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濾芯資訊 > 生理中的超濾液是什麼

生理中的超濾液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12 08:46:58

1. 超濾液和血漿相比,缺少什麼

循環血液經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血漿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質,包括少量分子量較小的血漿蛋白,可以濾入腎小囊的囊腔而形成濾過液.這種濾過液就是超濾液.

2. 生理學問題

腎小管中的液體是在腎小囊中濾過的超濾液,超濾液是在腎小球中從腎小球毛細血管濾至腎小囊的,超濾液在腎小管被重吸收,所以腎小管中的叫小管液
大量喝水的血漿晶體滲透壓不是指腎小管的晶體滲透壓指的就是循環血液的晶體滲透壓
腎小管中的液體相當於是血液濾出的,正常人腎小管中的液體是沒有蛋白質的,而血漿中有
晶體滲透壓是由血液中的離子形成的,而膠體滲透壓是由血漿中的蛋白質形成的,兩個概念,膠體滲透壓降低是應為注入生理鹽水候,循環血量增加,但是血漿蛋白質的量沒有增加

3. 超濾液形成過程中結構基礎和動力是什麼,動力由哪些因素組成

結構基礎是腎小球濾過膜,動力是有效濾過壓

4. 腎小球如何獲得氧氣

腎小球

腎小球(glomerulus)是血液過濾器,腎小球毛細血管壁構成過濾膜。循環血液經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血漿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質,包括少量分子量較小的血漿蛋白,可以濾入腎小囊的囊腔而形成濾過液,用微穿刺法實驗證明,腎小球的濾過液就是血漿中的超濾液。

中文名

腎小球

外文名

glomerulus

定義

血液過濾器

適用學科

生物學,生理學,

結構

過濾膜從內到外有三層結構

基本簡介

過濾膜

腎小球過濾膜從內到外有三層結構:

內層為內皮細胞層(厚約40nm),為附著在腎小球基底膜內的扁平細胞,上有無數孔徑大小不等的小孔,小孔有一層極薄的隔膜;

中層為腎小球基膜(厚約240-370nm),電鏡下從內到外分為三層,即內疏鬆層、緻密層及外疏鬆層,為控制濾過分子大小的主要部分,是機械屏障的主要部分;

外層為上皮細胞層(厚約40nm),上皮細胞又稱足細胞,其不規則突起稱足突,其間有許多狹小間隙,血液經濾膜過濾後,濾液入腎小球囊。在正常情況下,血液中絕大部分蛋白質不能濾過而保留於血液中,僅小分子物質如尿素、葡萄糖、電解質及某些小分子蛋白能濾過。

系膜

系膜由系膜細胞及系膜基質組成,為腎小球毛細血管叢小葉間的軸心組織,並與毛細血管的內皮直接相鄰,起到腎小球內毛細血管間的支持作用。系膜細胞有多種功能,該細胞中存在收縮性纖維絲,通過刺激纖維絲收縮,調節腎小球毛細血管表面積,從而對腎小球血流量有所控制。系膜細胞能維護鄰近基膜及對腎小球毛細血管起支架作用。在某些中毒及疾病發生時,該細胞可溶解,腎小球結構即被破壞,功能也喪失。系膜細胞有吞噬及清除異物的能力,如免疫復合物、異常蛋白質及其他顆粒。

濾過功能

微穿刺法是利用顯微操縱儀將外徑6-10μm的微細玻璃插入腎小體的囊腔中。在與囊腔相接部位的近球小管內,注入石蠟油防止起濾液進入腎小管。用微細玻璃管直接抽到囊腔中的液體進行微量化學分析(圖8-2)。分析表明,除了蛋白質含量甚少之外,各種晶體物質如葡萄糖、氯化物、無機磷酸鹽、尿素、尿酸和肌酐等的濃度都與血漿中的非常接近,而且滲透壓及酸鹼度也與血漿的相似,由此證明囊內液確是血漿的超濾液。

5. 腎小囊中的濾液與血漿成分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腎小球和腎小囊生物膜起到過濾的作用,允許小分子通過,而大分子(主要是某些大分子蛋白)無法通過,所以:
原尿所含的尿素比血漿高,並且正常情況下沒有血漿蛋白。血漿中的糖類和蛋白質含量比原尿多。

