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車間潔凈度達10萬級,1萬級是什麼意思
1萬級:微生物最大允許數:100浮游菌/立方米 ;適用場合:小容量注射劑灌裝車間,直接接觸葯品的包裝材料最終處理車間。
車間潔凈度指車間空氣凈化等級。您客戶那裡的10萬級車間指微生物最大允許數為500浮游菌/立方米,一般為注射劑濃配車間。
具體界定如下:
1、1萬級:微生物最大允許數:100浮游菌/立方米 ;適用場合:小容量注射劑灌裝車間,直接接觸葯品的包裝材料最終處理車間。
2、10萬級:微生物最大允許數:500浮游菌/立方米; 適用場合:注射劑濃配車間。
3、30萬級:微生物最大允許數:1000 浮游菌/立方米;適用場合:丸劑、顆粒包裝車間。
4、100級:微生物最大允許數:5浮游菌/立方米;適用場合:大容量注射劑的灌裝車間。
(1)注射劑一致性評價濾芯濾膜要求擴展閱讀:
潔凈室氣流組織考慮原則:
1、當產品要求潔凈度為100級時,選用層流流型;當產品要求潔凈度為1000~100000級時,選用亂流流型。
2、減少渦流,避免把工作區以外的污染物帶入工作區。
3、為了防止灰塵的二次飛揚,氣流速度不能過大。亂流潔凈室的回風口不應設在工作區的上部。宜在地板上或側牆下部均勻布置回風口。
4、工作區的氣流應均勻,流速必須滿足工藝和衛生的要求;潔凈氣流應盡可能把工作部位圍罩起來,使污染物在擴散之前便流向回風口。
5、 工作設備布置時要留有一定的間隔,為送、回風口的布置和氣流的通暢創造條件:氣流組織設計時要考慮高大設備對氣流組織的影響。
6、潔凈工作台不宜布置在層流潔凈室內。當布置在亂流潔凈室時,宜將其置於工作區氣流的上風側,以提高室內的空氣潔凈度。
7、 潔凈室內有通風櫃時,宜置於工作區氣流的下風側,以減少對室內的污染。
㈡ 中葯注射劑的技術要求中對制備工藝有何要求
一、葯學研究
(一)原料
1.中葯注射劑的處方組成及用量應與國家標准一致。
2.中葯注射劑處方中的原料應為具有法定標準的有效成份、有效部位、提取物、葯材、飲片等。無法定葯品標準的原料應建立其質量標准,並附於制劑質量標准後,僅供製備該制劑用。
3.應採取有效措施保證原料質量的穩定。應固定葯材的基原、葯用部位、產地、採收期、產地加工、貯存條件等,建立相對穩定的葯材基地,並加強葯材生產全過程的質量控制,盡可能採用規范化種植(GAP)的葯材。葯材標准中包含多種基原的,應固定使用其中一種基原的葯材。無人工栽培葯材的,應明確保證野生葯材質量穩定的措施和方法。如確需固定多個基原或產地的,應提供充分的研究資料,並保證葯材質量穩定。
處方中飲片的生產企業、炮製方法和條件應固定,葯材來源及飲片質量應具有可追溯性,葯材的要求同上。
4.中葯注射劑所用原料應根據質量控制的要求,完善其質量標准,必要時增加相關質量控制項目,如指紋圖譜、浸出物檢查等,以體現原料的特點以及與制劑質量控制的相關性,保證原料的質量。
5.處方中含有批准文號管理原料的,應固定合法來源,嚴格進行供應商審計,其生產條件應符合GMP要求;應提供生產企業資質證明文件、原料執行標准、批准文號、檢驗報告、購貨發票、供貨協議等。
(二)輔料及包裝材料
1.中葯注射劑用輔料的種類及用量應與國家標准一致。包裝材料應與批準的一致。
2.注射用輔料、直接接觸葯品的包裝材料應固定生產企業,嚴格進行供應商審計,應提供生產企業資質證明文件、執行標准、檢驗報告、購貨發票、供貨協議等,進口輔料還應提供進口注冊證。
3.注射劑用輔料應符合法定葯用輔料標准(注射用)或注射用要求。應加強輔料的質量控制,保證輔料的質量穩定。必要時應進行精製,並制訂相應的質量標准。應提供詳細的精製工藝、內控標准及其依據。
4.注射劑用直接接觸葯品的包裝材料應符合相應質量標準的要求,必要時應進行相容性研究。
(三)生產工藝
1.中葯注射劑的生產工藝不得與法定質量標準的【製法】相違背。否則應提供相關的批准證明文件。
2.中葯注射劑應嚴格按工藝規程規定的工藝參數、工藝細節及相關質控要求生產,並強化物料平衡和偏差管理,保證不同批次產品質量的穩定均一。關鍵生產設備的原理及主要技術參數應固定。應提供實際現行生產工藝規程、近期連續5批產品生產記錄及檢驗報告。
3.生產工藝過程所用溶劑、吸附劑、脫色劑、澄清劑等應固定來源,並符合葯用要求。用於配液的還應符合注射用要求,必要時應進行精製,並制訂相應的標准。
4.法定標准中明確規定使用吐溫-80作為增溶劑的,應規定使用劑量范圍,並進行相應研究和質量控制。
5.生產工藝過程中應對原輔料、中間體的熱原(或細菌內毒素)污染情況進行研究,根據情況設置監控點。應明確規定除熱原(或細菌內毒素)的方法及條件,如活性炭的用量、處理方法、加入時機、加熱溫度及時間等,並考察除熱原效果及對葯物成分的影響。應提供相關研究資料。
6.生產工藝過程中應對高分子雜質進行控制。如採用超濾等方法去除注射劑中的高分子雜質(包括聚合物等)的,應不影響葯品的有效成分。應明確相關方法和條件,如濾器、濾材的技術參數(包括濾材的材質、孔徑及孔徑分布、流速、壓力等)等,說明濾膜完整性測試的方法及儀器,提供超濾前後的對比研究資料。
生產工藝過程中可在不影響葯品有效成分的前提下,去除無效的已知毒性成分,並進行相應研究。
7.注射劑生產的全過程均應嚴格執行GMP相關要求,並採取措施防止細菌污染,對原輔料、中間體的微生物負荷進行有效控制。應採用可靠的滅菌方法和條件,保證制劑的無菌保證水平符合要求(小容量注射劑及粉針劑的微生物存活概率不得高於10-3;大容量注射劑的微生物存活概率不得高於10-6),並提供充分的滅菌工藝驗證資料。
(四)質量研究
注射劑的質量研究是指根據工藝、質量標准和穩定性研究的需要而進行的基礎研究。
1.質量研究包含文獻研究、化學成份研究、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生物學質控方法的研究等。
2.注射劑中所含成份應基本清楚。應對注射劑總固體中所含成份進行系統的化學研究。有效成份製成的注射劑,其單一成份的含量應不少於90%,多成份製成的注射劑結構明確成份的含量因品種而異,同品種中應以質量控制水平較好的作為評價依據。
3.應結合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均一性,進行相關質控方法的研究。
(五)質量標准
應根據注射劑質量控制的需要,結合質量研究情況,建立合理的檢測項目和檢測方法,完善和提高質量標准。
1.質控項目的設置應考慮到注射給葯以及中葯注射劑自身的特點,並能全面地、靈敏地反映葯品質量的變化情況。
以葯材或飲片投料的,為保證質量穩定,應制訂中間體的質量標准。質控項目至少應包括性狀、浸出物或總固體、專屬性鑒別和含量測定、指紋圖譜、微生物等指標。
