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濾芯資訊 > 腎臟生成的超濾液是什麼

腎臟生成的超濾液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24 14:07:38

1. 腎臟濾過大量的液體,然後又將其99%的重吸收,這是為什麼有

請問您問的是腎臟濾過大量的液體,然後又將其99%的重吸收,這是為什麼,有哪些器官嗎?水的重吸收都是靠滲透壓差被動進行。有近端小管、髓袢、遠曲小管和集合管。
無論在腎小管各段或集合管,水的重吸收都是靠滲透壓差被動進行,由於鈉離子等濃度的主動重吸收,建立起管腔內外的滲透壓差,小管液中的水順此滲透壓差向管外滲透。
腎臟每天濾出約180升超濾液,其中約99%的水被重吸收回血液中。近端小管重吸收超濾液中65%至70%的水,其餘在髓袢、遠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

2. 2021醫學基礎知識試題-生理學試題解析(8-29)

1. 下列結構不屬於腎單位的是:

A.腎小球

B.腎小囊

C.髓袢

D.集合管

2. 下列不屬於濾過膜結構的是:

A.毛細血管內皮細胞

B.毛細血管基膜

C.腎小囊臟層足細胞

D.腎小囊壁層細胞

3. 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高血壓病晚期,腎小球濾過率減少而導致少尿,甚至無尿

B.腎盂結石時,腎小球濾過率降低

C.病理情況下肝功能嚴重受損,腎小球濾過率降低

D.靜脈快速輸入大量生理鹽水,腎小球濾過率增加

4. 下列現象不屬於滲透性利尿的是:

A.糖尿病人多尿

B.靜脈滴注甘露醇

C.靜脈滴注山梨醇

D.靜脈滴注生理鹽水

5. 下列關於尿生成的調節正確的是:

A.腎交感神經興奮時,與腎臟血管平滑肌a受體相結合,腎小球濾過率增加

B.通過激活β受體,使球旁器的球旁細胞釋放腎素,使尿量增加

C.大量出汗、嚴重腹瀉、嘔吐、高熱等導致機體失水多於溶質的丟失,尿量增加

D.大量飲清水後,血液被稀釋,尿量增加

6. 正常尿中不應出現的成分是:

A.水

B.氯化鈉

C.葡萄糖

D.尿酸

【參考答案與解析】

1.【答案】D。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生理學-尿的生成和排出-腎的功能解剖和腎血流量的知識點。(2)腎單位是腎臟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它與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過程。每個腎單位由腎小體及與之相連的腎小管構成。腎小體由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AB不選);腎小管包括近端小管、髓袢和遠端小管(C不選);近端小管由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粗段組成。髓袢由髓袢降支細段和髓袢升支細段組成。遠端小管由髓袢升支粗段和遠曲小管組成。遠曲小管與集合管相連接(D選)。故本題答案為D。

2.【答案】D。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生理學-尿的生成和排出-腎的功能解剖和腎血流量的知識點。(2)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的血漿經濾過進入腎小囊,毛細血管與腎小囊之間的結構稱為濾過膜。濾過膜由三層結構組成:①內層是毛細血管內皮細胞(A不選);②中間層為毛細血管基膜(B不選);③外層是具有足突的腎小囊上皮細胞,又稱足細胞(C不選);腎小囊是腎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杯狀雙層上皮囊,其外層為壁層,內層為臟層臟、壁二層之間為腎小囊腔(D選)。故本題答案為D。

3.【答案】C。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生理學-尿的生成和排出-腎小球的濾過功能的知識點。(2)單位時間內(每分鍾)兩腎生成的超濾液量稱為腎小球濾過率。腎小球有效濾過壓為影響腎小球濾過的因素。腎小球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靜水壓+囊內液膠體滲透壓)-(血漿膠體滲透壓+腎小囊內壓)。高血壓病晚期,因進球動脈發生器質性病變而狹窄時,亦可使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明顯降低,引起腎小球濾過率減少而導致尿少,甚至無尿(A不選);當腎盂或輸尿管結石引起輸尿管阻塞時,小管液或終尿不能排出,可引起逆行性壓力升高,最終導致腎小囊內壓升高,從而使腎小球有效濾過壓和腎小球濾過率降低(B不選);靜脈快速輸入大量生理鹽水使血漿蛋白被稀釋,或在病理情況下肝功能嚴重受損,血漿蛋白合成減少,或因腎小球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大,大量血漿蛋白從尿中丟失,均可導致血漿蛋白減少,使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因而有效濾過壓和腎小球濾過率增加。但在臨床上觀察到,血漿蛋白濃度顯著降低時尿量並不明顯增多(C選、D不選)。故本題答案為C。