6. 生理學名詞解釋

(一) 諸論
1. 閾值:是指使細胞膜達到閾電位的刺激強度和時間的總和。
2. 閾刺激:能使組織細胞發生變化的最小刺激稱為閾刺激。
3. 內環境:生理學中將圍繞在多細胞動物體細胞周圍的液體即細胞外液,稱為內環境。4. 內環境穩態:是指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如溫度、PH、滲透壓和各種液體成分的相對恆定
狀態。
5. 神經調節:是通過反射而影響生理功能的一種調節方式,是人體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
種調節方式。
6. 體液調節:是指體內某些特殊的化學物質通過體液途徑而影響生理功能的一種方式。7. 自身調節:是指組織細胞不依賴於神經或體液因素,自身對環境刺激發生的一種適應性
反應。
8. 反射:是指機體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對內、外環境作出的規律性應答。 9. 非條件反射:是指生來就有、數量有限、形式較固定及較低級的反射活動。 10. 條件反射:是指通過後天學習和訓練而形成的反射,數量無限,是一種高級的反射活動。 11. 反饋:由受控部分發出的信息反過來影響控制部分的活動。
12. 正反饋:受控部分發出的反饋信息,促進加強控制部分的活動,最後使受控部分的活動
朝著與它原先活動相同的方向改變,稱為正反饋。
13. 負反饋:受控部分發出的反饋信息,調整控制部分的活動,最終使受控部分的活動朝著
與它原先活動相反的方向改變。稱為負反饋。
(二) 細胞基本功能
1. 跨膜電位:當膜上的的離子通道開放而引起帶電離子跨膜流動時,從而在膜兩側形成電
位,稱為跨膜電位。
2. 靜息電位:靜息時,質膜兩側存在著外正內負的電位差,稱為靜息電位。 3. 動作電位: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給細胞一個適當刺激,可觸發其發生可傳播的膜電位
波動稱為動作電位。
4. 閾電位:產生動作電位時,要使膜去極化是最小的膜電位,稱為閾電位。 5. 局部電位:由於去極化電緊張電位和少量離子通道開放產生的主動反應疊加爾形成的。 6. 終板電位:在神經-肌接頭處,由於ACH與受體接合,使終板膜上鈉離子內流大於鉀離
子外流爾形成的去極化電位。
7. 局部電流:由於電位差的存在,動作電位的發生部位分鄰近部產生的電流,稱為局部電
流。
8. 極化:通常將平穩的靜息電位存在時細胞膜電位外正內負的狀態稱為極化。 9. 去極化:靜息電位減小的過程,稱為去極化。
10. 反極化:去極化至零電位後膜電位如進一步變為正值,稱為反極化。 11. 復極化:質膜去極化後,靜息電位方向恢復的過程,稱為復極化。
12. 超極化:靜息電位增大的過程或狀態稱為超極化。
13. 興奮-收縮耦聯:將肌細胞的電興奮和機械性收縮聯系起來的中介機制。 14. 等長收縮:收縮時,肌肉只有張力的增加而長度保持不變。
15. 等張收縮:收縮時,肌肉只縮短而張力保持不變。
16. 單收縮:當骨骼肌復制一次短促刺激時,可發生一次動作電位,隨後出現一次收縮和舒
張,這種形式的收縮稱為單收縮。
17. 不完全強直收縮:如果刺激頻率較低,使後一次收縮落在了前一次收縮的舒張期,這個
過程稱為不完全強直收縮。
18. 完全強直收縮:如果刺激頻率較高,使後一次收縮落在了前一次收縮的收縮期,這個過