2.質量標准所用方法應具有充分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並經過方法學的驗證,符合相應的要求。
3.製法項應明確各工藝步驟及技術參數,明確所用輔料的種類、規格及用量等。
4.檢查項除應符合《中國葯典》一部附錄制劑通則「注射劑」項下要求外,還應符合「中葯注射劑安全性檢查指導原則」所規定的項目,此外,有效成份注射劑應對主成份以外的其他成份的種類及含量進行必要的限量檢查。
對於具體品種的工藝條件下可能存在、而質量研究中未檢出的大類成份,應建立排除性檢查方法。揮發性成份製成的制劑,應採用揮發性成份總量替代總固體檢查。必要時,應建立高分子量物質檢查項。
5.原料(葯材、飲片、提取物、有效部位等)、中間體、制劑均應分別研究建立指紋圖譜。還應進行原料、中間體、制劑指紋圖譜的相關性研究。指紋圖譜的研究應全面反映注射劑所含成份的信息。注射劑中含有的大類成分,一般都應在指紋圖譜中得到體現,必要時應建立多張指紋圖譜,以適應檢測不同大類成分的需要。經質量研究明確結構的成份,應當在指紋圖譜中得到體現,一般不低於已明確成份的90%,對於不能體現的成份應有充分合理的理由。指紋圖譜的評價可採用相對峰面積、相對保留時間、非共有峰面積或者相似度等指標進行評價。同時,也可根據產品特點增加特徵峰比例等指標及指紋特徵描述,並規定非共有峰數及相對峰面積。指紋圖譜的評價還可選用對照提取物對照的方法。
6.有效成份製成的注射劑,主葯成份含量應不少於90%。多成份製成的注射劑結構明確成份的含量因品種而異,同品種中應以質量控制水平較好的作為評價依據。
多成份製成的注射劑應分別採用專屬性的方法(如HPLC和/或GC等定量方法)測定各主要結構類型成份中至少一種代表性成份的含量,還應建立與安全性相關成份的含量測定或限量檢查方法,如毒性成份、致敏性成份等。處方葯味中含有單一已上市注射劑成份的,應建立其含量測定方法。含量測定項應確定合理的含量限度范圍(上下限)。
(六)穩定性研究
1.注射劑的穩定性研究應根據處方、工藝及其所含成份的理化性質、葯品的特點和質量控制的要求等選擇能靈敏反映葯品穩定性的指標進行研究。
2.應對中葯注射劑生產涉及的葯材、提取物、中間體等進行穩定性考察,規定貯存條件及貯藏時間。應提供上市後產品留樣穩定性考察及回顧性分析研究資料。
3.給葯時需使用附帶專用溶劑的,或使用前需要用其他溶劑稀釋、配液的,應對稀釋液種類、濃度及與臨床常用葯品的配伍穩定性進行研究。
二、非臨床安全性研究
1.對於在臨床使用中已發現安全性風險信號的,須有針對性的進行非臨床安全性研究,並注意研究方法的設計。
2.中葯注射劑如果沒有充分、規范的臨床安全性數據支持,應進行一般葯理學試驗、急性毒性試驗、長期毒性試驗、制劑安全性試驗、遺傳毒性試驗。根據遺傳毒性試驗結果考慮是否進行生殖毒性試驗、致癌試驗。
3.長期毒性試驗應採用嚙齒類和非嚙類兩種動物。2005年7月1日以後進行的急性毒性試驗應採用嚙齒類和非嚙類兩種動物。
4.制劑安全性試驗主要包括刺激性、過敏性、溶血性試驗。過敏性試驗至少應進行全身主動過敏試驗和被動皮膚過敏試驗。刺激性試驗、溶血性試驗應根據臨床使用的需要,對稀釋溶液的種類、給葯濃度、給葯速度進行考察,並提供三批樣品相關研究資料。
5.如注射劑所用輔料用量超過常規用量,應提供非臨床安全性試驗資料或文獻資料。如使用了未經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按注射途徑批准生產或進口的輔料,應提供可用於注射給葯途徑的依據,必要時提供相關的非臨床安全性試驗資料或文獻資料。
三、臨床研究
對中葯注射劑臨床安全性、有效性的研究和評價應基於葯品說明書功能主治范圍。說明書中的功能主治、給葯途徑和用法用量等都應有充分的臨床試驗數據支持。
中葯注射劑在上市前應完成Ⅰ期、Ⅱ期、Ⅲ期臨床試驗,對已經完成上述研究的應按《中葯、天然葯物注射劑基本技術要求》提供相應的臨床研究總結資料。上市後已按法規要求正在進行或已經完成Ⅳ期臨床試驗的,應提供相應的臨床研究總結資料。未進行Ⅰ期、Ⅱ期、Ⅲ期、Ⅳ期臨床試驗的,應進行上市後臨床研究。
(一)以安全性評價為主要目的的臨床研究主要考察廣泛使用條件下葯品的安全性,主要研究不良反應情況(包括不良反應類型、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影響因素等)及對特殊人群的影響。不良反應影響因素主要研究稀釋溶液的種類、葯液配製後的存放時間、給葯濃度、給葯速度、與臨床常用葯品的配伍禁忌。
以安全性評價為目的的臨床研究可採用觀察性或實驗性多種葯物流行病學設計方法。可採用主動監測研究方法,並結合自發報告系統數據和文獻研究數據進行研究。主動監測為非干預性、觀察性研究,對一定時間、一定范圍內收集的病例進行回顧性研究,或根據需要進行前瞻性監測研究,獲取與安全性相關的監測信息。為達到研究目的,主動監測應遵循葯物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並且需要足夠的樣本量。對於每個特定目的,其樣本量也應符合統計學要求。
對於在非臨床安全性研究中和臨床使用或監測中已經發現安全性風險信號的,應結合研究目的有針對性的開展干預性的臨床試驗。
對上市後葯品臨床研究要充分考慮研究的目的、設計、實施、數據管理、統計分析、結果報告、質量控制等方面因素,以便判定證據是否充分、證據是否支持研究結論。
(二)以有效性為主要目的的臨床研究應結合臨床研究的目的進行設計和研究。臨床有效性研究一般應為隨機盲法對照試驗,臨床研究需符合《葯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
1.單純證明已上市中葯注射劑的有效性為目的的臨床研究,在符合倫理學的前提下,應盡量採用注射給葯途徑的安慰劑作為對照研究。根據已上市品種適應症的情況,合理選擇驗證的適應症,每個適應症單獨進行臨床研究,病例數需符合統計學要求。臨床研究結果主要療效指標需優於安慰劑,且具有臨床價值。
2.對已上市同類注射劑進行比較的臨床研究:相同給葯途徑、相同適應症的已上市注射劑,相互對照,臨床試驗目的是證明該注射劑與同類注射劑比較在有效性或安全性方面的優勢與特色,病例數需符合統計學要求,主要療效指標需優於對照葯。
(三)臨床研究與葯品說明書
葯品說明書的內容應符合《葯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局令第24號)的要求,並應有研究數據的支持,特別是臨床研究數據,葯品說明書中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項內容應與國家批準的葯品說明書一致。除增加安全性信息外,變更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項內容應提供批准證明文件。