4.【答案】D。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生理學-尿的生成和排出-腎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質轉運功能的知識點。(2)腎小管和集合管小管液和上皮細胞之間的滲透濃度梯度可以影響水的重吸收。當小管液中某些溶質因未被重吸收而留在小管液中時,可使小管液溶質濃度升高,由於滲透作用,也使一部分水保留在小管內,導致小管液中的Na+被稀釋而濃度降低,於是小管液和上皮細胞之間的Na+濃度梯度降低,從而使Na+的重吸收減少而小管液中有較多的Na+,進而又使小管液中保留較多的水,結果使水的重吸收減少,尿量和NaCl排出量增多。這種現象稱為滲透性利尿。糖尿病患者由於血糖濃度升高而使超濾液中的葡萄糖量超過近端小管對糖的最大轉運率,造成小管液溶質濃度升高,結果使水和NaCl的重吸收減少,尿量增加(A不選);臨床上利用滲透性利尿的原理給患者靜脈滴注可經腎小球自由濾過但不被腎小管重吸收的物質,如甘露醇和山梨醇(BC不選);生理鹽水為等滲鹽溶液(D選)。故本題答案為D。

5.【答案】D。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生理學-尿的生成和排出-尿生成的調節的知識點。(2)在正常情況下,腎臟通過自身調節機制保持腎血流量相對穩定,從而使腎小球濾過率和終尿的生成量保持相對恆定。此外,在整體狀態下,尿生成的全過程,包括腎小球的濾過、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都受神經和體液因素的調節。腎交感神經興奮時,釋放去甲腎上腺素,①與腎臟血管平滑肌α受體相結合,引起腎血管收縮而減少腎血流量。由於進球小動脈比出球小動脈收縮更明顯,使腎小球毛細血管血漿流量減少,毛細血管血壓下降,腎小球濾過率下降(A錯);②通過激活β受體,使球旁器的球旁細胞釋放腎素,導致循環血液中血管緊張素Ⅱ和醛固酮濃度增加,增加腎小管對水和NaCl的重吸收,使尿量減少(B錯);大量出汗、嚴重腹瀉、嘔吐、高熱等導致機體失水多於溶質的丟失,血漿晶體滲透壓升高,視上核及其周圍區域滲透壓感受器受刺激,使神經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集合管管腔膜對水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多,尿液濃縮,尿量減少(C錯);當大量飲清水後,血液被稀釋,血漿晶體滲透壓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少,尿液稀釋,尿量增加。這種大量飲用清水後引起尿量增多的現象,稱為水利尿(D對)。故本題答案為D。

6.【答案】C。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生理學-尿的生成和排出-腎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質轉運功能的知識點。(2)腎小囊超濾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與血漿相等,但正常情況下,尿中幾乎不含葡萄糖,表明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C選);正常尿液中含有的成分為:水、蛋白質、無機鹽、尿酸、尿素、氯化鈉等(ABD不選)。故本題答案為C。