1/4頁

程稱為完全強直收縮。
19. 調定點:指自動控制系統所設定的一個工作點,使受控部分的活動只能在這個設定的工
作點附近的一個狹小的范圍內變動。
(三) 血液
1. 血細胞比容:血細胞在血液中所佔的容積百分比稱為血細胞比容。
2.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動的固體狀態變成不能流動的液體狀態的過程,其實質是血漿中
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變成不溶性纖維蛋白的過程。
(四) 血液循環
1. 心動周期:心臟的一次收縮和舒張,構成一個機械活動周期,稱為心動周期。 2. 每搏輸出量:一側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稱為每搏輸出量,簡稱每搏量。 3. 射血分數:博出量占心室舒張末期容積的百分比,稱為射血分數。
4. 心輸出量:一側心室每分鍾射出的血液量,稱為每分輸出量。簡稱心輸出量。 5. 工作細胞:普通的心肌細胞(心房肌和心室肌)具有穩定的靜息電位,主要執行收縮功
能,稱為工作細胞。
6. 自律細胞:特殊心肌細胞(竇房結細胞和蒲肯野細胞)組成心內特殊傳到系統,這類細
胞大多沒有穩定的靜息電位,並可自動產生節律性興奮,稱為自律細胞。 7. 快反應細胞和慢反應細胞:根據心肌細胞動作電位去極相速度的快慢及其不同產生機
制,可將心肌細胞分成快反應細胞和慢反應細胞。前者包括心房肌細胞,心室肌細胞和
蒲肯野細胞等;後者包括竇房結細胞和房室結細胞等。
8. 期間收縮:在心室肌的有效不應期後,下一次竇房結興奮到達前,心室受到一次外來刺
激,則可提前產生一次收縮,稱為期間收縮。
9. 代償性間歇:在一次期間收縮之後,伴有一次比較大的心室舒張期,稱為代償性間歇 10. 血流量:單位時間內流過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稱為血流量,也稱為容積速度。 11. 中央靜脈壓:通常將右心房和胸腔內大靜脈的血壓稱為中央靜脈壓。 12. 微循環:指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
13. 有效率過壓:促進液體濾過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稱為有效濾過壓。
(五) 呼吸生理
1. 外呼吸:肺毛細血管血液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
2. 內呼吸:組織毛細血管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
3. 肺牽張反射:即由肺擴張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氣抑制或吸氣興奮的反射。 4. 呼吸中樞:中樞神經系統內,產生和調節呼吸運動的神經元群稱為呼吸中樞。 5. 氧容量:在1000ml血液中,Hb所能接合的最大O量稱為Hb氧容量,即血氧容量。 2
6. 氧含量:在1000ml血液中,Hb實際結合的O量稱為Hb氧含量,即血氧含量。 2
7. 血飽和度:Hb氧含量與氧容量的百分比為Hb氧飽和度,即血飽和度。 8. 氧解離曲線:是表示血液PO與Hb氧飽和度關系的曲線。 2
9. 比順應性:單位肺容量的順應順。
10. V/O比值:指每分鍾肺泡通氣量(V)和每分鍾肺血流量(Q)之間的比值。 11. P50:使Hb氧飽和度達到50%時的氧分壓。
(六) 消化和吸收
1. 基本關節率:消化道平滑肌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產生的節律性的緩慢的除極電位。 2.黏液-碳酸氫鹽屏障:由胃黏液和碳酸氫鹽共同構成的抗胃黏膜損傷的屏障 3. 胃粘膜屏障:由胃上皮細胞的頂端膜和相鄰細胞之間存在的緊密連接構成的,對胃黏膜
起保護作用的屏障。
4. 胃排空: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腸的過程。