1.功能主治:應有充分的數據支持。
2.用法用量:應詳細描述臨床應用前葯物的配製、稀釋的方法、稀釋的溶液、稀釋的濃度,葯液配製後的存放時間、使用前需要對葯物性狀的觀察,滴注的速度、每次用葯的間隔時間,必要時應提供研究和文獻資料。
3.不良反應:應說明產品上市後安全性研究中涉及關聯性評價為「可能」、「很可能」、「肯定」的全部不良反應,並註明十分常見、常見、偶見、罕見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類型,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和轉歸。應特別注重對過敏反應以及臟器損害情況的研究。
4.禁忌:應說明由於安全性原因不能使用的人群,配伍禁忌。
5.注意事項:應說明給葯方式、合並用葯對過敏反應的影響、不適宜人群、救治方法等。
6.葯物相互作用:應說明可影響中葯注射劑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葯物或食物配伍信息。重點觀察與臨床常用葯品配伍禁忌。
7.兒童用葯:應說明兒童用葯的安全性信息及注意事項,並提供相應的研究資料或文獻資料。如果不能提供此方面的資料,說明書應闡明尚未有兒童使用的臨床研究資料。
8.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葯:應說明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葯的安全性信息及注意事項,並提供相應的研究資料或文獻資料。如果不能提供此方面的資料,說明書應闡明尚未有孕婦及哺乳期婦女使用的臨床研究資料。
9.老年患者用葯:應說明老年患者用葯的安全性信息及注意事項,並提供相應的研究資料或文獻資料。如果不能提供此方面的資料,說明書應闡明尚未有老年患者使用的臨床研究資料。
四、企業對葯品風險的控制能力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應主動跟蹤葯品上市後的安全性信息,按照《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的要求主動開展監測工作,制定《風險管理計劃》,提供可行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有關要求如下:
1.應主動收集報告。應根據銷售范圍確定主動收集報告的對象,並主動收集用葯信息。
2.應輔導醫生根據說明書內容正確使用葯品,並告知患者用葯的風險。
3.應建立嚴重不良事件及群體不良事件處理程序。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及時獲知、報告及處理嚴重不良事件及群體不良事件。告知用葯單位在使用前應制定有效的搶救預案。
4.可疑即報及定期報告。出現任何用葯後的安全性信息都要本著可疑即報的原則進行報告,嚴重事件及群體事件要立即報告。
5.及時分析評價不良事件,開展相關研究。及時分析不良事件與葯品的相關性及成因,控制風險相對應的因素。繼續開展相關安全性研究,包括文獻研究、試驗研究、上市後研究等。根據研究評價結果採取必要的風險控制措施。
6.應建立有效的專項組織機構,保障監測工作順利開展。專項組織機構應落實工作負責人及具體實施人員,建立相關工作制度,形成常規工作態勢。告知用葯單位、營銷單位、監管部門專項組織機構涉及人員的聯系方式。
五、企業對本品的研究綜述
應說明本品葯學研究、非臨床研究、臨床研究、上市後監測情況、文獻研究情況,並對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進行總體評價。
㈢ 化葯注射劑 一致性評價工作加速
業內觀望兩年有餘的注射劑一致性評價有了新進展。國家葯監局10月15日發布《化學葯品注射劑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徵求意見稿)》和《已上市化學葯品注射劑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申報資料要求(徵求意見稿)》兩份文件。徵求意見時間為一個月。《化學葯品注射劑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徵求意見稿)》涵蓋參比制劑、處方工藝技術要求、原輔包質量控制技術要求、質量研究與控制技術、穩定性研究技術要求等多項內容。這兩份文件徵求意見稿下發意味著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相關工作有望提速。
推進一致性評價
據米內網數據,2018年化葯注射劑在國內市場(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城市零售葯店終端)的用葯規模達6264.04億元。從年增長率看,化葯注射劑在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的增速逐年放緩,在城市零售葯店終端逐年加速放量。
注射劑由於其給葯特點,各國葯監部門均將其視為風險程度較高的品種之一。口服制劑的一致性評價工作自2015年啟動以來,相關政策配套和企業實施一直穩步推進。但在化葯注射劑領域,自2017年國家葯監局葯品審評中心(簡稱「CDE」)發布徵求《已上市化學仿製葯(注射劑)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意見的通知以來,受限於各種因素制約,一直未有專門針對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具體的指導性文件出台。此次發布兩個徵求意見稿,標志著後續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工作有望提速。
仿製葯是指具有與原研葯品相同的活性成分、劑型、規格、適應症、給葯途徑和用法用量的原料葯及其制劑。仿製葯應與原研葯品質量和療效一致,可替代原研葯品發揮相同的臨床療效。仿製葯在我國的臨床用葯中佔主導地位。
注射劑指葯物與適宜輔料製成的供注入機體內的無菌制劑,主要包括注射液、注射用無菌粉末和注射用濃溶液等。因其直接注射入血管、組織或器官,吸收快,作用迅速。特別是靜脈注射,葯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發揮葯效,是臨床使用中風險較高的劑型,其研發和生產的技術要求相應更為嚴格。此次化學仿製葯注射劑一致性評價,沒有像此前口服固體制劑一樣限定289個品種首批開展,除了提到氯化鈉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注射用水等原則上不納入一致性評價范圍,這意味著幾乎所有化學仿製葯注射劑均要開展一致性評價。
