再用1/15M磷酸緩沖液浸洗,每次10分鍾,換液5次。
4.軟化及後固定:將樣品放入0.1%鋨酸中軟化,溫度20(C,時間48~72小時。然後用1% 八 固定1小時,雙蒸水浸洗1小時,換液幾次,需徹底清洗干凈。
5.導電染色:將樣品放入2%丹寧酸中2小時(或過夜),以雙蒸水清洗1小時,換液幾次。再以1% 八 固定30~60分鍾,雙蒸水清洗1小時。
6.脫水、乾燥及鍍膜:按常規方法進行。
(二) 鑄型技術
為了研究空腔臟器特別是血管系統復雜的立體分布,先向腔內注射某種成形物質,待該物硬化後再把組織腐蝕去掉,剩下的成形物即能顯示血管系統的立體分布,這種技術稱鑄型技術。如果是研究血管系統,稱為血管鑄型。用鑄型技術製作的標本,經過鍍膜後,就可進行掃描電鏡觀察。
常用的鑄型劑有甲基丙烯酸酯、聚苯乙烯及其共聚物以及ABS等。ABS是一種樹脂,為丙烯晴、丁二烯和苯乙烯的三元共聚物,被認為是比較理想的鑄型劑。下面簡單介紹用ABS製作血管鑄型標本的方法:
1.灌流和注入鑄型劑
首先將准備灌注的器官取下或保持自然位置,找到動脈,插入玻璃管或靜脈穿刺針,並以粗絲線結扎之,用普通流水或溫鹽水將血管中的血液沖洗干凈。然後灌注鑄型劑ABS丁酮溶液,濃度為5%~30%,注入的壓力為100mmHg。注入鑄型劑的臟器,可以放在50(C~60(C 的溫水中浸泡6小時左右,這樣既能保持臟器的原形,也有助於鑄型劑的硬化。
2.腐蝕和清洗
將標本放入10%~20%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溶液中腐蝕,也有放20%~30%鹽酸中腐蝕。時間一般為5~7天。若用稀鹽酸腐蝕,可加入5%~10%胃蛋白酶,腐蝕的效果更好。然後用流水將血管鑄型周圍被腐蝕的組織沖洗干凈,時間為24~72小時,沖洗的速度要慢。
3.顯微解剖和剝制鑄型
為了暴露和切取要觀察的部分,需要在解剖顯微鏡下進行。如果鑄型太硬,可將鑄型浸入酒精中,加溫至40~60(C,能使鑄型變軟,便於解剖和切取。
4.乾燥和鍍膜
將切取的鑄型用蒸餾水洗干凈,用濾紙吸干後放37(C溫箱中30~60分鍾,最後放乾燥缸中保存。鍍膜可用真空噴鍍,也可用離子鍍膜,方法同前。鍍膜後就可用掃描電鏡觀察
。
(三) 鹽酸化學消化法
為了研究被觀察細胞的基底面及深層細胞表面,可採用鹽酸化學消化法制備樣品。
1.固定和清洗:同常規方法。
2.鹽酸消化:用8mol/L鹽酸消化和腐蝕,其溫度與時間根據不同組織而異。
3.清潔樣品:用2%~5%Tween20作用3小時,以清潔樣品和穩定其結構。
4.脫水、乾燥和鍍膜:按常規方法處理。
⑧ .下列哪種標本的制備過程包括固定-脫水-包埋-切片-染色 (分值:1分) A.透射電子顯微鏡 B.掃描電子顯微
A.典型的電鏡實驗需要對實驗樣品經過以上四步操作。而掃描電鏡原理與透射電鏡不同,無需處理樣子,可直接觀察。
⑨ 細菌做生物掃描電鏡前怎麼洗滌
1樣品在2.5%的戊二醛溶液中4℃固定過夜,然後按下列步驟處理樣品:
2倒掉固定液,用0.1M,pH7.0的磷酸緩沖液漂洗樣品三次,每次15min;
3用1%的鋨酸溶液固定樣品1-2h;
4倒掉固定液,用0.1M,pH7.0的磷酸緩沖液漂洗樣品三次,每次15min;
5用梯度濃度(包括50%,70%,80%,90%和95%五種濃度)的乙醇溶液對樣品進行脫水處理,每種濃度處理15min,再用100%的乙醇處理一次,每次20min;最後過度到純丙酮處理20min。
⑩ 生物組織掃描電鏡實驗的前期處理有哪些步驟
生物組織掃描電鏡實驗的前期處理有哪些步驟
1.實驗方法 實驗方法是整個實驗設計的精髓,是做好實驗設計的關鍵所在.現將與中學實驗有關的一些最常見的經典的實驗方法匯總如下: (1)化學物質的檢測方法: ①澱粉——碘液 ②還原糖——斐林試劑、班氏試劑 ③CO2——Ca(OH)2溶液或酸鹼指示劑 ④乳酸——pH。
採用低速離心(細胞離下來的轉數即可,如1000rpm-1500rpm),然後將沉澱轉入2.5-4%的戊二醛中固定(2h以上,可於4度放至幾天),然後再次離心,用丙酮逐級脫水(30%,50%,70%,80%,90%,100%,100%)再用叔丁醇置換,然後真空冷凍乾燥,接下來將細胞粉(抽干應呈現為粉末狀)塗抹在導電膠上,再將導電膠粘放到樣品台上進行噴金處理,處理好的樣品就可以放入掃描電鏡樣品室進行觀察拍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