2/4頁

5. 分節運動:一種以腸壁環形肌為主的節律性收縮和舒張運動。
6. 容受性舒張:吞咽食物時,食物刺激咽和食管等處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體和胃底
肌肉的舒張。
7. 跨細胞途徑:腸腔內物質由腸上皮細胞頂端膜進入細胞,再由細胞基底側膜進入細胞外
間細胞的過程。
8. 主動轉運:物質逆濃度梯度和電位梯度所進行的跨膜轉運,消耗能量。 9. 被動轉運:物質順濃度梯度和電位梯度所進行的跨膜轉運,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
(七) 能量代謝與體溫
1. 食物的氧熱價:某種食物氧化時消耗1L O所產生的熱量,稱為這種食物的氧熱價。 2
2. 呼吸商:一定時間內機體呼出的CO量與吸入的O量的比值 22
3. 基礎代謝:指基礎狀態下(人體處於清醒而又非常安靜,不受肌肉活動、精神緊張、食
物及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時的狀態)的能量代謝。
4. 基礎代謝率:指基礎狀態下單位時間內的能量代謝。
(八) 尿的生成和排出
1. 腎小球濾過率:單位時間內兩腎生成的超濾液量。正常人的為125ml/min。 2. 濾過分數:腎小球濾過率與腎血漿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為19%。 3. 有效濾過壓:是指促進超濾的動力對抗超濾的阻力之間的差值。其壓力高低決定於三種
力的大小,即率小球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靜脈壓+囊內液膠體滲透壓)—(血
漿膠體滲透壓+腎小囊內壓)。
4. 腎血漿流量:腎血漿流量對腎小球濾過率的影響並非通過改變有效濾過壓,而是改變濾
過平衡點。從腎小球濾過率和紅細胞比容可計算腎血漿流血。
5. 腎糖閾:當血糖濃度達180mg/100ml(血液)時,有一部分腎小管對葡萄糖的吸收已達
極限,尿中開始出現葡萄糖,此時葡萄糖濃度稱為腎糖閾。
6.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對溶液(特別是鈉離子)和水的重吸收隨腎小球濾過率變化而改變,
即當腎小球濾過率增大時,近端小管對鈉離子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大,反之減小,這種現
象稱為球-管平衡。
7. 水利尿:大量飲用清水後,血漿晶體滲透壓降低,抗利尿激素釋放減少,腎小管對水的
重吸收減少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現象。
8. 滲透壓利尿:由於腎小管液中溶質濃度增加,滲透壓升高,妨礙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而
引起尿量增加。
9. 清除率:兩腎在1min之內能將多少毫升血漿中所含的某種物質完全清除出去。這個被
完全清除了的物質的血漿毫升數,就稱為該物質的清除率。
10. 尿滯留:如果支配膀胱的傳出神經(盆N)或骶段脊髓受損,排尿反射也不能發生,膀
胱變得鬆弛擴張,大量尿液滯留在膀胱內,導致尿滯留。
11. 尿失禁:若高位脊髓受損,骶部排尿中樞的活動不能得到高位中樞的控制,雖然脊髓排
尿反射的反射弧完好,此時可出現尿失禁。
(九) 神經生理
1. 突觸:一個神經元的末梢與其他神經元發生功能聯系的部位。
2. EPSP:突觸後膜在某種神經遞質作用下產生的局部去極化電位變化,稱為興奮性突觸後電位。
3. 神經遞質:是指由神經元合成,突觸前末梢釋放,能特異性作用於突觸後膜受體,並產生突觸後電位的信息傳遞物質。
4. 調質:有神經元合成,作用於特定受體,但並不在神經元之間直接起信息傳遞作用,而是增強或削弱遞質的信息傳遞作用的物質。