提升注射劑仿製葯質量
此次發布的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徵求意見稿),要求企業全面了解已上市注射劑的國內外上市背景、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上市後不良反應監測情況,評價和確認其臨床價值,對參比制劑、處方工藝、原輔包、質量研究與控制、穩定性及特殊注射劑/改規格注射劑等方面都明確了具體的要求,並明確了可以豁免的品種。
整體來看,此次文件對於國內企業涉及注射劑的原料葯、輔料、包材、灌裝等工藝以及改規格、改基團品種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國內化學仿製葯的立項從「仿標准」到「仿質量」升級,建立和健全注射劑仿製研發的風險質控體系,全面提升我國注射劑仿製葯的質量水平。
縱觀A股各大葯企,2018年5月,普利制葯的注射用阿奇黴素成為首個按照補充申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注射劑。
根據葯智數據統計,截至9月末,國家葯監局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申報獲受理的受理號共計434個,涉及120個品種。從企業申報數量來看,科倫葯業、齊魯制葯、中國生物制葯、揚子江、豪森葯業、恆瑞醫葯等行業龍頭企業的申報數量居前。目前僅有注射用阿奇黴素按照補充申請通過一致性評價,其餘9個注射劑過評品種均是以化葯新注冊分類獲批生產(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
行業三大走向
中國葯科大學國際醫葯商學院教授陳永法分析稱,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工作開展以後,行業將現三大發展走向。
首先,每個注射劑品種的市場將被少數企業瓜分,行業集中度將大幅提升。
《化學葯品注射劑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徵求意見稿)》僅將氯化鈉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等極少數品種未納入一致性評價范圍。這意味著幾乎所有注射劑品種都須開展一致性評價。而國家規定「同品種葯品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企業達到3家以上,在集中采購等方面不再選用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目前國內32個省(市、區)都已落實該政策。可以預見,隨著注射劑品種大范圍一致性評價的開展,率先通過再評價的前三家企業將瓜分某一注射劑市場,擁有該品種的剩餘企業可能面臨出局。
其次,國產注射劑的質量和療效將有所保障,原研葯被逐步替代。國家對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的技術要求嚴格參照歐美葯品監管法,確保通過一致性評價的注射劑的質量和療效與原研葯相當。在此基礎上,「對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產品在招標采購和醫保支付等方面給予和原研葯同等待遇」、「葯品專利鏈接和試驗數據保護」等政策,為仿製葯替代原研葯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在諸多利好條件下,國產注射劑將逐步替代原研葯,有望打破原研產品的壟斷局面。
第三,受政策驅動或產品質量提升的影響,更多本土企業將進軍海外市場。受「支持中國境內企業生產的在歐盟、美國或日本批准上市的葯品在中國上市」的政策影響,一些有一定研發實力的企業會利用該政策首先在海外獲得認證批文,再向國家葯監局申報一致性評價,藉此加快審批進程。此外,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國產注射劑有望實現與原研產品在臨床治療上的相互替代。這將大大提高了我國仿製葯的國際競爭力。預計將有更多本土企業嘗試開拓海外市場來提高產品銷量。
來源: 中國證券報
㈣ 「4+7」帶量采購品種料擴圍 六千億元注射劑市場將迎價格戰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目前已在全國31個省市正式鋪開的葯品帶量采購政策,或在明年底進一步擴大品種范圍。若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工作正式順利開展,屆時將會有部分注射劑品種率先被納入集采范圍。此前進行的全國集採行動中,25個品種幾乎都遭遇巨幅降價,降幅最大的品種中標價不及其此前銷售價格的10%。
一致性評價與全國集采政策成為多數中小葯企的生死局,多數中小企業無法承受如此巨幅的降價空間。未來的葯品競爭,主要是研發能力、產品工藝、成本控制和產品梯隊之間的競爭。隨著集采品種繼續擴大,市場將越來越向頭部企業集中。
注射劑最快明年進入價格戰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化學葯品注射劑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和《已上市化學葯品注射劑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申報資料要求》兩份文件徵求意見即將完成,可能在今年底發布正式文件,屆時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工作將正式開始,部分品種有望在明年底之前率先過評。
葯監局工作人員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一致性評價是對我國仿製葯的一次重新洗牌,將全面提升我國仿製葯的質量,保證與原研產品質量和療效一致。從上述兩個徵求意見的文件內容來看,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的技術要求已逐漸與國際要求接軌,將對我國注射劑的研發和生產提出更高的要求。此舉也意味著,一旦每個品種有3家企業過評,醫保局就可以將其納入全國集采范圍並大幅降價。
