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體正常滲透壓是多少
月30日 18:44 白蛋白有以下生理功能:
1、維持血液滲透壓
白蛋白佔全部血漿蛋白的50%以上。保持血液系統內的血漿膠體滲透壓,調節組織與血管之間水的動力平衡,是維持滲透壓的主要因素。正常人每100ml血液中白蛋白的含量為3.8~4.8克,但膠體滲透壓中卻有70~80%由白蛋白完成的,這是因為它分子小,分子量約6.9萬,(多數血漿蛋分子量在16~18萬之間),有效滲透顆粒較多。1克白蛋白產生的滲透壓相當於20毫升液體血漿或40毫升全血所得到的血液動力學效應是相等的。
2、運輸和解毒作用
白蛋白能與許多物質結合產生廣泛可逆構形的改變。白蛋白能結合陽離子,也能結合陰離子,所以白蛋白能輸送許多性能不同的物質,如脂肪酸、激素、微量金屬離子、酶、維生素和葯物等。許多在水中微溶的物質,在血漿中或白蛋白溶液中則為易溶,事實上溶解物是與白蛋白結合而成的復合物。白蛋白這種結合功能有助於微溶的代謝物運輸。除此之外,白蛋白並能結合有毒物質,運送至解毒器官,然後排出體外。
3、抗休克作用
白蛋白能增加血液的有效循環量,對於失血、創傷、手術或燒傷所致的各種休克,均有明顯療效。
4、營養作用
組織蛋白質和血漿蛋白質存在著動力平衡,可以互相轉化,在氮代謝發生障礙時,白蛋白可作為機體內的氮源,為各種組織提供蛋白營養。白蛋白還能促進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
5、20~25%白蛋白液體是高滲液體,能調節由於膠體滲透壓紊亂而引起的機能障礙,如浮腫、腹水。輸入白蛋白液後能使浮腫消退和腹水減輕、利尿。對防止和減輕腦組織的水腫亦有顯著的療效。
白蛋白缺乏可致以下症狀:
1、膠體滲透壓紊亂出現水腫
2、運輸能力不足,例氨基酸、激素、維生素等器官供應減少;分解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泄出去。
3、循環血量與重要器官患白蛋白缺乏症出現休克;有時甚至引起器官慢性退行性性變。
白蛋白減少的原因:
1、飲食不足,或消化道疾患,不能很好地吸收消化,缺乏製造蛋白的原料。
2、肝臟是合成蛋白的主要場所,而白蛋白的合成幾乎全由肝臟合成,各種肝臟、蛋白補償機能受損,則造成製造的不足。
3、消耗過多:急、慢性感染、腫瘤發熱、甲亢;生理性的妊娠、哺乳期。
4、大量喪失:流血、外傷、腎病。
白蛋白注射液適應症:
1、擴張血容量、防止和控制休克:適用於手術前准備,燒傷性、創傷性失血性休克。
2、補充血漿蛋白量:各種導致蛋白減少的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腎病、腫瘤、內科營養不良、胰腺炎、腸梗阻;兒科的防止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
3、糾正低蛋白血症,消除水腫。如腦水腫、肺水腫、腹水等局部或全身性水腫。
1、白蛋白注射液濃度高,所需用量相對的少,不會使血液循環系統負擔過重,可減少輸血的不良反應。
2、粘度低,易輸注,20%白蛋白液的粘度和正常血漿相等。
3、血漿中膠體滲透壓的80%由白蛋白提供的。20%白蛋白液具有的滲透壓較等量血漿大4~5倍。
4、白蛋白在有穩定劑時經60°C10小時加溫滅活病毒。沒有傳播HBV、HCV、HIV的危險性。
5、無抗原性,可反復輸注。
6、比血漿含鈉鹽少,治療水腫更有意義。
7、可利用不適合臨床輸用的血漿來制備。適合血漿的綜合利用。
白蛋白注射液切冰凍保存,應保存於2~8°C條件下。經一定時期的存放後,底部可出現微量雲霧狀的沉澱,它對人體無害。但若出現明顯或振搖不散的沉澱時,不得使用。
白蛋白不是營養品
㈡ 關於人體轉換水
人體內沒有微鹹水啊,你是因為想到人有時使用生理鹽水才以為人體內有什麼微鹹水的吧。其實是這樣的:
首先明白生理鹽水:生理學或臨床上常用的滲透壓與動物或人體血漿相等的氯化鈉溶液,其濃度用於哺乳類和人體時是0.85~0.9%。能夠避免細胞破裂,它的滲透壓和細胞外的一樣,所以不會讓細胞脫水或者過度吸水,所以各種醫療操作中需要用液體的地方很多都用它。 它是一種和血漿滲透壓相等的溶液,是一種等滲溶液。
其次明白滲透壓:滲透壓指的是溶質分子通過半透膜的一種吸水力量,其大小取決於溶質顆粒數目的多少,而與溶質的分子量、半徑等特性無關。由於血漿中晶體溶質數目遠遠大於膠體數目,所以血漿滲透壓主要由晶體滲透壓構成。血漿膠體滲透壓主要由蛋白質分子構成,其中,血漿白蛋白分子量較小,數目較多(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決定血漿膠體滲透壓的大小。
最後明白血漿滲透壓:血漿滲透壓約為313mOsm/kgH2O,相當於7個大氣壓708.9kPa(5330mmHg)。血漿的滲透壓主要來自溶解於其中的晶體物質,特別是電解質,稱為晶體滲透壓。由於血漿與組織液中晶體物質的濃度幾乎相等,所以它們的晶體滲透壓也基本相等。血漿中雖含有多量蛋白質,但蛋白質分子量大,所產生的滲透壓甚小,不超過1.5mOsm/kgH2O,約相當於3.3kPa(25mmHg),稱為膠體滲透壓.由於組織液中蛋白質很少,所以血漿的膠體滲透壓高於組織液.在血漿蛋白中,白蛋白的分子量遠小於球蛋白,故血漿膠體滲透壓主要來自白蛋白。若白蛋白明顯減少,即使球蛋白增加而保持血漿蛋白總含量基本不變,血漿膠體滲透壓也將明顯降低。
