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IONPURE EDI模塊的工作原理
西門子EDI模塊結構和工作原理
西門子EDI模塊常與RO連用,構成RO-EDI純水系統專。屬EDI已設計成標准模塊,EDI單元就是由若干模塊組合而成。
電除鹽將離子交換樹脂填充在陰、陽離子交換膜之間形成EDI單元,又在這個單元兩邊設置陰、陽電極,在直流電作用下,將離子從其給水(通常是反滲透純水)中進一步清除。
離子交換膜和離子交換樹脂的工作原理相近,可以使特定的離子遷移。陰離子交換膜只允許陰離子透過,不允許陽離子透過;而陽膜只允許陽離子透過,不允許陰離子透過。
在EDI組件中將一定數量的EDI單元羅列在一起,使陰離子交換膜和陽離子交換膜交替排列。並使用網狀物將每個EDI單元隔開,形成濃水室。EDI單元中間為淡水室。在給定的直流電的推動下,給水通過淡水室水中的離子穿過離子交換膜進入濃水室被去除而成為除鹽水;通過濃水將離子帶出系統,成為濃水。
詳情可見官網:網頁鏈接
② 反滲透 一級 2段 什麼意思 『、、
一對電極之間的膜來堆稱源為「一級」。水流同向的每一個膜稱為「一段」。增加段數就等於增加脫鹽流程,也就是提高脫鹽效率,增加膜對數,可提高水處理量。 電滲析器的組裝方式可根據淡水產量和出水水質的不同要求而調整,一般有以下幾種組裝形式:一級一段;一級多段;多段一段;多級多段。
③ 反滲透海水淡化的優點是什麼
反滲透技術在海水淡化中的應用,為海島和沿海地區的淡水供應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該技術通過壓力驅動,無需相變,展現出顯著的節能優勢。尤其在我國這樣一個淡水資源相對稀缺的國家,沿海城市和島嶼地區更顯缺水問題的嚴峻。海水淡化技術在這種背景下日益受到重視,成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手段。
然而,海水的高鹽度和高硬度,以及其季節性溫差變化,使得反滲透海水淡化系統的設計和運行更為復雜。為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先進的工藝設計和合理的組件配置,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投資和能耗,同時確保系統的高效穩定運行。這不僅有助於降低制水成本,還能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淡水。
在海水淡化過程中,預處理環節至關重要。海水被取水頭部取出後,需要根據水質情況進行相應的預處理,確保海水在進入反滲透膜前達到SDI<3等控制指標,從而延長反滲透膜的使用壽命。經過預處理的合格海水通過高壓泵加壓,送入反滲透膜組堆,透過反滲透膜的水會被收集並經過進一步處理後送入管網系統供用戶使用。未能透過反滲透膜的高壓濃鹽水則進入能量回收裝置,回收其能量後排回大海。
反滲透膜作為海水淡化的關鍵部件,在國際上已經十分成熟。因此,技術關鍵在於合理設計預處理系統、選擇合適的高壓泵和能量回收裝置、設計完善的控制系統進行監測和控制,以及選用科學的材料和防腐措施以防止系統腐蝕。對於開放式取水,還必須採取科學的殺菌滅藻措施,以防止微生物對系統的侵害。
④ 連續電除鹽工作原理
連續電除鹽(EDI)是一種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其工作原理主要涉及預處理、反滲透(RO)和連續離子交換再生。在典型的EDI系統中,操作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預處理階段清洗並去除水中的大部分雜質。接著,反滲透膜去除剩餘的溶解鹽分,形成待處理的淡水(D室)。在EDI的核心部分,有一系列單元,每個單元包含一個淡水室和一個濃水室(C室)。這兩個室之間夾著陽離子交換膜和陰離子交換膜,它們分別允許正負離子通過。
通過在D室兩端施加直流電,水分子被電離為氫離子(H+)和氫氧根離子(OH-)。這些離子在電場作用下分別向陽極和陰極遷移。當離子穿過樹脂床時,雜質離子與樹脂中的H+和OH-發生離子交換反應,從而實現樹脂的再生。遷移後的H+和OH-在C室中重新結合成水,這一過程保證了樹脂的持續再生。
在操作過程中,大約90-95%的進水直接通過D室,其餘5-10%進入C室進行濃縮。通過循環泵,濃水在膜堆中高速流動,有助於提高除鹽效率,減少結垢風險,並能回收部分濃縮水,其pH值在5-8范圍內,可用於預處理系統的補充水源。
最終,經過連續電除鹽處理後的水,雜質離子被有效地去除,生成了高品質的除鹽水,滿足許多工業和生活用水需求。
⑤ EDI技術的RO設備
RO反滲透設備採用當代最先進、節能有效的膜分離技術,反滲透設備其原理是在高於溶液滲透壓的作用下,使其他物質不能透過半透膜而將其它物質和水分離開來。反滲透膜的膜孔徑非常小,因此反滲透設備能夠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鹽類、膠體、微生物、有機物等,反滲透設備可以生產純水、高純水,以滿足不同行業、不同需求的用戶。
當純水和鹽水被理想半透膜隔開,理想半透膜只允許水通過而阻止鹽通過,此時膜純水側的水會自發地通過半透膜流入鹽水一側,這種現象稱為滲透,若在膜的鹽水側施加壓力,那麼水的自發流動將受到抑制而減慢,當施加的壓力達到某一數值時,水通過膜的凈流量等於零,這個壓力稱為滲透壓力,當施加在膜鹽水側的壓力大於滲透壓力時,水的流向就會逆轉,此時,鹽水中的水將流入純水側,上述現象就是水的反滲透(RO)處理的基本原理。
EDI 膜堆是由夾在兩個電極之間一定對數的單元組成。在每個單元內有兩類不同的室:待除鹽的淡水室和收集所除去雜質離子的濃水室。淡水室中用混勻的陽、陰離子交換樹脂填滿,這些樹脂位於兩個膜之間:只允許陽離子透過的陽離子交換膜及只允許陰離子透過的陰離子交換膜。
樹脂床利用加在室兩端的直流電進行連續地再生,電壓使進水中的水分子分解成 H+及 OH-,水中的這些離子受相應電極的吸引,穿過陽、陰離子交換樹脂向所對應膜的方向遷移,當這些離子透過交換膜進入濃室後, H +和 OH-結合成水。這種 H+和 OH-的產生及遷移正是樹脂得以實現連續再生的機理。 當進水中的 Na+及 CI-等雜質離子吸咐到相應的離子交換樹脂上時,這些雜質離子就會發生象普通混床內一樣的離子交換反應,並相應地置換出 H+及 OH-。一旦在離子交換樹脂內的雜質離子也加入到 H+及 OH-向交換膜方向的遷移,這些離子將連續地穿過樹脂直至透過交換膜而進入濃水室。這些雜質離子由於相鄰隔室交換膜的阻擋作用而不能向對應電極的方向進一步地遷移,因此雜質離子得以集中到濃水室中,然後可將這種含有雜質離子的濃水排出膜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