據米內網數據,2018年化葯注射劑在國內市場(公立醫療機構終端+中國城市零售葯店終端)的用葯規模達6264.04億元。
根據葯智數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末,葯監局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申報獲受理的受理號共計有434個,涉及120個品種。從企業申報數量來看,科倫葯業、齊魯制葯、中國生物制葯、揚子江、豪森葯業、恆瑞醫葯等行業內龍頭企業的申報數量居前。目前,僅有注射用阿奇黴素按照補充申請通過一致性評價,其餘9個注射劑過評品種均是以化葯新注冊分類獲批生產(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
葯監局工作人員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注射劑的一致性評價相對於口服片劑而言,周期更短、技術難度相對較低、成本相對較低(三四百萬元左右),因此多數企業有能力通過一致性評價,一旦一個品種有三家過評,在全國集采時將面臨價格戰。
優質龍頭將一騎絕塵
「4+7」帶量采購強調「量價掛鉤」,拿出60%-70%的市場份額作為招標籌碼,以達到以量換價的目的。企業一旦中標,會迅速佔領市場,而贏得市場的代價就是最大限度降價;一旦落選,則意味著失去市場,面臨倒閉的風險。
因此,價格與市場的競爭成為帶量采購的關鍵博弈。在這場博弈中,無數中小葯企一方面基於「價」的原因處於劣勢,在降低成本、升級葯品製作工藝等方面能力有限,又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給出低於成本的價格;另一方面基於「量」的原因,即使在價格方面略勝一籌拿下一個采購周期60%-70%的市場份額,也無法保證不會生產低價低質的葯品以獲得收益平衡。
醫保局內部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在葯品帶量采購政策下,醫葯企業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是成本的競爭,包括生產成本、采購成本、用人成本等。同時,改變了葯品流通模式,切斷了葯品流通的利益鏈,醫葯代表作為醫葯企業銷售人員的作用將下降。
不過,也有一些細分領域所受沖擊較小,影響幾乎為零。一是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的醫葯企業,如恆瑞醫葯、復星醫葯等;二是生物制葯企業,由於激素類葯物、疫苗等沒有仿製葯,因此無法進入帶量采購目錄,如長春高新、智飛生物等;三是不以公立醫院為主銷渠道,而是以葯房、診所等私立醫療機構為主要銷售途徑的企業,如葵花葯業、修正葯業、同仁堂等;四是產品競爭較少的葯企,如帕羅西丁、賴諾普利的競爭廠家華海葯業,馬來酸依那普利片的競爭廠家揚子江葯業等。
行業兼並重組將大幅提速
帶量采購必將導致國內醫葯行業的重新洗牌,影響最大的就是那些專業化程度較低、生產規模較小、企業運營成本較高的中小型企業。未來,大企業吞並小企業,行業發展趨於集約化和規模化。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稱,一致性評價和全國集采工作進一步擴圍後,行業將現三大發展走向。
首先,每一個品種的市場將被少數企業瓜分,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根據葯監局的部署,將來全部仿製葯都必須進行一致性評價,而規定「同品種葯品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企業達到3家以上,在集中采購等方面不再選用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目前國內31個省市都已落實該政策。可以預見,隨著一致性評價和全國集採的開展,率先通過再評價的前三家企業將瓜分某一市場,擁有該品種的剩餘企業則面臨出局。
其次,仿製葯的質量和療效將有所保障,原研葯被逐步替代。對仿製葯一致性評價的技術要求嚴格參照歐美葯品監管法,確保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葯的質量和療效與原研葯相當。在此基礎上,「對過一致性評價的產品在招標采購和醫保支付等方面給予和原研葯同等待遇」、「葯品專利鏈接和試驗數據保護」等政策為仿製葯替代原研葯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在諸多利好條件下,國產仿製葯將逐步替代原研葯,有望打破原研產品的壟斷局面。
最後,受政策驅動或產品質量提升的影響,更多本土企業將進軍海外市場。受「支持中國境內企業生產的在歐盟、美國或日本批准上市的葯品在中國上市」的政策影響,一些有一定研發實力的企業會利用該政策首先在海外獲得認證批文,再向葯監局申報一致性評價,藉此加快審批進程。此外,過一致性評價的國產仿製葯有望實現與原研產品在臨床治療上的相互替代,這大大提高了我國仿製葯的國際競爭力。預計將有更多本土企業嘗試開拓海外市場來提高產品銷量。因此,無論是客觀上產品質量的提升,還是主觀上藉助海外申報加速獲批進程,都將促使更多企業進軍海外市場。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鄭重聲明:發布此信息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㈤ 微孔濾膜用於注射劑濾過的濾膜孔徑為0.45~0.8微米.這句話對嗎
不對,微孔濾膜抄目前指襲0.2um-10um孔徑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指的孔徑不一定是絕對孔徑,由於過濾器材材質本身結構不同,有些材質比如說聚醚碸就可以擁有絕對孔徑,有些材質比如說聚丙烯就只能稱作標稱也徑了。另外,同樣一個過濾器,比方說聚四氟乙烯過濾器用於液體過濾時它的標稱就是0.2,但用於氣體過濾它的標稱就是0.01um了,這主要是由於液體與氣體在過濾介質內透過的方式不一樣。
㈥ 微孔濾膜藍色和橙色
微孔濾膜藍色和橙色:
反光膜,是一種已製成薄膜可直接應用的逆反射材料。利用玻璃珠技術,微棱鏡技術、合成樹脂技術,薄膜技術和塗敷技術和微復制技術製成。通常有白色、黃色、紅色、綠色、藍色、棕色、橙色、熒光黃色、熒光橙色、熒光黃綠色,國外還有熒光紅色和熒光粉色。