3. 生理學名詞解釋

(一) 諸論
1. 閾值:是指使細胞膜達到閾電位的刺激強度和時間的總和。
2. 閾刺激:能使組織細胞發生變化的最小刺激稱為閾刺激。
3. 內環境:生理學中將圍繞在多細胞動物體細胞周圍的液體即細胞外液,稱為內環境。4. 內環境穩態:是指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如溫度、PH、滲透壓和各種液體成分的相對恆定
狀態。
5. 神經調節:是通過反射而影響生理功能的一種調節方式,是人體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
種調節方式。
6. 體液調節:是指體內某些特殊的化學物質通過體液途徑而影響生理功能的一種方式。7. 自身調節:是指組織細胞不依賴於神經或體液因素,自身對環境刺激發生的一種適應性
反應。
8. 反射:是指機體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對內、外環境作出的規律性應答。 9. 非條件反射:是指生來就有、數量有限、形式較固定及較低級的反射活動。 10. 條件反射:是指通過後天學習和訓練而形成的反射,數量無限,是一種高級的反射活動。 11. 反饋:由受控部分發出的信息反過來影響控制部分的活動。
12. 正反饋:受控部分發出的反饋信息,促進加強控制部分的活動,最後使受控部分的活動
朝著與它原先活動相同的方向改變,稱為正反饋。
13. 負反饋:受控部分發出的反饋信息,調整控制部分的活動,最終使受控部分的活動朝著
與它原先活動相反的方向改變。稱為負反饋。
(二) 細胞基本功能
1. 跨膜電位:當膜上的的離子通道開放而引起帶電離子跨膜流動時,從而在膜兩側形成電
位,稱為跨膜電位。
2. 靜息電位:靜息時,質膜兩側存在著外正內負的電位差,稱為靜息電位。 3. 動作電位: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給細胞一個適當刺激,可觸發其發生可傳播的膜電位
波動稱為動作電位。
4. 閾電位:產生動作電位時,要使膜去極化是最小的膜電位,稱為閾電位。 5. 局部電位:由於去極化電緊張電位和少量離子通道開放產生的主動反應疊加爾形成的。 6. 終板電位:在神經-肌接頭處,由於ACH與受體接合,使終板膜上鈉離子內流大於鉀離
子外流爾形成的去極化電位。
7. 局部電流:由於電位差的存在,動作電位的發生部位分鄰近部產生的電流,稱為局部電
流。
8. 極化:通常將平穩的靜息電位存在時細胞膜電位外正內負的狀態稱為極化。 9. 去極化:靜息電位減小的過程,稱為去極化。
10. 反極化:去極化至零電位後膜電位如進一步變為正值,稱為反極化。 11. 復極化:質膜去極化後,靜息電位方向恢復的過程,稱為復極化。
12. 超極化:靜息電位增大的過程或狀態稱為超極化。
13. 興奮-收縮耦聯:將肌細胞的電興奮和機械性收縮聯系起來的中介機制。 14. 等長收縮:收縮時,肌肉只有張力的增加而長度保持不變。
15. 等張收縮:收縮時,肌肉只縮短而張力保持不變。
16. 單收縮:當骨骼肌復制一次短促刺激時,可發生一次動作電位,隨後出現一次收縮和舒
張,這種形式的收縮稱為單收縮。
17. 不完全強直收縮:如果刺激頻率較低,使後一次收縮落在了前一次收縮的舒張期,這個
過程稱為不完全強直收縮。
18. 完全強直收縮:如果刺激頻率較高,使後一次收縮落在了前一次收縮的收縮期,這個過

1/4頁

程稱為完全強直收縮。
19. 調定點:指自動控制系統所設定的一個工作點,使受控部分的活動只能在這個設定的工
作點附近的一個狹小的范圍內變動。
(三) 血液
1. 血細胞比容:血細胞在血液中所佔的容積百分比稱為血細胞比容。
2.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動的固體狀態變成不能流動的液體狀態的過程,其實質是血漿中
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變成不溶性纖維蛋白的過程。
(四) 血液循環
1. 心動周期:心臟的一次收縮和舒張,構成一個機械活動周期,稱為心動周期。 2. 每搏輸出量:一側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稱為每搏輸出量,簡稱每搏量。 3. 射血分數:博出量占心室舒張末期容積的百分比,稱為射血分數。
4. 心輸出量:一側心室每分鍾射出的血液量,稱為每分輸出量。簡稱心輸出量。 5. 工作細胞:普通的心肌細胞(心房肌和心室肌)具有穩定的靜息電位,主要執行收縮功
能,稱為工作細胞。
6. 自律細胞:特殊心肌細胞(竇房結細胞和蒲肯野細胞)組成心內特殊傳到系統,這類細
胞大多沒有穩定的靜息電位,並可自動產生節律性興奮,稱為自律細胞。 7. 快反應細胞和慢反應細胞:根據心肌細胞動作電位去極相速度的快慢及其不同產生機
制,可將心肌細胞分成快反應細胞和慢反應細胞。前者包括心房肌細胞,心室肌細胞和
蒲肯野細胞等;後者包括竇房結細胞和房室結細胞等。
8. 期間收縮:在心室肌的有效不應期後,下一次竇房結興奮到達前,心室受到一次外來刺
激,則可提前產生一次收縮,稱為期間收縮。
9. 代償性間歇:在一次期間收縮之後,伴有一次比較大的心室舒張期,稱為代償性間歇 10. 血流量:單位時間內流過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稱為血流量,也稱為容積速度。 11. 中央靜脈壓:通常將右心房和胸腔內大靜脈的血壓稱為中央靜脈壓。 12. 微循環:指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
13. 有效率過壓:促進液體濾過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稱為有效濾過壓。
(五) 呼吸生理
1. 外呼吸:肺毛細血管血液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
2. 內呼吸:組織毛細血管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
3. 肺牽張反射:即由肺擴張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氣抑制或吸氣興奮的反射。 4. 呼吸中樞:中樞神經系統內,產生和調節呼吸運動的神經元群稱為呼吸中樞。 5. 氧容量:在1000ml血液中,Hb所能接合的最大O量稱為Hb氧容量,即血氧容量。 2
6. 氧含量:在1000ml血液中,Hb實際結合的O量稱為Hb氧含量,即血氧含量。 2
7. 血飽和度:Hb氧含量與氧容量的百分比為Hb氧飽和度,即血飽和度。 8. 氧解離曲線:是表示血液PO與Hb氧飽和度關系的曲線。 2
9. 比順應性:單位肺容量的順應順。
10. V/O比值:指每分鍾肺泡通氣量(V)和每分鍾肺血流量(Q)之間的比值。 11. P50:使Hb氧飽和度達到50%時的氧分壓。
(六) 消化和吸收
1. 基本關節率:消化道平滑肌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產生的節律性的緩慢的除極電位。 2.黏液-碳酸氫鹽屏障:由胃黏液和碳酸氫鹽共同構成的抗胃黏膜損傷的屏障 3. 胃粘膜屏障:由胃上皮細胞的頂端膜和相鄰細胞之間存在的緊密連接構成的,對胃黏膜
起保護作用的屏障。
4. 胃排空: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腸的過程。