3/4頁

5. 受體上吊:當神經遞質釋放不足時,受體的數量將逐量進加,親和力也逐漸升高,稱為受體上調。
6. M樣作用:M受體激活後可產生一系列的自主神經效應,包括心臟活動受到抑制,支氣管和胃腸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環形肌收縮,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張等。這些作用統稱為毒蕈鹼作用,簡稱M樣作用。
7. 突觸前抑制:通過軸突-軸突型突觸使突觸前膜釋放的遞質減少而導致突觸傳遞的抑制稱為突觸前抑制,其本質是一種去極化抑制。
8. 突觸後抑制: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興奮並釋放抑制性遞質,引起與中間神經元構成突觸聯系的突觸後膜產生IPSP,從而使突觸後抑制神經元呈現抑制效應。這種抑制過程稱為突觸後抑制。
9. 丘腦投射:丘腦各核團發出纖維與大腦皮層的聯系。
10. 特異性投射系統:丘腦特異感覺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腦皮層的神經通路稱為特異性系統。
11. 非特異性系統:丘腦非特異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腦皮層的神經通路稱為非特異性投射系統。
12. 上行激動系統:感覺傳導通路經腦干網狀結構時,發出側支多次還神經元,經多突觸聯系形成的上行系統,其上行沖動在丘腦換元後通過非特異性投射,彌散地投射到大腦皮層廣泛區域,使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以維持覺醒。
13. 痛覺:傷害性刺激作用於機體時引起的一種不愉快感覺,常伴有情緒反應和防衛反應。 14. 牽涉痛:某些內臟疾病往往引起遠隔的體表部位發生疼痛或者痛覺過敏,這種現象稱為牽涉痛。
15. 脊髓休克:是指人和動物的脊髓在與高位中樞之間離斷後反射活動能力暫時喪失而進入無反應狀態的現象。
16. 牽張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牽拉時引起受牽拉的同一側肌肉收縮的反射活動。牽張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緊張兩種。
17. 去大腦僵直:在動物的上、下丘之間切斷腦干後,動物出現抗重力肌(伸肌)亢進,表現為四肢僵直,僵硬如柱、頭尾昂起、脊柱堅硬,這現象稱為去大腦僵直。
(十) 內分泌
1. 激素的允許作用:激素之間還存在一種特殊的關系,即某激素對特定器官、組織或細胞沿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卻是另一種激素發揮生物效應的必要基礎,這稱為允許作用。 2.下丘腦調節肽:由下丘腦促垂體區肽能神經元分泌的能調節垂體活動的肽類物質,統稱為下丘腦調節肽。
3. 神經分泌:神經內分泌細胞將激素釋放到血液循環中發揮作用。
4. 遠距分泌:激素分泌入血後,經血液循環運輸至遠處靶組織發揮作用。 5. 應激反應:機體遭受來自內外環境和社會、心理等因素一定程度的傷害性刺激時,除引起機體與刺激直接相關的特異性變化外,還引起一系列與刺激無直接關系的非特異性適應反應,這種非特異性反應稱為應激反應。
6. 應急反應:在緊急情況下,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發生的適應性反應,稱為應急反應。