產業研究報告網發布的《2022-2028年中國反光膜市場研究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紹了反光膜行業市場發展環境、反光膜整體運行態勢等,接著分析了反光膜行業市場運行的現狀,然後介紹了反光膜市場競爭格局。隨後,報告對反光膜做了重點企業經營狀況分析,最後分析了反光膜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預測。您若想對反光膜產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反光膜行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㈦ 微孔濾膜孔徑0.22和0.45微米分別能過濾什麼主要的微孔濾膜孔徑就這兩種嗎我看網上多數都是這兩種
0.45微孔濾膜能過濾微米除顆粒和大多數細菌微生物,0.22微孔濾膜可以達到GMP或者葯典規定的除菌99.99%的要求。
其他孔徑:
3.0-10.0μm:RO脫鹽前之保安過濾;
0.6-0.8μm:大劑量注射液、大輸液中的微粒過濾,啤酒、飲料過濾,油類光刻膠、噴漆溶劑等的澄清過濾。
(7)注射劑一致性評價濾芯濾膜要求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 為保護延長濾膜的使用壽命,可用同等大小的濾紙或絹綢布(應先用質量濃度20 g·L - 1磺酸鈉溶液煮沸絹綢布約30 min,然後用注射用水清洗干凈)放在濾膜上,防止濾膜破裂。
2、微孔濾膜之孔徑為錐體狀,光滑的一面孔徑小為正面;粗糙的一面孔徑大為反面,安裝時應將正面(光面)朝上,反面(暗面)朝下,否則易被雜質阻塞孔徑,影響濾速。溫度低時應將處理好的濾膜放於與葯液溫度相同的注射用水中浸泡5~10 min,可避免因溫差使濾膜抗拉強度降低而導致破裂現象。
3、用作起泡點的測定:測定起泡點壓力可以反映微孔濾膜的孔徑大小,這與被濾過的葯液質量密切相關,也是保證微孔濾膜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
使用的微孔濾膜應事先放在70℃左右的注射用水中浸泡1 h。將水傾出後再用溫注射用水浸泡過夜備用。臨用時取出用注射用水淋洗干凈,即可裝入過濾器中使用安裝。時防止濾膜裝歪泄漏。
4、若發現微孔濾膜有小洞孔或小裂縫時,可用原不用的破濾膜漂洗干凈後烘乾,然後撕碎放於少量丙酮的小杯中,攪拌成糊狀粘液,將此粘液滴於平放濾膜的小洞孔或小裂縫處,不宜過多粘液覆蓋而稍大即可,揮干後則可繼續使用而不影響。
㈧ 簡述注射劑的質量要求
(1)無菌 注射劑成品中不得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2)無熱原 對於注射量大的、供靜脈注射和脊椎腔注射的注射劑必須符合無熱原的質量指標。(3)澄明度 按照澄明度檢查的規定,應符合規定要求。(4)pH值 一般注射劑要求pH4~9,脊椎腔注射劑要求pH5~8.(5)滲透壓 注射劑要求有一定的滲透壓。供靜脈注射和脊椎腔注射的注射劑應當與血漿滲透壓相等或接近。否則,低滲溶液會造成紅細胞脹破、溶血;高滲溶液會使紅細胞萎縮。(6)安全性 注射劑安全試驗包括刺激性試驗、溶血試驗、過敏試驗、急性毒性試驗、長期毒性試驗等。(7)穩定性 注射劑要求具有必要的化學穩定性、物理穩定性和生物穩定性。有明確的有效期。
㈨ 尿素如何過濾除菌
採用專門用於注射劑無菌慮過的微孔濾膜即可,濾膜的孔徑應在0.22微米以下,一般的材質是聚四氟乙烯。
㈩ 注射劑的制備方法
配製原料的形式:
①以中葯中提取的單體有效成分為原料
②以中葯中提取的有效部位為原料
③中葯中提取的總提取物為原料(現狀)
(一)中葯材的預處理
葯材原料必須確定品種與來源,鑒定符合要求後,預處理(挑選、洗滌、切制、乾燥、粉碎、滅菌)。
(二)中葯注射用原液的制備
1、要求:最大限度地除去雜質,保留有效成分。
2、提取與純化路線選擇依據:
(1)根據處方組成中葯物所含成分的基本理化性質;
(2)結合中醫葯理論確定的功能主治與現代葯理研究;
(3)處方的傳統用法、劑量;
(4)製成注射劑後應用的部位與作用時間。
3、用途: 蒸餾法是制備注射用水最可靠最經典的方法。葯典要求供蒸餾法制備注射用水的水源應為純化水,故原水需經過濾、除離子等過程純化後方可使用。
注射用水的制備工藝流程:
(1)原水處理。原水通常為經過預處理的自來水,其質量應符合國家關於生活飲用水的衛生標准。原水中含有懸浮微粒、可溶性無機鹽、有機物、微生物、熱原及揮發性氣體等雜質,必須經處理成為純化水後方可作為蒸餾法制備注射用水的水源。原水處理方法有離子交換法、電滲析法和反滲透法。
①離子交換法 離子交換法處理原水是通過離子交換樹脂進行的。最常用的離子交換樹脂是732苯乙烯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和717苯乙烯強鹼性陰離子交換樹脂。一般採用陽離子樹脂床、陰離子樹脂床、混和樹脂床串聯的組合方式,在陽離子樹脂床後加一脫氣塔,除去水中二氧化碳,以減輕陰離子樹脂的負擔。此法 所得水化學純度高,比電阻可達100萬ω。cm以上,設備簡單,節約燃料和冷卻水,成本低;離子交換一段時間後樹脂老化,出水質量不合格,可用酸鹼液將樹 脂再生後繼續使用。
②電滲析法 電滲析法是依據離子在電場作用下定向遷移和交換膜的選擇透過性而除去離子的。此法不需消耗離子交換樹脂再生所用的酸和鹼,較離子交換法經濟,但製得的水純度較低,比電阻一般為5萬~10萬ω。cm;
③反滲透法 在u形管內設置一個半透膜,半透膜兩側分別放入鹽溶液和純水,純水一側的水分子通過半透膜向鹽溶液一側轉移,使鹽溶液液面升高,此為滲透過程(osmosis)。兩側液柱的高度差形成的壓力即為此鹽溶液具有的滲透壓。若在鹽溶液上施加一個大於該鹽溶液滲透壓的壓力,則鹽溶液中的水分子向 純水一側滲透,達到鹽、水分離,此為反滲透(reverse osmosis)。反滲透法純化原水一般選用的半透膜膜材為醋酸纖維膜和聚醯胺膜。
(2)蒸餾。小量生產一般用塔式蒸餾水器,主要包括蒸發鍋、隔沫裝置和冷凝器三部分。大量生產時,常用多效蒸餾水器或氣壓式蒸餾水器。制備注射用水的蒸 餾水器,應安裝有效的隔沫裝置,以確保不帶入熱原。(3)注射用水的收集與貯存。棄去初餾液,檢查合格後採用帶有無菌過濾裝置的密閉收集系統收集,在 80℃以上保溫、65℃以上保溫循環或4℃以下無菌狀態下貯存,並於制備12h內使用。 1、物理檢查
①外觀:安瓿的身長、身粗、絲粗、絲全長等符合規定;外觀無歪絲、歪底、色澤、麻點、砂粒、疙瘩、細縫、油污及鐵銹粉色等。
②清潔度:將潔凈烘乾的安瓿,灌入合格的注射用水,封口。經檢查合格者用121℃、30分鍾熱壓滅菌,再檢查澄明度應符合規定。
③耐熱性:將洗凈的安瓿,灌注射用水,熔封,熱壓滅菌後檢查安瓿破損率,1~2ml的安瓿不超過l%,5~20ml安瓿不超過2%.
