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排放標准怎麼提高
排放標準是提高不了的,標準是國家制定發布的,國家對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排放標準是有要求的,必須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GB 18918-2002 才能達標排放。
標准規定了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廢氣排放和污泥處置(控制)的污染物限值。
標准適用於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廢氣排放和污泥處置(控制)的管理。
居民小區和工業企業內獨立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也按本標准執行。
問題所說的提高應該是指水質如何處理才能提供效率吧。一般污水處理廠處理有以下5種方法:
一、間歇活性污泥法(SBR)
間歇活性污泥法也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它由單個或多個SBR池組成,運行時,廢水分批進入池中,依次經歷5個獨立階段,即進水、反應、沉澱、排水和閑置。進水及排水用水位控制,反應及沉澱用時間控制,一個運行周期的時間依負荷及出水要求而異,一般為4~12h,其中反應佔40%,有效池容積為周期內進水量與所需污泥體積之和。
比連續流法反應速度快,處理效率高,耐負荷沖擊的能力強;由於底物濃度高,濃度梯度也大,交替出現缺氧、好氧狀態,能抑制專性好氧菌的過量繁殖,有利於生物脫氮除磷,又由於泥齡較短,絲狀菌不可能成為優勢,因此,污泥不易膨脹;與連續流方法相比,SBR法流程短、裝置結構簡單,當水量較小時,只需一個間歇反應器,不需要設專門沉澱池和調節池,不需要污泥迴流,運行費用低。
二、吸附再生(接觸穩定)法
這種方式充分利用活性污泥的初期去除能力,在較短的時間里(10~40min),通過吸附去除廢水中懸浮的和膠態的有機物,再通過液固分離,廢水即獲得凈化,BOD5可去除85%~90%左右。吸附飽和的活性污泥中,一部分需要迴流的,引入再生池進一步氧化分解,恢復其活性;另一部分剩餘污泥不經氧化分解即排入污泥處理系統。
分別在兩池(吸附池和再生他)或在同一池的兩段進行。它適應負荷沖擊的能力強,還可省去初次沉澱池。主要優點是可以大大節省基建投資,最適於處理含懸浮和膠體物質較多的廢水,如製革廢水、焦化廢水等,工藝靈活。但由於吸附時間較短,處理效率不及傳統法的高。
三、氧化溝
氧化溝是延時曝氣法的一種特殊型式,它的平面像跑道,溝槽中設置兩個曝氣轉刷(盤),也有用表面曝氣機、射流器或提升管式曝氣裝置的。曝氣設備工作時,推動溝液迅速流動,實現供氧和攪拌作用。
與普通曝氣法相比,氧化溝具有基建投資省,維護管理容易,處理效果穩定,出水水質好,污泥產量少,還有較好的脫N、P作用,適應負荷沖擊能力強等優點。
四、連續進水周期循環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ICEAS)
ICEAS反應器前部設有預反應區(占池容積的10%)。反應池由預反應區和主反應區組成,並實現連續進水,間歇排水。預反應區一般處在厭氧和缺氧狀態,有機物在此被活性污泥吸附,該區還具有生物選擇作用,抑制絲狀菌生長,防止污泥膨脹。被吸附的有機物在主反應區內被活性污泥氧化分解。
反應連續進水,解決了來水與間歇進水不匹配的矛盾。但該工藝沉澱效果較差、凈化效果變差,易發生污泥膨脹,污泥負荷較低,反應時間長,設備容積增大,投資較大。
五、生物脫氮除磷工藝(A/A/O)
