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名詞解釋 腎小球濾過率
腎小來球濾過率就是腎臟排水、源排毒的能力。人體腎臟主要的作用就是往外排毒、排水,但是當患者患有了腎臟疾病以後,損傷到了腎功能,往外排毒、排水的能力就會下降。為了評估這種能力有多少,就需要用到腎小球濾過率。
腎小球濾過率是以ml/min來計算的,它的正常值在100ml/min左右,如果低於100ml/min,就考慮存在腎功能異常。這時候要積極的尋找病因,從病因上進行處理,導致腎功能異常的因素有急性和慢性,急性的因素相對來說愈後比較好,而慢性的因素預後比較差。但是也需要強調一點,並不是腎小球濾過率越高越好,如果太高,也可能導致腎功能逐漸惡化,有可能發展成為慢性腎衰。
(1)腎小球產生的血漿超濾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腎小球濾過率的計算公式:MDRD公式
eGFR=(186×Scr)-(1.154×年齡)-0.203×(如果是女性0.742)
Scr為血清肌酐(mg/dl),血肌酐的單位換算:1mg/dL=88.41umol/L
㈡ 1.腎小球過濾的是什麼 2.腎小管重吸收什麼重吸收水和糖類嗎
1.腎小球濾過,是指循環血液經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血漿中的水和分子大小不同的溶質,濾入腎小囊形成超濾液(原尿)的功能,即腎臟清除代謝產物、毒物和體內過多的水分的功能。
2.重吸收是指腎小管上皮細胞將小管液中的水分和某些溶質,部分地或全部地轉運到血液的過程。比有些原尿和終尿的質和量可發現,成人每天生成的原尿量約有180L,但終尿量每天只有1.5L,表明腎小管的重吸收量達99%,排出量只佔原尿的1%前後;
重吸收包括:鈉離子和鉀離子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碳酸氫離子的重吸收;鉀離子的重吸收和其他物質的重吸收.
重吸收的作用:吸收原尿中的鈉離子、鉀離子、水、葡萄糖等,實現對上述物質的重復利用,實現對水、滲透壓、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的調整,維持內環境的穩定。
㈢ 腎小球超濾什麼意思
腎小球超濾就是腎小球處於一個高濾過,高灌注狀態, 病變早期往往表現為一個超濾狀態
㈣ 腎小球的濾過功能
循環血液經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血漿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質,包括少量分子量較小的血漿蛋白,可以濾入腎小囊的囊腔而形成濾過液,用微穿刺法實驗證明,腎小球的濾過液就是血漿中的超濾液。
微穿刺法是利用顯微操縱儀將外徑6-10μm的微細玻璃插入腎小體的囊腔中。在與囊腔相接部位的近球小管內,注入石蠟油防止起濾液進入腎小管。用微細玻璃管直接抽到囊腔中的液體進行微量化學分析(圖8-2)。分析表明,除了蛋白質含量甚少之外,各種晶體物質如葡萄糖、氯化物、無機磷酸鹽、尿素、尿酸和肌酐等的濃度都與血漿中的非常接近,而且滲透壓及酸鹼度也與血漿的相似,由此證明囊內液確是血漿的超濾液。
單位時間內(每分鍾)兩腎生成的超濾液量稱為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據測定,體表面積為1.73m2的個體,其腎小球濾過率為125ml/min左右。照此計算,兩側腎每一晝夜從腎小球濾出的血漿總量將高達180L。此值約為體重的3倍。腎小球濾過率和腎血漿流量的比例稱為濾過分數(filtrationfraction)。經測算,腎血漿流量為660ml/min,所以濾過分數為:125/660×100=19%。濾過分數表明,流經腎的血漿約有1/5幔有小球小茁到囊腔中。腎小球濾過率大小決定於濾過系數(KFR)
㈤ 腎小球過濾給腎小管中的液體與血漿的區別
蛋白質
㈥ 麻煩告訴我,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的作用。分別吸收了什麼過濾,形成了什麼,一些物質到那還有多少
腎小球的濾過:循環血液流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血漿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質,包括少量分子量較小的血漿蛋白,通過濾過膜濾到腎小囊的囊腔內形成超濾液(原尿),這就是所謂的腎小球濾過作用。
重吸收(reabsorption):是人體尿液生成過程中的第2個過程。人體代謝廢物由血液運輸到腎臟,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等外,血漿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維生素和尿素等經由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流經腎小管時,被進一步地吸收,稱為重吸收。重吸收的對象是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大部分的氨基酸、維生素和部分無機鹽等,這些物質會被重新吸收到毛細血管中。無機鹽中67%的鈉離子和一定數量的氯離子被主動轉運出去。99%的水會被重吸收。最終原尿僅有1%會成為尿液。
重吸收包括:鈉離子和鉀離子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碳酸氫離子的重吸收;鉀離子的重吸收和其他物質的重吸收.