2、化學檢查
①耐酸性:取安瓿110支,洗凈烘乾,灌入0.01mol/l鹽酸液至正常裝量,封口,剔除含玻璃屑、纖維及白點等異物的安瓿,置121℃熱壓滅菌30分鍾,取出檢查,全部安瓿均不得有易見的脫片。
②耐鹼性:取安瓿220支洗凈,烘乾,分別注入0.004%氫氧化鈉溶液至正常裝量,熔封,剔除含有玻璃屑、纖維及白點等異物的安瓿,121℃熱壓滅菌30分鍾,取出檢查,全部安瓿均不得有易見到的脫片。
③中性檢查:取安瓿11支,用煮沸過的冷蒸餾水洗凈。10支安瓿中注入甲基紅酸性溶液至正常裝量,熔封。另1支安瓿注入甲基紅酸性溶液10ml與0.1mol/l氫氧化鈉液0.1ml混合液至正常裝量,熔封。將上述10支安瓿121℃熱壓滅菌30分鍾,放冷,取出與未經熱壓的安瓿內溶液比較,其色不得相同或更深。 (1)稀配法:將原料加入所需的溶劑中一次配成注射劑所需濃度。本法適用於原料質量好,小劑量注射劑的配製。
(2)濃配法:將原料先加入部分溶劑配成濃溶液,加熱溶解過濾後,再將全部溶劑加入濾液中,使其達到規定濃度。本法適用於原料質量一般,大劑量注射劑的配製。
①配成濃溶液可用熱處理與冷藏法保證質量,亦稱變溫法,注射液中的某些高分子雜質,如樹脂、鞣質等如未除盡,在水中呈膠體狀態,不易凝聚和沉澱,但經加熱處理,煮沸30分鍾或115℃加熱15~20分鍾,能破壞其膠體狀態而使之凝聚,再在0℃~4℃冷藏24小時,又能降低其動力學穩定性,使沉澱析出,即可濾過除去雜質。
②幾種原料的性質不同,溶解要求有差異,配液時可分別溶解,在混合,最後加溶劑至全量。 濾過是保證注射液澄明的重要操作,一般分為初濾和精濾。如葯液中沉澱物較多時,特別加活性炭處理的葯液須初濾後方可精濾。以免沉澱堵塞濾孔。
常用於初濾的濾材有:濾紙、長纖維脫脂棉、綢布、絨布、尼龍布等。常用的濾器有:三角玻璃漏斗、布氏漏斗、濾棒。精濾常用濾器有:垂熔玻璃漏斗、微孔濾膜及濾器等。砂濾棒適用於大生產初濾(粗濾);垂熔玻璃濾器G3常壓過濾,G4加壓或減壓過濾,G6滅菌過濾,此類濾器可熱壓滅菌,用後要用水抽洗,並以清潔液或1%~2%硝酸鈉硫酸液浸泡處理;板框壓濾機用於大生產預濾;微孔濾膜用於精濾(0.45~0.8μm)或無菌過濾(0.22~0.3μm)。濾過方式有三種:
(1)自然濾過:通常採用高位靜壓濾過裝置。該裝置適用於樓房,配液間和儲液罐在樓上,待濾葯液通過考試,大收集整理管道自然流入濾器,濾液流入樓下的貯液瓶或直接灌入容器。利用液位差形成的靜壓,促使經過濾器的濾材自然濾過。此法簡便、壓力穩定、質量好,但濾速慢。
(2)減壓濾過裝置:是在濾液貯存器上不斷抽去空氣,形成一種負壓,促使在濾器上方的葯液經濾材流入濾液貯存器內。
(3)加壓濾過裝置:系用離心泵輸送葯液通過濾器進行濾過。其特點是:壓力穩定、濾速快、質量好、產量高。由於全部裝置保持正壓,空氣中的微生物和微粒不易侵入濾過系統,同時濾層不易松動,因此濾過質量比較穩定。適用於配液、濾過、灌封在同一平面工作。
不論採用何種濾過方式和裝置,由於濾材的孔徑不可能完全一致,故最初的濾液不一定澄明,需將初濾液回濾,直至濾液澄明度完全合格後,方可正式濾過,供灌封。 (1)垂熔玻璃濾器:吸附性低,不影響葯液的pH,易清洗,但價格高,易破。3號濾器用於常壓、4號用於減壓或加壓,6號用於無菌濾過。
(2)沙濾棒:價廉易得,但易脫砂,對葯液的吸附性強,難清洗,適用於大生產中的初濾。注射劑生產中常用中號(500~300ml/min)
(3)板框式壓濾機:面積大,截留量多,可用於粘性大、濾餅可壓縮的各種物料的過濾,特別適用於含少量微粒的待濾液,在注射劑生產中多用於預濾,缺點是裝配和清洗麻煩,容易滴漏。
(4)微孔濾膜:微孔孔徑小,截留能力強;孔徑大小均勻,無顆粒泄露;濾速快;沒有介質遷移,不影響葯液的pH;吸附性小,不影響主葯的含量;用後棄去,無污染。但易堵塞,有些濾膜化學性質不理想。 灌封包括葯液的灌注和容器的封口。灌封間是無菌制劑生產的關鍵區域,其潔凈度要求特別嚴格,應達到100級。
(一)注射液的灌裝
為了保證注射劑使用時有足夠的劑量,以補償在給葯時由於瓶壁粘附和注射器及針頭在吸液時造成的損失,安瓿中注射液的實際灌注量應等於標示量加上附加量。《中國葯典》對注射劑附加量的規定見表10-5(P259)。
灌注時要求做到:
(1)裝量准確,每次灌注前必須先校正灌注器容量,試灌若干支,按照《中國葯典》規定的「注射劑的裝量檢查法」進行檢查,符合規定後再行灌注;
(2)灌注時應注意盡量不使灌注針頭與安瓿頸內壁碰撞,以免玻屑落入安瓿;