污水首先進入厭氧池與迴流污泥混合,在兼性厭氧發酵菌的作用下,廢水中易生物降解的大分子有機物轉化為聚磷菌可以吸收小分子有機物(如VFA),並以PHB的形式貯存在體內,其所需的能量來自聚磷鏈的分解。隨後,廢水進入缺氧區,反硝化細菌利用廢水中的有機基質對隨迴流混合液帶入的NO3- 進行反硝化。廢水進入好氧池時,廢水中有機物的濃度較低,聚磷菌主要是通過分解體內的PHB而獲得能量,供細菌增殖,同時將周圍環境中的溶解性磷吸收到體內,並以聚磷鏈的形式貯存起來,隨後以剩餘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統。系統中好氧區的有機物濃度較低,正有利於該區中自養硝化菌的生長。
厭氧、缺氧、好氧三種不同的環境條件和不同種類的微生物菌群的有機配合,能同時具有去除有機物、脫氮除磷的功能;工藝簡單,水力停留時間較短;SVI一般小於100,不會發生污泥膨脹;污泥中磷含量高,一般為2.5%以上;厭氧-缺氧池只需輕緩攪拌,使之混合,而以不增加溶解氧為度;沉澱池要避免發生厭氧-缺氧狀態,以避免聚磷菌釋放磷而降低出水水質和反硝化產生N2而干擾沉澱;脫氮效果受混合液迴流比大小的影響,除磷效果則受迴流污泥中挾帶DO和硝酸態氧的影響,因而脫氮除磷效果不可能提高。
② 污水處理站超低負荷如何運行
超低負荷的處理還不簡單,不經過目前的生化系統,單獨物化處理一下就排放,或者專只使用生化處理系統的屬一部分並減降低排水量,少排或者不排泥。加營養葯劑的辦法只能臨時使用或者只作為配合使用,否則就失去了污泥馴化的效果。對於水量濃度不穩定的污水生化處理站,應盡量減少或者不排泥,污泥盡量迴流。
我謙語水處理設備經營部可根據您的水量和處理標准以及對水處理設備的要求及場地規劃等實際情況,為您提供全面水處理技術服務並為您量身定製水處理設備。
③ 污水處理中所謂的沖擊負荷是什麼意思啊
沖擊負荷,是指污來水的自沖擊力,對污水處理系統所提供的承載能力的要求。或所要承擔的工作量。
由於沖擊負荷這種瞬間的電氣量產生間隔時間具有指數分布的特性,所以用泊松分布描述是合理的。設元件在開始觀察時刻起具有一定的初始剩餘壽命,沖擊從初始時刻開始隨機地到來,每一次沖擊根據其強度大小。
對設備進行一定的壽命削減,直到元件剩餘壽命降至0以下;之後元件經過一段時間的維修,元件重新具有一定的剩餘壽命。
(3)污水處理負荷怎麼提高擴展閱讀:
沖擊負荷對電力系統影響不容忽視,它不僅威脅到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也會破壞電力設備,加速絕緣老化。不論是諧波危害、熱沖擊、還是引起機組震盪,其長期的影響可以視為設備的壽命損失,從可靠性角度來看沖擊負荷導致設備強迫停運率提高。
由於上述因素的存在,在含有大量沖擊負荷的系統中,電力元件的運行環境更加惡劣,很可能間接帶來整個系統可靠性下降,特別是當一些重要的元件受到沖擊危害時,這種可能性會更顯著。
④ 建制鎮污水處理廠負荷很低 能否從技術上解決 怎麼辦
從源頭上講:要麼提高進水量,要麼提高進水COD。
曝氣MLSS較低水平運行。
⑤ 污泥負荷越低,污水處理效果就越好嗎,為什麼
污泥負荷大小實質就是供給單位質量活性污泥營養的多少。污泥負荷大,活性污泥增長速率,有機物去除速率和氧的利用速率均高,但污泥負荷大,處理系統出水不易合格,同時由於微生物活力強,污泥不易凝聚沉降,與水分離不好。污泥負荷小,則反之。因此,欲得到良好的處理效果,就應根據具體的處理工藝控制適宣的污泥負荷。
(5)污水處理負荷怎麼提高擴展閱讀:
污泥處理技術:
1、一級處理
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懸浮狀態的固體污染物質,物理處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級處理的要求。經過一級處理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達不到排放標准。一級處理屬於二級處理的預處理。
2、二級處理
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質(BOD,COD物質),去除率可達90%以上,使有機污染物達到排放標准,懸浮物去除率達95%出水效果好。
3、三級處理
進一步處理難降解的有機物、氮和磷等能夠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可溶性無機物等。主要方法有生物脫氮除磷法,混凝沉澱法,砂濾法,活性炭吸附法,離子交換法和電滲析法等。