2/4頁

5. 分節運動:一種以腸壁環形肌為主的節律性收縮和舒張運動。
6. 容受性舒張:吞咽食物時,食物刺激咽和食管等處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體和胃底
肌肉的舒張。
7. 跨細胞途徑:腸腔內物質由腸上皮細胞頂端膜進入細胞,再由細胞基底側膜進入細胞外
間細胞的過程。
8. 主動轉運:物質逆濃度梯度和電位梯度所進行的跨膜轉運,消耗能量。 9. 被動轉運:物質順濃度梯度和電位梯度所進行的跨膜轉運,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
(七) 能量代謝與體溫
1. 食物的氧熱價:某種食物氧化時消耗1L O所產生的熱量,稱為這種食物的氧熱價。 2
2. 呼吸商:一定時間內機體呼出的CO量與吸入的O量的比值 22
3. 基礎代謝:指基礎狀態下(人體處於清醒而又非常安靜,不受肌肉活動、精神緊張、食
物及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時的狀態)的能量代謝。
4. 基礎代謝率:指基礎狀態下單位時間內的能量代謝。
(八) 尿的生成和排出
1. 腎小球濾過率:單位時間內兩腎生成的超濾液量。正常人的為125ml/min。 2. 濾過分數:腎小球濾過率與腎血漿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為19%。 3. 有效濾過壓:是指促進超濾的動力對抗超濾的阻力之間的差值。其壓力高低決定於三種
力的大小,即率小球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靜脈壓+囊內液膠體滲透壓)—(血
漿膠體滲透壓+腎小囊內壓)。
4. 腎血漿流量:腎血漿流量對腎小球濾過率的影響並非通過改變有效濾過壓,而是改變濾
過平衡點。從腎小球濾過率和紅細胞比容可計算腎血漿流血。
5. 腎糖閾:當血糖濃度達180mg/100ml(血液)時,有一部分腎小管對葡萄糖的吸收已達
極限,尿中開始出現葡萄糖,此時葡萄糖濃度稱為腎糖閾。
6.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對溶液(特別是鈉離子)和水的重吸收隨腎小球濾過率變化而改變,
即當腎小球濾過率增大時,近端小管對鈉離子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大,反之減小,這種現
象稱為球-管平衡。
7. 水利尿:大量飲用清水後,血漿晶體滲透壓降低,抗利尿激素釋放減少,腎小管對水的
重吸收減少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現象。
8. 滲透壓利尿:由於腎小管液中溶質濃度增加,滲透壓升高,妨礙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而
引起尿量增加。
9. 清除率:兩腎在1min之內能將多少毫升血漿中所含的某種物質完全清除出去。這個被
完全清除了的物質的血漿毫升數,就稱為該物質的清除率。
10. 尿滯留:如果支配膀胱的傳出神經(盆N)或骶段脊髓受損,排尿反射也不能發生,膀
胱變得鬆弛擴張,大量尿液滯留在膀胱內,導致尿滯留。
11. 尿失禁:若高位脊髓受損,骶部排尿中樞的活動不能得到高位中樞的控制,雖然脊髓排
尿反射的反射弧完好,此時可出現尿失禁。
(九) 神經生理
1. 突觸:一個神經元的末梢與其他神經元發生功能聯系的部位。
2. EPSP:突觸後膜在某種神經遞質作用下產生的局部去極化電位變化,稱為興奮性突觸後電位。
3. 神經遞質:是指由神經元合成,突觸前末梢釋放,能特異性作用於突觸後膜受體,並產生突觸後電位的信息傳遞物質。
4. 調質:有神經元合成,作用於特定受體,但並不在神經元之間直接起信息傳遞作用,而是增強或削弱遞質的信息傳遞作用的物質。

