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華大學顏永年 為什麼不是院士
所謂增材製造技術就是一種三維實體快速自由成形製造新技術,它綜合了計算機的圖形處理、數字化信息和控制、激光技術、機電技術和材料技術等多項高技術的優勢,目前學者們對其有多種描述。西北工業大學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黃衛東教授稱這種新技術為「數字化增材製造」,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宋天虎秘書長稱其為「增量化製造」,其實它就是不久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三維列印」技術的一種。西方媒體把這種實體自由成形製造技術譽為將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種為現代社會帶來強大沖擊和震撼的新技術起源於1988年誕生的「快速原型製造」技術。1988年,美國3DSystem公司推出的SLA-250液態光敏樹脂選擇性固化成形機,標志著快速原型技術的誕生。它採用一種立體光刻工藝,基於液態光敏樹脂的光聚合原理工作。通過一束紫外激光束在偏轉鏡作用下掃描照射樹脂使其固化,逐層製造得到一個三維實體模型。快速原型技術採用了一種全新的無模具自由成形原理來製造三維實體零件,這種新型成形技術改變了傳統的製造技術路線。我們知道,現有的材料成形方法採用的是減材成形等三種技術路線。以機械加工為例,加工一個所需的零部件,人們通過不斷去除材料來獲得所需要的零件形狀;熱加工的鍛造成形則是採用變形原理來成形金屬零件,也即使金屬材料在強大的機械壓力下改變形狀來獲得所需的零件;而鑄造、粉末冶金等方法採用的是「賦形+固化」的成形原理,也即先通過模具賦予液態或粉末狀的金屬材料以形狀,再通過冷卻凝固或高溫燒結的方法使材料固化來獲得具有所需形狀和強度的金屬零件。快速原型技術的成形原理與這些傳統方法截然不同,它採用逐漸增加材料的方法成形零件。因為這種成形方法不需要模具,因而又被稱為實體自由成形技術或快速成形技術。這里,「自由」和「快速」都是指不需要模具來成形,省去了十分冗長的製造模具過程和昂貴的模具製造成本。立體光刻技術產生後即風靡世界,很快就產生了許多不同技術類型的快速原型技術,如分層實體製造、選區激光燒結、三維列印、熔融沉積造型等。2008年全球領先的6家快速製造公司銷售收入已達6.96億美元,占該行業總收入近60%。沃勒斯報告(2012)預計3D列印和增材製造領域的2015年銷售收入可達37億美元,2019年可達65億美元。我國學者迅速地跟進了這一世界新技術的熱潮,西安交通大學的盧秉恆院士、清華大學的顏永年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的王樹槐教授等是我國快速原型技術研究的先行者,並且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而黃衛東在國內首先創造性地發展的激光立體成形技術,把快速成形技術從製造「原型」發展到直接製造具有極高力學性能的緻密金屬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