7. 《醫用生理學》重點名詞解釋,不要求多,希望能是精華

我總結的·這次要考的··重點的·傳導散熱(thermal conction):機體的熱量直接傳給與之接觸的溫度較低物體的一種散熱方式。單純擴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物質通過脂質雙分子層由高濃度一側向低濃度一側轉運的過程。第二信號系統(second signal system):人類大腦皮層對第二信號發生反應的功能系統。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激素、遞質和細胞因子等信號分子作用於細胞膜後產生的細胞內信號分子,它們可以把細胞外信號分子的信號轉入細胞內。極化:細胞在安靜時,膜內外的電位差穩定於某一數值,膜外呈正電位,膜內呈負電位的狀態。比順應性(specific compliance):單位(肺)容量的(肺)順應性,即排除肺總容量影響的肺順應性。電緊張性擴布(electrotonic propagation):當膜的某一部分出現局部去極化後可向周圍短距離擴布,並隨擴播距離增加而衰減乃至消失。潮氣量(tidal volume,TV):每次平靜呼吸時吸入或呼出的氣體量。超射(overshoot):膜電位高於零電位的部分。動脈血壓(arterial blood pressure):血液對單位面積動脈管壁的側壓力(壓強),一般是指主動脈內的血壓。反饋(feedback):由受控部分發出的信息反過來影響控制部分的活動。肺泡通氣量(alveolar ventilation):每分鍾吸入肺泡的新鮮空氣量,它等於潮氣量和無效腔氣量之差與呼吸頻率的乘積。肺牽張反射(pulmonary inflation reflex):由肺擴張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氣抑制或吸氣興奮的反射。容受性舒張(receptive relaxation):由進食動作(如咀嚼、吞咽)和食物對咽、食管等處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體肌肉的舒張。射血分數(ejection fraction):搏出量占心室舒張末期容積的百分比。穩態(homeostasis):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如溫度、PH、滲透壓和各種液體成分等的相對恆定狀態。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單位時間內(每分鍾)兩腎生成的超濾液量。消化(digestion):是指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物質(糖、蛋白質和脂肪等)在消化道內被分解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滲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因小管液中溶質濃度升高而阻礙水的重吸收引起的尿量增加的現象。感受器的適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一種感受器通常只對某種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這種形式的刺激就稱為該感受器的適宜刺激。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腸的過程。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一側心室每分鍾射出的血液量。通氣/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每分鍾肺泡通氣量(V)和每分鍾肺血流量(Q)之間的比值(V/Q)。吸收(absorption):食物經消化後形成的小分子物質,以及維生素、無機鹽和水通過消化道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的過程。激素允許作用(permissiveness/permissive action):某激素對特定器官、組織或細胞沒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卻是另一種激素發揮生物效應的必要基礎。下丘腦調節肽(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s,HRP):由下丘腦促垂體區肽能神經元分泌的能調節腺垂體活動的肽類物質。興奮性(excitability):組織細胞具有的接受刺激產生動作電位的能力。興奮性突觸後電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突觸後膜在某種神經遞質作用下產生的局部去極化電位變化。被動轉運(passive transport):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是物質順濃度梯度和(或)電位梯度進行的跨膜轉運。超極化(hyperpolarization):以靜息電位為准,膜內電位向負值增大的方向變化。感受器的適應現象(adaptation):當某一恆定強度的刺激持續作用於一個感受器時,感覺神經纖維上的動作電位的頻率會逐漸降低,這一現象稱為感受器的適應現象。感受器的編碼作用(sensry coding):感受器受到刺激時,經換能作用轉變為動作電位後,不僅僅是發生了能量形式的轉換,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環境變化的信息,也轉移到了動作電位的序列之中,這就是感受器的編碼作用。閾值(threshold):能引發動作電位的最小刺激強度。興奮-收縮耦聯(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把肌細胞的電興奮與機械收縮連接起來的中間環節。分節運動(segmental motility):一種以腸壁環形肌為主的節律性收縮和舒張活動。鋒電位(spike potential):膜電位首先從-70mv迅速去極化至+50mv,形成動作電位的升支(去極相),隨後迅速復極至接近靜息電位水平,形成動作電位的降支(復極相),兩者共同形成尖峰狀的電位變化。正反饋(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發出的反饋信息促進與加強控制部分的活動,最終使受控部分的活動朝著與它原先活動相同的方向改變。負反饋(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發出的反饋信息調整控制部分的活動,最終使受控部分的活動朝著與它原先活動相反的方向改變。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中樞神經元興奮時,傳出沖動沿軸突外傳,同時又經軸突側支興奮一個抑制性中間神經元,後者釋放抑制性遞質,反過來抑制原先發生興奮的神經元及同一中樞的其他神經元。脊休克(spinal shock):人和動物的脊髓在與高位中樞神經之間離斷後反射活動能力暫時喪失而進入無反應狀態的現象。去大腦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在動物中腦上、下丘之間切斷腦干後,動物出現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緊張亢進,表現為四肢伸直,堅硬如柱,頭尾昂起,脊柱挺硬。靜息電位(resting potential,RP):靜息時,質膜兩側存在著外正內負的電位差。局部電流(local potentical):給予細胞膜一定的去極化刺激時,會引起部分鈉通道的激活和內向離子電流,使膜在電緊張電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去極化,但此時如果外向K電流仍大於Na內向電流,膜電位又復極到靜息電位水平。局部興奮(local excitacion):當刺激強度小於閾值時,雖然不能引起動作電位,但可使受刺激局部的細胞膜對Na的通透性增高,膜的靜息電位輕度減小。由於這種電變化較小,只限於受刺激局部的細胞膜而不能向遠處擴播,故被稱為局部興奮。每搏輸出量(stroke volume):一側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心力儲備(cardiac reserve):心輸出量隨機體代謝需要而增加的能力。暗適應(dark adaptation):當人長時間在明亮環境中而突然進入暗處時,最初看不見任何東西,經過一定時間後,視覺敏感度才逐漸增高,能逐漸看見在暗處的物體。腎糖閾(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當血糖濃度達180mg/100ml(血液)時,有一部分腎小管對葡萄糖的吸收已達極限,尿中開始出現葡萄糖,此時的血漿葡萄糖濃度稱為腎糖閾。運動單位(motor unit):由一個α運動神經元或腦運動神經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纖維所組成的功能單位。骨骼肌牽張反射(stretch reflex):骨骼肌受外力牽拉時引起受牽拉的同一肌肉收縮的反射活動。聽閾(hearing threshold):一個剛能引起聽覺的最小強度。管-球反饋(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TGF):由小管液流量變化而影響腎小球濾過率和腎血流量的現象。濾過分數(filtration fraction,FF):腎小球濾過率與腎血漿流量的比值。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近端小管對溶質(特別是Na)和水的重吸收可隨腎小球濾過率的變化而改變,即當腎小球濾過率增大時,近端小管對Na和水的重吸收率也增大:反之,這種現象稱為球-管平衡。原發性主動轉運(primary active transport):離子泵利用分解ATP產生的能量將離子逆濃度梯度和(或)電位梯度進行跨膜轉運的過程。強化(reinforcement):條件反射就是由條件刺激與非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的結合而建立起來的,這個過程稱為強化。繼發性主動轉運(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指驅動力並不直接來自ATP的分解,而是來自原發性主動轉運所形成的離子濃度梯度而進行的物質逆濃度梯度和(或)電位梯度的跨膜轉運方式。功能殘氣量(functional resial capacity,FRC):平靜呼氣末尚存留於肺內的氣體量。近點(near point of vision):眼作最大調節所能看清物體的最近距離。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指血液由流動的液體狀態變成不能流動的凝膠狀態的過程。其實質就是血漿中的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轉變成不溶性的纖維蛋白的過程。明適應(light adaptation):當人長時間在暗處中而突然進入明處時,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不能看清物體,稍待片刻後才能恢復視覺。感受器的換能作用(transcer function):把作用於感受器的各種形式的刺激能量轉換為傳入神經的動作電位,這種能量轉換稱為感受器的換能作用。