重吸收的作用:吸收原尿中的鈉離子、鉀離子、水、葡萄糖等,實現對上述物質的重復利用,實現對水、滲透壓、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的調節,維持內環境的穩定。
㈦ 超濾與透析的區別
一、原理不同
超濾:超濾是血液通過機器泵或者血壓流經體外濾器,在人工腎小球跨膜壓的作用下,液體從壓力高的一側向壓力低的一側移動,通過對流的方式獲得超濾液。
透析:透析依靠半透膜進行彌散和滲透。半透膜兩側的溶質濃度差就是驅動溶質移動的原動力,溶質從濃度高的一側通過平衡膜向濃度低的一側(彌散作用),水分子移向滲透濃度高的一側(滲透作用)。
二、使用的膜不同
超濾:超濾膜的孔徑在0.05 um–1 nm之間,主要用於截留去除水中的懸浮物、膠體、微粒、細菌和病毒等大分子物質。
透析:透析所使用的半透膜厚度為10-20微米,膜上的孔徑平均為3納米,所以只允許分子量為1.5萬以下的小分子和部分中分子物質通過,而分子量大於3.5萬的大分子物質不能通過。
三、裝置不同
超濾:超濾裝置一般由若干超濾組件構成。
透析:透析所使用的裝置是血液透析器。
(7)腎小球產生的血漿超濾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超濾的操作影響因素:料液流速、操作壓力、溫度、運行周期、進料濃度、料液的與處理、膜的清洗。
操作溫度主要取決於所處理的物料的化學、物理性質。由於高溫可降低料液的黏度,增加傳質效率,提高透過通量,因此應在允許的最高溫度下進行操作。
超濾膜透過通量與操作壓力的關系取決於膜和凝膠層的性質。超濾過程為凝膠化模型,膜透過通量與壓力無關,這時的通量稱為臨界透過通量。
㈧ 生理學問題
腎小管中的液體是在腎小囊中濾過的超濾液,超濾液是在腎小球中從腎小球毛細血管濾至腎小囊的,超濾液在腎小管被重吸收,所以腎小管中的叫小管液
大量喝水的血漿晶體滲透壓不是指腎小管的晶體滲透壓指的就是循環血液的晶體滲透壓
腎小管中的液體相當於是血液濾出的,正常人腎小管中的液體是沒有蛋白質的,而血漿中有
晶體滲透壓是由血液中的離子形成的,而膠體滲透壓是由血漿中的蛋白質形成的,兩個概念,膠體滲透壓降低是應為注入生理鹽水候,循環血量增加,但是血漿蛋白質的量沒有增加
㈨ 腎小球的解剖學
腎小球濾過器由20~40個毛細血管袢及覆蓋其上的腎球囊的內層所組成。人的腎小球毛細血管總表面面積超過1.5m2。 腎小球的濾過指血液流經腎小球毛細血管時,除蛋白分子外的血漿成分被濾過進入腎小囊腔形成超濾液的過程。濾過的動力是有效濾過壓,其值=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血漿膠體滲透壓+腎小囊內壓)。
形態學研究表明,濾過膜是由下列三層膜所組成的:
①內層是襯在腎小球毛細血管內壁的內皮細胞;
②中層是非細胞性基底膜;
③外層是構成腎小球囊的上皮細胞層。內皮細胞與上皮細胞層的膜厚度都約為400×10-10m,人的基底膜厚度約為3250×10-10。血漿濾過時,必須經過兩層比較薄的和一層比較厚的膜(圖10-4)。
濾過膜的內皮細胞層,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見窗孔,孔徑為400×10-10m,濾過膜的外層,是一些具有足突的上皮細胞,在足突之間有裂隙。中層基底膜顯示網狀結構,網眼可能代表濾過膜孔,決定腎小球膜的分子通透性。
腎濾過膜的通透性比肌肉毛細血管壁大100倍或更多些,這是因為腎濾過膜孔的總面積占毛細血管總面積的5%~10%,而肌肉毛細血管壁孔的總面積只佔毛細血管壁總面積的0.2%,所以腎濾過膜通透性比較大。
㈩ 在生理學中,什麼是腎小球有效濾過壓
腎小球有效濾過壓是指促進超濾的動力和對抗超濾的阻力之間的差值,有效濾過壓在組織液生成和迴流中,以及尿液生成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動力包括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和腎小囊囊內液膠體滲透壓,阻力包括血漿膠體滲透壓和腎小囊內壓。
腎小球囊內壓降低、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均可使得腎小球有效濾過壓升高。血液流經腎小球毛細血管時,除蛋白質以外的血漿成分被濾過進入腎小囊腔而形成超濾液,超濾液與血漿中晶體物質成分濃度基本一致,故血漿晶體滲透壓對腎小球有效濾過壓影響不大。
(10)腎小球產生的血漿超濾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在血液流經腎小球毛細血管時,由於不斷生成濾過液,血液中血漿蛋白濃度就會逐漸增加,血漿膠體滲透壓也隨之升高。因此,有效濾過壓也逐漸下降。當有效濾過壓下降到零時,就達到濾過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濾過便停止了。
腎血漿流量主要通過改變濾過平衡點來影響腎小球濾過率,但不能增加腎小球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不同部位有效濾過壓並不相同,因為不斷有超濾液形成,越靠近進球小動脈血漿膠滲壓約低,越靠近出球小動脈血漿膠滲壓越高,濾出也就越難,直到濾過阻力等於濾過動力。
因腎小囊內超濾液中蛋白質濃度極低,故在正常生理下,囊內液膠體滲透壓可忽略不計。皮質腎單位的進球小動脈粗而短,血流阻力較小,出球小動脈細而長,血流阻力較大。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較其它器官的毛細血管血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