整個過程為通過粗格柵的原污水經過污水提升泵提升後,經過格柵或者篩率器,之後進入沉砂池,經過砂水分離的污水進入初次沉澱池,以上為一級處理(即物理處理),初沉池的出水進入生物處理設備,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的反應器有曝氣池,氧化溝等。
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生物處理設備的出水進入二次沉澱池,二沉池的出水經過消毒排放或者進入三級處理,一級處理結束到此為二級處理,三級處理包括生物脫氮除磷法,混凝沉澱法,砂濾法,活性炭吸附法,離子交換法和電滲析法。
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迴流至初次沉澱池或者生物處理設備,一部分進入污泥濃縮池,之後進入污泥消化池,經過脫水和乾燥設備後,污泥被最後利用。
⑥ 污水處理問題 根據IC的運行,什麼時候可以增加IC的運行負荷
1、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
2、水網論壇
3、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
都有相關的關於污水處理的論壇版塊
你可以搜來看看
⑦ 污水處理中說的抗沖擊負荷能力強是什麼意思那沉澱
1)負荷:一般說負荷有污泥負荷和容積負荷兩種,分別指一定時間(天)內一定量污泥(kg)去除COD的量(kg),和一定時間(天)內一定反應體積(立方米)去除COD的量(kg)。 2)沖擊負荷:在污水處理運行當中,污泥量一般都會保持在一定水平,反應器(曝氣池、厭氧反應器等)容積當然也不會發生變化。但是如果進水水質發生很大變化(COD飆升或大幅下降),就會使污泥負荷和容積負荷發生很大變化,對污泥微生物帶來影響,就是所謂的沖擊負荷。 3)在一些處理工藝中(特別是一些迴流量特別大或者完全混合類型的),由於一些水力或其他方面的設計,使工藝對沖擊負荷的耐受能力比較強。即使有負荷升高的現象,也不至於馬上崩潰,並可以比較快恢復。即抗沖擊負荷能力強 沉澱池的表面負荷和出水堰負荷屬於水力負荷,與生物處理沒多大關系了。都屬於設計上的一些參數。 沉澱池的表面負荷:當一個顆粒在理論停留時間內通過一段恰好等於池深的距離時而沉澱,其沉降速度稱作溢流率或表面負荷率。量綱為單位時間每平方米若干立方米,即單位時間若干米。沉澱池的效率通常以表面負荷率為基礎,以每平方米水面面積每天流過水量的立方米數表示。就是水量除以沉澱池面積 出水堰負荷:即一定長度的堰出水流量,即流量除以堰長。
⑧ 污水處理負荷怎麼計算
運行負荷率=每日實際進水量/每日設計處理量。 一般要求運行負荷率不低於60%,2010年,雖然內全國城鎮污水處容理廠平均運行負荷率已接近80%,有的甚至超過100%,但國家規定運行負荷率不能超過設計處理量的120%。
⑨ 作為污水處理人員,發現污水處理來水量突然增加,應如何處理
首先要看增加多少水量,增加的負荷是否在污水處理設施能承受的范圍內,若可以承受,可以將進水量增加,同時增加加葯量,觀察物化反應的出水水質情況,如果有生化處理工段,觀察好氧池溶解氧的變化、二沉池的污泥沉澱情況,及時對出水進行取樣分析,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調整。
若增加的水量超過了污水處理設施所能承受的范圍,可以先將污水排入應急池中,同時上報領導調查污水來源,查清水量突增的原因,了解生產工藝是否有問題或者變化,在必要情況下,可要求生產車間暫時進行停產,控制水量,待來得及處理後可恢復正常生產。
了解污水水量增加是偶然情況還是以後將會持續這樣,若是長期水量增加,通過增加加葯和增加活性污泥仍無法處理,則需要對污水站進行提標改造了,在改造之前,與生產車間做好溝通,保證污水站出水指標能夠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