3/4頁

5. 受體上吊:當神經遞質釋放不足時,受體的數量將逐量進加,親和力也逐漸升高,稱為受體上調。
6. M樣作用:M受體激活後可產生一系列的自主神經效應,包括心臟活動受到抑制,支氣管和胃腸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環形肌收縮,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張等。這些作用統稱為毒蕈鹼作用,簡稱M樣作用。
7. 突觸前抑制:通過軸突-軸突型突觸使突觸前膜釋放的遞質減少而導致突觸傳遞的抑制稱為突觸前抑制,其本質是一種去極化抑制。
8. 突觸後抑制: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興奮並釋放抑制性遞質,引起與中間神經元構成突觸聯系的突觸後膜產生IPSP,從而使突觸後抑制神經元呈現抑制效應。這種抑制過程稱為突觸後抑制。
9. 丘腦投射:丘腦各核團發出纖維與大腦皮層的聯系。
10. 特異性投射系統:丘腦特異感覺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腦皮層的神經通路稱為特異性系統。
11. 非特異性系統:丘腦非特異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腦皮層的神經通路稱為非特異性投射系統。
12. 上行激動系統:感覺傳導通路經腦干網狀結構時,發出側支多次還神經元,經多突觸聯系形成的上行系統,其上行沖動在丘腦換元後通過非特異性投射,彌散地投射到大腦皮層廣泛區域,使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以維持覺醒。
13. 痛覺:傷害性刺激作用於機體時引起的一種不愉快感覺,常伴有情緒反應和防衛反應。 14. 牽涉痛:某些內臟疾病往往引起遠隔的體表部位發生疼痛或者痛覺過敏,這種現象稱為牽涉痛。
15. 脊髓休克:是指人和動物的脊髓在與高位中樞之間離斷後反射活動能力暫時喪失而進入無反應狀態的現象。
16. 牽張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牽拉時引起受牽拉的同一側肌肉收縮的反射活動。牽張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緊張兩種。
17. 去大腦僵直:在動物的上、下丘之間切斷腦干後,動物出現抗重力肌(伸肌)亢進,表現為四肢僵直,僵硬如柱、頭尾昂起、脊柱堅硬,這現象稱為去大腦僵直。
(十) 內分泌
1. 激素的允許作用:激素之間還存在一種特殊的關系,即某激素對特定器官、組織或細胞沿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卻是另一種激素發揮生物效應的必要基礎,這稱為允許作用。 2.下丘腦調節肽:由下丘腦促垂體區肽能神經元分泌的能調節垂體活動的肽類物質,統稱為下丘腦調節肽。
3. 神經分泌:神經內分泌細胞將激素釋放到血液循環中發揮作用。
4. 遠距分泌:激素分泌入血後,經血液循環運輸至遠處靶組織發揮作用。 5. 應激反應:機體遭受來自內外環境和社會、心理等因素一定程度的傷害性刺激時,除引起機體與刺激直接相關的特異性變化外,還引起一系列與刺激無直接關系的非特異性適應反應,這種非特異性反應稱為應激反應。
6. 應急反應:在緊急情況下,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發生的適應性反應,稱為應急反應。

4. 2021醫療衛生醫學基礎:談談你的「五官」腎臟的功能

>>>2021年天津醫療衛生職位匹配查詢


腎臟是泌尿系統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生成尿液。腎臟生成尿液包括三個過程:①血漿在腎小球毛細血管處的濾過,形成超濾液(原尿);②超濾液在流經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過程中被選擇性重吸收;③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最終形成終尿。