8. 在生理學中,什麼是腎小球有效濾過壓

腎小球有效濾過壓是指促進超濾的動力和對抗超濾的阻力之間的差值,有效濾過壓在組織液生成和迴流中,以及尿液生成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動力包括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和腎小囊囊內液膠體滲透壓,阻力包括血漿膠體滲透壓和腎小囊內壓。

腎小球囊內壓降低、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均可使得腎小球有效濾過壓升高。血液流經腎小球毛細血管時,除蛋白質以外的血漿成分被濾過進入腎小囊腔而形成超濾液,超濾液與血漿中晶體物質成分濃度基本一致,故血漿晶體滲透壓對腎小球有效濾過壓影響不大。

(8)生理中的超濾液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血液流經腎小球毛細血管時,由於不斷生成濾過液,血液中血漿蛋白濃度就會逐漸增加,血漿膠體滲透壓也隨之升高。因此,有效濾過壓也逐漸下降。當有效濾過壓下降到零時,就達到濾過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濾過便停止了。

腎血漿流量主要通過改變濾過平衡點來影響腎小球濾過率,但不能增加腎小球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不同部位有效濾過壓並不相同,因為不斷有超濾液形成,越靠近進球小動脈血漿膠滲壓約低,越靠近出球小動脈血漿膠滲壓越高,濾出也就越難,直到濾過阻力等於濾過動力。

因腎小囊內超濾液中蛋白質濃度極低,故在正常生理下,囊內液膠體滲透壓可忽略不計。皮質腎單位的進球小動脈粗而短,血流阻力較小,出球小動脈細而長,血流阻力較大。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較其它器官的毛細血管血壓高。

閱讀全文

與生理中的超濾液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貝鑽石牌凈水器多少錢一台 瀏覽:479
電動循環鋼珠提升器 瀏覽:990
反滲透分段怎麼洗 瀏覽:218
空氣超濾及膜濾 瀏覽:329
純水機吸鹽太快是什麼原因 瀏覽:683
雅肯凈化器怎麼樣 瀏覽:455
戴森凈化器遙控器怎麼用 瀏覽:181
騰訊雲學生機伺服器配置提升 瀏覽:47
家用凈水器如何判斷需要更換濾芯 瀏覽:687
凈水器擺設哪裡比較好 瀏覽:681
污水坡度大起緩沖的叫 瀏覽:325
石膏脫硫廢水都有什麼 瀏覽:186
模具水垢咋除掉 瀏覽:278
小米空氣凈化器風扇怎麼清洗講解 瀏覽:943
污水處量廠一級b類標準是什麼 瀏覽:687
商洛哪裡有純凈水 瀏覽:119
工業污水數據查詢 瀏覽:238
凈水葯片有什麼用處 瀏覽:576
乙醯乙酸乙酯制備蒸餾 瀏覽:966
睡眠質量不好用什麼凈化器 瀏覽:653