最後進一步解釋:高於或低於血漿滲透壓的溶液稱為高滲溶液或低滲溶液。紅細胞在高滲氯化鈉溶液中會失水皺縮,在低滲氯化鈉溶液中會因過多的水分滲入紅細胞,引起紅細胞膨脹甚至破裂。紅細胞破裂後,血紅蛋白被釋放入血,這種現象稱為滲透性溶血。
綜上,所以用生理鹽水,雖然它是鹹的,但不是因為人體內部有什麼微鹹水的環境,而是臨床治病時為了保證正常的血漿滲透壓。
㈢ 產生血漿膠體滲透壓和產生組織液膠體滲透壓的「膠體」是同樣的物質么
物質無法憑空產生
只能從一種物質形態轉變成另一種
熱量只是一種能量
不是物質
㈣ 血漿滲透壓主要來源於膠體滲透壓嗎
不是
正常值約1.5mOsm/L,主要由血漿蛋白構成,其中白蛋白含量多、分子量相對較小,是構成血漿回膠體滲透壓答的主要成分。血漿膠體滲透壓對於調節血管內外水分的交換,維持血容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血漿的滲透壓主要來自溶解於其中的晶體物質,特別是電解質,稱為晶體滲透壓。由於血漿與組織液中晶體物質的濃度幾乎相等,所以它們的晶體滲透壓也基本相等。
㈤ 人體血漿滲透壓分為哪兩種
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 無機鹽 和 蛋白質 的含量有關.以下是補充:在組成細胞外液的各種無機鹽離子中,含量上佔有明顯優勢的是Na+和Cl-.在人體37°C是,人的血漿滲透壓約為770kPa,相當於細胞內液的滲透壓
㈥ 人體血漿的滲透壓,主要由無機鹽,還是,蛋白質,來維持
血漿滲透壓分為晶體滲透壓和膠體滲透壓,晶體滲透壓由無機鹽來維持,膠體滲透壓由蛋白質來維持。
血漿的滲透壓主要來自溶解於其中的晶體物質,特別是電解質,稱為晶體滲透壓。由於血漿與組織液中晶體物質的濃度幾乎相等,所以它們的晶體滲透壓也基本相等。
人體的血漿膠體滲透壓主要由蛋白質分子構成,其中,血漿白蛋白分子量較小,數目較多(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決定血漿膠體滲透壓的大小。
(6)人體內膠體滲透壓的半透膜是什麼擴展閱讀
血漿滲透壓的作用為:
1、晶體滲透壓僅決定細胞膜兩側水份的轉移;蛋白質等大分子膠體物質不能通過毛細血管,決定血管內外兩側水的平衡。
2、血漿滲透壓升高(如大量出汗或腹瀉),對滲透壓感受器刺激增強,引起神經垂體ADH的釋放增加,從而增強了腎臟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排尿量減少,保留了水分,恢復體液的滲透壓。
3、當體液滲透壓降低時,減少對滲透壓感受器的刺激,ADH釋放減少,使遠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減少,排尿量增多,從而排出多餘的水分。
㈦ 血漿蛋白中構成血漿膠體滲透壓的主要是什麼血漿膠體滲透壓的主要作用是影響什麼內外水的移動
白蛋白是血漿蛋白的主要成分,所以是構成血漿膠體滲透壓的主要物質.
血漿膠體滲透壓影響血管內外水的移動.
血漿晶體滲透壓主要影響紅細胞內外水的移動.
㈧ 人體的滲透壓用什麼維持
晶體滲透壓靠NA,膠體滲透壓靠白蛋白
㈨ 體液中細胞內外滲透壓的關系
智力超從專業角度給你講明了原理。我從業餘角度再說幾句。人體內的滲透壓分為「晶體滲透壓」和「膠體滲透壓」兩大部份。膠體滲透壓,簡單說就是使水份保留在血管里的能力。晶體滲透壓也有保持水份的作用,但因為血管內外的晶體滲透壓基本相等,所以晶體滲透壓對血管內外的水份轉移沒有意義。而血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質(尤其是白蛋白)是形成血漿膠體滲透壓的主要物質(組織間隙內沒有這種大分子物質)。在毛細血管內,血液中的蛋白質總量是不變的,但不同段內的血壓值不同。在血管內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血管內的水份克服了膠體滲透壓的吸收作用而被「擠出」血管;當血管內壓力下降後,向血管外擠出水份的作用力小於膠體滲透壓回吸收水份的能力,於是,組織間隙內的水份又被血管「吸」回來(此時的血更「濃」了,膠體滲透壓也更大了)。所以,足夠的膠體滲透壓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維持正常的血容量。如果血容量低了,會導致血壓降低,而血壓低了,就從組織間回吸收水份,補充血容量,反之亦然。說實話,你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應該不是一個業餘人士,而我的回答也不是專為你看的。我只是藉此機會向那些崇尚「打人血漿白蛋白補腦」的無知人士灌輸一些知識。-------白蛋白只管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治療由此引起的「水腫」。------僅此而已。
㈩ 人體血漿膠體滲透壓和晶體滲透壓怎麼計算
血漿膠體滲透壓是血細胞蛋白質纖維等形成的對血管的壓力。晶體滲透壓是一些離子(如Na離子等)濃度對血管形成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