單位時間內(每分鍾)兩腎生成的超濾液量稱為腎小球濾過率(GFR)。腎小球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靜水壓+囊內液膠體滲透壓)-(血漿膠體滲透壓+腎小囊內壓)(囊內液膠體滲透壓接近於0mmHg),有效濾過壓的改變會影響濾過率的改變:①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在70~180mmHg范圍內變化時,腎毛細血管血壓和血流量通過自身調節保持相對穩定,GFR基本不變;②當腎盂或輸尿管結石時,使小管液或終尿無法排出,導致囊內壓增高,GFR降低;③當血漿蛋白增加使血漿膠體滲透壓增加時,GFR降低;④腎血漿流量增大時,使有效濾過面積增大,GFR增大。

腎小管和集合管對各種物質的重吸收和分泌不同:①Na+、Cl-和水的重吸收:近端小管是主要部位,髓袢對Na+通透性不好,遠端小管對Na+重吸收受醛固酮的調節,水受血管升壓素調節;②HCO3-的重吸收與H+的分泌:約80%的HCO3-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遠端小管主要是H+的分泌;③K+的重吸收與分泌:K+有65%~70%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④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葡萄糖只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所以,重吸收最終的部位是近端小管。

尿液的生成受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影響:①醛固酮的作用是保鈉保水排鉀,醛固酮增加時會使尿量生成減少;②抗利尿激素也稱血管升壓素,增加時會使尿量生成減少;③心房鈉尿肽的作用是促進腎臟排鈉排水。

腎臟是人體必不可少的器官,日常注意水和電解質的攝入與排出,可以有利於維持腎臟的正常功能。

5. 超濾液生成的結構式

超濾液生成的結構式就是濾過膜由毛細血管壁、基膜、腎小囊臟層上皮細胞構成。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超濾液是通過超濾膜濾出來的液體,超濾膜是半透膜的其中一種,腎小球動脈端毛細血管壁就是超濾膜。

6. 能使濾過分數增加的因素是

能使濾過分數增加的因素是(E)

A. 腎血流量增加

B. 進球小動脈阻力增大

C. 血漿膠體滲透壓升高

D. 腎小囊內壓升高

E. 進球小動脈阻力不變,出球小動脈阻力增大

濾過分數:GFR與腎血漿流量的比值

通過腎小球濾過的血漿部分,等於腎小球濾過率除以腎的血漿流量。數值上等於菊粉的清除率與對氨基馬尿酸清除率之比。

功能

用腎小球濾過率和濾過分數可以反映腎小球濾過的功能。如,腎血漿流量為660ml/min,腎小球濾過率為125ml/min,則濾過分數為19%。說明當血漿流經腎臟時,約19%的血漿濾過進入腎小囊腔,形成超濾液。

