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O膜的孔徑是0.1納米,而水分子的直徑是0.4納米,那水是怎麼通過RO膜的
RO
(干)膜來的孔徑=1×源10m,應該是「干膜」的孔徑.膜分子結構是有彈性的,當「干RO膜」被水溶脹後,其「濕膜」的孔徑>≥1×10m,達到水分子的4×10m是容易的,況且水分子也不是死硬的,是柔性的,正好似「柔情似水」。
用的是物理過濾抄法 初級過濾材質有:PP棉濾芯、活性炭濾芯、陶瓷濾芯,無論它們怎麼CP搭配,都無法將水中的細菌病毒吸附過濾! 超濾膜(UF)濾芯:過濾精度為0.01微米,能將水中的懸浮物、膠體、微粒、細菌等雜志濾除,只允許水分子
C. RO膜精度為0.1納米,可是水分子大小約0.4納米,那麼這個RO過濾是怎麼穿過去的
用電外力協助呀!水分子去除不掉,RO膜是除掉水分子以外99%以上的物質。出水為純凈水。比如苦鹹水,高硬度水,及氟鉛錳等有毒物質,過濾細菌病毒等
D. RO反滲透為什麼只能水分子通過化學污染呢
滲透就是低濃度溶液中水在滲透壓的作用下通過滲透膜進入了濃度相對較高的濃溶液側版,植物根部從土壤中權吸收水分就是通過滲透作用實現的。
反滲透就是滲透的反作用,要實現反滲透必要地條件就是滲透膜,在濃水側施加高壓(高於滲透壓),水分則從濃水側進入淡水側,這樣就實現了水的凈化作用。
現在的反滲透膜一般用高分子材料製成,如醋酸纖維素膜、芳香族聚醯肼膜、芳香族聚醯胺膜。表面微孔的直徑一般在0.5~10nm之間,可以截留所有可溶性鹽和分子量大於100的物質,截留下來的隨濃水排掉。
RO膜也就反滲透膜的過濾精度是相當高的,一般化學污染物都能去除,但是它也是很脆弱的,運行條件也是非常苛刻的,比如說陶氏聚醯胺復合膜,市政自來水中活性氯會氧化膜表面早成膜的老化。所以水處理工程當中在RO之前都要加上預處理,包括石英砂過濾、活性炭過濾,微濾或者超濾等等。
原創,多指教!
E. 水分子是如何通過陶氏RO反滲透膜的
這個問題有點專業啊,我回答不上來。不過你倒是可以到西北有魔網學習,那裡面有很多老化水分享。
F. RO反滲透為什麼只能水分子通過化學污染呢
滲透就是低濃度溶液中水在
滲透壓
的作用下通過滲透膜進入了濃度內相對較高的
濃溶液
側,植容物根部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就是通過滲透作用實現的。
反滲透就是滲透的反作用,要實現反滲透必要地條件就是滲透膜,在濃水側施加高壓(高於滲透壓),水分則從濃水側進入淡水側,這樣就實現了水的凈化作用。
現在的
反滲透膜
一般用
高分子材料
製成,如醋酸纖維素膜、芳香族聚
醯肼
膜、芳香族
聚醯胺
膜。表面微孔的直徑一般在0.5~10nm之間,可以截留所有可溶性鹽和分子量大於100的物質,截留下來的隨濃
水排
掉。
RO膜
也就反滲透膜的
過濾精度
是相當高的,一般化學污染物都能去除,但是它也是很脆弱的,運行條件也是非常苛刻的,比如說陶氏聚醯胺
復合膜
,市政自來水中活性氯會
氧化膜
表面早成膜的老化。所以
水處理工程
當中在RO之前都要加上預處理,包括
石英砂
過濾、
活性炭過濾
,
微濾
或者超濾等等。
原創,多指教!
G. 0.4納米的水分子怎麼能夠穿過0.1納米的反滲透膜
反滲透膜前都有水泵加壓,強行把水分子擠過去。
H. RO反滲透為什麼只能水分子通過
因為它的孔徑小,其他的雜質什麼的過不去。
I. 水分子是如何通過RO反滲透膜的
所謂滲透,就是正常的情況下,是由淡水側往濃水側滲透,而「反」滲透就是給濃水側施加高壓,以高壓使濃水側往淡水側水滲透,說白了就是硬硬把水壓過去,稱為反滲透。
是不是吹牛我不知道,我了解的反滲透膜是可以截留所有可溶性鹽和分子量大於100的物質,否則如果反滲透膜孔徑過大,那脫鹽率又怎麼解決呢。
J. 水分子是怎樣透過反滲透膜的
形成氫鍵模型
膜的表面很緻密,其上有大量的活化點,鍵合一定數目的結合水,這種水已失去溶劑化能力,鹽水中的鹽不溶於其中。進料中的水分子在壓力下可與膜上的活化點形成氫鍵而締合,使該活化點上其他結合水解締下來,該解締的結合水又與下面的活化點締合,使該點原有的結合水解締下來,此過程不斷地從膜面向下層進行,就是以這種順序型擴散,水分子從膜面進入膜內,最後從底層解脫下來成為產品水。而鹽是通過高分子鏈間空穴,以空穴型擴散,從膜面逐漸到產品水中的,但該模型缺乏更多的關於傳質的定量描述。
Donnan平衡模型
膜為固定負電荷型,據電中性原理及膜和溶液中離子化學位平衡,一般認為藉助於排斥同離子的能力,荷電膜可用於脫鹽,一般只有稀溶液,在壓力下通過荷電膜時,有較明顯的脫鹽作用,隨著濃度的增加,脫鹽率迅速下降。二價同離子的脫除比單價同離子好,單價同離子的脫除比二價反離子的好。該理論以Donnan平衡為基礎來說明荷電膜的脫鹽,但Donnan平衡是平衡狀態,而對於在壓力下透過荷電膜的傳質,還不能從膜、進料及傳質過程等多方面來定量描述。
除上述模型,許多學者還提出不小另外的模型,如脫鹽中心模型,表面力-孔流模型,有機溶質脫鹽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