(3)葯液不可粘附在安瓿頸壁上,以免產生焦頭或爆裂。
灌裝方法:手工灌裝與機器灌裝。
常用的灌注器有:手工豎式灌注器、手工橫式灌注器、雙針或多針灌注器、電動灌封機等。
若需充入惰性氣體以防葯液氧化時,要讓惰性氣體完全置換掉安瓿中的空氣,一般認為2次充氣比1次充氣的效果好。
(二)注射液的熔封
1、要求:安瓿的熔封應嚴密,無縫隙、不漏氣;安瓿封口應長短一致,頸端應圓整光滑,無尖銳易斷的尖頭及易破碎的球狀小泡。
2、方法:
(1)手工熔封:單火焰法與雙火焰法,屬「攔腰封口」 ,小量生產。
(2)機器熔封:多採用自動安瓿灌封機,為頂端自然熔封。但目前多採用拉封法,大量生產時,操作方便,生產效率高。
灌裝與封口時,一些主葯遇空氣易氧化的產品,要通入惰性氣體置換安瓿中的空氣。常用的有氮氣與二氧化碳。 注射劑
按分散系統,注射劑可分為四種類型:
1、溶液型注射劑對於易溶於水且在水中穩定的葯物,可製成水溶液型注射劑,如氯化鈉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等。有些在水溶液中不穩定的葯物,若溶於油,可製成油溶液型注射液,如黃體酮注射液。根據分子量的大小又可將其分為低分子溶液型注射劑和高分子溶液型注射劑。
2、混懸型注射劑水難溶性葯物或注射後要求延長葯效的葯物,可製成水或油混懸液,如醋酸可的松注射液。這類注射劑一般僅供肌內注射。溶劑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油或其他非水溶劑。
3、乳劑型注射劑水不溶性液體葯物或油性液體葯物,根據醫療需要可以製成乳劑型注射劑,例如靜脈注射脂肪乳劑等。
4、注射用無菌粉末注射用無菌粉末亦稱粉針,系將供注射用的無菌粉末狀葯物裝入安瓿或其他適宜容器中,臨用前加入適當的溶劑(通常為滅菌注射用水)溶解或混懸而成的制劑。例如遇水不穩定的葯物如青黴素G的Na鹽和K鹽的無菌粉末。 中葯注射劑系指從中葯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經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製成的可供注入體內包括肌肉、穴位、靜脈注射和靜脈滴注使用的滅菌溶液,以及供臨用前配製溶液的滅菌粉末或濃縮液。
注射劑在生產與貯藏期間均應符合下列有關規定:
一、注射劑所用的溶劑包括水性溶劑、植物油及其他非水性溶劑等。最常用的水性溶劑為注射用水,亦可用氯化鈉注射液或其它適宜的水溶液。
常用的油溶劑為麻油、茶油等,除應符合各該油項下的規定(見本葯典正文)外,並應精製使符合下列規定。
(1)應無異臭、無酸敗味;除另有規定外,色澤不得深於黃色6號標准比色液,在10℃時應保持澄明。
(2)碘值為79~128;皂化值為185~200;酸值不大於0.56。
其他溶劑必須安全無害,用量應不影響療效。
二、配製注射劑時,可按葯物的性質加入適宜的附加劑。附加劑如為抑菌劑時,用量應能抑制注射液內微生物的生長。常用的抑菌劑與用量(g/ml)為0.5%苯酚,0.3%甲酚,0.5%三氯叔丁醇等。加有抑菌劑的注射液,仍應用適宜的方法滅菌。注射量超過5ml的注射液,添加的抑菌劑必須特別審慎選擇。供靜脈(除另有規定外)或椎管注射用的注射液,均不得添加抑菌劑。
三、除另有規定外,容器應符合國家標准中有關葯用玻璃容器的規定。容器膠塞應符合有關規定。
四、配製注射液時,灌注的葯液必須澄明,容器應潔凈乾燥後使用。
配製注射用油溶液時,應先將精製的油在150℃乾熱滅菌1~2小時,並放冷至適宜的溫度。
除另有規定外,注射用混懸液中葯物的細度應控制在15μm以下,15~20μm(間有個別20~50μm)者不得超過10%。
供直接分裝成注射用無菌粉末的原料葯應無菌,凡用冷凍乾燥法者,其葯液應無菌,灌裝時裝量差異應控制在±4%以內。
五、注射劑在配製過程中,應嚴密防止變質與污染微生物、熱原等。已調配的葯液應在當日內完成灌封、滅菌,如不能在當日內完成,必須將葯液在不變質與不易繁殖微生物的條件下保存;供靜脈及椎管注射用的注射劑,更應嚴格控制。
六、接觸空氣易變質的葯物,在灌裝過程中,容器內應排除空氣,填充二氧化碳或氮等氣體後熔封。
七、熔封或嚴封後,可根據葯物的性質選用適宜的方法滅菌,必須保證成品無菌。
八、熔封的注射劑在滅菌時或滅菌後,應採用減壓法或其他適宜的方法進行容器檢漏。
九、注射劑應按規定的條件遮光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