7. 生物高手請進!初一生物問題,在線等。

1.和2.和5.:靜脈血
3.和4.:動脈血
6.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與消化腺兩部分。消化道是指從口腔到肛門這一條通道。而消化腺是指位於消化道以外,能產生分泌物進入消化道,參與營養物質的消化與吸收。消化腺有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小消化腺指位於消化道壁內的腺體,如口腔腺、胃腺、腸腺等。大消化腺指較大的獨立的器官。包括大唾液腺、肝臟和胰臟。
7.分別是動脈血、靜脈血
8.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是隨著體內水的出入情況而變化的。當人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過多或吃的食物過咸時,都會引起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使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受到刺激。這時,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一方面產生興奮並傳至大腦皮層,通過產生渴覺來直接調節水的攝入量;一方面使由下丘腦神經細胞分泌,並由垂體後葉釋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從而促進了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了尿的排出,保留了體內的水分,使細胞外液的滲透壓趨向於恢復正常。相反,當人因飲水過多或是鹽丟失過多而使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下降時,就會減少對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的刺激,也就減少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釋放,腎臟排出的水分就會增加,從而使細胞外液的滲透壓恢復正常。
腎是人體產生尿液的器官,體內的大部分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都是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因此尿液的形成對維持人體內環境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尿液的形成:尿液的形成主要經過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腎小管和集合管分泌、排泄三個連續過程。
腎小球的濾過:循環血液流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血漿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質,包括少量分子量較小的血漿蛋白,通過濾過膜濾到腎小囊的囊腔內形成超濾液(原尿),這就是所謂的腎小球濾過作用。
決定腎小球濾過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1)濾過膜通透性是濾過的結構基礎。濾過膜是指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的血液與腎小囊中超濾液之間的隔模,它主要由的內皮細胞、非細胞性的基膜層和腎小囊臟層的上皮細胞組成,濾過膜既有阻止大分子物質濾出的機械屏障作用,又有阻止帶負電荷物質濾出的靜電屏障作用。因此,腎臟通過濾過膜的作用,不僅可以濾出水液形成原尿,還可以在保留機體有用物質的同時,排出機體的廢物。
(2)有效濾過壓是濾過的動力。有效濾過壓由3種力量組成:○1腎小球毛細血管壓,它是推動濾出的力量。○2血漿膠體滲透壓,它是阻止血漿中水分濾出的力量。○3囊內壓,它是對抗濾出的力量。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壓-(血漿膠體滲透壓+囊內壓)。凡能影響腎小球毛細血管壓、血漿膠體滲透壓或囊內壓的因素,都可使腎小球濾過壓發生改變,從而影響腎小球濾過率。
(3)腎血漿流量是濾過的前提,也是物質基礎。腎血漿流量與腎小球濾過率成正比,當腎血漿流量增高時,人體形成的尿液也隨之增多。
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發生重吸收作用,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被腎小管重新吸收,並且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剩下的一部分水、無機鹽和尿素等廢物就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影響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有:
(1)小管液中溶質的濃度。小管液中溶質所形成的滲透壓,是腎小管和集合管吸收水分的對抗力量。如果小管液的溶質濃度很高,形成的滲透壓很大,對抗腎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也大,結果可使尿液增多,這稱為滲透性利尿。
(2)腎小球濾過率。近端小管每分鍾重吸收濾過液的亳升數,稱腎小管重吸收率,它與腎小球濾過率之間保持著一種平衡,稱為球管平衡。其生理意義是使終尿量不致因腎小球濾過率的增減而出現大幅度的變動。
(3)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功能。腎小管上皮細胞有強大的重吸收功能,而且具有選擇性,當某些病理因素損傷腎小管細胞的功能時,可造成其重吸收障礙,導致尿量增加或尿液中出現某種異常成分。
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指腎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細胞,將通過其本身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物質分泌到小管液中的過程。排泄功能則指腎小管的上皮細胞將血液中原有的某些物質排入小管液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腎臟分泌排泄H離子、NH3、K離子,並通過氫鈉交換和鉀鈉交換,保留了鈉離子,此外正常機體產生的肌酐和對氨基馬尿酸等,既從腎小球濾過,又能由腎小管排泄,進入機體的某些物質如青黴素、酚紅等也是通過近端小管的排泄,排到小管腔,再排出體外的。
當尿液形成後,腎臟中數百萬個腎單位形成的尿液匯集於腎盂,經過輸尿管的運輸,暫時貯存在膀胱里。
尿液的形成是連續不斷的,尿的排出是間歇的。當胱膀里的尿液貯存達到一定量時,膀胱壁受壓,產生尿意。排尿時,膀胱肌肉收縮,尿道括約肌放鬆,尿液就從膀胱中流出,經過尿道排出體外
9.B
10.神經系統,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反射弧,大腦的一定區域
11。鼓膜,聽小骨,耳蝸,聽覺神經,
12.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
13.視網膜
14.大腦的一定區域

閱讀全文

與腎臟生成的超濾液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污水流樓底下怎麼處理 瀏覽:869
汽油濾芯是什麼表現 瀏覽:433
污水消毒處理工藝有哪些 瀏覽:887
硬水垢清除 瀏覽:360
過濾過程的推動力 瀏覽:415
ps怎麼把污水處理成清澈 瀏覽:418
湖工飲水機怎麼用 瀏覽:590
松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 瀏覽:851
污水管道100的混凝土管怎麼安裝 瀏覽:304
怎樣擦玻璃的水垢 瀏覽:604
日產新騏達空調濾芯怎麼換 瀏覽:738
礦物質濾芯什麼品牌好 瀏覽:497
160的污水管怎麼接中間一段 瀏覽:190
中水回用尺寸 瀏覽:59
醫院里飲水機怎麼接水 瀏覽:944
大慶生活污水去哪裡了 瀏覽:970
卡特307提升器加工 瀏覽:386
nf超濾 瀏覽:298
勁牌酒業污水處理招標 瀏覽:363
熱水回用烘乾設備 瀏覽: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